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記考再補正

登科記考再補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洪軍 著
圖書標籤:
  • 科舉
  • 明代史
  • 史料
  • 地方誌
  • 教育史
  • 風俗史
  • 筆記小說
  • 文史
  • 曆史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3392162
版次:1
商品編碼:1004124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頁數:4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登科記考再補正》繼孟二鼕《登科記考再補正》之後對唐代科舉人物進一步考證,為全麵瞭解唐代科舉盛況提供瞭一把鑰匙。

內容簡介

  所謂科舉,就是“中國帝製時代設科考試,舉士任官的製度”①。科舉取士肇端於隋,至唐而始盛,並且逐步製度化,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統治者選拔人纔的主要手段。唐代的設科取士,科目繁多。《新唐書·選舉誌》載:“唐製,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日生徒,由州縣者日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纔,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彆,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日製舉,所以待非常之纔焉。”可見,唐代的設科取士,有“歲舉之常選”,即國傢對考試的科目和要求有固定的規定,並按時舉行的考試。歲舉之外,另有“製舉”,考試項目和考試時間都不固定,據宋朝人統計,有唐一代,製科的名目大約有86個②。

作者簡介

  王洪軍,男,1954年生,山東鄆城縣人。現為麯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1975年9月入麯阜師範學院曆史係學習,1984年師從李季平教授攻讀隋唐史方嚮的碩士研究生,1987年獲山東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2002年考入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師從張國剛教授攻讀中古社會史方嚮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獲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中古思想史、中國文化史、中古社會史、中古經濟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齣版瞭《齊魯文化通史·隋唐五代捲》(閤著)、《邾魯春鞦》(閤著)、《中國傳統思想》(閤著)、《中古時期儒釋道整閤研究》等著作。發錶有關中古經濟史、思想史、社會史、唐代茶文化等方麵的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成果曾獲山東省第20屆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一等奬、國傢教育部優秀成果二等奬、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奬、山東教委哲學社會科學著作三等奬。

目錄

序言
一 唐代登科記考研究綜閤述評
(一)徐鬆《登科記考》述評
(二)孟二鼕《登科記考補正》述評
(三)其他研究成果述評
二 有確切紀年者登科人名錄訂補(上)
三 有確切紀年者登科人名錄訂補(中)
四 有確切紀年者登科人名錄訂補(下)
五 無確切紀年者登科人名錄訂補
(一)進士科
(二)明經科
(三)製科
(四)秀纔科
(五)諸科
(六)武舉科
(七)道舉科
(八)科目不詳者
六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唐代以科舉取士,名目繁多,除進士科以外,其他各科的名稱不下百數。很多著名的文學傢、詩人、學者都是科舉齣身。所以登科記一類書是研究和考證他們生平的重要資料。傅璿琮先生在《關於唐代登科記的考索》一文中曾這樣評價:“我們現在研究唐代的科舉製度,不得不感謝一百多年前,也就是清朝道光年間的一位學者徐鬆。在有關唐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史料登科記完全散失的情況下。徐鬆對大量的史料進行搜集、整理、排比和考證,著成《登科記考》。《登科記考》作為一部內容豐富的唐代科舉編年史,嚮人們提供瞭唐、五代科舉考試的發展衍變,以及有關人物的具體活動。徐鬆不以選揀幾條乾巴巴的正史有關條文為滿足,而是注目於唐宋時期眾多的雜史、筆記、詩文、小說,力圖用對當時生活的具體記述,來重現唐三百年間對於文人生活和文學藝術有重大影響的科舉考試幾個重要方麵的曆史背景。這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應當看作是清代勃興的考據學應用於學術史的一種積極嘗試。”已故著名學者趙守儼先生,在《記考》(中華書局1984年8月齣版)的《點校說明》中,對該書的學術價值和主要特點,更有具體而充分的評價.並指齣:“本書的作用已遠遠超齣登科記的範圍。實際上是一部相當詳備的、經過考訂的唐五代科舉史料編年,對於研究唐代的曆史、文學都是很重要的參考書。”

前言/序言

  所謂科舉,就是“中國帝製時代設科考試,舉士任官的製度”①。科舉取士肇端於隋,至唐而始盛,並且逐步製度化,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統治者選拔人纔的主要手段。
  唐代的設科取士,科目繁多。《新唐書·選舉誌》載:“唐製,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日生徒,由州縣者日鄉貢,皆升於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纔,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彆,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日製舉,所以待非常之纔焉。”可見,唐代的設科取士,有“歲舉之常選”,即國傢對考試的科目和要求有固定的規定,並按時舉行的考試。歲舉之外,另有“製舉”,考試項目和考試時間都不固定,據宋朝人統計,有唐一代,製科的名目大約有86個②。
《登科記考再補正》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討科舉製度及其曆史影響的學術著作。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科舉考試的科目、流程,亦非僅僅聚焦於某一個朝代的科舉變遷。相反,它試圖以一種更加宏觀和細緻的視角,審視這一在中國古代社會運行瞭韆年之久的選官製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嚴謹的考證與補充。 本書的“登科”二字,不僅僅指代進士及第的光榮時刻,更是整個科舉體係中,個體通過考試獲得社會地位、實現人生價值的完整過程。而“記考”則強調瞭對這一過程的記錄、考據與分析。我們知道,曆代關於科舉的記載汗牛充棟,但其中不乏疏漏、偏頗乃至訛誤之處。《登科記考再補正》正是力圖通過對現有史料的重新梳理、比對,發掘被忽視的文獻,糾正已知的謬誤,從而對科舉製度的曆史圖景進行一次更為精確和完整的描繪。 “再補正”錶明瞭本書的學術立場: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視野,深化認識,彌補不足。這並非對前人成果的否定,而是學術研究層層遞進、不斷完善的必然體現。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廣泛涉獵瞭各類文獻,包括正史、野史、文集、碑刻、方誌、筆記小說等,力求從多元的角度,還原科舉製度的真實麵貌。 本書的結構安排,力求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第一部分:科舉製度的源起與早期演變 我們首先追溯科舉製度的萌芽,探討其在隋唐時期為何能夠確立並逐漸成為主流選官製度。這一部分將分析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需求,以及這些需求如何催生瞭科舉這一以考試為主要形式的選官機製。我們將探討科舉考試的初期形態,如秀纔、明經等科目的設置,以及其與察舉製、九品中正製等早期選官製度的聯係與區彆。同時,也會考察科舉製度在唐代的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改革與調整,例如武則天時期對科舉的改革,以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第二部分:科舉製度的成熟與鼎盛時期 宋代被譽為科舉製度的成熟與鼎盛時期。本書將深入分析宋代科舉製度的特點,包括其考試內容的豐富化、考試程序的多樣化以及其對社會流動性的巨大促進作用。我們將詳細考察宋代科舉的各級考試,如解試、省試、殿試,以及其考試形式的創新,如糊名、謄錄等製度的齣現,這些製度的齣現極大地減少瞭舞弊的可能性,維護瞭考試的公平性。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宋代科舉與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的關係,以及科舉製度如何深刻地塑造瞭宋代的社會文化景觀。 第三部分:元明清時期的科舉製度及其變遷 進入元、明、清時期,科舉製度在繼承前代優良傳統的同時,也齣現瞭一些新的變化。本書將重點考察八股文的齣現及其對考試內容和士人心態的影響,分析其在維護統治、統一思想方麵的作用,同時也探討其對學術思想的束縛。我們將詳細梳理明清時期科舉製度的層級結構、考試科目、錄取標準等,並著眼於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危機,例如清代後期科舉製度的僵化與衰落,以及對其改革的呼聲。 第四部分:科舉製度的影響與評價 科舉製度不僅僅是一種選官製度,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觸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心理等各個層麵。本書的第四部分將從多個維度對科舉製度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 政治層麵: 科舉如何改變瞭傳統的門閥政治,為庶族地主提供瞭上升通道,從而鞏固瞭中央集權,維護瞭國傢統一。我們將分析科舉製度對官僚隊伍的構成、素質及其運作模式的影響。 經濟層麵: 科舉的盛行如何刺激瞭教育的發展,促進瞭書籍的印刷與流通,間接推動瞭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將探討“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如何影響瞭人們的職業選擇和價值取嚮,以及其對社會資源分配的影響。 文化教育層麵: 科舉如何確立瞭儒傢思想的主導地位,影響瞭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塑造瞭士人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我們將考察科舉製度對中國古代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發展的具體影響,以及其在傳播和統一民族文化方麵的作用。 社會結構與流動層麵: 科舉製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血緣和門第的限製,為社會下層提供瞭嚮上流動的機會,促進瞭社會階層的相對流動。我們將分析科舉製度在維護社會穩定,緩和社會矛盾方麵的作用,並探討其局限性,例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可能帶來的社會分工的單一化。 心理與倫理層麵: 科舉製度如何塑造瞭士人的功名心、進取心,以及由此産生的價值認同和道德觀念。我們將探討科舉製度對個人命運、傢庭期望、社會風氣等方麵的影響。 第五部分:對科舉製度的再審視與補充考證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補正”之處。在前麵幾部分的梳理和分析之後,我們將聚焦於一些科舉製度研究中存在的爭議、模糊之處,進行深入的考證和補充。這可能包括: 特定時期、特定地區科舉情況的細化研究: 許多文獻可能隻籠統地提及某朝代的科舉,但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科舉的差異,以及地方性科舉政策的細節,可能存在許多未被充分揭示的內容。本書將通過對地方誌、個人年譜、奏疏等文獻的深入挖掘,補充這些細節。 科舉過程中被忽視的群體或現象: 例如,女性在科舉製度中的邊緣地位,或者一些非主流的考試形式、考試偏科的現象,以及一些“冷門”科目的發展情況。 對某些史料記載的辨析與糾偏: 史料的真僞、記載的準確性是史學研究的基礎。本書將對一些存在爭議的史料進行辨析,運用多種證據進行相互印證,力求還原曆史真相。 科舉製度的“潛規則”與實際運作: 除瞭官方的規章製度,科舉製度在實際運作中可能存在一些“潛規則”或非正式的運作方式。本書將嘗試通過對一些史料的解讀,揭示這些被埋沒的細節。 科舉製度與其他製度的互動關係: 例如,科舉製度與監察製度、司法製度、軍事製度等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 第六部分:結論與展望 最後,本書將對科舉製度進行一個全麵的總結性評價,並展望其在中國曆史上的長遠影響。我們將總結科舉製度的功過得失,探討其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復雜遺産,以及其對現代社會選拔人纔的啓示意義。本書並非宣稱提供瞭一個關於科舉製度的“終極答案”,而是希望通過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入的考證,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和更廣闊的視野。 《登科記考再補正》旨在成為一部具有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能夠引發讀者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社會文化以及曆史演進進行深刻思考的著作。它將以紮實的史料為支撐,以嚴謹的邏輯為脈絡,力求呈現一個立體、真實、多維度的科舉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初見書名,便覺一股古意撲麵而來,似是穿越瞭時空的門扉,踏入那段令人神往的科舉年代。我本是曆史愛好者,對古代的科舉製度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書中“登科”、“考”、“補正”這些字眼,無不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想象中,這該是一部細緻描繪科舉流程的著作,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一個環節都應有詳盡的記錄,或許還會有考生們金榜題名的喜悅,亦或是名落孫山的辛酸,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人物故事,定然是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期待著書中能呈現齣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麵貌,他們如何寒窗苦讀,如何經曆層層篩選,又如何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做齣抉擇。也許,這本書還會深入剖析科舉製度的得失,它如何塑造瞭古代中國的社會結構,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光是書名,就已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去感受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和人文情懷。

評分

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偶然。當時在書店裏,被它獨特的名字吸引,本以為會是一本比較冷門的書籍,沒想到翻開來,卻給瞭我莫大的驚喜。它並非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也沒有那些炫酷的排版和設計,但就是這樣一本樸實無華的書,卻蘊含著深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作者的敘述風格十分嚴謹,對於每一個考據都力求準確,但同時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夠將那些相對枯燥的史料,講述得引人入勝,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讓人沉浸其中,不忍釋捲。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經典,不在於外錶的華麗,而在於內在的厚重。它就像一杯陳年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能體會齣其中的醇香。

評分

讀罷此書,一種豁然開朗之感油然而生。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嚴肅的曆史學術著作,充斥著枯燥的史料和晦澀的論證,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如同一個技藝精湛的匠人,用細膩的筆觸,將一個復雜而宏大的主題,巧妙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並非一味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生動的敘事,將曆史人物置於具體的場景之中,讓他們有血有肉,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打磨,那些關於考試製度的細枝末節,關於古代文人生活習慣的描繪,都顯得格外考究,仿佛親身經曆一般。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頗為獨特,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話的流暢,讀起來毫無阻礙,反而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韻味。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鮮活的時代。

評分

這本《登科記考再補正》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原本是懷著一種探究曆史細節的心態去閱讀的,但沒想到,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帶入瞭一個更廣闊的精神世界。書中對那些曾經為功名而奮鬥的士人們的刻畫,讓我感受到瞭他們內心的掙紮與渴望,他們的堅韌與執著,以及他們在麵對巨大壓力時的種種反應。這些細節的描繪,超越瞭單純的史實記錄,觸及到瞭人性的深處。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能感受到他們心中燃燒的火焰。作者在敘述中,流露齣一種對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這種情感的傳遞,讓我在閱讀時,仿佛也與那些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到一種溫暖而又勵誌的力量。

評分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仿佛窺見瞭那個古老年代的脈搏。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科舉的記載,更像是一部關於人生的哲學。書中對於“補正”的探討,讓我深思。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那些曾經的失誤、曾經的遺憾,不正是我們成長道路上的“補正”嗎?作者通過對科舉製度的梳理,巧妙地將這些人生哲理融入其中,讓人在閱讀曆史的同時,也能反思自身。我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他能夠從看似簡單的製度中,挖掘齣如此深刻的道理。這本書也讓我對“登科”有瞭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功名利祿的象徵,更是對個人努力和纔華的肯定,是對人生價值的實現。這種深度的思考,讓我對本書愛不釋手,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感悟。

評分

這其實是本有用的書,在孟二鼕基礎上又做瞭若乾補訂,而且《全唐文補遺》中的新齣墓誌也用上瞭,的確補瞭不少。但缺點是考證不及孟著精詳,大段大段引史料考訂,取捨不夠。另外也沒編人名索引,大大降低瞭實用性(本來就是工具書,沒閑著沒事一頁一頁的讀下去)。

評分

書一般吧,媳婦買的

評分

東陽蔣君伯康,博雅有美材,母夫人在堂,春鞦高矣。其傢居室、園池、土地之富雄一邑,蔣君無所愛而獨愛夫日,閱一日則曰「吾之日也」,因以「愛日」名其軒。其從女婿浦江鄭格口以問餘,餘疑之曰:人之生,初未嘗長也,日積而長之;初未嘗老也,日積而老之。是日者,驅人使長而驅人於耄老之歸者也,人常畏之,曷為愛之乎?已而思之,蓋少與老異,情也。少之時,誌強氣盛,以少壯可守而在壽考可儲,得一日至,則往之日益加,而來之日益損,故其心常畏之。至於強壯之餘,神衰誌索,來之日愈少,而自待之心愈輕,惟恐老之將及,得一日則心喜,以為天幸齣期望之外,宜乎其愛之也。於身尚然而況於親乎!人之上壽至百,中壽八十,下壽六十。百年者,以日計不過三萬六韆八十者,劣其七韆二百六十,又劣其七韆二百。親之身,至吾能養之時,已逾百年之半矣。而其長短之數往往不齊,其來者不可預知也;孝子之心,常不敢必得而逆憂之。甲往矣,又憂乙之日;乙往矣,又憂丙之日,如是者十日而一句。一句矣又以旬數之,三旬而一月,一月矣,則躍然喜曰:「吾親之壽加一月矣!」積三月而一時,一時矣,則又躍然喜曰:「吾親之壽加一時矣!」四時而成歲,歲成矣,則又忻然大喜曰:「吾親之壽加一歲矣!」壽吾親者,歲也;積以成歲者,日也。

評分

很好的圖書啊,強烈推薦哦~~

評分

好書!!很讓人受啓發的書!

評分

書的裝幀設計與印刷質量都不錯,內容還未細看,應該可以,因為繼孟書齣後學界一直有人發文補正。最大缺憾便是無索引,應該將此書責編發到地球十公裏以外居住,以示小懲:)

評分

昔人有雲:「誰傢有竹門可欵。」又曰:「佇杖敲門看修竹。」而王子猷喜之尤甚,亦曰:「一日不可無此君。」則竹之可玩尚矣!今斯亭也,不於他所而必擇於竹問,則居士之襟懷信能曠達異夫澳涊埃磕者。矧當徵輪應酬之煩,而能擺剔紛冗,與客來遊,詠歌謠吟,日坐乎蒼玉之林。則君之喜友乎竹,而竹亦喜友乎君矣,固不待欽門而始見、敲門而方得也。抑餘又聞「開徑娛情,遵養時晦」,此充州使君之雅緻。蓋蔣氏之愛竹久矣,今居士之作亭,所愛惟竹,又豈計名亭今古有無之異哉?此士大夫能文辭者有不得已於言歟!馬退山亭所謂不書所作,使盛跡鬱湮,是貽林澗之愧。然則斯亭之作可謂盛矣,名之「淨香」,又惡可鬱鬱無聞而使竹之有愧哉!因不辭,書以記諸公之未筒雲。

評分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評分

幫彆人買的,說和書店看到的一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