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时代:发现商业模式

新金融时代:发现商业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炜,朱武祥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
  • 商业模式
  • 创新
  • 经济
  • 未来
  • 趋势
  • 投资
  • 数字化
  • 科技
  • 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54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886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金融时代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相信《发现商业模式》是你真正了解商业模式的开始。但我更愿意看到,这是你创造更好商业模式的开始。
  说到商业模式,人们自然会想起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那句名言: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虽然我没找到这句话出自德鲁克的哪篇文章,但很显然,大家都认为这是他的一贯思想。在2006年年底创办《创富志》杂志时,我就把这本杂志定位为“关于商业模式的杂志”。
  然而从此,我就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商业模式?
  答案很多,哪个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帮助企业家“创造”商业模式。这才是问题的重点,相信也是这《发现商业模式》出现在您面前的原因。
  我最赞同的答案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而这个答案,就是《发现商业模式》的作者朱武祥和魏炜两位教授首先提出来的。
  我一直很惊奇,朱、魏两位教授何以会想出这个结论。而我对这一答案的理解,也随着对更多实际案例的消化而逐渐深入。
  顾名思义,商业自古以来就体现为一系列的“交易”,商业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交易的结构”。但创造商业模式的思维,却要从“利益相关者”这个概念开始。
  创造商业模式,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不断思考谁是你的“利益相关者”;二是要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有什么价值可以交换”;三是要设计共赢的“交易结构”。
  朱、魏两位教授可以抓住要害,得出这样深刻的结论,我想是因为他们较大的乐趣就是和企业家面对面地讨论商业模式。
  自从相识,我就沉浸在他们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之中。这些年课上课下,他们都在谈论商业模式,习惯从商业模式角度看问题。+7他们的学问来自于实际,而他们的热情则在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似乎是互联网使谈论“商业模式”成为时尚。它造就了这个剧变的时代,使不同地域的企业,低成本联系起来,各展所长。使得参与交易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并且都有机会获得满意的利益。
  然而剧变,已经影响到每一个“传统”行业。
  因为一旦用“商业模式”的思维来看待生意,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归纳在一个“行业”当中,甚至摆脱了公司、企业这些形式的束缚。你需要的,就是构建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所以,谁能创造全新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谁就更容易成功。这就是“商业模式”在这个时代最独特的魅力。
  那么如何构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呢?抓住这一核心精神,“商业模式”的各个要素便依次展现开来:
  你的“定位”是什么?建立什么样的“业务系统”?选择哪种“盈利模式”?需要哪些“关键资源能力”?构成怎样的“自由现金流结构”?
  沿着这个思路,你会自觉地抓住一种创造“商业模式”的力量。在曾经出版的《创富志》杂志中,我们首先介绍了这一独创的思想,并称之为“魏朱商业模式模型”。

内容简介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主题,但并不是只要有技术创新就可以高枕无忧、傲视群雄、独步全球。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创新,一类是商业模式创新。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日益重要性,作者基于两年多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介绍了商业模式,结合现实商业环境中的大量企业案例,提出商业模式的一整套概念体系,以便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辨识和解构商业模式。

作者简介

  魏炜,男,1965年12月出生,湖南宁乡人。1990~~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组织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现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实践家商业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深圳长圆新材料股份公司、深圳易方数码科技股份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北京居泰隆科贸公司、新疆新能源股份公司等多家上市/非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或管理顾问。主持参与过40余个企业管理咨询项目。在《管理世界》《经济与管理》《统计与决策》《创富志》等国内外学术和财经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已经出版论著:《管理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设计》《现代企业管理》等。

  朱武祥,男,1965年5月19日出生,江西高安人。清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学士(1987年),技术经济专业硕士(1989年),数量经济学博士(2002年)。现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包括: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金融解决方案——公司金融工程,金融原理、技术与商业模式设计及实施,企业价值管理策略——战略投资、兼并收购、重组。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金融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已经出版论著:《中国股票市场管制与干预的经济学分析》《商业银行突围》《中国公司金融学》《轻资产运营: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轻是美好的:一流企业的轻资产运营模式》。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上篇 透视商业模式
第1章 透视商业模式 2
1.1 再看施乐与佳能 2
1.2 雀巢的蒸馏咖啡 8
1.3 什么是商业模式 10
1.4 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有什么不同 19
1.5 本书采用的图例说明 21

第2章 定位 23
2.1 企业可以怎样定位 23
2.2 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力:从飞马旅行社说起 25
2.3 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如家 27
2.4 制造大国的软件需求是什么:东软 31
2.5 改变你的位置:卡地纳健康医院 33
2.6 重新定位你的客户:挪宝中央空调 36
2.7 定位的角色 39

第3章 业务系统 40
3.1 什么是业务系统 40
3.2 飞格达:合作还是竞争 41
3.3 源美租赁:投资少、风险低、收益高的业务系统 44
3.4 深发展:农村包围城市 46
3.5 高通:从技术到标准的业务系统演化 50
3.6 利丰贸易:内外兼修 53
3.7 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业务系统 57

第4章 关键资源能力 59
4.1 什么是关键资源能力 59
4.2 福记:集中的能力 61
4.3 Under Armour:设计和营销成就品牌 65
4.4 如家:连锁的标准化和统一化 67
4.5 游戏机:任天堂、索尼和微软的三国演义 71
4.6 天朗:借船出海 74
4.7 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能力 77

第5章 盈利模式 78
5.1 什么是盈利模式 78
5.2 构建好的盈利模式 79
5.3 利乐:享受竞争背后的整个市场 85
5.4 花样年物业管理公司:专业化经营,多样化盈利 88
5.5 怡亚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90
5.6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建奥运盈利模式 93

第6章 自由现金流结构与企业价值 97
6.1 投资价值与自由现金流 98
6.2 商业模式、自由现金流与企业价值 100
6.3 北汽福田:有效利用资产杠杆,整合存量有效资产 106
6.4 Borders与Amazon自由现金流结构比较 112
6.5 万豪酒店:轻重资产及其现金流分拆 113
附录6A 全部资本自由现金流和股权资本自由现金流计算实例 118

下篇 发现商业模式
第7章 家居整体服务提供商:居泰隆 122
7.1 定位 126
7.2 业务系统 127
7.3 关键资源能力 129
7.4 盈利模式 131
7.5 现金流结构 132
7.6 不一样的商业模式 133

第8章 风电产业价值链组织者:金风科技 136
8.1 风力发电行业概述 137
8.2 风机制造业价值链分析 138
8.3 专注型:Vestas的商业模式简介 141
8.4 贯穿型:Suzlon的商业模式简介 145
8.5 金风科技的商业模式 148
8.6 风电行业三种商业模式的比较 152

第9章 动漫产业链的打造者:宏梦 155
9.1 动漫行业:好大一块蛋糕 155
9.2 迪士尼:品牌驱动下的授权帝国 156
9.3 hello kitty:最昂贵的一只猫 158
9.4 日本:剧本的成功和产业化的神话 160
9.5 蓝猫:七宗罪 162
9.6 宏梦=迪士尼+hello kitty? 163
9.7 中国的动漫业,路在何方 173

第10章 透视中国线缆业的商业模式 174
10.1 线缆产业世界级品牌的缔造者:远东 175
10.2 轻资产运营先锋:津成电缆 180
10.3 专而精、集而实的上上 182
10.4 洞悉产品发展动向的宝胜 185
10.5 中国线缆业商业模式透视 187

第11章 举重若轻:普洛斯和AMB 189
11.1 行业背景介绍 189
11.2 普洛斯 191
11.3 AMB 211
11.4 普洛斯与AMB的对比 234

第12章 做一个轻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 246
12.1 十年磨一剑:从传统服装生产企业到经营服装服饰
品牌的现代企业 247
12.2 轻企业的手法之一:生产外包 248
12.3 轻企业的手法之二:用渠道特许连锁经营做品牌管理 249
12.4 轻企业的手法之三:第三方物流 251
12.5 轻企业的手法之四:店面租赁 251
12.6 软企业关键资源能力之一:品牌管理能力 252
12.7 软企业关键资源能力之二:资源整合能力 253
后记 255
作者简介 258
参考文献 259



















精彩书摘

  第1章 透视商业模式
  1.1 再看施乐与佳能
  1.1.1 施乐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商业复印市场上有两种成熟的复印技术,一种叫光影湿法,另一种叫热干法。这两种复印方法产生的复印品的质量都很低,例如总是把复印品弄得很脏,平均每台复印机每天只能复印15~20张复印件,复印件也不能持久保存,等等。当时复印机厂家盛行的做法是采用“剃须刀一刀片”模式:对复印机设备用成本加上一个适当的价格卖出,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而对配件和耗材则单独收费,并且通常会在其成本之上加高价以获取高额利润。当时典型的办公用复印机的售价为300美元,而市场上90%的复印机每个月的复印量都少于100张。
  后来有一个叫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的人发明出了一项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惊奇的复印新技术,这项被叫做“静电复印术”的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静电把色粉印在纸上。用这种技术复印出来的复印件是干的,而且页面既干净又整洁,复印的速度也非常快,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张,远远高于当时采用前两种技术的复印机。卡尔森找到了当时Haloid公司的总裁乔?威尔逊(Joe Wilson),并希望他能够将这项技术商业化。威尔逊认为这种新技术在办公复印市场上具有极大的价值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于是两人一起发明了一台利用静电复印技术复印的样机。但后来发现虽然每张复印件的可变成本与其他技术生产的复印件的可变成本(配件成本、耗材成本等)可以保持相同,但每台复印机的生产成本却高达2 000美元!如何才能让客户为这种全新但高质量的技术支付这么贵的复印机价格呢?
  ……

前言/序言

  商业模式之美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春节联欢晚会不可或缺的著名笑星陈佩斯,近年来转战话剧市场,推出了《托儿》等不少好作品。一直有人认为陈佩斯不上春晚,做舞台喜剧是因为可以赚得更高的收入。但据2005年12月14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陈佩斯自己解释说:“为了做好舞台喜剧,这几年我损失了2000多万元的个人收入,我现在只是一个中下等收入的普通中产阶级。”陈佩斯粗略地算道:“我自己走穴一次也能收入十几万,但现在我们一场演出一共才卖十几万,这其中包括演员们的报酬、付给演员所在单位的钱、演员的保险等。为了舞台,这几年我的个人收入损失了2000多万元。我现在的车桑塔纳2000,已经开了8年,几乎都成了演艺圈内的笑柄。我从来不去高档餐厅吃饭,我身上穿的毛衣都是10年前买的便宜货。”但90年代中期才开始出现在春晚的著名笑星、小品王赵本山从东北二人转的全国推广到《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的拍摄,在创作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据说《马大帅3》仅播出权就卖了6000万元,成为国内最赚钱的电视剧之一。看准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冯小刚开创大陆“贺岁片”概念,是7年贺岁片票房冠军的创造者。巅峰之作《天下无贼》票房高达1.25亿元;2008年的《集结号》更是将票房收入推到了2.6亿元的新高峰。
  同样的努力,结果的差异为什么就那么大呢?撇开艺术创作因素,从商业模式角度看,三位导演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陈佩斯兢兢业业从事剧本创作,个人斥资进行制作和演出,获得有限的剧场票房收入。陈佩斯采用的是传统的商业模式。
  赵本山凭借个人的巨大声誉和良好的人缘,拍摄场地当地政府赞助、明星朋友零工资友情演出,以极低的成本完成影片拍摄,最终获得成功。赵本山以个人影响力聚合资源,借助外力以极低的生产成本获得高额的产出回报。
  冯小刚则充分利用可能的商业机会,不仅仅是瞄准将观众圈到影院获得的票房收入,例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广告有润滑油、汽车、手机、银行卡,甚至网站、通信运营商;影片首映礼也能由成本支出转为收入贡献。冯小刚实际上是将原有的成本环节转化为收益环节,将利润点遍布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中。投资人和自己赚得盆满钵溢,广告商和观众也皆大欢喜。
  以上现象并非影视行业独有。纵观全世界各行各业,虽然每个行业所处的竞争格局大不相同,但仔细观察你总会发现这个行业中有一些企业与众不同,这些企业往往能获得大大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即使在竞争激烈的成熟行业也是如此!看看戴尔公司,尽管计算机行业一直面临着竞争激烈的环境,但它总是能够赚取其他同行企业未能达到过的利润水平。折扣零售行业同样一直经历着激烈的价格竞争并且毛利率越来越低,虽然有很多曾经非常优秀的折扣零售店宣布破产,但沃尔玛公司自从1960年建立以来,在这个行业获得的销售回报率一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航空业是另一个遭受了利润破坏性竞争折磨的行业,但西南航空公司自成立以后已经连续20多年保持持续盈利和增长。即使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钢铁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垂直一体化的钢铁企业的市场价值都在下跌,但是美国纽克钢铁公司的市场价值却持续飙升,该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持续保持在全美上市公司的最高水平。汽车行业也是如此,虽然全世界头几家公司如通用、福特等都正在巨额亏损中苦苦挣扎,但丰田公司却在该行业赚取了天文数字的利润……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如此持久地获得每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巨额利润?我们的研究表明:能够让这些企业持久地与众不同的就是这些企业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
  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结局。如果说战略决定企业的定位及其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则决定如何实现企业的定位、传递期望的价值。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主题,但并不是只要有技术创新就可以高枕无忧、傲视群雄、独步全球。历史上无数教训告诉我们,仅有技术创新是远远不够的!美国的施乐公司一直在全球企业创新中居领导地位,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8年的19年中,仅从施乐的阿尔托研究中心脱离而新建的公司就有24家,其中公开上市的9家,其2001年的累积市值竟然是东家施乐公司2001年市值的15倍!即使与施乐公司1998年的最高市值相比,也比其高1.4倍,更不用说这些上市公司中有大名鼎鼎的3Com、Adobe等。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难以理解的“奇怪”现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施乐阿尔托研究中心研究出来的技术与施乐公司内在的商业模式不符,所以这些项目最终都以各种原因被施乐公司“枪毙”或被大方地送人了。
  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创新,一类是商业模式创新。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成功的创新中有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一项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仅仅是潜在的,直到它能够被以某种形式商业化后才能具体表现出来。同样一项技术,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带来不同的收入!在过去50年里,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叹的商业模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主动设计商业模式,经过试验成型后,进行复制和升级,这非常重要。
  人们常惊叹几何之美、自然之美,独特的商业模式同样很美,令人赏心悦目。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举重若轻,化重为轻。在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利润创造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长速度快,成长效率高。即使业内高手如林,也可以后来居上。而在新兴领域,则可以先发制人,遥遥领先。差的商业模式则使企业经营“事倍功半”,举步维艰。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探索商业模式,并且不断有所斩获。我们基于两年多的研究,提出商业模式的一整套概念体系,以便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辨识和解构商业模式。
  本书所展示的只是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正如自然界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物种一样,商业模式就是商业界的“物种”。通过分化、聚合,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



《新金融时代:发现商业模式》 一、 时代浪潮下的深刻变革 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共同催生了“新金融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金融运作模式正在被颠覆,新兴的金融业态层出不穷,它们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更加灵活的手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商业的版图。 “新金融时代”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是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它与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连,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它们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成本,更催生了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人工智能在风险评估、个性化推荐、智能投顾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便捷性;大数据分析则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客户需求,挖掘潜在价值;区块链技术则为资产交易、支付清算等环节带来了去中心化、透明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为构建信任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时,全球化进程也在深刻影响着金融业的格局。资本的自由流动、跨国贸易的日益频繁、以及国际金融规则的演变,都对本土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理解不同市场的规则和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此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竞争格局。 社会结构的变迁同样是“新金融时代”的重要驱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如老龄化、年轻一代消费习惯的改变,催生了新的金融需求,例如养老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期待也发生了转变,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便捷化、透明化和有温度的服务。移动支付的普及、数字银行的兴起,都印证了这种趋势。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时代,商业的本质并未改变——即满足需求、创造价值。然而,“如何满足需求”、“如何创造价值”的路径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以产品为中心的金融模式,正逐渐被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所取代。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与之匹配的、创新的商业模式。 二、 商业模式的内涵与演进 “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简单来说,它回答了“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一个清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它涵盖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如何传递价值以及如何获取价值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线性的价值链,企业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然后通过分销渠道销售给消费者,最终实现盈利。这种模式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主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它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新金融时代”赋予了商业模式全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科技的赋能下,商业模式开始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 平台化与生态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是致力于构建连接供需双方的平台。通过聚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平台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例如,电子商务平台连接了买家和卖家,金融科技平台连接了用户和金融服务提供商。这些平台往往会进一步延伸,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系统,通过开放API、数据共享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 2. 数据驱动与智能化: 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新金融时代”,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海量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对用户行为、市场趋势、交易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企业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进行个性化推荐,甚至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将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推向了智能化的高度,实现了自动化决策、智能推荐和精细化运营。 3. 场景化与体验化: 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场景化。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紧密围绕用户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具体场景展开。例如,在消费场景中提供便捷的支付和信贷服务;在出行场景中提供定制化的旅游和保险方案。更重要的是,现代商业模式需要注重用户体验。从产品设计到服务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提升用户满意度为目标,从而建立用户忠诚度,形成口碑传播。 4. 轻资产与共享化: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以轻资产的模式运营。通过整合社会闲置资源,提供共享服务,企业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快速扩张。例如,共享出行、共享办公、共享住宿等,都是轻资产和共享化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金融领域,P2P借贷、众筹等模式也体现了共享化和去中心化的趋势。 5. 普惠化与便捷化: 金融服务的可及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金融时代”的商业模式更加注重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的普惠。移动支付、小额信贷、互联网保险等,都在努力打破传统金融的壁垒,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的便利。 三、 发现与创新商业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新金融时代”的浪潮中,识别并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性的实践方法。 1. 深入洞察市场痛点与未被满足的需求: 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源于对市场痛点和用户未被满足需求的深刻洞察。企业需要超越表面的产品功能,去理解用户在实际场景中遇到的困难、烦恼和渴望。这需要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用户访谈、行为分析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例如,曾经繁琐的银行开户流程,催生了更加便捷的线上开户服务;传统电商的物流痛点,促成了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2. 技术赋能,重塑价值创造与传递: 技术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引擎。企业应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来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创造新的价值点,或者改变价值传递的方式。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营销策略,用人工智能来提升客户服务效率,运用区块链来构建更透明、安全的交易体系。技术并非目的,而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工具。 3. 跨界融合,打破行业边界: 如今的商业世界,界限日益模糊,跨界合作与融合成为常态。企业不应局限于自身的行业领域,而应积极寻求与其他领域的企业进行合作,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催生了金融科技;汽车与出行的结合重塑了出行服务;零售与社交的结合则创造了社交电商。跨界融合能够带来新的资源、新的用户群体和新的商业机会。 4. 构建灵活且可扩展的商业生态: 在平台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下,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可扩展的商业生态。这意味着要吸引和赋能合作伙伴,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通过建立标准的接口、共享数据、提供支持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入生态系统,从而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5. 聚焦用户体验,打造持续的用户粘性: 商业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取回报。因此,持续关注和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从产品设计、购买流程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优秀的用户体验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满意度,从而转化为更高的用户粘性、更强的口碑传播和更稳健的收入来源。 6. 迭代与试错,拥抱不确定性: 商业模式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迭代、试错的过程。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并快速从失败中学习。敏捷开发、精益创业等方法论,能够帮助企业在小范围内进行验证,快速调整方向,从而降低创新的风险。 《新金融时代:发现商业模式》这本书,正是致力于梳理和探讨这些深刻的变革,以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识别、构建和创新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它不是一本理论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充满洞察力、实践指导意义的指南,帮助读者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蓝海。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新金融时代”的理解比较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遥远而复杂的概念。而“商业模式”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商业战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者似乎有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他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那些在当下时代背景下,正在发生的,或者正在孕育的商业模式的演变。我特别对其中关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的探讨印象深刻。书里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数据的重要性,而是深入剖析了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分析,并最终转化为商业价值的。例如,一些企业如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来优化产品设计,如何利用市场数据来预测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数据来构建个性化的客户体验。这种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让我看到了未来商业发展的方向。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作者一起,深入到一个个商业场景中去,去观察、去思考、去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商业探索之旅。

评分

刚开始翻阅这本《新金融时代:发现商业模式》,我的期待值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新金融”这个略显抽象的概念,与“商业模式”这个更加具象的商业实践联系起来的。读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它并没有沉溺于术语的堆砌,而是用一种相当“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商业逻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尤其是在探讨一些创新型的金融服务时,作者似乎很擅长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这些服务是如何解决实际痛点,又如何创造价值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轻资产”和“重资产”模式的对比分析,以及在数字化浪潮下,企业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的提升。书中的一些篇章,让我对一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商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某些互联网公司能够迅速扩张,为什么一些传统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能够焕发新生。它不仅仅是在讲“是什么”,更是在讲“为什么”和“怎么做”。这种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以及对实践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了我,在商业世界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之道,只有不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惊喜连连”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性、学术性的著作,或许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模型和数据。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只不过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各种充满生命力的商业模式。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将宏观的金融趋势,与微观的企业案例相结合,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画面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平台化”商业模式的讨论,它不仅解释了平台如何连接供需双方,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实现病毒式传播,还深入分析了平台在构建信任、管理生态以及实现盈利方面的策略。书中提及的几个典型案例,比如从最初的交易撮合,到后来的内容社区,再到如今的生态服务,这种演变路径的拆解,让我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内在成长性和延展性。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的试错、迭代和优化,才能最终找到最适合市场的那一条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创新的脉络,也让我窥见了商业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活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以为“新金融时代”会是一片理论的海洋,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带我领略了金融创新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催生出各种各样的新型商业模式的。作者在写作中,似乎特别注重从“痛点”出发,去寻找“模式”的解答。他会先描述一个现实中的商业困境或者市场空白,然后引出一种或者几种与之对应的商业模式,并详细拆解其运作机制和盈利逻辑。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场景化金融”的讨论。它让我明白,金融服务不再是独立的、抽象的存在,而是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商业场景之中。比如,在电商购物时,出现的“先买后付”;在出行时,随处可见的支付方式;甚至在租房、租车时,都能看到金融的身影。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商业模式的重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的力量,也看到了商业的韧性。它教会我,在变化面前,善于发现和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挺久,总算是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初拿到这本书时,被它“新金融时代”和“商业模式”这两个词吸引了,想着能借此了解一下当前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那些驱动企业成功的内在逻辑。我原本以为它会更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或者是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但实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本由浅入深、案例驱动的读物。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在“新金融时代”下涌现出来的,或者在变化中得以重塑的商业模式。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新兴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讨论,比如区块链在支付和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还有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书中没有直接给出“成功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这些模式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应对各种挑战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某个共享经济平台的案例分析,作者不仅拆解了其收入来源,还深入探讨了其用户获取、留存以及如何构建生态系统的策略,这比单纯的“听故事”要有价值得多。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观察商业世界的新视角,让我不再局限于传统认知,而是更加关注那些驱动创新和增长的底层逻辑。它让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创新是多么重要。

评分

很好,物流发货很快第二天就到家了

评分

2014年11月20日,在浙江乌镇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介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2]

评分

给京东的客服差评,在线客服垃圾的不能在垃圾了,取消在线客服吧!!!

评分

看了前面的,感觉挺不错,对于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非常有帮助!强烈推荐!

评分

质量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会推荐给朋友

评分

质量很好,下次还会来。bangbang!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共赏,重在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