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黑格尔(Hegel G.W.) 著,贺麟,王太庆 等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黑格尔
  • 讲演录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历史哲学
  • 学术著作
  • 译著
  • 经典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87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490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5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主要内容包括:斯多葛派哲学、物理学、逻辑学、道德学、伊壁鸠鲁哲学、准则学、形而上学、物理学、道德学、新学园派哲学、阿尔克西劳、卡尔内亚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第二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
甲、斯多葛派哲学
一 物理学
二 逻辑学
三 道德学
乙、伊壁鸠鲁哲学
一 准则学
二 形而上学
三 物理学
四 道德学
丙、新学园派哲学
一 阿尔克西劳
二 卡尔内亚德
丁、怀疑派哲学
一 较早的比方
二 较晚的比方
第三篇
第三期:新柏拉图学派
甲、费洛
乙、卡巴拉派和诺斯替派
一 卡巴拉派哲学
二 诺斯替派
丙、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一 安莫纽萨卡斯
二 柏罗丁
三 波尔费留和扬布利可
四 普罗克洛
五 普罗克洛的继承者

第二部 中世纪哲学
[引言]
第一篇
阿拉伯哲学
甲、讲说者的哲学
乙、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者
丙、犹太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
第二篇
经院哲学
甲、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的关系
乙、一般的历史观点
一 教义建筑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
1.安瑟尔谟
2.阿柏拉尔
二 教会教义的系统阐述
1.比埃尔隆巴德
2.托马斯阿奎那
3.约翰邓斯斯各脱
三 和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接触
1.哈尔斯的亚历山大
2.大阿尔柏特
四 唯实论和唯名论的对立
1.罗瑟林
2.蒙泰格纳的瓦尔特
3.威廉奥康
4.布里丹
五 形式的辩证法
1.托勒多的大主教犹利安
2.帕沙修拉德柏特
六 神秘主义者
1.约翰查理尔
2.萨崩德的雷蒙
3.罗吉尔培根
4.雷蒙鲁路斯
丙、一般经院哲学家共同的观点
第三篇
文艺复兴
甲、对古代思想家的研究
一 滂波那齐
二 费其诺
三 伽桑第,李普修,诺伊希林
四 西塞罗的通俗哲学
乙、一些独特的哲学的尝试
一 卡尔丹
二 康帕内拉
三 布鲁诺
四 梵尼尼
五比埃尔拉梅
丙、宗教改革

译者后记
专有名词中外文对照表

精彩书摘

  如果上帝只是存在,它就不会意识到自己作为自我意识,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精神、一个自己思维自己的思想。)第三,“因此至高无上者也必然存在。”这是抽象理智的过程(内容是正确的,形式是有缺点的)。至高无上者、前提是标准,其他的东西都应该适合这标准;——“一个不存在的思想对象”这一规定从属于那个标准,像从属于一个规则那样,而又不适合于那个规则。
  他的证明的缺点在于它是按照形式的逻辑的方式推论出来的;确切讲来,它包含着这样的意义。我们思维某物,我们有一个思想:这个思想一方面是主观的,但另一方面这个思想的内容完全是一个共相;这个共相首先是思想,和这思想有区别的是存在。当我们思维某物或思维上帝时(内容无论是上帝或别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即思维的内容是不存在的;而那既是思想,并且同时存在的东西,我们才认为是最完善的。上帝是最完善者:如果它是不完善的话,则它将不会又有存在的特性,它将会只是单纯的思想。所以我们必须把存在的特性归给上帝。思维与存在是正相反对的,这一原则是被说出了;我们承认真实的东西不仅是思维,而且又是存在。但是这里我们必定不要把思维理解为单纯主观的东西;这里所谓思想是绝对,是纯粹的思想。
  对于安瑟尔谟的形式的逻辑的论证,康德曾加以攻击和驳斥,此后整个世界都同声附和康德的驳斥,康德的理由在于认为安瑟尔谟的证明首先假定了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是最完善的东西。必须指出:所谓概念、真正的证明并不是通过抽象理智的方式而进展,而是即从思维自身的本性指出单独就思维本身而论。
  ……
《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一部超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之旅 《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并非一本简单的哲学史概览,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历程,它带领读者穿越古今,与伟大的哲学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书聚焦于哲学史上那些至关重要、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与代表人物,以其独到的视角和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哲学演进的宏伟图景,并深入剖析其核心观点和内在联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将哲学史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时代或学派,而是试图展现哲学思想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传承、发展与批判关系。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将不同的哲学传统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出哲学概念的演变、问题的转移以及思维方式的革新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日的认知。 卷名定为“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预示着本书是整个哲学史叙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此处不便详述前两卷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三卷在整体框架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它很可能是在前两卷的基础上,对更晚近、更具争议性的哲学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或者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领域内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无论如何,它都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思想脉络。 聚焦核心概念,拨开迷雾见真章 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其对哲学核心概念的精辟阐释。哲学之所以为哲学,正在于其对最根本问题的追问,如实在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何为善?何为美?何为正义?《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以一种清晰而严谨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追溯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的笔下所呈现出的多样形态。 例如,关于“实在”的讨论,可能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探讨了超越感官经验的永恒实在;而后深入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说,强调了具体事物的内在结构;再到近代哲学中,可能触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认识的主体置于实在性的起点;乃至康德的“物自体”,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进行深刻反思。本书不会止步于概念的罗列,而是会揭示这些关于实在的不同理解,如何相互启发、相互挑战,并最终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同样,关于“知识”的探讨,本书可能会引导读者回顾古希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审视培根的归纳法如何挑战经院哲学,以及休谟的怀疑论如何动摇了科学知识的稳固性。接着,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将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试图调和经验与理性,提出了知识的生成离不开先天的认知范畴。本书的叙述方式,将帮助读者理解,哲学史并非是一系列孤立的理论,而是一个不断逼近真理、不断修正自身认知的动态过程。 连接思想的脉络,展现哲学的生命力 《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哲学思想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作者深谙哲学发展的辩证法,善于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家置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场域中进行考察。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思想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一个哲学家的出现,往往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回应、改造,甚至是颠覆。 例如,中世纪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督教神学框架内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新阐释和发展。本书可能会清晰地勾勒出这种传承与变异,展示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融入基督教思想,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如何系统地整合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教义。 而当近代哲学来临,面对科学的兴起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抬头,哲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正是哲学内部张力的体现。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过程,并展现康德如何试图超越这种二元对立,为哲学开辟新的道路。 进入近现代,德国唯心主义的思潮,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对后续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历史辩证法等核心概念,并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想流派的影响。 深入剖析重要人物,洞察思想家的灵魂 《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它更会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通过对他们生平、思想背景、以及其著作中的关键论证的细致解读,本书力求展现哲学家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洞见。 或许,本书会对某个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进行重点分析。这个人可能以其革命性的思想,彻底改变了哲学发展的方向。他可能是对人类理性、道德、政治、社会等 fundamental 问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见解。他的理论体系可能逻辑严密,充满原创性,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持续而广泛的影响。本书将不仅仅是介绍他的观点,更会尝试理解他提出这些观点的历史动因,以及他思想的精髓所在。 例如,如果本书涉及了某个深刻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家,那么对他的分析将不会局限于形而上的层面,还会触及他对于自由、责任、焦虑、死亡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本书会尝试揭示,他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发出独立而深刻的哲学之声,并以此引导读者思考自身的生命价值。 本书的叙述风格也将注重引人入胜,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哲学思考的魅力。作者不会采用枯燥的教科书式的语言,而是会以一种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问题呈现出来。读者将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沙龙,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洞察力的学者一同进行深入的交流。 超越时代局限,激发读者独立思考 《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回顾历史,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当下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过去思想的梳理与理解,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今日所处的思想环境,并批判性地审视我们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观。 本书可能会指出,许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在哲学史上都曾是激烈的争论焦点。而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修正或取代。这种历史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培养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不轻易固守某种单一的观点,而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和挑战。 此外,本书在解读哲学家的思想时,很可能会引导读者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启示。例如,关于知识的本质和获取方式的探讨,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和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伦理道德的讨论,对于我们在复杂社会中做出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而言之,《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是一部值得所有对哲学、对人类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的力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以及引人入胜的叙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更能够激发我们自身进行独立而深刻的哲学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为赞赏的一点。在哲学著作的翻译中,如何既忠实于原文的逻辑结构,又不至于让译文变得佶屈聱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部译本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持德语或英语原著那种严谨的句法结构的同时,确保了中文表达的清晰和流畅。我尝试对比阅读了其中几个关键术语的对应翻译,发现译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没有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这种高水准的“二次创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纠结于晦涩的词句,这对于推广经典研究是功德无量的一步。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处理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交汇与冲突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很多哲学史著作容易偏袒某一种学派,或者用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来切割历史。然而,从我目前的阅读感受来看,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了这种简化主义的陷阱。他对每一个重要思想家的论述都力求做到既准确把握其核心观点,又不失对其历史局限性的客观评判。特别是当两种看似对立的思想体系并置比较时,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对于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那些看似矛盾的张力之中,而非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选择里。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套丛书所体现出的学术野心是令人敬佩的。它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复述或整理,更像是一个宏大知识体系的建构尝试。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图谱时,所投入的巨大心力,他试图描绘出人类理性思考的完整脉络,从古希腊的萌芽到近代的转型,每一步的逻辑推演都像是精密仪器上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这种系统性和结构性,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哲学史不是一堆孤立的理论碎片,而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的有机生命体。即使是初涉该领域的人,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坚实的知识框架,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大气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字体,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考究,手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之处,正文与注释的布局清晰合理,即便是在涉及复杂哲学概念的段落,也能通过合理的留白和恰当的字体大小,保证阅读的流畅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与先贤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仪式般的尊重。虽然我暂时还没有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书籍本身的实体品质来看,它完全配得上“学术名著”的定位,让人愿意珍藏并反复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这套丛书的整体风格,似乎都在传达一个信息:我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是严谨而虔诚的。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被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作者在引导我们进入哲学世界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平易近近人的方式,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和逻辑链条。相反,他似乎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从一个历史的拐角慢慢走入另一个思想的殿堂。这种温和的引入机制,对于那些对哲学抱有好奇心但又担心“门槛太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教学功力,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思想流派,编织成一个连贯且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这种叙事的力量,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哲学史梳理”,变成了一场充满张力的思想探险。我期待后续的章节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高水准的叙事魅力。

评分

甲、费洛

评分

除了鲁迅先生外,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评分

但是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採取武斷的方式,而採取科學的方式去規定哲學的概念,那麼,這樣一種研究也就是哲學這門科學本身了。因為哲學有這樣一種特性,即它的概念只在表面上形成它的開端,只有對於這門科學的整個研究才是它的概念的證明,我們甚至可以說,才是它的概念的發現,而這概念本質上乃是哲學研究的整個過程的結果。

评分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正當的要求,即對於一種歷史,不論它的題材是什麽,都應該毫無偏見地陳述事實,不要把它作為工具去達到任何特殊的利益或目的。但是像這樣一種空泛的要求對我們並沒有多大幫助。因為一門學問的歷史必然與我們對於它的概念密切地聯繫著。根據這概念就可以決定那些對它是最重要最適合目的的材料,並且根據事變對於這概念的關係就可以選擇那必須記述的事實,以及把握這些事實的方式和處理這些事實的觀點。很可能一個讀者依據他所形成的什麽是一個真正國家的概念去讀某一個國家的政治史,會在這歷史裏面找不到他所要尋找的東西。在哲學史里尤其是這樣,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哲學史的著述,在那裏面我們什麼東西都可以找得到,就是找不到我們所瞭解的哲學。

评分

甲、费洛

评分

[Ⅲ.纯粹识见的合理性]

评分

2.萨崩德的雷蒙

评分

一 物理学

评分

2.阿柏拉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