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书籍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朗西斯福山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历史
  • 政治思想
  • 社会学
  • 政治制度
  • 国家起源
  • 法国大革命
  • 历史社会学
  • 文明起源
  • 政治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5116
商品编码:1335735512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作者: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毛俊杰 开本: 16开
定价: 88.00 页数:548 印次: 1
ISBN号:978754955511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编辑推荐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5)——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二:重新带回国家”。

事实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曾经过部落组织阶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社会发展出了政治机构,包括维持和平和统一法律的中央集权国家。某些社会继续向前,创造出了向公民负责的政府。我们将这些机构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却依然付诸阙如,或不能运转,甚至经常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了?本卷的目的,就是详述那些已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基本政治机构的起源,从而填补历史健忘症所造成的空白。

内容提要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最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目录

读 重新带回国家/刘瑜

序言

第一部分 国家之前

1 政治的必需

2 自然状态

3 表亲的专横

4 部落社会的财产、正义、战争

5 “利维坦”的降临

第二部分 国家建设

6 中国的部落制

7 战争和中国国家的兴起

8 伟大的汉朝制度

9 政治衰退和家族政府的复辟

10 印度的弯路

11 瓦尔纳和迦提

12 印度政体的弱点

13 奴隶制与穆斯林走出部落制

14 马穆鲁克挽救伊斯兰教

15 奥斯曼帝国的运作和衰退

16 基督教打破家庭观念

第三部分 法治

17 法治的起源

18 教会变为国家

19 国家变为教会

20 东方专制主义

21 “坐寇”

第四部分 负责制政府

22 政治负责制的兴起

23 寻租者

24 家族化跨越大西洋

25 易北河以东

26 更完美的专制主义

27 征税和代表权

28 负责制或专制主义?

第五部分 迈向政治发展理论

29 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

30 政治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权力的罗盘:文明的脉络与治理的演变 一部横跨数千年人类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追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与权力运作机制的史诗旅程。我们不关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哲学辩论,而是聚焦于支撑起所有政治结构的底层逻辑——即人类如何从分散的群体,逐步构建出复杂、稳定且具备强制力的社会秩序。 第一部分:前国家时代的协作与冲突(从狩猎采集到早期定居)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在进入“文明”之前,权力与合作的基本形态。我们将考察早期人类社群中,权威的非正式性与资源分配的即时性。 小规模群体的动态平衡: 重点分析了狩猎采集社会中,性别、年龄与狩猎技能如何转化为非制度化的影响力。这种权力基础的脆弱性、高度依赖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其对群体内部共识的极端依赖性,构成了早期社会“秩序”的基石。我们考察了早期人类如何通过仪式、共享叙事和互惠交换,而非正式的法律或暴力垄断,来维持群体的凝聚力。 定居的催化剂: 农业革命被视为人类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关键节点。我们详细分析了剩余资源的产生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平等主义,并为财产的概念和等级制度的萌芽提供了物质基础。定居生活对领土的界定需求,直接催生了对外部防御和内部仲裁的需求,这成为后来国家机构的雏形。 早期权威的特征: 我们考察了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等早期文明中,权力的体现形式——往往是神圣化的首领或祭司王。这些早期的权威,其合法性往往根植于对自然力量的解释权和对灌溉等关键基础设施的调控能力,而非基于契约或选举。分析将集中于这些早期统治模式的继承性、仪式化和地域性限制。 第二部分:帝国的扩张与治理的复杂性(青铜时代至中古早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组织开始向更大规模、更复杂的实体演进。本部分聚焦于跨区域帝国和早期王国的兴衰,考察规模如何重塑权力结构。 官僚体系的黎明: 我们探讨了为了管理庞大的人口、统一的税收和复杂的公共工程(如长城、运河)而诞生的早期官僚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逻辑,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脱离君主个人意志的、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权力中心,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法律与普遍性原则的引入: 聚焦于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等早期法律体系的出现。这些法律试图将权力从个人专断转变为可预测的规则,从而为更广阔疆域内的社会协作提供了基础。我们将分析法律在维护秩序的同时,如何也固化了社会阶层。 军事化与中央集权: 详细分析了军事力量在维持帝国统一中的核心作用。权力不仅仅是关于“同意”,更是关于有效执行的暴力垄断能力。我们考察了如何通过常备军、军屯制度等方式,将军事权力系统化,从而巩固了中央权威对地方的控制。 信仰与世俗权力的交织: 分析了大型宗教(如早期的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在跨区域治理中的作用。宗教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地方习俗和血缘关系的普世性道德框架,用以支持远距离的统治,并常常与世俗统治者形成复杂的共生或竞争关系。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碎片化与地方化权力(封建主义的兴衰) 本部分转向考察当中央权威衰弱时,社会秩序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分散化的契约关系来维系。 契约与义务的交织: 详细剖析了封建制度下,领主与附庸之间基于土地和军事服务建立的垂直关系网络。这里的“秩序”并非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嵌套、相互制约的个人效忠义务构成的,体现了权力在社会肌理中的高度渗透性。 城市自治体的崛起: 考察了中世纪晚期,商业发展催生的城市和行会作为新的权力中心。这些组织如何通过集体协商、自律规范和对国王或领主经济上的依赖,争取到不同于传统贵族的自治权,从而挑战了单一的等级结构。 习惯法与衡平原则: 分析了在缺乏强有力中央立法机构的情况下,地方性的习惯法和教会法如何填补了法律真空。这种以地方惯例和社群共识为基础的“软法”体系,如何提供了区域性的稳定。 第四部分:从领主制到主权国家的过渡(早期现代的集权趋势) 本部分着眼于西方和东方社会在应对军事革命、全球贸易和宗教分裂时,如何尝试重新构建统一的、具备排他性的权威。 财政需求驱动的行政化: 战争规模的扩大迫使统治者必须建立更高效的、非个人化的税收和动员系统。这直接导致了行政部门的专业化和常态化,成为现代国家官僚体系的直接先导。 领土观念的形成: 重点分析了“领土”的概念如何从个人的封地,转变为具有排他性主权的地理实体。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家间行为奠定了基础。 权力的集中与合法性的重塑: 探讨了早期绝对君主制国家如何通过削弱地方贵族、规范教会权力,以及垄断司法权和军事权,来建立清晰的、单一的最高权力中心。这种集中化的努力,是迈向现代政治秩序的决定性一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权力形态、社会协作模式和强制性机构演变的宏观梳理,揭示构成任何稳定社会结构的那些永恒不变的要素,以及那些随时代变迁而不断重塑的治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跨越地理和文明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社会如何从混沌走向秩序,以及我们今天所依赖的政治机制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和巩固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高明,它并没有陷入那种平铺直叙的时间线描述,反而像是一幅由无数细节编织而成的挂毯。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农业革命”与“定居”对社会等级固化的影响那一段所震撼。作者精妙地论证了,当 surplus(盈余)出现后,如何自然而然地催生了管理盈余的阶层,以及这种管理权如何逐渐演变成世袭的权力。这种因果链条的推导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我不禁反思我们今天社会中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阶层差异,其最初的逻辑可能就埋藏在那一锄头下去的瞬间。此外,书中对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或尼罗河流域)如何利用“神圣权威”来巩固世俗统治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洞察。它揭示了宗教叙事如何成为维持大规模复杂社会稳定的“必要之恶”或“粘合剂”。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对谈,他能够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

评分

读到中段,我开始感受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明间差异性时的那种小心翼翼与深刻理解。不同于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述,这本书似乎努力去捕捉那些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下,政治形态演化出的多样性路径。比如,书中对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之间长久张力的探讨,就非常引人入胜。游牧社会的流动性与定居社会的固化性,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制约,构成了早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骨架。这种对复杂互动的强调,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线性进步的陷阱。我个人特别喜欢他穿插引用的那些古典文献的片段,它们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为冰冷的理论分析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温度和鲜活的画面感。那种从浩瀚的文本海洋中精心挑选出最能说明问题的佐证,并在行文中自然流淌出来的能力,确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叙事驾驭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视野明显收窄,开始聚焦于近代早期欧洲政治思想的萌芽与冲突,这对我来说是阅读体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者对“主权”概念的演变过程的梳理,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淬火。从封建领主的碎片化权力,到民族国家对绝对主权的追求,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也伴随着哲学思辨的激烈碰撞。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契约论”前夜的讨论,即在正式的法律文本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通过习惯法、宗教仲裁乃至暴力均衡来维持一个相对有序的社会状态的。这种对“非正式制度”重要性的强调,让我对现代法治的脆弱性有了更深一层的忧虑。文字的张力十足,尤其在描绘君主专制权力膨胀时,那种步步紧逼的压迫感似乎透过纸面都能感受到。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宏大的时间隧道,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视角,审视着我们这个物种是如何从茹毛饮血的早期阶段,一步步构建起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我特别欣赏他没有将“秩序”简单地等同于“法律”或“政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根植于生物本能与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机制。读到关于早期狩猎采集社会中权力分配的论述时,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看似松散的群体结构,是如何巧妙地平衡了个体自由与群体生存的矛盾。书中对早期部落战争、资源分配模式的细致描摹,让我对“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这一论断有了更具象的理解。这种追溯到源头的努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政治”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不再局限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范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跨越物种演化的普遍现象。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敏锐洞察力,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百万年的考古发掘。

评分

整部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所蕴含的对“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作者似乎在不断提醒我们,虽然历史发展有着其内在的结构性驱动力(如资源稀缺、人口压力),但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可能被某个关键人物的选择、一次意外的战役结果,甚至是气候的突变所左右。这种在宏大叙事下对微观变数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史诗般的开阔感,又不失对具体事件的敬畏。阅读到最后,我并没有感到知识的穷尽,反而像是在一块巨大的拼图前站立良久,虽然核心的图像已经显现,但仍有无数细节等待着我未来去探索和连接。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持续思考,而不是提供终极答案的作品,其价值正在于此。

评分

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的时候,看对方的频率会很高,当然可能持续时间短,不过眼睛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对方

评分

理想国译丛,正在慢慢收,是正版,包装很好,快递给力

评分

好东西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谢谢京东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理想国译丛,正在慢慢收,是正版,包装很好,快递给力

评分

好东西啊装帧设计都合心意谢谢京东

评分

福山的书算是买全了,欣赏福山的思考能力,但有些结论值得商榷。总之,引人深思

评分

好书,买了不后悔,打折入手,让人满意

评分

很好,书的质量与内容都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