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异常坚固,结构之严谨,简直像一座精密的钟表。作者似乎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每一个章节的功能与相互间的支撑关系,从基础概念的溯源,到中期的矛盾冲突分析,再到最终的融会贯通,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几乎没有丝毫松动之处。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引子”部分,那些问题并非简单的总结复述,而是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开放式提问,它们迫使读者停下来,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碰撞和检验。这种设计极大地鼓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一场主动的、深层次的思维训练,感觉每读完一节,自己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磨砺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搭配,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又不失柔韧,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捧读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作者在排版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显得非常用心,使得即使是面对相对深奥的理论时,视觉上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尤其是书脊的处理,那种内敛的烫金工艺,低调地彰显了内容的厚重,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可以说,光是这份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和打磨,就足以体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质载体,因为一本好的书,除了思想的内核,其外在的呈现也应是艺术品级别的,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愿意将它珍藏于书架之上,随时取阅。
评分我是一个偏好将阅读成果付诸实践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对理论的阐释上,更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操作的思维工具箱。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看似僵化的思想体系,转化为应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对立与统一局面的方法论。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提及的某些分析模型去审视最近处理的一桩商业谈判,结果发现,那些原本僵持不下的局面,在套用了书中介绍的视角后,竟然能够迅速找到新的突破口,让僵局变得豁然开朗。这说明作者的研究绝非纸上谈兵的学院派空想,而是真正具有穿越学科壁垒、指导实践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本高阶的、关于如何进行有效思维的“武功秘籍”。
评分阅读完开篇的几章后,我立刻被作者那如同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所折服。他并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的论述方法,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精妙的历史案例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让人感觉不像是在啃晦涩的学术专著,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时空去探寻思想的源头活水。特别是作者对于语境变迁的敏感度,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载的微妙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使得原本僵硬的理论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对于那些对该领域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论述,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细细咂摸其中的深意。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其行文风格中流露出的那种罕见的克制与冷静。在处理一些极易引起争议的议题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像是严谨的法官,而非激进的辩护者,始终坚持立足于文本和史实进行推演,避免了情绪化的表达和单方面的断言。这种克制的笔调,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显得尤为可靠和经得起推敲。即便是面对观点相左的学派,作者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详尽的阐释,然后再以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来构建自己的立场。这种“以理服人”的姿态,在当今许多追求快速结论的论著中已属难得,它教导读者,真正的洞察力,来源于耐心的梳理与理性的审视,而非急于下定论的浮躁。
评分本来只是凑单的,可是没想到一看收获非常大,太值了~
评分包装很精美。喜欢,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凑单买的,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喜欢,内容精彩,超值啊!
评分很好,书薄,读起来容易懂,也便宜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却浓缩着很多的知识。
评分好书,物流很快,京东总是让人放心。
评分庞朴(1928~),字若木,原名声禄。江苏淮阴人。当代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本书是庞朴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辩证法"这一命题,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学中包括仁义、礼乐、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对立统一关系。书中明确提出的"一分为三"观念和方法,对儒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使用的是中华书局1984年版本。先生倡导“一分为三”,偏好方法论的研究。早在1952-1954年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时,便潜心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探索。1956年曾发表《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一文。后来问津中国哲学的历史,与名家打了几年交道,其成果汇编为《公孙龙子研究》和《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两书。十年动乱期间,先生深感中庸至德之可亲可贵,并亲历了“民鲜能久矣”的可叹可悲,于是有了认真看待“中庸之道”的酝酿,在1981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震惊学界的《“中庸”平议》一文。翌年,又写成《儒家辩证法论纲》。1984年,《儒家辩证法研究》于中华书局出版问世。书中从辩证思想角度对仁义的解说,对儒家“一分为三”方法的揭示和分析,都以其敏锐而平实的学风,博得海内外学者赞誉。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先生指认“一分为三”为中国文化密码,并运用这个密码来解读中国文化成果,作了诸多的有益尝试和深入探讨,其代表作如《解牛之解》、《相马之相》、《道器之间》和《对立与三分》等。古稀之后,先生开始对一分为三给出理论上的说明,于是有了《三分法论纲》、《中庸与三分》、《三极:中国人的智慧》、《三分法: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关于中国古代三分法的研讨--四圣二谛与三分》等尝试。2001年9月,开始撰写《一分为三论》,2002年8月完成,2003年3月出版,给“一分为三”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先生读史发现,在以太阳和太阴为授时星象以前,古代中国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以大火(心宿)为生产和生活的纪时根据。大火昏起东方之时,被认作一年之始;待到大火西流,则预示冬眠来临。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见,也都被作为从事相应活动的指示。先生称这种疏阔的但却固着于生产与生活的纪时法为“火历”。他还证明,火历在文献中留有大量痕迹,在民俗中保存着浓厚的风习(如华人为何尚龙,龙为何戏珠,寒食、灶神,等等);天文学史上不少费解的难题(如二十八宿的顺序何以逆反,太岁纪年法的旋转方向为何与日月五星相左,干支古代写法中为何有两个“子”字,等等),也都只能以火历来澄清。山东莒县出土的陶文,德国内布拉的米特尔贝格山出土的星象盘,都是火历的有力见证。先生这些思想见于80年代的《“火历”初探》、《续探》、《三探》及90年代的《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等文中。
评分终于买到这本书了!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