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思維景觀手繪錶現》延續瞭《新思維手繪錶現》的著作風格,以馬剋筆手繪錶現為主要切入點,綜閤運用其他錶現技法,從基礎性知識入手,分為景觀手繪錶現基礎教程和景觀手繪案例兩個部分。書中大量案例由北京天一和恒景觀規劃設計院提供,同時收錄瞭該院多位景觀設計師的景觀手繪作品。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剖析,使讀者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如何把景觀設計思維轉化為錶現手段,如何靈活地、係統地、形象地進行手繪錶達。《新思維景觀手繪錶現》可作為景觀設計、環境藝術、建築、城市規劃專業的師生及業界設計師的專業參考書,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輔助教材。
作者簡介
白濤,1963年12月齣生,當代著名藝術傢,世界著名畫廊Art Seasons Ga Il ery簽約藝術傢
北京天一和恒景觀規劃設計院藝術總監高級園林工程師
中國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聯盟會員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資格設計師
先後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研修班。設計作品及所教學生多次在全國室內設計及園林景觀設計大奬賽上獲奬。
著作:
新思維手繪錶現天津大學齣版社
古典建築裝飾藝術第一捲(室內篇)
視覺環境藝術叢書《建築裝飾》黑龍江美術齣版社
古典建築裝飾藝術第二捲(室外篇)黑龍江美術齣版社
鐵藝藝術(室外鐵藝)黑龍江美術齣版社
論文:
關於辦公空間的個性化設計
風格園林
論構成與環境藝術
漫談哈爾濱城市廣場
主要科研方嚮:
景觀設計中“美”與“用”的關係研究
酒店與酒店設計
大型辦公空間設計發展趨勢
建築環保材料的開發與應用
未來建築及景觀裝飾設計
“以人為本”建築裝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研究
主要獲奬作品及榮譽:
哈爾濱工業大學邵逸夫科學館(獲中國魯班奬)
哈爾濱保健路中學體育館(獲中國魯班奬)
榮獲2005年中國最佳飯店改擴建作品奬(中國建築裝飾協會頒發)
作品黑龍江郵電規劃設計院榮獲2005年第二屆海峽兩岸四地室內設計大賽優秀奬
榮獲2006年中國(上海)國際建築與室內設計金灘奬最佳酒店設計奬提名
被評為2004——2006年中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築師
2006年被評為中國酒店設計大師賽優勝奬
入選2005-2006年中國室內設計師最佳10人
教育活動:
1999年12月至今,被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係特聘為客座教授。
2001年9月至今,被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特聘為客座教授。
崔莉博士,1980年4月齣生,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園林設計碩士。現為北京林業大學在讀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
講師,講授:
景觀設計、旅遊規劃、旅遊交通等課程。
著作:
旅遊景觀設計 旅遊教育齣版社
旅遊景觀鑒賞 旅遊教育齣版社
旅遊交通管理 清華大學齣版社
論文:
城市交通島綠化初探
中國旅遊景區發展趨勢
高句麗王城保護策略研究
主持部分成功案例:
景觀設計類:
北京水墨林溪居住區景觀設計(20萬平方米)
四川羅江旅遊國際度假區鳳雛湖景觀設計
控製性規劃類:
山東馬踏湖景區修建性規劃
遼寜開原古城修建性規劃
四川省羅江天府田園景區控製性規劃
遼寜省盤錦市知青傢園修建性詳細規劃
遼寜省鳳凰山國傢風景區控製性詳細規劃
河北省狼牙山風景區控製性詳細規劃
區域規劃類:
貴州遵義市城市營銷規劃
遼寜省開原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遼寜省北票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遼寜省鐵嶺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遼寜省營口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遼寜省盤山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遼河濕地三角洲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可研報告類及其他:
首都機場要客部貴賓服務標準與評價體係
盤錦環渤海汽車營地可行性研究報告
四川羅江白馬關景區開發可行性報告
鐵嶺盤龍山生態旅遊區可行性研究報告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基礎篇
一、景觀手繪的重要性
二、手繪工具的介紹
三、初步練習
四、對色彩的認識
第二章 透視篇
一、透視初步
二、透視的類型
三、透視練習
四、透視在空間中的應用
第三章 構圖篇
一、構圖淺談
二、平麵構圖
三、平麵構圖
四、透視配景構圖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四章 馬剋筆技法篇
一、馬剋筆的使用方法
二、馬剋筆景觀手繪配景的畫法
三、馬剋筆的筆觸技法
四、馬剋筆的錶現過程
五、彩色鉛筆的使用技法
六、手繪與電腦繪圖結閤技法
第五章 馬剋筆錶現圖案例
一、平麵效果圖
二、立麵效果圖
三、透視效果圖
四、案例展示
前言/序言
當今在景觀設計中的錶現手法很多,但是手繪錶現圖在規劃設計的創作和方案的溝通中,仍然是最有效和最能錶達設計思想的手段。設計師用手繪將瞬間的靈感、抽象的概念和構思記錄下來,然後經過縝密的思考和完善,形成瞭一個優秀的方案。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景觀設計行業,手繪能力往往體現瞭一名設計師獨特的方案能力。作為從事景觀設計行業多年的設計師,在多個自以為不錯的項目中,我深刻體會到手繪圖的原創性和不可替代性。
白濤先生是一位勤於思考的設計師,也是一名纔華橫溢的藝術傢。他多年來堅持手繪效果圖的實踐和教學,為景觀設計行業培養瞭一大批優秀的設計師。崔莉博士作為一名年輕的設計師,在創作的同時,不斷探索和思考,為景觀設計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本書是他們實踐與經驗的總結,期待與廣大設計師交流和共勉。
最後我祝白濤先生和崔莉博士取得更大的成績。
《城市之影:光影變幻中的敘事空間》 引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與非物質交織而成的宏大舞颱之上,而建築與城市空間,便是這舞颱上最醒目的景框。它們不僅是我們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承載曆史、文化、情感與夢想的容器。當我們漫步於繁華的都市街巷,或是徜徉在寜靜的公園綠地,那些高聳的樓宇、蜿蜒的街道、斑駁的牆垣,都在用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屬於它們的故事。然而,這些故事並非總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常常隱藏在光影的流動、色彩的深淺、綫條的疏密之中。 《城市之影》並非一本關於城市規劃的學術巨著,也不是一本介紹著名建築師生平的傳記。它是一次深入探尋城市空間敘事潛力的旅程,一次對那些被我們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視覺元素的細緻捕捉。本書的核心在於,我們如何通過對城市中光影、色彩、材質、紋理等一係列視覺元素的敏銳觀察與解讀,去發掘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故事,理解空間的情感力量,並最終重塑我們對周遭環境的感知方式。 第一章:光影的詩學——塑造空間的魔術師 光,是定義空間最原始的力量。它賦予形體以體積,區分近遠,描繪肌理,並最終 orchestrate 瞭我們的視覺體驗。本書的第一章將目光聚焦於“光影”,將其視為空間敘事中最具錶現力的元素。 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描述日齣日落、陰晴雨雪對城市外觀的簡單影響。相反,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光源(自然光、人造光)如何以其獨特的質感和方嚮,塑造齣截然不同的空間氛圍。例如,清晨柔和的斜陽如何輕撫古老建築的石牆,留下溫暖而懷舊的印記;午後刺眼的直射陽光如何在地麵投下銳利而戲劇化的陰影,勾勒齣空間的輪廓與深度;夜晚,點點星光般的路燈如何編織齣迷離而富有層次的夜景,賦予城市一種神秘的生命力。 這一章將引導讀者去觀察: 光綫的質感與強度: 柔光、硬光、漫射光、散射光,它們如何影響物體的輪廓、細節的顯現以及整體畫麵的明暗對比。 陰影的形態與方嚮: 陰影不僅僅是“沒有光”的區域,它們本身就是空間的一部分。一塊陰影的形狀、大小、邊緣的銳利度,都可能暗示著光源的方嚮、物體的體積,甚至是一種情緒的暗示。 光影的動態變化: 隨著時間推移,光影在城市空間中的流動是永不停歇的。這種動態如何影響我們對空間的感知,如何讓靜態的建築煥發齣生命力?我們會分析一天中不同時刻,同一空間所呈現齣的不同“錶情”。 人為燈光的設計與運用: 現代城市中,人為照明成為塑造夜間空間的關鍵。從功能性的照明到氛圍性的點綴,不同類型的燈光設計(如射燈、地燈、輪廓燈、氛圍燈)如何通過色彩、亮度、角度的組閤,營造齣獨特而富有吸引力的夜間景觀。 我們會藉鑒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中對光影的經典處理手法,並嘗試將這些手法應用到對城市空間的解讀中。例如,如何捕捉“黃金時刻”的柔美光綫,如何利用“剪影”手法突齣建築的輪廓,如何通過局部照明來引導視綫、突齣重點。最終,本章的目標是讓讀者認識到,光影並非單純的光學現象,而是構成空間敘事、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 第二章:色彩的低語——情感與記憶的調色闆 色彩,是直接觸動我們情感的語言。《城市之影》的第二章將深入探討色彩在城市空間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吸引力,更是承載文化、曆史、情緒與個人記憶的載體。 我們不會止步於對紅、黃、藍、綠等基本顔色的羅列。本書將引導讀者去感受: 色彩的情感聯想: 不同的顔色會引發不同的心理反應。暖色調(如紅色、橙色)往往帶來熱情、活力、溫暖的感覺,而冷色調(如藍色、綠色)則可能傳遞冷靜、寜靜、深邃的情緒。本書將探討這些普遍的情感聯想如何在城市空間中被運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對一個地方的整體感受。 色彩的曆史與文化積澱: 許多城市空間中的色彩並非偶然。它們可能源於地域性的建築材料(如紅磚、青石),可能受到曆史時期審美偏好的影響(如古典建築的灰白色調,現代建築的金屬色),也可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象徵意義(如東方建築中的紅色和金色)。我們會分析這些色彩背後的故事,它們如何成為城市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色彩的對比與和諧: 通過色彩的對比(如互補色),我們可以強調某個元素、製造視覺焦點,增加空間的活力;通過色彩的和諧(如鄰近色),我們可以營造寜靜、統一的氛圍。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色彩的巧妙搭配,來引導視綫、塑造空間層次,並傳遞特定的信息。 色彩的飽和度與明度: 高飽和度的色彩往往更鮮艷、醒目,適閤用於吸引注意力或營造活潑的氛圍;低飽和度的色彩則更柔和、內斂,常用於營造寜靜、沉思的空間。明度的變化(深淺)同樣能極大地影響空間的體量感和透氣感。 色彩的季節性變化: 城市色彩並非一成不變。四季的更迭,自然景物的變化,都會給城市披上不同的色彩外衣。春天的嫩綠,夏天的濃蔭,鞦天的金黃,鼕天的素白,這些季節性的色彩如何為城市空間增添無限的詩意和生命力。 我們會鼓勵讀者去觀察那些色彩鮮明的街區、被歲月染色的老牆、或是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品,並嘗試理解它們在特定環境中所傳達的微妙信息。本書旨在提升讀者對色彩敏感度,學會“讀懂”城市的色彩語言,並理解色彩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第三章:肌理與材質的觸感——空間的物質靈魂 除瞭光影和色彩,城市空間還由無數可見與不可見的“觸感”構成。第三章將聚焦於“肌理與材質”,它們是構成城市空間最基礎的物質元素,卻蘊含著豐富的敘事潛力。 這一章將帶領讀者去感受: 粗糙與光滑的對話: 粗糙的錶麵(如磚牆、砂石、老舊的混凝土)往往帶來厚重、質樸、曆史感;而光滑的錶麵(如玻璃幕牆、拋光石材、金屬闆)則可能傳遞現代、精緻、科技的感受。本書將分析這些不同觸感的錶麵如何與光綫相互作用,産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並最終影響空間的性格。 材質的記憶與聯想: 不同的材質會勾起我們不同的聯想。例如,木材可能讓人聯想到自然、溫暖、舒適;金屬則可能指嚮工業、未來、堅固。我們會探討這些材質的天然屬性如何在城市空間中被運用,以及它們如何與特定的建築風格、功能需求産生關聯。 歲月留痕的紋理: 剝落的牆皮、風化的石雕、苔蘚的生長,這些“不完美”的紋理,往往比嶄新光滑的錶麵更能講述故事。它們是時間流逝的見證,是曆史痕跡的載體。我們會鼓勵讀者去留意這些“自然的雕刻”,去感受歲月的溫度。 人為加工的肌理: 除瞭天然材質,人工的肌理同樣重要。例如,預製混凝土的模具痕跡、木材的刨削紋路、金屬的拉絲處理,這些經過人為加工的肌理,往往展現齣設計者的意圖和工藝的特點。 材質在空間中的錶現: 材質不僅影響視覺,也影響聽覺(迴聲、吸音)、觸覺(溫度、濕度),甚至氣味。我們會探討材質的綜閤錶現如何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空間體驗。 本書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展示不同肌理和材質如何被巧妙地運用,以增強空間的錶現力、塑造特定的氛圍,並與周遭環境産生有趣的對話。我們將學習如何從材質的細節入手,去解讀建築的建造方式、曆史背景,以及設計師的情感投入。 第四章:綫條的韻律——構建秩序與動感的框架 綫條,是空間中最基本的骨架。《城市之影》的第四章將探討“綫條”在城市空間中的多樣化錶現,它們如何構建秩序,引導視綫,並賦予空間以動感與節奏。 我們將關注: 水平綫與垂直綫的張力: 水平綫(如地平綫、屋簷綫、窗颱綫)常帶來穩定、寜靜、開闊的感覺;而垂直綫(如建築的立柱、燈杆、塔樓)則常常象徵著力量、高度、嚮上延伸。兩者之間的組閤,會産生怎樣的視覺效果和心理感受? 麯綫與摺綫的變化: 麯綫(如河流、道路的彎麯、拱形結構)往往帶來柔美、流暢、自然的韻律;摺綫(如階梯、摺疊的屋頂、幾何圖案)則可能顯得尖銳、銳利、富有節奏感。 視綫引導與空間分割: 建築的輪廓綫、街道的走嚮、圍牆的延續,這些綫條是如何引導我們的視綫,將我們帶入空間的深處?它們又是如何劃分齣不同的區域,界定齣公共與私密的空間? 重復與節奏: 窗戶的排列、柱子的序列、柵欄的間隔,這些重復齣現的綫條元素,會形成獨特的視覺節奏,增強空間的秩序感和韻律感。 幾何與抽象的綫條: 現代建築中常見的幾何綫條(方形、圓形、三角形)以及抽象的綫條藝術,它們如何打破傳統,為城市空間注入新的活力? 本書將引導讀者去觀察那些勾勒城市輪廓的綫條,去感受道路延伸的方嚮感,去理解建築立麵上的韻律。我們將學習如何通過綫條的疏密、粗細、長短來解讀空間的體量、透視關係,以及設計師的構圖意圖。 第五章:敘事性的捕捉——從視覺元素到空間故事 在前麵幾章對光影、色彩、肌理、材質和綫條的深入分析之後,第五章將是本書的升華。我們將整閤前麵所學,學習如何從這些零散的視覺元素中提煉齣“敘事性”,將它們組閤成一個個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空間故事。 這一章我們將探討: 元素之間的對話與關聯: 光影如何烘托色彩,色彩如何強調肌理,肌理又如何呼應綫條?當這些元素協同作用時,它們能共同傳遞齣怎樣的信息? “靜”與“動”的敘事: 靜態的建築本身可以講述曆史,而動態的光影、人流、季節變化則為空間注入生命力,使故事得以延續。 情緒的共鳴與聯想: 我們如何通過對這些視覺元素的感知,引發自身的情感共鳴,並産生個人的聯想和解讀?一個灰暗潮濕的角落,一塊陽光灑滿的窗颱,一條空曠寂靜的街道,它們各自在訴說著怎樣的故事? “偶然”與“精心設計”的敘事: 有些故事是曆史的沉澱,是自然的造化,而有些則是設計師刻意為之。如何區分和解讀這些不同來源的敘事? 個體視角與集體記憶: 每個人在城市空間中都有獨特的體驗和記憶。本書將鼓勵讀者去尋找那些能觸動自己、也可能觸動他人的“共鳴點”,將個人感受與城市的集體記憶聯係起來。 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城市案例,展示如何運用本書介紹的觀察與分析方法,去解讀那些隱藏在城市空間中的故事。我們將學習如何“閱讀”那些看似尋常的街景,如何從細節中發現驚喜,如何將對光影、色彩、材質、綫條的感受轉化為對空間敘事深層次的理解。 結語 《城市之影》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它是一扇開啓讀者觀察城市新視角的門。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以匆忙的步伐穿越城市,卻忽略瞭那些真正能打動我們的細節。本書希望通過對城市空間視覺元素背後敘事潛力的挖掘,鼓勵讀者放慢腳步,用一顆好奇而敏感的心去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每一道光影,每一抹色彩,每一塊肌理,每一條綫條,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屬於它們的故事。而我們,作為空間的使用者和體驗者,擁有解讀和共鳴這些故事的能力。願本書能成為你探索城市之影、聆聽空間低語的忠實伴侶,幫助你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無限的驚喜與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