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学院学术文库: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

上海海关学院学术文库: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永超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海关学院
  • 东北港口
  • 空间构建
  • 国家
  • 企业
  • 商人
  • 区域研究
  • 港口经济
  • 历史地理
  • 贸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ISBN:9787801657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52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北港口空间是指近代以来参与外向型贸易、吸收和扩散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经济区域,但它又是一个在日俄争霸、移民大开发等复杂历史背景交织下逐渐演化的过程,国家、企业和商人等构建行为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导致了各港口发展绩效的相异。
  《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选取营口、大连和安东(今丹东)三港为考察的具体个案,系统地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满铁”调查报告、有关市县的地方志和文史回忆录等原始资料,运用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首次对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问题作了全面的事实重建和逻辑论证,结论归纳了关于港口空间构建的地域模式和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姚永超,男,1979年生,山东成武人,现为上海海关学院基础部讲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2007年研究生期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中国海关史、中国近现代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林》、《社会科学辑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了《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一书的编写。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港口空间的概念及研究的界定
第一节 港口空间: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单位
第二节 港口空间问题研究的理论、对象和内容思考
第三节 有关近代东北港口的研究成果述评
第四节 基本资料和篇章结构说明

第二章 开埠通商与新“东北”宏观区域的塑造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东北港口空间构建的关系
第二节 东北港口空间发展的历史基础
第三节 近代港口空间扩张和“东北”的整合认同
第四节 小结:东北从自然空间到港口空间的转变

第三章 东北三港结构和特征演化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近代东北三港地域组合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东北三港贸易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港埠在近代东北城市体系中的综合地位
第四节 小结:组合与差异——近代东北三港的结构和特征

第四章 东北三港制度运作差异及其绩效比较
第一节 国际势力交错下的各港口的无序竞争
第二节 物流制度变革与港口绩效增长
第三节 港口贸易特征形成的内在商业组织制度
第四节 金融货币制度对港埠贸易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习惯与制度——港口盛衰维系的内源因素

第五章 商务自治变化及其对港市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商人移民、组织与营口商业的强弱
第二节 大连的中日商人组织与其活动
第三节 行政化和商务自治并行进程下的安东
第四节 小结:自治与控制——港市活力的创造及其迷途

第六章 各港口一腹地间的互动构建与经济变迁
第一节 营口港与辽西地区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大连港与东北中部城镇经济带的形成
第三节 安东与东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发展与阻碍——港口与腹地互动的多维层面

第七章 结论:近代东北港口空间特性的探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一、柳条边墙:清前中期东北的自然、经济和政治分界线明末,满族作为游牧渔猎民族,兴起于辽东之外的长白山区,从清初顺治时期开始在东北地区修筑柳条边墙,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防止满族汉化,尤其是防止汉人流入,维护满族采掘人参的利益。所谓柳条边墙,即于墙外穿凿边壕,壕内筑立土堆,于土堆之上列植柳条之栅。柳条边墙在交通要道处还设有二十边门,每门设置苏喇章京一人,笔贴式一人,披甲十人,其任务是执掌关门起闭,视察百姓商旅往来。①
  柳条边墙南自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往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康熙时期又接着修筑了自开原东北到今吉林市北的柳条新边。边内为盛京辖境,边外一侧为蒙古牧地,另一侧为皇室围场、牧场等禁地,汉、满、蒙古各族人民不得随意出入。可以说,柳条边墙正是大致沿着“华北区”和“东北区”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分界而修筑,它是一条有形的自然区划分界线;在社会经济活动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它又是一条有形的经济区域、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界线(见图2.3 )。
  至清中期,今天的东北地区仍是以柳条边墙隔离开来的三块特色分明的经济区,即盛京辖境的农耕区,吉、黑游牧狩猎经济区和内蒙古东部游牧经济区。柳条边以南的辽沈地区实行与中原地区相类似的府县制度;柳条边以北的蒙古地区实行高度民族自治的盟旗制度:柳条边以东的吉林地区实行军事镇戍制度。柳条边以南的辽沈地区以与中原相一致的农耕文化为主;柳条边以北以蒙古游牧文化为主;柳条边以东的吉、黑地区以农业和渔耕相结合的文化为主。因为修筑柳条边的起因特殊,其功能主要用于隔绝。老边东段用于隔绝中外即中朝联系;老边西段和新边用于隔绝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从而保证东北边疆地区社会结构和秩序的稳定。

前言/序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也渐渐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和海关管理权。为收回海关自主权,清政府于1908年在北京创办税务学堂来培养海关专业人才,从而开创了中国海关高等教育的先河。1913年,税务学堂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税务专门学校。至今,中国海关高等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在这百年征程中,贤杰辈出、百花齐放、卷章浩繁,闪烁着璀璨的智慧之光。
  上海海关学校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部属中等海关专业学校,承担着为全国海关培养人才的任务。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海关学校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1996年更名为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6月6日,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了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关学院作为全国唯一系统设置海关类课程和专业的本科院校,承担着传播海关专业知识、培养海关专门人才、进行海关学术研究、开展海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
  上海海关学院的发展,事关人才培养重任,事关国家的海关大业,需要冷静思考、科学规划、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办学思路、新的办学举措、新的办学业绩来适应海关和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变化。为此,学院确立了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分别设置了分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若干个本科和专科专业。为实现立足海关、服务社会、面向国际,把学院建设成为教育、培训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海关特色的高等学府的办学目标,学院将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界定办学定位,努力发挥办学优势,逐步形成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真正将上海海关学院办成名副其实的海关人才培养基地。
辽西海岸线上的历史回响:近代北方口岸的兴衰与转型 本书聚焦于近代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辽西海岸线周边的港口群落,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 这部著作深入剖析了自清末开埠至二十世纪中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内,这些口岸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艰难转型,并最终塑造了区域现代性的面貌。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扎实,分为“区位基础与早期开埠”、“商人群体的崛起与经营策略”、“国家权力渗透与空间重塑”以及“港口衰落与区域重构”四大板块,辅以丰富的档案资料、商业文献和口述历史的田野考察成果。 第一部分:地理宿命与口岸的勃兴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研究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辽西地区,毗邻渤海,拥有天然的航道条件,但其腹地连接的内地市场相对匮乏,这决定了其早期口岸发展的双重性:既渴望深度融入国际贸易网络,又受制于后方资源的吸纳能力。 作者详细考察了营口、天津(作为参照系)以及沿线若干小型口岸的设立过程。不同于传统上仅关注条约口岸的论述,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地方性权力精英与外来商业资本的互动之上。我们看到,口岸的选址、码头的修建,并非完全由中央政府或西方势力主导,而是牵涉到地方士绅对税收利益的争夺、水利工程的规划以及对季节性气候变化(如海冰封冻)的适应性调整。 开埠初期,口岸空间尚未完全“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前店后坊,水陆交汇”的原始形态。这部分的研究揭示了早期贸易结构的脆弱性:对外贸易高度依赖少数几种初级产品(如豆粕、盐、矿产),而非成熟的工业制成品输出,使得口岸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商人群体的生态与“商埠文化”的生成 本书的另一核心贡献在于对近代北方口岸商业群体的细致描摹。研究对象超越了传统的“买办”概念,深入挖掘了本土商人、地域性行帮(如晋商、浙商的延伸分支)以及新式“绅商”在口岸生态中的复杂角色。 学者通过梳理地方商会档案和族谱资料,重构了这些商人群体的资本积累路径。他们如何从传统票号、钱庄向近代银行、航运公司过渡?他们的“现代性”体现在何处?答案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采纳了西方的记账方式和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他们的商业决策仍然深受地域关系、宗族信誉和政治庇护的影响。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探讨了“商埠文化”的形成。在口岸这一特殊的、人员混杂的空间里,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如西式建筑、新式教育)开始萌芽。然而,这种“现代性”的景观往往只覆盖了少数精英阶层,而绝大多数码头工人、小贩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依然在传统的农业或手工业的边缘挣扎,形成了鲜明的空间与阶层隔离。 第三部分:国家权力的介入与空间秩序的重塑 近代口岸既是国际贸易的枢纽,也是国家权力延伸的前沿。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清末新政、民国时期以及日本占领期间,国家(无论新旧)如何介入并重塑口岸的物质与社会空间。 研究表明,国家权力的介入具有双重性。正面来看,中央或地方政府推动了海关的现代化管理、兴建了铁路干线(如京奉线、津浦线),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口岸腹地的联系模式,将过去依赖水运的经济腹地纳入了铁路辐射圈。负面来看,国家权力的过度干预往往损害了地方的自主性。例如,地方商人对于“外人”租界地的扩张感到无力,租界不仅在物理上切割了城市空间,更在法律和财政上架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 本书对港口规划与城市行政区划的变迁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从晚清的“洋关”到民国的“商埠地”,国家不断试图整合分散的行政与税收权力,但这种整合过程充满了阻力和妥协,最终导致了口岸空间在法律意义上和功能意义上的碎片化。 第四部分:战争的创伤与口岸的转型与沉寂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时间线推至二十世纪三零年代至解放初期,探讨了地缘政治冲突如何对口岸的生命力造成毁灭性打击。 研究指出,东北的特殊政治环境——特别是日本势力的渗透和扶植的伪满洲国政权的建立——对辽西口岸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蚀时,口岸的商业信誉、资金流动和人员交流受到严重制约。部分口岸(如大连,受制于日本的殖民规划)虽然在形式上保持了部分功能,但其发展逻辑完全服务于宗主国的战略需求,失去了过去那种由本土商业力量驱动的活力。 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崩溃,许多区域性港口丧失了维持其经济规模的外部条件,陷入长期的功能性衰退。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对“兴衰”的简单描述,转而探讨了这种衰退对区域社会结构留下的深远遗产:被中断的资本积累链条、被重组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商业精英阶层的“流散”与“重塑”。 结语: 《辽西海岸线上的历史回响》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地方经济史的力作。它以扎实的文献工作为基石,突破了传统上将口岸视为纯粹“对外门户”的视角,成功地将其置于“国家构建”、“地方精英策略”和“全球市场挤压”的三角互动之中,为理解近代北方区域的物质文明与社会变迁提供了全新的、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城市史、商业史乃至地缘政治史的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东北港口空间构建的学术力作,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令人赞叹。作者以“国家”、“企业”、“商人”为核心分析框架,勾勒出了近代东北港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轨迹。书中关于国家意志如何通过主权宣示、区域规划和法律制度来干预和引导港口空间发展的论述,尤为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沙俄、日本等列强在东北修建铁路、港口时所伴随的帝国主义扩张逻辑,以及这些外部力量如何深刻影响了东北港口的早期形态和发展方向。同时,书中对于中国民族资本在港口建设和贸易活动中的努力与局限,以及这些努力如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呼应或相悖,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企业层面的分析也极具价值,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还是新兴的私营企业,它们在港口建设、物流运输、仓储服务等方面的投资和运营,都直接塑造了港口空间的物质形态和功能。而商人作为港口活动的微观主体,其商业活动、信息网络、风险偏好以及与官方的互动关系,则构成了港口空间活力的重要来源。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案例,将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具体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近代中国区域发展和空间演变的重要视角。

评分

读罢此书,对近代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过程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将“国家”、“企业”、“商人”这三个看似独立的要素,置于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揭示了它们在塑造港口空间中的核心作用。关于国家层面的分析,书中不仅阐述了国家意志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宏观引导,还细致地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如何通过海关、港务局等具体机构,在港口的空间布局、功能划分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上留下印记。在企业层面,作者深入探究了官营、商办以及外资企业在港口建设、运营、贸易促进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商业模式创新来重塑港口空间的面貌。而对于“商人”这一群体,书中则着重展现了他们的商业智慧、冒险精神以及在港口贸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从个体商贩到商会组织,他们的信息传播、商品流通、风险规避策略,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港口空间的活力和扩张。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能够将宏观的国家战略、中观的企业行为以及微观的商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分析框架,为理解近代东北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评分

此书对东北港口空间构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作者将“国家”、“企业”、“商人”这三个关键的行动者置于同一分析平台,揭示了他们在塑造港口空间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书中对国家权力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政策制定,更深入到具体的海关制度、贸易管制、港口管理条例等微观层面,展示了国家力量如何通过制度性约束和激励来引导港口空间的物质和功能演化。与此同时,作者对企业,尤其是大型商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的角色,进行了细致的考量。书中详尽地描绘了这些企业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货物流通组织、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具体作为,以及它们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通过资本运作和商业创新来争夺港口资源和市场份额。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商人”这一群体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港口空间形成和发展中的个体能动性和集体影响力。从早期从事边境贸易的小商贩,到后来活跃于国际贸易舞台上的大商人,他们的商业决策、信息网络、风险承担能力,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港口的形态和功能,并最终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个体行动相结合,呈现出一部立体而丰满的近代东北港口空间构建史。

评分

一本充满学术严谨性的著作,作者以极其扎实的文献梳理和细致的史料考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又生动的近代东北港口空间构建图景。书中对“国家”、“企业”、“商人”这三个核心主体在塑造港口空间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博弈与融合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孤立的因素,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系统之中。例如,在探讨国家政策如何导向港口建设时,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战略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通过立法、财政支持、特许经营权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特定港口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书中对“企业”角色的论述也尤为精彩,无论是官办商办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它们在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管理、货物流转等方面的具体实践,都构成了港口空间物质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人”的视角,则为理解港口空间的活力注入了灵魂,那些活跃在码头、商栈、航运线上的个体和群体,他们的商业决策、风险承担、信息传播,都在无形中重塑着港口的边界和功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主体时,并非局限于宏观叙事,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研究,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

评分

这本《上海海关学院学术文库》的新作,以其对东北港口空间构建的独特视角,成功地将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工具融会贯通。作者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一系列关键港口,如大连、营口、旅顺等的历史变迁进行细致考察,揭示了在国家意志、资本逐利以及商业活动交织作用下,港口空间如何从自然地理形态逐步演化为具有特定经济、社会和政治功能的复杂实体。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港口空间仅仅视为地理上的地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力量、冲突与合作的社会文化空间。书中对不同时期国家政策如何塑造港口区域的规制,例如通过设立海关、颁布贸易法规、划定租界等,是如何影响了港口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提供了详实的论证。同时,对于本土及外来资本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网络拓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些资本活动如何催生出新的商业社区和权力结构,都有深入的分析。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商人阶层在港口空间形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予以了高度重视,他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空间塑造的积极力量,其商业行为、社会网络乃至文化认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港口空间的特征。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能够引发读者对空间、权力与经济发展之间深刻关系的思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