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

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药学
  • 本草
  • 古籍
  • 经典
  • 养生
  • 健康
  • 医学
  • 传统文化
  • 光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802318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10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医典卷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0-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耳濡目染,学习中医。由白云出岫先生朗诵。

内容简介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关。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如今,我们只剩下了“两到”,甚至“一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目录

难经
第一篇脉学
第二篇 经络
第三篇 脏腑
第四篇疾病
第五篇腧穴
第六篇针法

神农本草经
总论
上经
中经
下经
附 药名索引

精彩书摘

  难经
  第一篇 脉学
  一难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 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

前言/序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美。古人称读书为“念书”,所谓念,就是要大声地读出来,要饱含情感,要抑扬顿挫,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意境关。可是不知从何时起,看书取代了读书,成为当下中国人学习的主流方式。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声音都是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一者,信息就是残缺不全的。高效率的读书讲究“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就是要尽可能全面地获得语言本身传递的信息。如今,我们只剩下了“两到”,甚至“一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医学启蒙》 本书是中国古代医家,宋代严用和所著的一部重要的儿科著作。全书共三卷,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套系统、易懂的医学入门知识,特别是针对儿童疾病的辨治。 第一卷 辨证论治基础 本卷侧重于阐述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首先,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病理变化,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深入讲解了“望、闻、问、切”四诊的要领,强调如何通过收集患者信息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中医辨证的核心框架,通过这八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对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最后,介绍了“脏腑辨证”,重点讲解了五脏六腑在疾病中的功能失调及其表现,以及“六经辨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在疾病传变中的不同阶段和证候。这些理论的讲解,为读者理解疾病的复杂性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第二卷 药物与方剂 本卷聚焦于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经典方剂的组成与运用。书中详细罗列了多种常用中药,并对其药性(如寒、热、温、凉)、药味(如辛、甘、酸、苦、咸)、归经(如肺经、肝经、脾经等)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每味药物的主要功效,如解表、清热、活血、化痰等,并指出其适用的病症。 在方剂部分,本书精选了大量临床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不仅详细列出了方剂的组成药物,还深入分析了每味药物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作用,解释了方剂的配伍原理和组方意图。针对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发热、泄泻等,本书提供了相应的经典方剂,并附有详细的加减变化指导,指导读者如何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第三卷 专科辨治 本卷是本书的重点和特色,专注于儿科疾病的辨治。从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小儿常见的各种疾病。 伤风感冒类: 细致分析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的证候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方药,如荆防败毒散、银翘散的运用。 咳嗽哮喘类: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咳嗽,如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介绍了不同的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如宣肺止咳、化痰定喘等,并列举了如止嗽散、麻杏石甘汤等常用方。 泄泻腹痛类: 重点讲解了小儿消化不良、感染性腹泻等常见病,提出了健脾止泻、清热利湿等治法,推荐了如参苓白术散、葛根芩连汤等方剂。 惊风抽搐类: 详细阐述了小儿惊风的病因、病机,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并提供了相应的急救和调理方法,如羚羊角散、钩藤饮等。 其他杂病: 还包括了发热、黄疸、盗汗、夜啼、厌食等儿科常见病证的辨治方法。 本书不仅注重疾病的辨治,还强调了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殊生理病理特点,强调了“治小儿之疾,不可不详察其情”。在药物剂量、方剂的配伍和调整上,都体现了对儿科特点的充分考虑。 《医学启蒙》的价值与意义 《医学启蒙》以其系统性、条理性、实用性,成为中医儿科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理论讲解深入浅出,方剂运用灵活,非常适合中医初学者、儿科医生以及对中医儿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掌握一套科学的儿科疾病辨治体系,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儿科疾病的防治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本书的出版,为中医儿科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后,最先翻阅的是《难经》中关于“脉象”的章节。我对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切脉”来判断病情的神奇之处一直很着迷。《难经》中对各种脉象的描述,虽然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脉搏跳动的频率,更是将脉象与脏腑的功能、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联系起来。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浮、沉、迟、数、虚、实”等基本脉象的解释,并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在自己身上感受这些脉象。虽然自己切脉的准确性无法与专业医生相比,但通过这种练习,我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书中所说的“浮脉,浮而有力,为风热;浮而无力,为风虚”,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概括了两种不同的病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死脉”的描述,它通过对一些异常脉象的细致观察,来预示生命的终结,这在古代医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经验。书中还提到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强调了脉象只是诊断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诊断方法结合起来。这种严谨的诊断方法,让我对中医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还发现,《难经》中关于脉象的描述,不仅限于疾病状态,也包括了健康的脉象,比如“平和之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虚不实”,这让我明白,健康的脉搏也是一种信息。

评分

我最近收到了《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这本书让我对“经络”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经络”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难经》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精炼的语言,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十二经脉”的走向、起止点、主治病症的描述,让我仿佛能看到一条条无形的“高速公路”在体内运行,将气血输送到全身。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经络是行气血、营阴阳、主司关节、宗主四肢”的论述,这清晰地解释了经络在人体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是通道,更是生命活动的载体。我尝试着将书中的经络走向与我自己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比如当我感到肩颈僵硬时,我会想到“膀胱经”和“督脉”的走向,并尝试着去拉伸这些部位。书中对“奇经八脉”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人体在十二正经之外,还有一个更加精妙和复杂的调控系统。它仿佛是一个“蓄水池”和“输水道”,调节着全身的气血平衡。我还注意到,《难经》中提到了“经络不通,则身体百病生”,这让我对保持经络畅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关注身体的“隐性”结构,如经络,同样重要。

评分

拿到《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我最关注的是《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这本书被誉为“药物学之祖”,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我对书中对药物分类的“三品”——上、中、下——非常感兴趣。上药是养生保健的,可以久服;中药是治病的,可以根据情况服用;下药是治病的,但有毒性,不可久服。这种分类方法,既体现了药物的功效,也强调了使用的原则,非常科学。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对各种草药的描述,比如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用法用量。像“人参”,书中描述它“味甘、微苦,温。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些功效,我平时在一些养生文章中也常看到,但能直接看到其源头,感觉意义非凡。书中还记录了很多有趣的药材,比如“何首乌”,听说可以乌发,我在书里找到它“味甘、涩,微温。能益精气,长肌肉,填精髓,强筋骨,活血脉,止盗汗,齿落更生。”这些描述,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对生命修复和延缓衰老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附子”的记载,它被列为下品,有大毒,但又“回阳救逆第一品”。这种两面性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物的复杂性和精妙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中药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成分,更是承载着生命能量和哲学思想的载体。它让我对“药食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很多食材也被列为药物,比如“大枣”,不仅能健脾益气,还能安神。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这本书中的《神农本草经》部分,让我对“食疗”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收录的很多药物,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比如“稻米”、“麦”、“大豆”等等。它将这些食物的性味、功效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日常饮食的选择,本身就在进行着一种“食疗”。我翻阅了书中关于“谷、菜、果、肉”等类别的记载,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的普通食物,在中医看来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比如“大枣”,它不仅能补脾胃,还能安神,常用于改善失眠。书中还提到了“生姜”的散寒作用,以及“大蒜”的杀菌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种“药食同源”的理念,让我感到中医的智慧是如此贴近生活,并非高高在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寒、热、温、凉”四气和“甘、酸、苦、辛、咸”五味对人体的影响的阐述。它让我知道,即使是同样一种食物,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下,其对身体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药典,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的实用指南。它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着去选择更有利于健康、更有“药用价值”的食材。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说实话,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张配套的光盘。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插进电脑,发现里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扫描,而是精心制作的动画演示和专家的讲解视频。特别是关于《神农本草经》的部分,它将那些药材的形态、生长环境、炮制方法,甚至是药效的原理,都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视频中详细展示了不同种类的“参”,它们的根茎、叶片、花朵的特征都一目了然,还有采挖、晾晒、炮制的过程,让我这个对草药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快速掌握。更绝的是,讲解老师还会结合现代药理学知识,解释这些古老药材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比如龙胆草的苦味成分对肝胆的作用,金银花的抗炎机制等等,这让《神农本草经》的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籍,而是变得鲜活且实用。光盘里还有很多关于辨识常见药物的技巧,以及一些经典方剂的演示,比如如何准确地配伍“桂枝汤”来治疗风寒感冒,视频中会一步步展示药材的量、炮制的要求,以及煎煮的方法。我记得其中一段视频讲解了“乌头”的毒性以及如何安全使用,这一点让我深感中医的严谨和对生命的敬畏。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也让我对中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这本书的附加价值,完全体现在这张光盘上了,它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

评分

拿到《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之后,我最先被《难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所吸引。这本书将“阴阳”作为理解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根本原则,贯穿始终。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阴阳”在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功能上的体现,比如“阳气者,如天之与日,……阴气者,如地之与月”。这种将天地万物与人体进行类比的思维方式,让我对“阴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阳盛则病”,“阴盛则病”的阐述,让我明白,任何一种“过”,都会导致身体的失衡。《难经》中关于“少火”和“壮火”的区分,也让我看到了“阴阳”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我尝试着将“阴阳”的理论应用于理解一些常见的身体不适,比如“阴虚则发热”,“阳虚则畏寒”。书中还强调了“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这种“平衡”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体现在病理和治疗上。它让我明白,中医的治疗,往往不是追求单一的“治病”,而是追求整体的“调和”。这本书让我对“阴阳”这个概念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精妙之处。

评分

收到《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后,我立刻被《难经》中的“脏腑”理论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人体器官的简单介绍,更是将每个脏腑的功能、生理病理特点、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书中对“五脏六腑”的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框架。我反复研读了关于“心”的部分,它被描述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心”在精神活动中的核心地位的认知。书中还提到了“肝藏血”,“脾主运化”,“肺主治节”,“肾藏精”,这些简洁的描述,却包含了脏腑最本质的功能。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脏腑理论与我自身的身体感受相结合,比如当我感到焦虑时,我就会想到“肝主疏泄”的功能是否失调。书中对“六腑”功能的解释,也让我对它们的“传化糟粕”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相火”的讨论,它将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生理现象,如“情志变化”与“脏腑功能”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医的脏腑理论,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认识体系,它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个具体的解剖器官,而是代表着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是《神农本草经》中关于“毒性”的阐述。现代人谈“毒”色变,但《神农本草经》却以一种更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药物的毒性。书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药物多有毒性,但同时也被赋予了强大的治病能力。这让我意识到,很多药物的“毒”,并非绝对的坏,而是其药性过强,使用不当则伤人,但掌握得当则能药到病除。我仔细研究了书中对一些有毒药物的描述,比如“巴豆”,书中说它“味苦、辛,大寒。有大毒。主治寒癖,积聚,蛊毒,痈肿,下水。一名,巴莶。”虽然有毒,但它能“下水”,即泻下,用于治疗一些寒湿积聚的病症。这种“以毒攻毒”的思路,在现代医学中也并非没有,只是《神农本草经》以更朴素的方式呈现了这种智慧。书中对于“乌头”的记载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被明确指出“有大毒”,但又“治少阴病,及风湿,瘫缓,历节,百关节疼痛”。这让我明白,使用有毒药物的关键在于“制宜”,即炮制方法和剂量都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对“剂量决定毒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在于对药物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它不仅是药材的目录,更是用药智慧的宝库。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我一直对《难经》里面的“运气学说”颇感好奇。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病症的罗列,它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书中关于“五运六气”的论述,虽然文字晦涩,但其背后蕴含的辩证思维令人惊叹。它将天文、地理、历法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试图解释为什么在特定的年份、月份、时辰,人体的某些脏腑容易出现问题。我曾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岁会”、“月会”、“日会”的计算方法,虽然复杂,但其逻辑性非常强。它让我明白,人体的健康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时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风淫于内,则令人善惊、恐”,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心理学中关于环境因素对情绪的影响。《难经》对于“虚邪贼风”的警示,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视的细微环境变化有了警惕。书中所说的“天地之中,万物之始”,将人体置于宇宙万物的宏大背景下,这种视角非常独特。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运气”对“脏腑”、“经络”的影响的论述,比如“肝肾不足,当泻其风”的论断,让我对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的养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典籍,更是一种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体现,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评分

我最近淘到了一套宝贝,书名很霸气,叫做《难经、神农本草经(附光盘1张)》。收到书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就让我心生敬意。翻开《难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排版,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年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看似深奥的“经络”和“脏腑”理论,《难经》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气”、“血”、“津”、“液”的阐述,这些概念在现代医学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翻译,但它们却精准地描绘了人体运行的内在规律。书中对“十二经脉”的走向、络穴、别络的详细讲解,让我对人体的立体结构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尝试着结合自己的身体感受来理解那些描述,比如当我感到疲惫时,会想到书中说的“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是否出现了问题。此外,《难经》在解释一些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上,更是独具匠心,它不像后世的医书那样有条理,但其辩证思维的痕迹却处处可见。它提出的“五脏之中,藏而不泻者,为阳;藏而泻者,为阴”等辨证方法,虽然简练,却意味深长。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脉象”的描述,不同的脉象对应着不同的病机,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实践才能真正领会。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即使是其中一些关于“火”和“水”的比喻,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仅仅是开几服草药,而是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探索。

评分

伤寒论(附赠光盘1张)

评分

还不错,蛮好的。。。。。。

评分

很详细的现代版还付有光碟太好了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还好,我满意

评分

挺不错,不过已经买了一本,有点重复浪费钱,主要是想背里面的歌诀

评分

带塑料包装,和上学时买的一样

评分

年岁渐长,已有权保持沉默,更何况,众生喧哗的时代,我用嘴活着,也活在别人嘴里。

评分

非常好,小巧玲珑容易藏,容易翻看,还送碟片,值得买,非常高兴

评分

开本小巧便携,用耳朵学,理念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