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诗文史

先秦诗文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著
图书标签:
  • 先秦
  • 诗歌
  • 文言文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经典
  • 中国古代文学
  • 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0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6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本《先秦诗文史》能够重印,先要感谢中华书局的雅爱,还有经常给予我各种帮助的马燕同志。《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载》、《先秦诗文史》,是我五年徜徉于先秦的学习记录。
  
  商品《先秦诗文史》有两种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先秦诗文史》所论范围从广义来说,也是这片人类文明初开、万事万物尚还活泼可喜、车未同轨书未同文的非大一统天地,与两部《诗经》著述一样,都是“《诗》意”地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人文气象--扬之水论罢《诗经》又来写《先秦诗文史》,并非偶然,乃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属于先秦社会、文学的研究课题,共同组成她有意识地构筑的一个带个人化色彩的精神世界;她近年选择这个研究课题、构筑这个精神世界,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番心意:体现着对文明源头的眷恋、爱惜,并由此关注到我们曾经有过而终于消逝了的美好。

目录

小引
卷上文
第一章 朴素之文
《尚书》
〔附〕金石文字


第二章 郁郁乎“文”
《左传》
〔附〕《公羊传》《毂梁传》《国语》

第三章 最初的平民趣味
《战国策》
〔附〕《晏子春秋》

第四章 “春风扇微和”与“猛志固常在”
《论语》
《孟子》
〔附〕《檀弓》

第五章 幻丽之文
《庄子》

第六章 “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第七章 志怪意趣
《山海经》
〔附〕《穆天子传》

卷下诗
第一章 “思无邪”
《诗经》

第二章 《风》《雅》寝声,奇文郁起
《楚辞》
后记
引用文献
重印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朴素之文
《尚书》
《尚书》名义,孔颖达依汉儒旧义,以为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即所谓“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正义》)。不过“尚书”之名始见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先秦典籍凡引《尚书》,只称《书》,而不云“尚书”,则它至少是到了西汉方始通行。
《书》原有百篇,经历始皇焚书之祸,曾一度湮灭,汉初解除禁令,搜集得二十九篇,遂用当时通用的隶书写定,称作《今文尚书》。汉武帝时,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了用古文字写录的《尚书》,与今文者相比照,不同在于多出十六篇,因把它称作《古文尚书》。这十六篇后来亡佚,晋人乃伪作《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复从《今文尚书》中析出五篇,得五十八篇之数。此五十八篇本自是流传千余年,至宋人方始怀疑,明代郝敬和梅鷟即已认为是伪书,经清人阎若璩悉心考订,揭明其中作伪之迹,遂成定谳。如此,《尚书》中确实可信为上古文献者,实为汉初搜集到的二十九篇。当然晋人之作伪,并非全无根据,就史的意义而论,其中也保存了若干真实的材料;但就文的一面说来,这一部分文字风格显然与《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大不相同,那么讨论上古文章,自当以二十九篇中的文字为限。
《汉书,艺文志》叙“春秋”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若然,则《尚书》可以算作记言之文。不过《书》中的篇章并不全是记言,如《禹贡》,通篇记述九州岛山川贡献,全没有记言的文字。又如《尧典》、《金滕》、《顾命》等,虽记言,却兼记事,乃至以记事为主,因此所谓“言为《尚书》”,当是相对于《春秋》之记事的一个大略的划分。
《书》中所记之言,其文体则略有《誓》与《诰》与《命》的分别。约束于军中者,曰《誓》,如《甘誓》、《汤誓》、《牧誓》。又申儆于国人及臣下者亦为誓,如《秦誓》。《誓》,便是当时的讲辞。告于臣下及国人者曰《诰》,如《康诰》、《洛诰》。即不以“诰”名篇的,如《梓材》、《多方》,依其内容,亦当为《诰》之属。《命》则是任命之令辞,如《文侯之命》。《书》之记言,与记事之文相同,使用的也是通行于当时的书面语。而当时的口语与文语是分开的,《汉书,艺文志》说:“《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所谓“立具”,即叱嗟立办,发之为言,当为口语,至用文字记录下来,则为文言,即用文雅之辞来替代口语之常言。
……

前言/序言


《先秦诗文史》 内容概要: 《先秦诗文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文学遗产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文本,而是致力于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考察这一时期诗歌、散文、史书、诸子等各类文体的发展演变,探究其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社会功用以及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联系。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勾勒出中国文学从朦胧走向自觉,从神话传说走向理性思辨,从质朴走向文饰的壮丽图景,为理解中国文化源头及其早期文学面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先秦文学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先秦文学的黎明时分。我们审视那些弥漫着远古气息的歌谣、神话、祭祀颂词,探究其作为早期人类集体情感和信仰表达的独特价值。 神话与传说: 详细解析《山海经》等文献中保存的创世神话、英雄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分析其蕴含的早期哲学思想、宇宙观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重点探讨这些神话如何塑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并作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早期歌谣: 梳理《尚书》等古籍中零星记载的早期歌谣,如《击壤歌》、《卿云歌》等,分析其朴素的歌唱形式、生活化的内容以及反映的早期社会风貌。研究这些歌谣在劳动、祭祀、婚嫁等不同场景下的功能,揭示其作为文学稚嫩但充满生命力的形态。 宗教与祭祀文本: 考察商周时期与宗教祭祀活动相关的文本,如甲骨文中的贞卜辞、金文中铭刻的祭祀乐歌等。分析其宗教意义、仪式功能,并探讨其在文学性上的初步探索,如对神灵的称颂、对祖先的追忆等,以及其作为早期文字应用和记录的重要载体。 第二部分:辉煌时代——《诗经》的艺术世界与思想意蕴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篇章。作者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诗经》的价值。 《诗经》的文本构成与分类: 详细阐释《诗经》“风”、“雅”、“颂”三大类三百零五篇的结构,分析不同部分的地域特色、社会背景和主题内容。重点解读“风”中反映的民间疾苦、爱情婚姻;“雅”中体现的政治讽喻、宴饮场面;“颂”中展现的宗法祭祀、赞美君王等。 《诗经》的艺术手法: 深入剖析《诗经》在艺术上的成就,包括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重章叠句的抒情节奏,以及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通过具体篇章的细致解读,展现《诗经》如何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诗歌。 《诗经》的思想内涵: 探讨《诗经》所折射的先秦社会生活、政治状况、伦理观念和宗教情感。分析其如何体现了早期人民对政治的关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天地鬼神的敬畏。特别关注《诗经》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诗经》的流传与解读: 考察《诗经》在先秦时期的流传情况,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对其的整理与解读。分析《诗经》在后世的接受史,以及历代学者对其的注释与研究,展现其作为经典文本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文变染乎——先秦散文的勃兴与类型分化 本书将深入考察先秦散文从质朴走向繁盛,从记事到说理,从政治到哲学的演变历程。 史官文献的叙事艺术: 重点分析《尚书》中记载的政治训诫、册命、誓言等,以及《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的史学成就。解读《左传》精湛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人物塑造、深刻的历史洞察,及其在先秦散文中的典范作用。 诸子散文的思想光芒: 深入探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及其各自代表的散文风格与思想体系。 儒家散文: 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代表,分析其对话体、语录体、论辩体的特点,及其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的阐释,展现儒家散文如何构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 道家散文: 以《道德经》、《庄子》为代表,解读其辩证思维、比喻象征、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对“道”、“无为”、“齐物论”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展现道家散文的超然与哲学深度。 法家散文: 以《韩非子》、《商君书》等为代表,分析其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切中要害的风格,及其对法、术、势等治国理念的论述,展现法家散文的实用与锐利。 其他学派: 简要介绍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散文特点,展现先秦思想的多元与活跃。 辩说与游说文体: 考察战国时期纵横家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辩说艺术,以及《战国策》等文献的价值。分析其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充满机锋的语言风格,及其在政治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文学的自觉与思潮的涌动 本书在梳理文本的同时,将着力考察先秦文学从实用性转向审美性,从集体创作走向个体抒发,以及文学与思想、社会文化相互激化的过程。 文学的审美意识萌芽: 探讨先秦时期,尤其是《诗经》之后,文学作品中日益显现的审美追求。分析诗人对语言的锤炼、对意境的营造,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细腻化。 文学与政治、哲学的关系: 深入阐释先秦文学,尤其是诗歌与散文,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争鸣紧密结合。分析文学如何成为表达政治主张、传播思想理念、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媒介。 先秦文学的文化基因: 追溯先秦文学对后世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包括其诗歌的传统、散文的范式、思想的启迪等。强调先秦文学所奠定的中国文学的早期基石,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五部分:考辨与史观 本书在具体论述中,将融入作者的学术考辨与史观。 史料辨析: 对先秦文献的真伪、成书年代、流传过程进行必要的考辨,确保论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历史语境的还原: 致力于将文学作品置于其产生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力求呈现最接近真实的先秦社会文化图景。 文学史观的建构: 在梳理过程中,逐步建构一部连贯、富有逻辑且具有创新性的先秦文学史观,强调文学的演进并非孤立,而是与时代精神、社会变迁、思想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结论: 《先秦诗文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先秦文学全景图。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带领读者在那个风云激荡、思想涌动的年代,感受先民的智慧、先哲的哲思、先贤的文采,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及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通过对先秦诗文的细致解读,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奔放,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和考证,而是将自己化身为一位激情澎湃的讲述者,带着读者在先秦的思辨长廊中自由穿梭。对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例如《论语》的对白、《孟子》的辩驳,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场景重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稷下学宫的辩论现场,真切感受到先秦知识分子那种激昂的生命力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在分析《庄子》时,作者的想象力达到了顶峰,文字变得如梦似幻,仿佛也染上了庄周梦蝶的奇谲色彩,将文本的哲学意蕴与艺术魅力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文献解读变得生动有趣,即便我对某些哲学流派的理解尚浅,也能被作者流畅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所吸引,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由衷地敬佩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的不仅仅是耐心,更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历史背景知识,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门槛,回报是巨大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内敛,遣词造句之间,仿佛也浸染了先秦士人的那种古朴与沉稳,读起来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用词的考量。书中对一些关键文本的阐释往往极其凝练,一句话可能包含了多层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慢读”的训练。然而,正是这种对文字的尊重和对深度的追求,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不是提供快速答案的读物,而是引导你进行长期思考的伙伴。阅读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深度对话,需要投入极大的心力,但最终获得的认知升华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文献考据的严谨性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更像是一部小型的先秦文献断代史。作者在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本特征时,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例如,对于早期铭文的时代区分、对战国散文体独特的句法结构分析,都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源流追溯尤为出色,比如“义”、“仁”、“道”等核心范畴在先秦不同学派间的语义漂移,作者用大量的文本对比和上下文分析,勾勒出了清晰的演变轨迹,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工作,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它不仅仅是文学史,更像是附着在文学之上的,一层层剥开的史学和思想史的皮肉。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照原典和注释,偶尔会感到信息量过于密集,但正是这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深度,让这本书的地位无可替代,它为后来的研究者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超越了传统的“文学经典”的框架,将先秦的诗文放在更广阔的文化生态中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民间歌谣和地方文学的关注,那些在主流史书中常常被忽略的声音,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发掘。书中引用了一些出土文献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试图还原一个更加多元、更具烟火气的先秦文学生态,而非仅仅聚焦于宫廷和庙堂之上的高雅之作。这种“自下而上”的解读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先秦的文学成就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广袤的社会生活之中,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土壤。这种打破传统叙事重点的做法,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陈述,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考古,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既有定论的读者。

评分

这部《先秦诗文史》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梳理先秦文学脉络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漫游。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阐释《诗经》和楚辞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洞察力。比如,书中对“风”、“雅”、“颂”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分类罗列,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乃至祭祀礼仪,深入剖析了每一类诗歌背后的情感张力和历史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早期乐舞的讨论,作者引经据典,试图复原那些失传已久的旋律和舞蹈姿态,文字中充满了对逝去文明的深情缅怀,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周室初建时的恢弘,也能体会到春秋战国间士人漂泊的悲凉。书中的史料引用非常扎实,从甲骨文卜辞的零星记载到青铜器铭文的庄重记录,都得到了恰当的梳理和阐释,展现了先秦文学与早期文字的紧密联系,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文化图景。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源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让我们看到了汉赋、唐诗宋词的根基是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萌芽生长的。

评分

我感觉这本还不如其《诗经别裁》,这本书其实没必要做的那么花哨,我个人不喜欢,容易分散我注意力和其学术性。当然,别人如果喜欢那总是有其好处的吧?呵呵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理由2:中华书局出版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这么说你们除了得知其结构状态外一无所知了,不能判断这个水晶球的功能?”

评分

关于《拟古》九首之系年,多疑是晋宋易代后所作。刘履《选诗补注》:「凡靖节退休后所作之诗,类多悼国伤时托讽之词,然不欲显斥,故以拟古、杂诗等目名其题云。」黄文焕《陶诗析义》:「陶诗自题甲子者十余首,其余何年所作,诗中或自及之,其在禅宋以后,不尽可考。独此诗九首专感革运,最焉明显,与他诗隐语不同。」温汝能纂辑《陶诗汇评》:「《拟古》九首大抵遭逢易代,感世事之多变,叹交情之不终,抚时度势,实所难言,追昔伤今,惟发诸慨。」翁同稣曰:「此数首皆在晋亡之后,故有『饥食首阳薇』及『忽值山河改』之语。)」培谦编《陶谢诗集》卷三眉批)梁启超《陶渊明年谱》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四二二)。古直《陶靖节年谱》系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四二○)。王瑶注曰:「刘裕于义熙十四年戊午(四一八)十二月,幽晋安帝于东堂,而立恭帝,至恭帝元熙二年庚申(四二○)六月,裕乃逼禅即位。恭帝前后共历三年,而晋室以终。诗中托兴的诗句多春景,如『仲春遘时雨』、『春风扇微和气则本诗当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四二一)。」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于宋永初元年庚申(四二○)下曰:「《拟古》诗第九首当作于是年。诗云:『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黄文焕曰:『刘裕以戊午年十二月,立琅邪王德文,是焉恭帝元熙元年,而裕逼禅矣。帝之年号虽只二年,而初立在戊午,是三年也。望当采者,既经三年,或可以自修内治,奏成绩也。长江边岂种桑之地,焉裕所立,而无以防裕,势终受制。

评分

“你是指最中心那颗分子的原子原子核甚至更小构成都会有新的变化?”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