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

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工真 著
圖書標籤:
  • 德國現代化
  • 德國思想史
  • 知識社會
  • 文化史
  • 曆史學
  • 社會學
  • 德意誌研究
  • 現代化理論
  • 知識界
  • 德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3585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196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珞珈史學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是李工真教授的學術論文集,共收錄德國史研究方麵的論文18篇。《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重點關注的是德意誌現代化與德意誌知識界,通過對德國曆史上的德意誌民主主義、反猶主義和納粹主義的研究,揭示德國現代化進程中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深刻變革,在這個綫索之下,作者關注點也自然牽涉到知識分子在德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對德國現代化進程中,德意誌知識界的種種錶現進行瞭深入挖掘,試圖再現德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在國傢重大決策中的影響和作用。《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對德國史研究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李工真,1952年生,曆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8—1990年和2009—2010年曾兩度留學於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曾任央視《大國崛起》審讀專傢,香港鳳凰衛視《縱橫中國》欄目特邀嘉賓。還曾多次應邀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20多所著名高等學府從事講學活動,受到這些高校師生們的一緻好評。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等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德意誌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德國現代史專題十三講——從魏瑪共和國到第三帝國》等書,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主持“文化的轉移與接受一——納粹統治時代的歐洲知識難民研究”(國傢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十五”規劃項目)和“戰後西德意誌社會研究(1945—1949)”(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項目)等多項課題。曾多次獲得國傢及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目錄

德意誌現代化進程研究
普魯士的啓濛運動
德國現代化進程與威廉時代的德意誌民族主義
德意誌帝國時期的反猶主義
德意誌“福利國傢化”政策的起源及意義
德國魏瑪時代“社會福利”政策的擴展與危機
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德國反猶主義
德意誌中間等級與納粹主義
德意誌“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納粹主義
德意誌猶太人嚮巴勒斯坦的移居(1933—1941)
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來源
德意誌知識界研究
“柏林大學模式”及其發展
哥廷根大學的曆史考察
“美國主義”與文化批評——魏瑪德國文化批評運動淺析
納粹經濟綱領與德意誌“經濟改革派”
德意誌“曆史學派”傳統與納粹主義
納粹德國流亡科學傢的洲際移轉
阿爾文·約翰遜與“流亡大學”的創辦
納粹德國知識難民在美國的“失語性”問題
作者主要著述列錶
後記

精彩書摘

1935年,在荷蘭政府的允許下,由美國猶太人聯閤捐助委員會齣資,在排乾瞭海水的情況下,德國巴勒斯坦中央局在荷蘭海岸邊建立起第一個國外的職業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占地達140公頃,有來自德國的150名學生。1937年,它的第一批結業生共41人,其中30人去瞭巴勒斯坦,7人去瞭阿根廷,1人去瞭南非,其餘3人去瞭其他國傢。”④這類國外職業培訓班很快也在毗鄰的丹麥、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捷剋斯洛伐剋以及南斯拉夫等地開辦起來,1936年,它已在10個以上的歐洲國傢中開辦,並接受瞭1131名來自德意誌的猶太青年男女。②這就為德意誌猶太人的拓荒者聯盟提供瞭一種“繞道”培訓的可能性。拓荒者聯盟的培訓班實踐是有成就的,巴勒斯坦托管政府接納的來自德國的C類移民,即持工人證明書者的數字不斷上升證明瞭這一點。僅在1935年,來自德國的C類移民就達2719人,占當年移居巴勒斯坦者總數的一半以上。1937至1941年間,通過閤法途徑移往巴勒斯坦的1.8萬多人中,培訓班的結業生同樣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另外,從1934-1939年3月底,共有3262名15至17歲的男女青少年作為“擁有確保收入的大學生和中學生”,從德國移居到巴勒斯坦。“托管政府為這些青少年提供瞭B3類證書,這類證書是與這種條件相聯係的:即兩年的安置費與培訓費已得到確保。”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梗、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繆、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最為卓殊。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獲得曆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帝國的迴響:百年德國社會變革與思想流變》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術著作進行概要介紹,而是旨在勾勒齣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深入探討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德意誌民族國傢形成過程中所經曆的深刻社會變遷與思想文化思潮的湧動。這段時期,是德意誌告彆分裂割據,邁嚮統一強盛的關鍵階段,也是其在現代世界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奠基時期。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社會結構的重塑、經濟力量的崛起、政治體製的演進以及國民意識的覺醒,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德意誌現代化的獨特軌跡。 一、統一的基石:從邦國林立到帝國崛起 19世紀中葉的德意誌,依然是碎裂的邦國集閤體。雖然“德意誌”作為一個文化和語言的共同體早已存在,但政治上的統一卻遙遙無期。奧地利帝國與普魯士王國,兩大強權並存,在爭奪德意誌領導權的同時,也麵臨著來自法國、俄國等歐洲列強的製約。然而,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及對改革的渴望,德意誌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 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的鐵腕領導下,通過一係列精心策劃的戰爭,包括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成功地實現瞭德意誌的統一。1871年,德意誌帝國在凡爾賽宮宣告成立,標誌著一個全新的現代民族國傢的誕生。這一過程,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麵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統一後的德意誌帝國,迅速展現齣其強大的凝聚力和發展潛力。 二、工業化浪潮:從農業社會到經濟強國 德意誌帝國的建立,為工業化的飛速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國傢層麵的統一,打破瞭邦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瞭國內市場的形成。普魯士作為德意誌工業化的先行者,其經驗和模式被推廣至全國。煤炭、鋼鐵、化工、電氣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技術創新層齣不窮。德國科學傢和工程師們在科研領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産力,推動瞭德國經濟的飛躍。 與此同時,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速。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城市規模迅速擴張,但也帶來瞭新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差距的擴大、工人階級的形成及其權益問題。這些問題的齣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提齣瞭挑戰。 三、政治體製的演變:君主立憲與權力博弈 德意誌帝國雖然名為帝國,但其政治體製卻是一種獨特的君主立憲製。皇帝(德意誌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同時也有帝國議會(Reichstag)作為民意代錶機構。然而,帝國議會的權力相對有限,政府的決策權主要掌握在皇帝、首相(Reichskanzler)以及內閣手中。 俾斯麥作為帝國的第一任首相,通過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地平衡瞭各種政治力量,維持瞭帝國的穩定。他推行瞭一係列社會改革,例如建立社會保險製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瞭工人階級的矛盾,也為後來的福利國傢模式奠定瞭基礎。然而,他的政治遺産也充滿瞭爭議,其強權政治和對外擴張的政策,為日後德國的命運埋下瞭伏筆。 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的政治格局也在不斷演變。議會的作用逐漸增強,各政黨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社會民主黨等代錶工人階級利益的政黨逐漸壯大,對現有的政治體製構成瞭挑戰。同時,普魯士的保守勢力與新興資産階級之間的權力博弈,也貫穿於整個帝國時期。 四、思想的碰撞:現代性的辯論與知識界的活躍 在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的宏大背景下,德意誌的知識界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哲學傢、曆史學傢、社會學傢、文學傢等紛紛湧現,對現代性的概念、民族國傢的意義、社會進步的方嚮等問題展開瞭深入的辯論。 哲學領域: 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在19世紀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但他對理性與曆史辯證發展的強調,也在被新的思想所挑戰。尼采的“權力意誌”、“超人”等概念,以其激進的批判精神,深刻地影響瞭後來的思想潮流。馬剋思主義的誕生,則為理解和批判資本主義的運行機製提供瞭新的視角,並對工人運動産生瞭巨大的推動作用。 曆史學與社會學: 曆史學領域,蘭剋學派強調客觀性和史料的研究,對曆史敘述的科學性提齣瞭更高要求。同時,社會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德國得到瞭迅速發展。韋伯對官僚製、理性化等概念的分析,深刻地揭示瞭現代社會運作的內在邏輯。李凱爾特對社會分層和階級問題的研究,也為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提供瞭重要工具。 文學與藝術: 文學藝術領域,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等思潮占據主導,作品深刻地反映瞭社會現實的復雜性與人性的掙紮。易蔔生、托爾斯泰等外國文學巨匠的作品也被廣泛翻譯和討論,為德國文學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同時,象徵主義、錶現主義等新興藝術形式也開始萌芽,預示著20世紀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民族主義的辯證: 伴隨著民族國傢的形成,民族主義思潮在德意誌知識界占據瞭重要地位。但對民族主義的理解並非鐵闆一塊,既有歌頌統一、強調國傢榮耀的樂觀論調,也有對民族主義潛在危險的警惕與反思。一些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德意誌,其在世界舞颱上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其與鄰國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 五、社會結構的變遷與文化認同的重塑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極大地改變瞭德意誌的社會結構。傳統的貴族階層雖然依然保留著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力,但新興的資産階級迅速崛起,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工人階級的壯大,不僅帶來瞭新的社會矛盾,也催生瞭工人運動和工會組織,他們開始為自身的權利而奮鬥。 與此同時,教育體係的擴張和普及,也對社會文化的認同産生瞭深遠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瞭人纔支撐,也為知識分子的湧現創造瞭條件。國傢通過教育,努力塑造國民的統一認同感,強調德意誌的民族文化和曆史傳統。 然而,這種重塑並非一帆風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群體之間的文化差異與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在統一的國傢框架下,調和這些差異,構建一個包容而多元的社會文化認同,成為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六、曆史的餘音:現代化進程的遺産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意誌現代化進程,是一段充滿活力、機遇與挑戰的時期。它塑造瞭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傢,一個統一的民族實體,也孕育瞭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思想碰撞。德意誌知識界的活躍,為理解現代性、社會發展和人類命運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 然而,這段曆史也留下瞭復雜的遺産。其激進的民族主義,其強權政治的傾嚮,以及未能有效解決的社會矛盾,都為20世紀德國乃至世界的曆史走嚮埋下瞭隱患。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的思想流變,不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我們所處時代的深刻啓示。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國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必須警惕潛在的危險,審慎地處理社會矛盾,並不斷反思我們所創造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個曆史時期的研究,更像是在探討一種“精神動力學”。我一直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抱有復雜的情感,它既意味著進步和繁榮,也常常伴隨著失序與衝突。而德國,在我眼中,似乎總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極端案例,它在某些方麵走得異常超前,又在另一些方麵顯得尤為麯摺。這本書將“知識界”作為一個獨立的變量,這讓我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總覺得,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離不開那些思考者、創造者和批判者。他們是時代的瞭望者,也是曆史的塑造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勾勒齣德國知識分子群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圖景:他們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係和論爭?他們的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麵的?我尤其好奇,在德國經曆劇烈社會變革、政治動蕩,甚至戰爭災難時,知識分子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引領社會走齣睏境,還是在動蕩中迷失瞭方嚮?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初步感知是,它將是一次對德國現代化過程中深層精神力量的挖掘,一次對知識與權力、思想與現實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審視。

評分

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裏對德國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普魯士的嚴謹、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以及戰後的經濟奇跡。然而,《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這個題目,立刻讓我意識到,在我對德國的認知中,似乎遺漏瞭至關重要的一環——思想的驅動力。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都不是單純的經濟或政治範疇,它背後一定有強大的思想支撐和文化引領。這本書,我預感它將是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理解德國現代化進程中那些“看不見”的變量。我迫切想知道,那些在德國曆史上閃耀的名字,比如康德、歌德、馬剋思、尼采,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時代,為德國的現代化提供瞭思想的土壤,或者指明瞭前進的方嚮?又或者,他們是否也曾因為激進的思想而遭受排斥,甚至成為時代悲劇的犧牲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梭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德國,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激情與彷徨,理解他們的學術研究、文學創作、哲學思辨,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結構、國傢政策乃至民族命運。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德國的過去與未來,它承諾瞭對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曆史敘事的探索。

評分

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就我目前的閱讀體驗來說,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宏大主題——德國的現代化進程。我對德國這個國傢總有一種特彆的情感,它似乎總是走在時代的前沿,又帶著某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性。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將“現代化進程”與“知識界”這兩個關鍵因素並列,立刻讓我聯想到那些塑造瞭德國思想史的傑齣人物和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梳理從工業革命初期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漫長歲月裏,德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深刻變革。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會如何描繪那些知識分子在這一進程中的角色——他們是推動者、反思者,還是時代的犧牲品?我設想書中會充斥著各種思想的碰撞,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到馬剋思的唯物史觀,從尼采的超人哲學到歌德的浪漫主義,這些思想的火花是否真的在推動著德國走嚮現代?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事實,更是在試圖揭示一種深層的內在邏輯,一種在德國獨特的曆史土壤上孕育齣的現代化模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德國民族性格、國傢認同以及其在世界舞颱上扮演的角色形成原因的解答。

評分

初次翻閱《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其中交織著經濟的騰飛、政治的變革,以及最重要的,思想的洪流。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都不能脫離其精神內核和思想根基,而德國,這個擁有悠久哲學傳統和深厚人文底蘊的國傢,其現代化進程必然與知識界的活躍密不可分。我迫切想要瞭解的是,那些在德國現代化浪潮中應運而生的重要思想流派,比如曆史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唯意誌論等等,它們是如何被當時的知識分子所孕育、傳播和發展起來的?這些思想又對德國的政治體製、社會結構、文化藝術産生瞭怎樣的具體影響?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繪那些塑造瞭德國思想史的關鍵人物,他們的生平、他們的著作,以及他們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産生互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連貫的敘事,將德國從一個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從分裂走嚮統一、從傳統走嚮現代的復雜轉型,與知識分子在這個轉型期內所扮演的角色、所進行的思想探索緊密地結閤起來,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德國這個民族為何會走上那樣一條獨特而又充滿張力的現代化道路。

評分

剛拿到這本《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我一直對“知識精英”在曆史變遷中的作用深感好奇,尤其是像德國這樣,知識分子群體如此活躍且影響力巨大的國傢。這本書的標題恰好精準地捕捉到瞭我的興趣點。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在德國從一個分裂的邦國走嚮統一強大的德意誌帝國,再經曆兩次世界大戰的動蕩與重建的過程中,那些學者、作傢、藝術傢、哲學傢們是如何思考、如何發聲,又是如何被曆史的洪流所裹挾的。我很好奇,在那個思想激蕩的時代,是否真的存在一種“德意誌精神”,一種支撐著民族不斷探索與前進的內在動力?作者是否會深入剖析那些塑造瞭現代德國麵貌的觀念,比如國傢主義、理性主義、技術至上主義等等,並追溯它們的源頭,探究它們與知識界的互動關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將德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脈絡與思想文化演進相聯係,理解兩者之間盤根錯節的因果關係。這本書帶給我的初步感覺是,它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學術著作,適閤那些對曆史、哲學以及社會思潮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

評分

東西不錯,

評分

自由教育——與最偉大的心智的持續的神交——是一種在形式上最謙虛,更不用說最具人性的訓練。它同時也是一種大膽的訓練:它要求我們與知識分子和他們的敵人的虛榮的嘈雜、魯莽、無思(thoughtlessness)、廉價徹底決裂。它要求我們蘊含在把公認的見解僅僅視作意見,或把一般的意見視為至少和最奇怪的、最不流行的意見一樣可能錯誤的極端的意見(的行為)中的那種大膽。自由教育是破除庸俗的解放。希臘人用一個美麗的詞來錶達“庸俗”;他們把它稱作apeirokalia(粗鄙,粗俗),對美好的事物的經驗的匱乏。自由教育為我們提供對美好事物的經驗。

評分

自由教育——與最偉大的心智的持續的神交——是一種在形式上最謙虛,更不用說最具人性的訓練。它同時也是一種大膽的訓練:它要求我們與知識分子和他們的敵人的虛榮的嘈雜、魯莽、無思(thoughtlessness)、廉價徹底決裂。它要求我們蘊含在把公認的見解僅僅視作意見,或把一般的意見視為至少和最奇怪的、最不流行的意見一樣可能錯誤的極端的意見(的行為)中的那種大膽。自由教育是破除庸俗的解放。希臘人用一個美麗的詞來錶達“庸俗”;他們把它稱作apeirokalia(粗鄙,粗俗),對美好的事物的經驗的匱乏。自由教育為我們提供對美好事物的經驗。

評分

多篇重要論文的閤集,值得一看

評分

這一事態被許多膚淺的幻象所隱蔽。無論如何,我們相信我們的觀點比那些最偉大的心智的觀點更優越,更高級——這要麼是因為我們的觀點是我們的時代的觀點,而可以設想,比最偉大的心智的時代更為晚近的我們的時代,也比他們的時代更優越;要不然就是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最偉大的心智從他們的觀點齣發都是正確的,但是,和他們聲稱的不一樣,他們不絕對正確:我們知道不可能有唯一的(the)絕對真實的實質性的見解(substantive view),隻有絕對真實的形式性的見解(formal view);那種形式性的觀點在於這樣一種洞見,即,一切整全性的見解都與某種特定的視角相關,或者說,所有整全性的見解都是相互排除的,沒有一種可能是絕對真實的。那些對我們隱藏我們真正的處境的膚淺的幻象根本上是這樣的(是這樣一個幻象):我們比,或者說我們可能比過去的最明智的人更明智。我們因此而受惑扮演(劇院)經理和馴獅人的角色,而不是專注而馴順的聆聽著的角色。然而我們必須麵對我們驚人的處境,這一齣境是為這樣一種必然所創造的,即,我們試圖成為比專注而馴順的聆聽者,也即,裁判,更多的東西,而我們又沒有能力成為裁判。就我而言,在我看來,這一處境的原因在於,我們已經失去瞭所有我們可以信賴的,絕對可靠/權威的傳統,給我們權威的指導的nomos(法,規範),因為我們的直接的教師和教師的教師相信一個絕對理性的社會的可能性。這裏我們每個人都被迫憑藉他自己的力量來尋找他自己的方嚮,無論它們是多麼地有缺陷。

評分

多篇重要論文的閤集,值得一看

評分

很喜歡這本書,值得收藏!

評分

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喜歡,會一直在京東購書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不在乎東西值多少錢,和女朋友在一起他們注重的是心上人的開心,和領在一起,他們在乎的是給領買些高貴的東西,指望著自己有機會高升,和小三在一起,我就不多說瞭,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我們希望物美價廉,不是我們想買盜版貨,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是李工真教授的學術論文集,共收錄德國史研究方麵的論文18篇。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重點關注的是德意誌現代化與德意誌知識界,通過對德國曆史上的德意誌民主主義、反猶主義和納粹主義的研究,揭示德國現代化進程中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深刻變革,在這個綫索之下,作者關注點也自然牽涉到知識分子在德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對德國現代化進程中,德意誌知識界的種種錶現進行瞭深入挖掘,試圖再現德國近代以來知識分子在國傢重大決策中的影響和作用。德意誌現代化進程與德意誌知識界對德國史研究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不是我們愛到批發部去買,也不是我們愛和小販斤斤計較,是我們微薄的收入難以支付。總的來說購物本身是一個開心的過程,從中我們利用自己的勞動購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京東商城的東西太便宜瞭,所以我來買瞭。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網絡文學融入主流文學之難,在於文學批評傢的缺席,在於衡量標準的混亂,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批評傢對網絡文學集體失語,直到最近一兩年來,諸多活躍於文學批評領域的評論傢,纔開始著手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體係,很難得的是,他們迅速掌握瞭網絡文學的魅力內核,並對網絡文學給予瞭高度評價、寄予瞭很深的厚望。隨著網絡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以及網絡文學在創作水準上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見的事情,下一屆的五個一工程奬,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入選。廢話不多說同時買瞭三本推拿的書和這本,比認為這本是最好的!而且是最先收到的!好評必須的,書是替彆人買的,貨剛收到,和網上描述的一樣,適閤眾多人群,快遞也較滿意。書的質量很好,內容更好!收到後看瞭約十幾頁沒發現錯彆字,紙質也不錯。應該是正版書籍,謝謝京東商城圖書頻道提供豐富的圖書産品,種類包括小說、文學、傳記、藝術、少兒、經濟、管理、生活等圖書的網上銷售,為您提供最佳的購書體驗。網購上京東,省錢又放心!在網上購物,動輒就要十多元的運費,往往是令許多網購消費者和商傢躊躇於網購及銷售的成本。就在買方賣方都在考慮成本的同時,京東做瞭一個錶率性的舉動。隻要達到某個會員級彆,不分品類實行全場免運費。這是一個太摔的舉動瞭,支持京東。給大傢介紹本好書小時代3.0刺金時代內容簡介小時代3.0刺金時代是郭敬明的第五部

評分

買來收藏的,裝訂和印刷都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