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名家经典系列图书,精装典藏版上市。
★林语堂非常得意的通俗哲学巨著,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全景史诗再现,领略美国精神的内核与特质。
★与美国历史上的思想巨头们头脑交流,学习美国人的生活智慧,追寻美利坚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美国的智慧》(全2册)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阅读本书,无异于与众多伟大智慧的头脑在交流,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著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人世间有趣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个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关于上帝、宗教、家庭、婚姻、生命、死亡、幸福的强烈信念和基本看法。”因而,我孜孜以求的是美国人的生存智慧。
——林语堂
前 言
第一章 生活的智慧
一、智慧的范围
二、哲学家眼里的盲人的探路棒
三、美国人的事实观
四、渴求信仰
第二章 生活的决策
一、一切是谜
二、重视梦一般的虚幻
三、谁是梦想家
四、当笑比哭明智的时候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遗产
一、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现代人
二、亚当和夏娃
三、我们是类人猿的后代
四、我们正在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第四章 生命的旋律
一、女人在哪里?
二、生命的快节奏
三、老年
四、死亡和不朽
第五章 人是情感动物
一、唯物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二、人类经验的要素
三、浪漫主义的权利
四、当一位注重现实的人成为一个恋人的时候
五、灵魂必需的极乐状态
第六章 新英格兰插曲
第七章 生活
一、梭罗和孔子
二、生活无须道歉
三、普通人生活的快乐
四、普通人劳碌的英雄品质
五、梭罗和生活的价值
第八章 自由
一、为什么需要自由
二、“美国民主”和“苏联民主”
三、普通人
四、国家和个人
五、杰弗逊式的民主
第九章 追求幸福
一、蓝色鸣鸟
二、生理上的安宁
三、工作的激励作用
四、满足的奥秘
五、如何做到既圆滑又温情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一、无为的艺术
二、友谊与交谈
三、食物和葡萄酒
四、茶和烟草
五、业余爱好
第十一章 自然
一、社会和自然
二、这个充满感知的世界
三、所有的奇观
四、力量与荣耀
五、泛神论者的欢宴
第十二章 上帝
一、绝对隐私
二、我们对上帝卑下的看法
三、关于黑色的随笔
四、三个伟大的宗教人物
五、质询的精神
第十三章 爱
一、婚姻
二、麻烦中的伟人:富兰克林
三、麻烦中的杰弗逊
四、麻烦中的林肯
五、性与羞怯
六、惠特曼的性民主
第十四章 笑
一、幽默
二、讽刺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
一、世界政府
二、伍德罗?威尔逊
三、战争与和平
第十六章 总结
一、一个人自己的哲学
二、霍姆斯法官的信条
三、爱因斯坦的私人信条
四、为适度干杯
二、生活无须道歉
“朋友,当你进入我的田地时,不要有什么歉意。你不会打扰我。你到这儿来有比得到玉米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谁说了我今天必须犁出这么多的犁沟?来吧,朋友,坐在这些土块上;让我们谈些高雅的话题,度过一个甜美的夜晚。我们将把时间花在探讨生命上,而不是谈论什么玉米或者现金。”
当我偶尔读到戴维?格雷森的这段文字时,我难以想象一个当代美国人能说出如此优美的话语。在美国作家作品的历史上,具有真正平和心态的当属富兰克林和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我指的并非单纯的动物本能带来的满足感和平和心,而是一种充满悟性的平和心,这是一种影响广泛和深刻的心态,借此可以实实在在地清楚地看待这个世界,并从中得到乐趣。拥有这样一种产生巨大内在力量的心态,我们就会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加尔文主义使得美国作家作品的前半部历史黯然失色;当其影响在布鲁克农庄狂热运动中逐渐消散的时候,当人们开始感受到原本存在的精神自由的时候,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诞生了,并在美国作家作品后半部历史中一举扫除加尔文主义的阴霾。于是,从霍桑到梅尔维尔,再到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人类的思想一直关注于罪孽及罪孽的深渊。我并没有否认,爱默生、梭罗、阿尔科特、里普雷以及其他所有这类作家都曾经闪烁精神的光芒;我没有否认,爱默生在精神和外观上都获得了安宁,他真正拥有一颗平和心;我也没有否认,梭罗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然而,在梭罗身上出现了明显不和谐的音符;爱默生意识到整个世界都压在自己的肩膀上,他感到责任重大。因而,人们能够听见沉重的脚步声和呼呼的喘气声,尽管这两位崇高的精神领袖都在努力地摆脱加尔文传统的重负。梭罗甚至会刻板地反对品尝自己亲手捕捞的鱼,反对捕捉一些动物供阿加西研究之用。霍姆斯法官说,梭罗是一个总是对事物吹毛求疵并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爱默生在他的《日记》中曾经写到,当和他的朋友梭罗一起散步时,一旦想到握梭罗的手,就会马上想到摸榆树皮的感觉。
然而,格雷森却不同,他一直待在室外照看着自家的玉米地。我们听听他在蓝天之下的声音吧。仔细聆听,并与他一起感受生活的快乐。格雷森生活于自然状态,他比自然主义者更接近自然主义;他是真实存在的,他比现实主义者更接近现实主义;这个自然的、质朴的人生活在20 世纪,老于世故的自然主义者们是不会理解他的。当时,他正在和一个四处游逛的人谈论问题,那个游荡者是一名带着植物学锡罐的教授(那名植物学教授实际上可能是他的岳父)。教授不由自主地走进格雷森的田地,他并不知道这块田地的主人,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会儿。
……
我知道,如果一个人如此亲切地谈论生活的色彩和滋味,如此喜爱干草的气味,如此怜爱地把手放在一匹马抽搐的侧腹,那么,他就会懂得生活的真谛。他的确这样活着。这与职业哲学家的世界可谓大相径庭!也许只有一个世界,也许会有多个世界,然而,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追求这种高质量的、真正美好的生活。世界上存在着并不严谨的纯哲学决定论体系,存在着自由意志、罪恶、原罪以及晃来晃去、迄今尚未被破译的来生。但是,谁也别再想成为第二个黑格尔,试图为我们解开整个宇宙的奥秘,仿佛克劳伦斯?戴伊笔下的“蠕虫”企图通过它们的自我意识改变这个世界!(戴伊说:“注视着这些蠕虫,想想真理,你会觉得伤心,甚至发狂!”)理解整个宇宙会令人伤感,令人沮丧;我知道,那样做会巩固思想,使其浑然一体,然而,我会更进一步地坚定地认为,那样做往往会使思想体系产生一种病态反应,可称之为脊柱关节僵化,最终,快乐的探索精神会消失在思想的尸骸中。
对于那些期望从中获取快速致富秘诀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因为它讨论的“智慧”远比金钱的概念要深刻和宏大。它触及了社会信任的建立、法律体系的基石、教育理念的变迁,以及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维持基本的共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高光时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人类智慧潜能的敬畏。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进步”的定义——进步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想边界的拓展和制度韧性的增强。在某些章节中,作者对历史的梳理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人感受到个体命运是如何被宏大的历史洪流所塑造,而反过来,又是无数个体的微小选择汇聚成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度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能穿透表象迷雾,直达事物本质的思维穿透力。
评分这套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非常独特,它像是打开了一个通往全新思维模式的窗口。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理论著作,结果发现它在讲述那些宏大的“智慧”时,其实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鲜活的故事。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直接给你一堆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人物的决策,以及社会现象的剖析,让你自己去“悟”出其中的门道。特别是关于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的那几个章节,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师,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去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美国社会在危机中爆发出的韧性描述,简直是栩栩如生,让我深刻体会到“危机即转机”背后的真实运作逻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都有了一种更清晰、更务实的审视角度,不再是单纯地看表面现象,而是去探究其深层的驱动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体量不小,阅读起来需要投入相当的专注力,但这绝对是一项物有所值的投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去对照现实世界进行反思的工具书。我发现,每当我遇到一个现实中的难题,比如商业决策、公共政策的争议,我总是不自觉地想回到书中的某个段落去寻找参照系。它教会我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模型,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特别是对制度设计和文化价值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非常精妙。作者没有将“智慧”视为某种神秘的天赋,而是将其视为一套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不断自我修正的复杂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远比单纯记住几个口号式的“成功秘诀”要宝贵得多。它让人明白,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严谨的结构、持续的努力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雕琢出来的成果。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会为一个系列丛书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但这“纪念典藏版”的装帧和内容质量,确实值得称赞。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诚意,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内容的尊重。然而,更让我震撼的还是文本本身的深度和广度。它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领域,而是横跨了政治哲学、经济模式乃至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试图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美国精神图谱。其中对契约精神和个人责任的论述,尤其引人深思。在当今这个强调集体和快速反馈的时代,书中对个体能动性和长期主义价值的强调,无疑是一种及时的提醒。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他既没有盲目崇拜,也没有过度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冷静,去分析这些“智慧”是如何形成、运作,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局限性。这种平衡感,让整部作品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阅读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上的“重塑”练习。我发现自己习惯性地用旧有的框架去套用书中的观点,但很快就会被作者的逻辑链条所打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预设。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是关于“试错文化”的探讨。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失败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但这本书清晰地展示了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结构下,失败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转化为学习经验和未来进步的燃料。作者通过对早期工业化和科技突破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那种不怕推翻现有秩序的勇气和机制,才是驱动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这种对失败的“去污名化”处理,对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都有着极大的启发。我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计划的偏离,认识到迭代和修正本身就是效率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浪费。
评分看起来是破路童突破口
评分安静是生产力,思考是行动力。
评分装桢精美,名家著作,印刷质量好,包装完好,阅读收藏!
评分Very Good~
评分非常好,值得再次购买
评分一如既往的支持
评分还没看,是正版,有时间好好看看!
评分帮同事买的 挺好 京东购物就是快 只要不涉及奢侈品 买的都挺放心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