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

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霍恩伯格,[美] 利斯 著,阮岳湘 译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都市史
  • 城市化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当代史
  • 欧洲文明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2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85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市与社会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都市欧洲的形成(1000-1994年)》中所举实例和引证属于以斯特拉斯堡为中心、半径为一千公里的范围,经过纽卡斯尔、华沙、那不勒斯和巴塞罗那。地理学有助于我们适时将空间感和历史感结合起来,在社会科学家偏向理论化时,又提供了很好的具体性的标准。相比之下,我们较少涉及欧洲城市政治、文化与设计领域,这反映了知识和篇幅的局限性,但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所认识和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1995年序言
第一版序言
导言城市化透析
第一部分 前工业化时期:11-14世纪
第一章 中世纪城镇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章 早期城市体系
第三章 前工业化城市人口统计

第二部分 原工业时代:14-18世纪
第四章 欧洲近代经济早期的城市
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化

第三部分 工业时代:18-20世纪
第六章 工业化与城市
第七章 城市增长与城市系统
第八章 工业城市化对人类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 城市空间的演化与管理
第十章 20世纪的欧洲都市
附录A 经济周期模型
附录B 规模分布和位序一规模律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城市设计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周界。大多数城市均有一个由防御工事、城门和城塔所构成的清晰轮廓。自1100-1500年战争变得更复杂后,最初用泥土和木材建造的城墙被厚重的石墙取代。城墙除防御外还有其他许多功能。它是城市地位的象征,也是财富和权力的标志。在城门口要收取通行费并检查进出货物。城墙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圈围于内,在这里居民享有法定的自由与自治权。虽然城墙可能限制城市的扩张,但它不是永久的屏障。随着富庶城市的发展,它通过建立新的防御工事将周围的土地和人口纳入其中。当巴黎边界远远超出3西岱岛(Ile de la cite)与塞纳河桥堡时,巴黎市民和统治者从1180-1845年先后建起了五道城墙。在欧洲某些地方,也有很多没有城墙的城市,如英格兰许多集镇和荷兰的西属殖民地。有的是因为贫穷或领主反对建墙,有的则因为政治安定不需要城墙,尽管在当时防御工事是行之有效的御敌方式。
  城市居民是如何利用城内空间呢?斯耶博格(sjoberg,1960)描述了一个同心圆的结构:精英人士居住在市中心,贫穷人口被挤到周边地区;宗教与市政建筑构成了聚居地的核心。这一模式相当符合多数意大利城市、巴黎以及北部一些早期主教辖地的情况,但并不适合于围绕中心商业区建立的佛兰德城和法国的“底层农舍”(Dickinson,1961)。在英格兰,也有很多城市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空间布局。最小的城镇以一条主干道为中心,这条干道逐渐扩展以容纳一个市场。市民们基本拥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权,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对主道的占有而不是居住在市中心或边缘。再者,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城市只有一个中心。伦敦就有两个精英人士居住的中心——西部威斯敏斯特地区和伦敦市区。穷人则住在这两地之间以及伦敦城外。伦敦东西两区的功能几乎完全独立,且没有一方能超越对方。欧洲中部许多城市如布拉格、波兹南、布达佩斯都因早期商人聚居地和政治或宗教权力机构的划分而拥有双重中心,结果导致商人、手工业者与牧师、行政官居住区的分离。

前言/序言

  城市化的研究必须遵循多学科的视角。在此,我们不敢妄称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首先,此项研究涉及经济史和社会史。至于其他相关学科,我们强调了两个学科,其他三个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内容。人口统计学为研究大部分城市居民和其他受到城市化影响的人口,尤其是相对远久的年代提供了最可靠、最系统的数据资料。地理学有助于我们适时将空间感和历史感结合起来,在社会科学家偏向理论化时,又提供了很好的具体性的标准。相比之下,我们较少涉及欧洲城市政治、文化与设计领域,这反映了知识和篇幅的局限性,但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所认识和理解。
  如此的综合性研究在各方面的跨度颇大。时间纵横千年、空间囊括从爱尔兰到君士坦丁堡、从直布罗陀到乌拉尔山一片广袤之地。关于时间起止和分期将在后文介绍,我们首先来看地理划分。当我们对整个欧洲大陆进行分析时,其边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中世纪欧洲实际上不包括阿拉伯人、拜占庭人、土耳其人的领地以及斯拉夫人地区,那时它还没有与西方贸易往来频繁。只有当远距离贸易加强东南西北四方联系之后,欧洲才逐渐发展成为接壤海洋与高山的一块陆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欧洲的定义是一种功能性的,立足于欧洲城市间的联系。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厘清这块大陆是如何随着城市网络的推进而演变。然而,以城市地理为标准,我们所指的欧洲小于其边界所包括的范围,这等于我们没有赋予欧洲以它应有的外围边界。书中所举实例和引证属于以斯特拉斯堡为中心、半径为一千公里的范围,经过纽卡斯尔、华沙、那不勒斯和巴塞罗那。
建筑的史诗: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城市嬗变(900-1800年) 聚焦城市空间、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深度剖析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公元900年至1800年间,西欧与地中海地区城市形态、社会治理结构以及文化景观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关注“都市欧洲”的宏大地缘政治叙事,而是将聚光灯投射到城市自身的微观肌理、日常运作以及内在张力上,探究它们如何从古典晚期的衰落中缓慢复苏,并在中世纪晚期爆发性成长,最终奠定早期现代城市的基础。 第一部分:中世纪的觉醒与防御(900-1300年) 这一部分着重考察了在封建制度下,欧洲城市如何重新获得自治权并确立其独特的空间布局。 第一章:堡垒的诞生与圈地的需要 本章将详细分析从加洛林帝国崩溃后,城市防御体系的重建过程。重点探讨了圈墙(Mura)的修建如何成为定义城市边界、塑造早期市民身份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对比诺曼底的早期设防城镇(如鲁昂)与意大利城邦(如佛罗伦萨早期的防御工事)在选址和结构上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领主城市”(Burgwarden)与“主教城市”(Episcopal Towns)的兴起,分析教会和世俗领主在城市管理初期的权力分配机制。我们还将考察市场广场(Forum/Piazza)如何从中世纪的集会中心逐步演变为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焦点。 第二章:行会、匠人与经济自主权 随着贸易的复苏,城市内部的经济组织形态成为关键。本章深入研究了行会(Guilds)的建立及其在塑造城市社会等级中的作用。不同于简单的商业组织,行会将生产、技术传承、宗教互助和政治参与紧密结合。我们将细致考察“大师傅-工匠-学徒”三级结构对城市职业流动性的限制与保障,并对比佛兰德斯(如根特、布鲁日)的纺织业行会与德意志汉萨同盟城市(如吕贝克)在贸易垄断策略上的不同。本章还讨论了行会控制下的市政委员会(Räte/Councils)如何逐步架空传统领主权力,实现经济上的半独立。 第三章:神圣秩序与世俗空间 中世纪城市是宗教信仰的实体化体现。本章考察了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过程,将其视为城市资源集中、集体认同构建与技术展示的最高成就。我们将分析教堂的财政来源(捐赠、税收)以及其在城市空间中(如钟楼高度、圣物崇拜)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此外,本章还讨论了城市中新兴的世俗建筑(如市政厅、钟楼),它们象征着市民自治权的崛起,并常常在高度上与教堂形成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 --- 第二部分:危机、转型与早期现代的曙光(1300-1800年) 黑死病、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对中世纪的城市结构造成了巨大冲击,催生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空间观念。 第四章:瘟疫后的城市重构与社会流动 14世纪的瘟疫不仅是人口灾难,更是社会结构的洗牌。本章分析了瘟疫如何打破了旧有的行会垄断,使得城市劳动力结构发生剧变,为新的商业精英和“新贵”阶层提供了上升空间。我们将研究城市如何在瘟疫后重建公共卫生系统(如隔离措施、公墓管理),以及对乞丐和流浪人口的治理策略。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如何利用其金融优势,巩固了其在危机中的地位,成为欧洲商业的避风港。 第五章:君主制下的城市规制与巴洛克美学 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强大的君主开始介入城市管理。本章探讨了城市自治权在绝对君主制兴起后面临的挤压。特别关注法国的科尔贝主义对城市经济的干预,以及西班牙君主对殖民地城市规划的输出。在空间上,我们聚焦于巴洛克规划的兴起,分析了巴黎(如凡尔赛宫辐射出的轴线)和罗马如何通过宏大的、以纪念碑为中心的城市设计,来表达王权的威严和秩序,这与中世纪紧凑、有机生长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章:知识的容器与印刷术的影响 城市是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发源地。本章关注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地理中心转移。我们将考察大学(如牛津、博洛尼亚)作为知识飞地的角色,以及印刷术普及后,城市中的书商、出版商和沙龙(Salons)如何取代修道院,成为信息流通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城市中的“科学社团”(如皇家学会的雏形)如何利用城市资源和商业网络,推动实验科学的发展。 第七章:17世纪的城市景观与物质生活 本章通过对档案材料的细致解读,重建了早期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图景。我们将考察城市的水利系统(供水与排污的局限性)、街道照明的早期尝试(如阿姆斯特丹的灯笼管理)以及贫民窟的形成。此外,本章还深入研究了早期现代城市中阶级隔离的趋势——富裕家庭开始撤离拥挤的市中心,在新的城区规划出带有花园的独立宅邸,这预示着现代城市分区的开始。 总结:从共同体到行政单元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000年至1800年间,欧洲城市从以宗教、行会为核心的“共同体实体”,逐渐转型为受中央行政力量规制、以市场经济和功能分区为特征的“治理单元”的过程。我们强调,这种转型是渐进且充满内在矛盾的,其遗留下来的空间痕迹与社会张力,直接影响了后续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剧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完,我感觉像是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编织成一幅宏大的欧洲图景。尤其是在描述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从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感觉,透过文字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他对城市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刻画,那种权力从封建领主手中缓慢转移到商业精英手中的过程,被描述得丝丝入扣。我想,对于任何想了解现代欧洲城市结构和文化起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生了什么”,更关键的是关于“为什么会这样发生”,那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分析,让我对欧洲历史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光是关于城市自治权的争取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就足以让人深思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这本书的洞察力,远超一般的通史读物。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时,它的行文风格又保持了一种罕见的流畅与可读性。我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作者在处理复杂的经济模型和制度演变时,总能找到一个极佳的比喻或一个具象化的案例来支撑论点。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在学术著作中是极其难得的。特别是当他开始探讨近现代的转型,即工业革命前夕,城市如何成为新技术和新思想的温床时,那种强烈的因果链条感让人拍案叫绝。它清晰地揭示了欧洲现代性的根基,并非仅仅是启蒙思想的产物,更是长达千年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副产品。这本书为理解现代世界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把强有力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像是用一束高倍显微镜聚焦在了欧洲大陆的“毛细血管”——那些正在蓬勃兴起或艰难转型的城市集合体上。我过去对欧洲历史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国王、战争和宗教改革这些宏大叙事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底层生活的脉动。比如,关于行会制度的瓦解和重组,以及不同地区城市间贸易网络的动态变化,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变成了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社会实验场。我尤其对作者处理不同地区差异的方式感到钦佩,巴黎的扩张逻辑和佛罗伦萨的商业模式显然不同,作者没有试图将它们强行归类,而是尊重了各自的历史轨迹。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亲眼目睹了欧洲的“城市化焦虑”与创新活力是如何共存的。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城市变迁的著作,我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时间感。1000年到1994年,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充满了挑战,但作者通过聚焦于城市这个不断变化的“容器”,成功地将中世纪、早期现代和冷战后期的欧洲联系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最后部分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城市重建与全球化冲击的论述。他没有停留在战后的表面现象,而是回溯到城市内部固有的社会张力,探讨这些张力如何被战争放大,又如何在战后试图通过城市规划和治理模式的革新来缓解。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结构异常完整,充满了历史的辩证法。它让我认识到,欧洲的“现代性”是一个持续塑造和被塑造的过程,而城市,始终是这场塑造的核心舞台。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震撼的一点是它关于“权力空间”的解构。过去我总以为权力是自上而下的线性结构,但这本书展示了欧洲城市如何通过复杂的内部协商、外部竞争,以及对资源和人口的吸引力,构建起一种多中心的权力网络。从威尼斯共和国那种商业驱动的精英统治,到后来的民族国家对城市资源的汲取与重塑,这种权力的流动性和渗透性,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作者对“市民身份”演变的探讨非常感兴趣,一个原本只是居住在城墙内的人,如何逐渐获得了政治发言权,并最终塑造了现代民主的基础概念。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构建过程,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扎根于街道、集市和市政厅的真实历史。这本书读完,对欧洲的政治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都有了醍醐灌顶之感。

评分

导言城市化透析

评分

大师命笔,经典好书,可惜有些专业的词汇翻译得有些不是很贴切。

评分

..............

评分

以城市化为切入点,从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进行研究,将空间感和历史感结合起来,非常不错,值得细看。

评分

城市化的研究必须遵循多学科的视角。在此,我们不敢妄称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首先,此项研究涉及经济史和社会史。至于其他相关学科,我们强调了两个学科,其他三个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内容。人口统计学为研究大部分城市居民和其他受到城市化影响的人口,尤其是相对远久的年代提供了最可靠、最系统的数据资料。地理学有助于我们适时将空间感和历史感结合起来,在社会科学家偏向理论化时,又提供了很好的具体性的标准。相比之下,我们较少涉及欧洲城市政治、文化与设计领域,这反映了知识和篇幅的局限性,但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我们也有所认识和理解。

评分

城市居民是如何利用城内空间呢?斯耶博格(sjoberg,1960)描述了一个同心圆的结构:精英人士居住在市中心,贫穷人口被挤到周边地区;宗教与市政建筑构成了聚居地的核心。这一模式相当符合多数意大利城市、巴黎以及北部一些早期主教辖地的情况,但并不适合于围绕中心商业区建立的佛兰德城和法国的“底层农舍”(Dickinson,1961)。在英格兰,也有很多城市显示出完全不同的空间布局。最小的城镇以一条主干道为中心,这条干道逐渐扩展以容纳一个市场。市民们基本拥有相同的土地使用权,社会阶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对主道的占有而不是居住在市中心或边缘。再者,正如我们所提到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城市只有一个中心。伦敦就有两个精英人士居住的中心——西部威斯敏斯特地区和伦敦市区。穷人则住在这两地之间以及伦敦城外。伦敦东西两区的功能几乎完全独立,且没有一方能超越对方。欧洲中部许多城市如布拉格、波兹南、布达佩斯都因早期商人聚居地和政治或宗教权力机构的划分而拥有双重中心,结果导致商人、手工业者与牧师、行政官居住区的分离。

评分

•收起全部<<

评分

第四章 欧洲近代经济早期的城市

评分

对于不熟悉者,多少能够获得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