中国曲牌考

中国曲牌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光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诗词
  • 曲牌
  • 诗歌
  • 文学
  • 传统文化
  • 音乐
  • 考证
  • 历史
  • 宋词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32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237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此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研究、曲牌音乐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同宗曲牌音乐变体与音乐资源共享、异宗曲牌与基本调的独立性、曲牌音乐的千变万化与其特有的音乐创作思维等内容。
  《中国曲牌考》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冯光钰,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1935年9月出生,重庆市人。1961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1年调中国音乐家协会,曾任中国音协书记处常任书记、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主任。其间参与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图书的编辑方案的起草及制定,负责日常编纂工作及部分审定事宜。获文化部授予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特殊贡献个人奖”。
  冯光钰先生现为辅仁音乐学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民族器乐学会会长、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古琴协会名誉会长,兼任多所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及研究生导师。
  他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及评论工作,发表学术文章及音乐评论600余篇。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同宗民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客家音乐传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戏曲声腔传播》(华龄出版社,2000年)、《曲艺音乐传播》(华夏出版社,2001年)、《中国同宗民间乐曲传播》(华文国际出版社,2002年)、《音乐与传播》(华夏出版社,2003年)、《双年文录——音乐传播与资源共享探新》(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曲牌考释:目的与方法
一、曲牌的界定表述
二、曲牌考释的对象
三、曲牌考释研究须处理好五对关系
1.本体研究与关系研究
2.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
3.顺向梳理与逆向考察
4.基础研究与考释研究
5.传播研究与接受研究

上篇 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研究
第一章 曲牌音乐传播历史及途径
第一节 从中国音乐发展及传播历史看曲牌的由来
第二节 曲牌音乐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一、文人曲牌音乐的谱式书面传播
二、民间曲牌音乐的口头传播
(一)艺人行艺交流性传播
(二)移民性传播
(三)移植转换性传播

第二章 同宗曲牌音乐与异宗曲牌音乐
第一节 同宗曲牌音乐变体与音乐资源共享
一、同宗声乐曲牌音乐的变异
(一)旋律大同小异的声乐曲牌
(二)旋律小同大异的声乐曲牌
二、同宗器乐曲牌音乐的变异
(一)同名同宗器乐曲牌的变异
(二)异名同宗器乐曲牌的变异
第二节 异宗曲牌与基本调的独立性
一、异宗声乐曲牌的变异
二、异宗器乐曲牌的变异
(一)有标题同名异宗曲牌
(二)无标题同名异宗曲牌

第三章 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的多向互易移植的变体
第一节 由声乐曲牌移植成器乐曲牌的变体
第二节 采用器乐曲牌填词改编成声乐曲牌的变体
第三节 器乐曲牌由此乐器移植到彼乐器演奏的变体

第四章 曲牌音乐的千变万化与其特有的音乐创作思维
第一节 曲牌音乐的程式性与灵活性
第二节 曲牌音乐的渐变性
第三节 曲牌音乐的即兴性
结语在“论”与“证”相结合的考释中探寻曲牌音乐的传播发展路径

下篇 曲牌音乐考释100首
第一章 声乐曲牌考释
第一节 同宗声乐曲牌
1.『端正好]
2.[银纽丝]
3.[虞美人]
4.[二郎神]
5.[喜迁莺]
6.[鹊踏枝]

第二节 异宗声乐曲牌
1.[八声甘州]
2.[念奴娇]
3.[满庭芳]
4.[驻云飞]
5.[红衲袄]
6.[步步娇]
7.[皂罗袍]
8.[雁儿落]
9.[耍孩儿]
10.[罗江怨]
11.[劈破玉]
12.[马头调]
13.[倒搬桨]
14.[打枣竿]
15.[寄生草]
16.[绵搭絮]
17.[粉蝶儿]
18.[粉红莲]
19.[小桃红]

第三节 同宗与异宗兼有的声乐曲牌
1.[一枝花]
2.[风入松]
3.[西江月]
4.[梁州序]
5.[浪淘沙]
6.[桂枝香]
7.[满江红]
8.[醉太平]
9.[一江风]
10.[后庭花]
11.[香罗带]
12.[驻马听]
13.[刮地风]
14.[山坡羊]
15.[新水令]
16.[混江龙]
17.[锁南枝]
18.[集贤宾]
19.[得胜令1
20.[点绛唇]
21.『滚绣球]
22.[节节高]
23.[朝天子]
24.[石榴花]
25.[叨叨令]

第二章 器乐曲牌考释
第一节 同宗器乐曲牌
一、同名同宗器乐曲牌
(一)由母曲衍生的同宗民间器乐曲牌
1.[八板]
2.[海青拿天鹅]
3.[柳青娘]
4.[小放牛]
5.[补缸调]
6.[叠断桥]
7.[哪吒令]
8.[推碌碡]
(二)特性音调贯穿的同宗器乐曲牌
1.[小开门]
2.[将军令]
3.[四合如意]
4.[傍妆台]
5.[天下同]
6.[到春来]
7.[粉红莲]
8.[山坡羊]
9.[上小楼]
10.[玉芙蓉]
(三)音乐主题类似的同宗器乐曲牌
1.『普庵咒]
2.[高山流水]
3.[浪淘沙]
4.[万年欢]
5.[哭皇天]
6.[节节高]
7.[步步娇]
8.[刮地风]
9.[寄生草]
(四)音乐结构类似的同宗器乐曲牌
1.[句甸双]
2.[梅花三弄]
3.[九连环]
二、异名同宗器乐曲牌
4.[大开门]
5.[朝天子]
6.[放风筝]
7.[鲜花调]
8.[夜深沉]
9.[百鸟朝凤]
10.[抬花轿]

第二节 异宗器乐曲牌
一、有标题同名异宗器乐曲牌
1.[汉宫秋月]
2.[得胜令]
3.[一枝花]
4.[江河水]
5.[月儿高]
6.[小桃红]
7.[莲花落]
8.[绣荷包]
9.[哭长城]
10.[平沙落雁]
二、无标题同名异宗器乐曲牌
1.[工尺上]
2.[小二番]
3.[大起板]
后记

精彩书摘

  三、曲牌考释研究须处理好五对关系
  曲牌考释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密不可分。笔者感到,曲牌有着复杂的综合性质,曲牌研究既是一项定量研究,也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运用统计和纵横比较的方法,着重分析考释各种曲牌的形成、音乐结构及功能作用;定性研究则要运用民族音乐学常用的实地研究方法,把各种曲牌与其根植之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释,这种方法,也含有音乐地理学的性质。
  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研究曲牌,须处理好本体研究与关系研究、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顺向梳理与逆向考察、基础研究与考释研究、传播研究与接受研究这五对关系。
  1.本体研究与关系研究
  我国历代的曲牌均是词曲及演唱、演奏等各种成分并存、交流、重叠、碰撞、融合、主导的多元统一体。对曲牌音乐的旋律、音阶、调式、调性、节奏、速度、力度等本体进行研究固然很重要,还应加强与曲牌音乐相关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因为,曲牌音乐不是孤立的存在,必然会受到文学、诗词及地域文化、社会风尚、民俗风情、地方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每首曲牌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如[一枝花]这一曲牌名称的由来就很有趣。
  据说,唐天宝年间有一位艺名叫“一枝花”的名妓李娃,她与一位郑姓公子曲折动人的婚恋故事被人们编成歌曲传唱,[一枝花]故而得名。遗憾的是,咏唱李娃故事的[一枝花]的曲词并未流传下来。但现今,在福建、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却仍有“高高山上一枝花”及“亲哥想妹一枝花”的民歌[一枝花]广为传唱。此外,各地的昆曲、京剧及鲁北鼓吹乐,苏南十番吹打乐,内蒙古东部鼓吹乐,吉林鼓吹乐,甘肃鼓吹乐,上海吹打乐,河北鼓吹乐,辽宁鼓吹大牌子曲,福建的闽南吹打、闽北吹打、闽东吹打等剧种、乐种的[一枝花]均各具地方特色。

前言/序言


《丝竹管弦的流变:中国传统器乐的演进与审美》 卷首语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图景中,传统器乐犹如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自远古的筚路蓝缕,历经千年的淘洗与淬炼,汇聚成今日流光溢彩的多元景观。本书《丝竹管弦的流变:中国传统器乐的演进与审美》,旨在剥离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以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勾勒出中国器乐从起源、发展、定型到创新变革的完整脉络。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曲目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声音的文化史、技术史与观念史的立体呈现。 第一部分:溯源——礼乐制度下的雏形与奠基(先秦至魏晋)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器乐的“胎动期”,探讨其如何在早期文明的礼制框架下,确立其社会功能与初步的形制。 第一章:殷商巫乐与周代雅乐的形制构建 乐器谱系的初探: 详细考察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所揭示的早期乐器(如磬、埙、缶、早期之编钟)的形制与材质,分析其在祭祀、朝会中的象征意义。 “礼”与“乐”的合一: 深入剖析周代“礼乐制度”对音乐形态的约束与规范。雅乐的核心精神并非纯粹的艺术享受,而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本书将详述雅乐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的分类体系,并考辨其在不同礼仪场合中的组合规律。 史料的辨伪与重构: 针对《周礼》《礼记》等文献中关于早期乐制的记载,进行细致的文本比对与考古学佐证,厘清哪些是制度的理想化描述,哪些是实际操作的残留。 第二章:春秋战国——士人精神与器乐的独立自觉 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音乐开始挣脱纯粹的宗教与政治依附,展现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宫廷乐队与民间音乐的分野: 探讨各国诸侯宫廷中“大曲”的发展,与民间“簧管之乐”的兴盛。重点分析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的制作技术在楚、秦、晋等地的地域性差异。 琴瑟文化的确立: 详述古琴(瑟)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高山流水》的传说背后,是对“知音”精神境界的追求,本书将从音律结构上解析早期古琴音乐的特征,并探讨孔子对音乐的“中和之美”的推崇。 管乐器的革新: 笙、箫、笛的早期形制及其在战国说唱、宴乐中的地位,以及与楚文化中巫祝音乐的关联。 第二至五章:魏晋南北朝——融合、变异与异域之声的涌入 此阶段是器乐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民族融合与玄学思潮深刻影响了音乐的审美取向。 玄学思潮与“清乐”的形成: 分析“竹林七贤”对音乐的审美转向,从周代的“中正平和”转向对个体情感的抒发,对“慢”“散”风格的偏爱。 佛教音乐与器乐的互动: 探讨佛教传入后,琵琶、箜篌等外来乐器的地位提升,以及梵音对本土音乐腔调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回响: 详细梳理西域龟兹乐、中原燕乐的交融过程,特别是龟兹乐中对曲调的“繁复化”和对乐器演奏技法的“炫技化”倾向,为唐代燕乐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鼎盛——气象万千的宫廷燕乐与市民艺术(隋唐至宋元) 唐宋时期,中国器乐进入了“大一统”的黄金时代,器乐的体系、演奏的规范和音乐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六章:盛唐气象——燕乐体系的集大成 “燕乐”的结构分析: 详尽阐述唐代“燕乐”的二十八调体系的构建基础,探讨其与法曲、宴飨、歌舞的紧密结合。 乐部与乐工的制度化: 考察唐代“教坊”“梨园”等机构对器乐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以及乐工在社会地位上的变迁。 唐代乐器学的巅峰: 重点研究琵琶(曲项琵琶)技术的大幅提升,如“轮指”等技法的出现,并探讨七弦琴在新乐律下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宋代的精致与市民化倾向 宋代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更注重器乐的抒情性、精巧性和普及性。 “文人音乐”的深化: 分析宋词兴盛对器乐伴奏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对速度控制、情感细腻度的强调。 “丝竹”的兴盛: 鼓吹乐、丝竹乐在城市瓦肆勾栏中的流行,标志着器乐开始真正走向大众。本书将考辨宋代“歌舞大曲”的残存结构,以及对民间“杂剧”伴奏的影响。 乐律学与记谱法的进步: 重点分析工尺谱、燕乐谱等记谱法的发展,它们为后世器乐的传承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工具。 第八章:元曲的冲击与乐器的再组合 元代戏剧的兴盛对器乐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 戏曲乐队的雏形: 探讨元杂剧伴奏中,板鼓、月琴、提琴(奚琴)等乐器如何从独立演奏转向服务于唱腔,初步形成了后世戏曲乐队的配置模式。 “散曲”与器乐的对应: 分析散曲的曲牌对器乐演奏的限制与自由,以及对唢呐等高音乐器在民间宴乐中的地位提升。 第三部分:分化与定型——地域风格的勃发与流派的形成(明清至今) 明清时期,中国器乐完成了从宫廷到民间的权力转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器乐体制,并孕育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第九章:明代的规范化与乐谱的整理 古琴减字谱的成熟: 深入剖析明代琴谱(如《神奇秘谱》《太古遗音》)中记载的演奏技法,及其对于琴学理论体系的贡献。 戏曲器乐的定型: 分析昆曲的兴盛对丝竹乐的影响,昆曲伴奏所要求的精致、内敛的音乐处理方式。 第十章:清代的集大成与地域流派的勃兴 清代是中国器乐“板式化”“风格化”的关键时期。 地方戏曲对器乐的重塑: 详细考察京剧、梆子、川剧等地方剧种的音乐结构,以及它们对地方民间器乐的渗透与改造。 丝竹乐的精进: 聚焦江南丝竹的成熟与普及,分析其“合奏”的艺术特点,如对合板、花板的运用,以及“上四管”“下五音”的配置规律。 新兴器乐的崛起: 重点分析“十番”音乐的结构,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在清代如何从边缘乐器一跃成为重要的旋律主导乐器,取代部分琵琶与笛子的地位。 第十一章:近代的冲击与器乐的“西学东渐” 民国时期的变革: 考察西方音乐体系(五线谱、交响乐概念)对中国传统器乐的冲击与借鉴。 拉弦乐器的系统化发展: 重点分析二胡等乐器如何被引入音乐院校,其演奏技巧(如揉弦、换把)如何被规范化和提升。 对传统器乐体系的现代思考: 探讨传统乐器在现代语境下的应用与创新方向。 结语:回望与展望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器乐历史脉络的梳理,意在揭示其内在的逻辑与审美取向。中国器乐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在“礼”与“情”、“雅”与“俗”、“继承”与“变异”之间寻求平衡的历程。对每一件乐器、每一个音符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解读,是理解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重要途径。 附录 中国古代主要乐器形制演变图鉴 重要器乐文献目录索引 历代雅乐、燕乐调名简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琴和诗词都有所涉猎的爱好者,我一直对“词曲一体”的说法颇感兴趣。在我看来,曲牌连接着文学的雅致与音乐的通俗,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结合。我希望《中国曲牌考》能够详细阐述曲牌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例如,不同曲牌的格律、词句长度、平仄要求等,是如何影响词作者的创作的?书中的例子是否会包含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既定的曲牌框架内,挥洒自如地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的?我特别想了解,那些流传下来的著名曲牌,例如“水调歌头”、“西江月”等,在词人的笔下,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色彩的?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曲牌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比如,同一个曲牌在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下,是如何通过演唱方式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情绪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文学与音乐的桥梁,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诗词和戏曲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程式化”与“创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非常感兴趣,而曲牌恰恰是体现这种关系的绝佳切入点。我希望《中国曲牌考》能够深入探讨曲牌的“规范”与“变通”。例如,对于每一个曲牌,它的基本格律和创作惯例是什么?这些惯例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得以传承的?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实际的创作中,有哪些艺术家曾经突破了这些既有的规范,对曲牌进行了创新性的演绎,并且这种创新是如何被后世接受或发展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那些“破格”的创作,以及这些“破格”如何丰富了曲牌的内涵和表现力?我尤其好奇,在不同剧种发展过程中,对曲牌的理解和运用是否会出现“求同存异”的现象,即在保持核心特点的同时,又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风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规范中寻求创新的生动过程,并从中汲取一些关于艺术创作和传承的智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我对传统戏曲音乐和唱腔的着迷。在我看来,曲牌不仅仅是诗词的载体,更是音乐的灵魂。每当听到一出经典的唱段,我总会被那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所吸引,然而,对于这些曲牌背后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手法,我却知之甚少。我希望《中国曲牌考》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书中是否会涉及曲牌的声调、韵律、板式等音乐学上的分析?它是否会尝试用现代的音乐理论来解读这些古老的唱腔,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音乐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通过一些图表或者乐谱示例,来直观地展示曲牌的音乐结构。另外,我还想了解,在不同的戏曲声腔体系中,同一个曲牌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音乐色彩的?例如,昆曲的婉转细腻,京剧的跌宕起伏,越剧的清丽悠扬,它们在处理相同的曲牌时,会有怎样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让我从更深层次上欣赏中国戏曲的音乐之美,也希望能为我未来学习和欣赏戏曲打下一定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曲牌,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独特载体。我之所以对《中国曲牌考》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曲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非常好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曲牌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之间,是否有着怎样的联系?比如,在宋元时期,曲牌的繁荣是否与市民阶层的兴起有关?在明清时期,戏曲的成熟又如何催生了更多样化的曲牌?书中是否会从社会史、文学史、艺术史等多个维度,来解读曲牌的演变历程?我尤其关注那些曾经辉煌一时,但如今却鲜为人知的曲牌,它们的故事是否会被发掘出来?书中能否通过对一些著名剧作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来展示他们是如何巧妙运用曲牌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烘托气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为古朴雅致,宣纸的质感,水墨晕染的山水,点缀着几笔苍劲的书法,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分量与价值。初拿到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却又久违的曲牌名称,如《念奴娇》、《蝶恋花》、《长亭怨》等,瞬间勾起了我对古典诗词和戏曲的深深怀念。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戏曲研究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学形式心生向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些曲牌的起源、演变、在不同朝代和地域的传播,以及它们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例如,我想知道“定风波”这个词牌,是如何演变成戏曲中的一个固定唱腔的?又比如,不同剧种对同一个曲牌是否会有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书中能否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选取几部经典剧目,来分析其中曲牌的运用与表现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曲牌,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这些优美的曲牌来抒发情感、描绘故事的。

评分

质量不错,价格合理,还行!

评分

非常好,发货很快,折扣低些就好了

评分

这是从音乐学视角对曲牌的考证,对了解曲牌个案有帮助。

评分

冯先生去世了,这本著作值得收藏

评分

中国曲牌考,精装版本,适合专业人士学习

评分

东西非常后!!!!!东西非常后!!!!!

评分

给孩子买的,目前用了还可以,以观后效,表不错

评分

给孩子买的,目前用了还可以,以观后效,表不错

评分

东西非常后!!!!!东西非常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