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捲上文
第一章 樸素之文
《尚書》
〔附〕金石文字
第二章 鬱鬱乎“文”
《左傳》
〔附〕《公羊傳》《轂梁傳》《國語》
第三章 最初的平民趣味
《戰國策》
〔附〕《晏子春鞦》
第四章 “春風扇微和”與“猛誌固常在”
《論語》
《孟子》
〔附〕《檀弓》
第五章 幻麗之文
《莊子》
第六章 “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老子》
《荀子》
《韓非子》
第七章 誌怪意趣
《山海經》
〔附〕《穆天子傳》
捲下詩
第一章 “思無邪”
《詩經》
第二章 《風》《雅》寢聲,奇文鬱起
《楚辭》
後記
引用文獻
重印後記
這部《先秦詩文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一本梳理先秦文學脈絡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漫遊。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闡釋《詩經》和楚辭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入微的洞察力。比如,書中對“風”、“雅”、“頌”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分類羅列,而是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乃至祭祀禮儀,深入剖析瞭每一類詩歌背後的情感張力和曆史意義。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早期樂舞的討論,作者引經據典,試圖復原那些失傳已久的鏇律和舞蹈姿態,文字中充滿瞭對逝去文明的深情緬懷,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周室初建時的恢弘,也能體會到春鞦戰國間士人漂泊的悲涼。書中的史料引用非常紮實,從甲骨文蔔辭的零星記載到青銅器銘文的莊重記錄,都得到瞭恰當的梳理和闡釋,展現瞭先秦文學與早期文字的緊密聯係,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古代文化圖景。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學源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讓我們看到瞭漢賦、唐詩宋詞的根基是如何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萌芽生長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奔放,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感覺,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學術著作那種刻闆印象。作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僅僅羅列和考證,而是將自己化身為一位激情澎湃的講述者,帶著讀者在先秦的思辨長廊中自由穿梭。對於諸子百傢的文章,例如《論語》的對白、《孟子》的辯駁,書中采用瞭大量的場景重構手法,讓人仿佛置身於稷下學宮的辯論現場,真切感受到先秦知識分子那種激昂的生命力和對理想社會的執著追求。尤其是在分析《莊子》時,作者的想象力達到瞭頂峰,文字變得如夢似幻,仿佛也染上瞭莊周夢蝶的奇譎色彩,將文本的哲學意蘊與藝術魅力進行瞭完美的融閤。這種寫作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獻解讀變得生動有趣,即便我對某些哲學流派的理解尚淺,也能被作者流暢的文筆和獨到的見解所吸引,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它成功地將冰冷的史料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讓人由衷地敬佩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和高超的敘事技巧。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它要求的不僅僅是耐心,更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漢語基礎和曆史背景知識,但一旦跨過初期的門檻,迴報是巨大的。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古典、內斂,遣詞造句之間,仿佛也浸染瞭先秦士人的那種古樸與沉穩,讀起來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個用詞的考量。書中對一些關鍵文本的闡釋往往極其凝練,一句話可能包含瞭多層含義,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對於習慣瞭快節奏、碎片化閱讀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慢讀”的訓練。然而,正是這種對文字的尊重和對深度的追求,使得這本書具有瞭長久的生命力。它不是提供快速答案的讀物,而是引導你進行長期思考的夥伴。閱讀它,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代智者的深度對話,需要投入極大的心力,但最終獲得的認知升華是其他任何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超越瞭傳統的“文學經典”的框架,將先秦的詩文放在更廣闊的文化生態中進行審視。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民間歌謠和地方文學的關注,那些在主流史書中常常被忽略的聲音,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應有的尊重和發掘。書中引用瞭一些齣土文獻和地方誌中的零星記載,試圖還原一個更加多元、更具煙火氣的先秦文學生態,而非僅僅聚焦於宮廷和廟堂之上的高雅之作。這種“自下而上”的解讀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先秦的文學成就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廣袤的社會生活之中,有著豐富而復雜的土壤。這種打破傳統敘事重點的做法,使得整部作品充滿瞭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曆史陳述,而是充滿活力的文化考古,非常適閤那些不滿足於既有定論的讀者。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文獻考據的嚴謹性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更像是一部小型的先秦文獻斷代史。作者在梳理不同曆史階段的文本特徵時,展現瞭驚人的細緻和耐心。例如,對於早期銘文的時代區分、對戰國散文體獨特的句法結構分析,都充滿瞭獨到的見解。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源流追溯尤為齣色,比如“義”、“仁”、“道”等核心範疇在先秦不同學派間的語義漂移,作者用大量的文本對比和上下文分析,勾勒齣瞭清晰的演變軌跡,這種細緻入微的文本工作,對於嚴肅的研究者來說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它不僅僅是文學史,更像是附著在文學之上的,一層層剝開的史學和思想史的皮肉。雖然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對照原典和注釋,偶爾會感到信息量過於密集,但正是這種不容置疑的學術深度,讓這本書的地位無可替代,它為後來的研究者設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
評分復古的裝幀加上揚之水細膩的文字,不可多得~~~~~~
評分關於《擬古》九首之係年,多疑是晉宋易代後所作。劉履《選詩補注》:「凡靖節退休後所作之詩,類多悼國傷時托諷之詞,然不欲顯斥,故以擬古、雜詩等目名其題雲。」黃文煥《陶詩析義》:「陶詩自題甲子者十餘首,其餘何年所作,詩中或自及之,其在禪宋以後,不盡可考。獨此詩九首專感革運,最焉明顯,與他詩隱語不同。」溫汝能纂輯《陶詩匯評》:「《擬古》九首大抵遭逢易代,感世事之多變,嘆交情之不終,撫時度勢,實所難言,追昔傷今,惟發諸慨。」翁同穌曰:「此數首皆在晉亡之後,故有『飢食首陽薇』及『忽值山河改』之語。)」培謙編《陶謝詩集》捲三眉批)梁啓超《陶淵明年譜》係於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四二二)。古直《陶靖節年譜》係於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四二○)。王瑤注曰:「劉裕於義熙十四年戊午(四一八)十二月,幽晉安帝於東堂,而立恭帝,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四二○)六月,裕乃逼禪即位。恭帝前後共曆三年,而晉室以終。詩中托興的詩句多春景,如『仲春遘時雨』、『春風扇微和氣則本詩當作於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四二一)。」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係年》於宋永初元年庚申(四二○)下曰:「《擬古》詩第九首當作於是年。詩雲:『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黃文煥曰:『劉裕以戊午年十二月,立琅邪王德文,是焉恭帝元熙元年,而裕逼禪矣。帝之年號雖隻二年,而初立在戊午,是三年也。望當采者,既經三年,或可以自修內治,奏成績也。長江邊豈種桑之地,焉裕所立,而無以防裕,勢終受製。
評分“水晶球由外而內密度逐步加大的結構使我們的觀測大受影響,沒辦法對其中心進行原子層麵的觀察。所以我纔會那樣說。”
評分心儀之書
評分我走的是天壇北門。買瞭張三十五元的聯票,混跡在大群的旅遊者中往裏走。
評分我看著手上的水晶球,想不到這個圓球竟然有這樣精密的結構。
評分“你知道距離中心點倒數第二層是什麼數量級的嗎?”
評分很好我很喜歡希望下次還能買到
評分理由4:印數不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