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

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澜 著
图书标签:
  • 首钢
  • 石景山制铁所
  • 日本侵华
  • 工业史
  • 企业史
  • 抗战
  • 近代史
  • 北京史
  • 冶金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79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03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1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的创新之处如下:
1.依据原始文献系统地将日本侵占石景山制铁所时掠夺的资源进行了逐项统计。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石景山制铁所的实际生产时间为6年10个月,共生产生铁262617吨。对铁矿石、煤炭、焦炭、石灰石的统计精确到公斤,对水资源的统计精确到吨,对掠夺的运力、电力,侵占的土地面积也进行了统计。
2.对日本侵略者统治下制铁所的工人阶级劳动生活状况进行定量、定性的考察与分析。
3.全面总结了八路军以及其他抗日武装抗日力量对制铁所的武装斗争,美军飞机对制铁所的轰炸等,动摇了日本侵略者对制铁所的统治。
4.全面论证了日本侵略者统治制铁所的反动措施。
研究以科学、准确为前提。对于史料中的明显笔误进行改正;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准确结论;对于现有研究成果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作者简介

王海澜,1949年4月生,北京人。曾经在内蒙古草原插队北京山区任中学教师、北京某轻工业公司任管理人员、北京某重工业公司任高级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向政府及企业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报告200余篇。著有《日本循环经济法规与实践》、《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日本侵占石景山炼铁厂的战略准备
第一节 石景山炼铁厂的历史沿革(1919-1945年)
第二节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龙烟铁矿和石景山炼铁厂的图谋
第三节 日本侵略者垂涎石景山炼铁厂丰富的原料资源

第二章 石景山制铁所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及中国员工的伤亡
第一节 满足侵华战争是制铁所生产的唯一目的
第二节 石景山制铁所对中国生铁及矿产水电资源的掠夺
第三节 石景山制铁所对中国土地资源的掠夺
第四节 石景山制铁所中国员工伤亡情况

第三章 日本侵略者不断加剧掠夺规模
第一节 扩大石景山制铁所的生产规模实施计划
第二节 扩大生产规模的建设情况
第三节 规模扩大后制铁所的生产能力

第四章 日本侵略者统治石景山制铁所的反动措施
第一节 残酷剥削石景山制铁所的中国工人阶级
第二节 奴役中国工人的伪组织——爱护会
第三节 对儿童积极进行亲日思想的教育

第五章 石景山制铁所严酷的劳工管理制度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概况
第二节 严酷的劳务管理体系
第三节 工资与福利

第六章 石景山制铁所地区的抗日武装活动
第一节 石景山地区抗日武装斗争概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石景山地区最主要的抗日力量
第三节 石景山制铁所的统治者不断强化法西斯防卫队武装及增添装备

第七章 石景山制铁所遇到的自然灾害和瘟疫
第一节 水灾
第二节 霍乱
第三节 粮荒

第八章 石景山制铁所工人生活与工作记忆
第一节 血泪生活与劳动记忆
第二节 反抗与斗争

第九章 正义与民族的胜利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人员与资产概况
第二节 高炉冻结原因及国民政府接收经过
第三节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石景山钢铁厂的修复建设
第四节 国民政府有关领导对石景山钢铁厂的评价

附录1:石景山制铁所相关数据考
附录2:大事辑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945年11月9日,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冀热察绥接收委员朱玉仑到北平之后,翌日到厂视察,12日行政院翁文灏副院长到厂接收,朱玉仑参加接收。
1945年11月12日开始接收,当时以情形复杂,交通梗阻,由后方各厂借调之技术人员,未能及时到达,遂致办理接收人员数量不足,1946年2月20日,对各项设备有关资产,始正式点收接管,于2月27日全部办理完毕。
另据接收委员朱玉仑的《经济部接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办事处所接各钢铁机构总报告》所叙述,接收时间有所不同: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政府开始接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开始接收先就本社在平房产、物品、家具、现金等项,按照财产目录逐项点收,并依实际情形分别集中保管石景山制铁所。范围较大资产亦繁,接收人员不敷分配,且以当时该地方治安欠佳,厂内秩序混乱。复因驻防之先遣军纪律不良,器材时有盗失,嗣有国军进驻治安始见好转,并经呈准强化警防队编制,陆续增加名额,治安赖以确立,器材流失乃见减少,接收工作始得顺利展开。本年(1946年)3月底接收完竣。制铁所日方用于交接的《资产调查书》,时为11月16日,因此,接收日确定为11月16日是准确的。
同一报告关于接收北支那制铁株式会社北平总社的资金情况是:接收现金数额为3385562. 49元,银行冻结存款9851. 39元,嗣又续收现金65889790. 00元。在办理接收期间,原主管日人为清理未完业务开支金额计为69272952. 00元(原文注:以上均系伪联币)。经由接收主管人员核准,除开支外,结存现金2400. 49元,已于(1946年)2月底交呈特派员办公处。
1946年1月3日,组织临时厂务委员会,并将久保田铁工所合并起来,名为“资源委员会华北钢铁有限公司石景山钢铁厂”。4月16日,成立厂务会议。1946年,该厂组织规程规定,该厂下设炼铁、炼钢、轧钢、炼焦、机电、铸造6厂,总务、工务、会计3室及技术室、研究室。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的书籍的简介,内容与您提到的《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无关。 --- 书名: 《近代中国工业的崛起与转型:186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自洋务运动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发展的复杂历程、内在驱动力及其面临的外部挑战。这并非一部简单的技术发展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制度变迁、社会重塑与国家构建的宏大叙事。我们考察的重点在于,在内忧外患交织的百年风云中,中国如何艰难地踏上工业化道路,以及这一进程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权力分配。 第一部分:洋务新风与早期探索(1860-1895)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清政府高层开始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紧迫性。我们详细梳理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所推行的“自强”与“求富”战略。重点分析了官督商办和纯粹官办两种早期工业组织形式的优劣。 在工业布局上,本书细致考察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湖北织布局等标志性企业的创建过程、技术引进模式及其在特定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不同于将这些企业简单视为“买办经济”的批判性视角,我们着重探讨了它们在培养第一代技术人员、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以及建立初步的工业基础方面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带有强烈的精英主导和国家强制色彩,其核心目标是军事需求,服务于维护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我们也清晰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体制僵化、官僚掣肘以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依赖,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第一阶段探索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民族资本的勃兴与制度博弈(1895-1916)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深化,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对工业化的热情。本书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崭露头角。 我们深入分析了“甲午后”民间资本的集聚与投资方向。在清政府放松管制、鼓励“设厂自救”的政策背景下,一批以张謇、范旭东为代表的实业家投身于棉纺织、制盐、面粉等轻工业领域。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挑战了传统的商业组织形式。 制度博弈是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民族资本的成长始终与外国资本的倾轧和官僚势力的干预相伴。本书通过分析保护关税的缺失、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产权保护的脆弱性,论证了民族工业在“先天不足”的环境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处境。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在制度层面对工业化所提供的有限空间。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带来了政治上的巨变,但也使得社会秩序短期内陷入动荡,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发展与国家干预的加强(1916-1937) 民国初年的“短暂春天”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在轻工业领域继续扩张,涌现出如永安纱厂、新安企业集团等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特征的实体。本书将重点放在对这一时期技术吸收与创新模式的考察上。由于缺乏自主的研发体系,这一阶段的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于对西方现有技术的引进、模仿和微小改进。 然而,军阀混战和政治失序很快吞噬了早期的发展成果。本书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在北伐胜利后,如何尝试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工业发展体系。国民政府的“国家资本主义”路线,表现为对战略性资源(如铁路、矿产、军工)的收归国有,以及通过四大银行对特定产业进行定向扶持。 我们详细对比了国家资本与民族资本在资源获取、融资能力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冲击。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试图扮演工业化的主导者,但其效率受到内部派系斗争、地方割据以及连绵不断的内战的严重制约。 第四部分: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与技术失血(1937-1945) 全面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一次残酷的“压力测试”。本书详尽记录了沿海沿江工业企业为躲避战火,向内地(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湖南等地)进行的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 “西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一场对组织管理、资金筹措和技术维护能力的极限考验。本书通过档案和口述史料,还原了数以万计的机器设备如何在战火中被拆解、运输,并在简陋的条件下被重新组装和投产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工业发展,带有浓厚的国家安全和生存意志色彩,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保留成为了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本书也正视了战争对工业基础设施的毁灭性破坏。敌占区的工厂被掠夺、技术人员伤亡、原材料供应被切断,导致中国整体工业生产力在战争期间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抗战结束后,留给国民政府的,是一个满目疮痍、亟待重建的工业体系。 第五部分:内战阴影下的工业遗产(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工业面临着从战时管制向和平建设转型的挑战。本书分析了国民政府试图恢复生产、引进外资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很快被恶性通货膨胀、接收日伪资产引发的腐败问题以及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所淹没。 这一时期,工业的命运与政治军事局势紧密捆绑。部分民族资本因无法适应战后经济的剧烈波动而破产;而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则初步尝试了对没收的工厂进行社会主义性质的管理和运营。本书总结道,到1949年,中国留下的工业遗产,在数量上仍远低于其人口和国土规模,且技术结构严重失衡,集中在沿海少数省份,但其在过去九十年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人才基础,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无可替代的起点。 本书通过对以上五个阶段的系统梳理,试图揭示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在技术引进、制度创新、国家权力与民间资本的互动中,艰难地走出一条不平衡、非连续的现代化道路。它强调了工业化不仅仅是机器的堆砌,更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的深刻重塑。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瞬间被点燃。这个书名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屈辱历史深处的一扇门。日本侵华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而石景山制铁所,这个在特殊背景下建立的工业巨头,其发展轨迹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缩影。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石景山制铁所的“史略”。是会着重于其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还是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故事?我想,作为一个“史略”,它应该会全面而系统地展现制铁所的建立、发展以及在侵略战争中的具体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触及那些在战乱年代被迫卷入工业生产的普通中国人的命运,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或明或暗的抵抗。这本书的价值,我想在于它不仅是对一段工业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记忆的梳理,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以及对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的深情回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光是这个名字就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冰冷的现实。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石景山制铁所,这个名字在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有提及,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业设施,更是那个时代民族苦难与不屈抗争的一个缩影。想象一下,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强行建立并运营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基地,企图以中国自身的资源服务于他们的侵略战争。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挖掘这段历史,或许会揭示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关于那些被迫卷入其中的中国劳动者,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抗争,以及这个制铁所在当时整个战局中扮演的角色。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切入,细致地描绘出石景山制铁所的建立、发展以及在战争中的具体运作,同时也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对一段工业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民族记忆和警示意义。

评分

读到《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及那个在国难中崛起的工业巨人的影子。我对这段历史有着莫名的情结,尤其是那些在侵略者阴影下艰难维系的企业。石景山制铁所,这个名字自带一种金属般的坚韧和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深入挖掘那个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特别是当它与日本侵略者的野心相结合时,所产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我想看到书中不仅仅是对制铁所技术层面、生产规模的介绍,更希望它能展现出在那段充满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是如何在被压迫的环境下,以各种形式维系民族工业的火种,或者说,如何在这种压迫中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这本书的意义,我想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一个企业的兴衰,它更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以及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的深刻反思,让后人能够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评分

对于《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标题中的“日本侵华时期”和“石景山制铁所”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压迫与反抗的画面。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工业史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那段被强制掠夺和扭曲发展的历史。我想知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将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转化为战争机器的齿轮。石景山制铁所,它在当时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的建设是否动用了大量被奴役的中国劳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否有隐匿的抵抗和暗流涌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不仅讲述制铁所的生产规模、技术运用,更要揭示其背后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以及中国人民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我想不应仅仅是关于一个工业企业的历史,更是对民族苦难的一次深刻审视,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追溯,是对那些在屈辱岁月中付出血泪的普通中国人的致敬。

评分

《首钢史略:日本侵华时期的石景山制铁所》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沉重的历史分量。它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硝烟弥漫、山河破碎的时代,以及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中国民族工业所经历的屈辱与抗争。石景山制铁所,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工业实体,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日伪统治时期,这个庞大的工业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它为侵略者生产了多少军需物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劳工又承受了怎样的苦难与剥削?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揭示这段历史的黑暗面,我想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工业企业运作的简单陈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经济掠夺以及人民生存状态的细致描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通过对石景山制铁所的深入研究,折射出整个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