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快打開書封發現700站超密布地鐵路徑。
快打開封底細數400個超雲集設計景點。
搶鮮曝光!139個設計新地標
六本木Tokyo Midtown·新丸大樓·豐洲LaLaport·橫濱Bay Quarter·橫須賀美術館
擴張品味版圖,進化東京創意基因。
東京,是精彩絕倫的設計舞颱,創意不眠地輪番上陣。
給我MALL&MORE; TOKyo Midtown、新丸大樓、豐洲LaLaport,一座座新世紀的商場提案,給你最驚艷的生活美學體驗。
品味美術館 NANI?NANI!美術館也能移動?在東京也能逛意大利街?還有集中瞭建築、産品、視覺與時尚四大天王創作能量的設計美術館!
閱讀×設計世界上最高的Librarv、最夢幻的閱讀實驗室、最書房式的購書空間,你還要去伊東豐雄橫濱的“書的車站”駛嚮未來。
穿越時空看建築 走一段安藤街,爬一層鯨魚背,到SwATCH大樓看長頸鹿,去神保町找破殼巨蛋。舊築不褪色,新樓超搶眼,哪棟纔是你的建築STYLE?
TOKYO PLUS 哪裏有可以同時看海、看建築、看設計的美術館?購物城也走環保風,成瞭豪華“綠洲郵輪”?玩纍瞭就到漫畫傢傢中喝杯星巴剋咖啡吧!
流連不忘買 可以打開腦袋的奈良美智糖果盒、56味的100%chocolate、蝴蝶椅子、渡邊力時鍾……吼!這麼多好物,快把設計打包迴傢!
內容簡介
《設計東京2.0》設計達人吳東龍睽違兩年最新力作,《設計東京2.0》帶給你更不一樣、更新穎的東京觀點。
“2.0”是什麼?它可以代錶良好的視力,也可以代錶一個版本的升級。
《設計東京2.0》傳達的是視野的擴張,以及一種立足在原有基礎上再充電、再進步的意義。無論在“觀察”、“設計”、“視野”與“論述”無疑都要再度升級。所以用“2.0”來形容東京,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再生,設計的再進化!
《設計東京2.0》依然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字觀察記錄與圖片編排,內容豐富多樣卻不讓人卻步,不僅是美學經濟、也是書籍設計的又一新示範。跟這本書再次走一趟東京,你會經曆更多設計風格的洗禮,觸發你對美感經驗的深層思考。
在《設計東京2.0》裏,透過設計,分享的是一座“紙上DESIGN MALL”。你可以上頂樓眺望建築構成的天空綫,可以到美食樓層落腳歇腿,可以在文化樓層血拼創意,可以窩在圖書樓層閱讀生活,可以進概念館汲取設
計元氣,或者搭車到距離較遠的二館看海景、喝咖啡。作者嚴選進駐這座“紙上DESIGN MALL”的每傢店,期待它可以激起讀者的設計思維。
現在這扇門即將開啓,各位親愛的顧客,歡迎光臨2.0的“設計東京DESIGN MALL”吧!
東京,是精采絕倫的設計舞颱,創意不眠地輪番上陣!
給我MALL & MORE Tokyo Midtown、新丸大樓、豐洲lalaport,一座座新世紀的商場提案,給你最驚艷的生活美學體驗。
品味美術館 NANI?NANI!美術館也能移動?在東京也能逛意大利街?還有集建築、産品、視覺與時尚四大天王創作能量的設計美術館開催!
閱讀╳設計 世界最高的library、最夢幻的閱讀實驗室、最書房式的購書空間,你還要去伊東豐雄橫濱的“書的車站”搭嚮未來。
穿越時空看建築 走一段安藤街,爬一層鯨魚背,到SWATCH大樓看長頸鹿,去神保町找破殼巨蛋。舊築不褪色,新樓超搶眼,哪棟纔是你的建築STYLE?
作者簡介
吳東龍,1976年齣生,颱灣新竹人,颱灣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畢業。觀察設計的創作旅人,現為自由作傢及設計師,以設計為藉口,緻力於東京的觀察體驗,文字作品常見於兩岸平麵媒體。長於書籍、gallery、書店美術設計與數碼設計等工作。
2006年7月齣版第一本個人創作書籍《設計東京》,作品曾獲2007年“颱灣設計奬”金奬、“優良視覺設計奬”優選,並入圍颱北國際書展金蝶奬“亞洲區新人奬——封麵設計大奬”。
2007年春天展開為期半年的東京設計觀察,同年7月於中國內地齣版發行《設計東宗》簡體字版。
內頁插圖
目錄
時間軸上看建築
設計學校看設計
東京2館
設計歇歇腿
設計閱讀空間
品味美術館
設計概念館
東京設計Mall&More
DT2Shop
大師帶路
索引
地圖
精彩書摘
2000年,日本政府為瞭增加國土利用的效率,將六本木的防衛廳遷到新宿,騰齣這塊10公頃的土地,結閤瞭三井不動産、建設公司積水HOUSE等數傢不動産,共同開發這個新區域,繼2003年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後,在東京都裏又建起瞭 座“城中之城”——東京中城Tokyo Midtown。
Midtown在2007年3月30日開幕之後,宛若一塊大磁石,將人潮從各處吸往這個結閤辦公、住居、美術館、商場、餐飲和綠地的城中新域。
和六本木之丘54層的“森之塔”(Mori Tower)相比,它有54階的“Midtown Towe r”:和“森美術館”相較,它也有“三多利美術館”(Sunto ryMu seum of Art)、“21 21 DESlGN SlGHT”與“DESIGN HUB”設計展演空間。前者有“G randHyatt”飯店,後者則有“Ritz—Ca rltorl”:一方以“毛利庭園”休養生息,另一方則是納入“檜町公園”,兩方各階段PK大賽似乎難分軒輊。
如果說,六本木之丘為城市率先打造瞭一個從無剄有的“城中城”垂直住居的新生活形態,Tokyo Midtown則挾帶後起之勢,努力將新開發
案的標準從A做剄A+。
前言/序言
設計東京2.0:現代都市的演化與未來圖景 一部關於城市生命力的深度探索,一次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建築、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宏大敘事。 《設計東京2.0》並非僅僅聚焦於我們熟悉的那個光影交錯、摩天大樓林立的現代都市。它將目光投嚮更深處,探究“東京”這一概念在時間河流中如何被不斷地重塑、解構與重建。本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剖析瞭這座全球性大都市在經曆瞭戰後重建、經濟奇跡、泡沫破裂乃至數字革命等一係列重大曆史節點後,其內在的結構性變化與外在形態的精妙演化。 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2.0”的內涵——它代錶的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一種城市精神的更新,是麵對全球化挑戰和本土文化堅守之間的動態平衡。我們試圖揭示,東京的“設計”絕非僅指其建築的綫條或交通係統的效率,而是一種深刻嵌入城市肌理中的生活哲學和應對復雜性的智慧。 --- 第一部分:根基與斷裂——城市記憶的疊層結構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東京的起源和曆史演變,著重分析瞭兩次關鍵的“重置”事件——江戶時代的城市規劃邏輯與二戰後的重建浪潮——如何為後來的“2.0”形態奠定瞭基礎。 1. 江戶遺存的微觀幾何: 東京的城市基因,很大程度上繼承自江戶時代的防禦體係、水係網絡和職人聚落的布局。我們詳細分析瞭被現代高密度建築所掩蓋的“小路”(Yokocho)文化、沿河商業帶的生存邏輯,以及“町人”(Chōnin)階層對公共空間和鄰裏關係的早期構建方式。這些看似零碎的碎片,構成瞭現代東京城市效率之下的情感錨點。 2. 廢墟上的速度:戰後重建與“功能至上”的迷思: 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和城市擴張,是東京從“災後城市”邁嚮“超級都市”的關鍵階段。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當時盛行的“功能主義”建築思潮對城市風貌的影響,例如高度集中的政府機構、大規模的都市高速公路建設,以及住宅區郊區化的趨勢。我們探討瞭這種對“速度”和“效率”的狂熱追求,如何在無意中製造瞭新的城市隔閡和身份認同危機。 3. 災害韌性與“非永久性”美學: 東京作為地震多發地帶,其建築規範和城市規劃始終圍繞著“易變性”和“可替代性”展開。本章考察瞭日本特有的“式年遷宮”傳統如何滲透到現代建築的維護與更新觀念中,以及這種對“暫住性”的認知,如何催生齣一種獨特的、拒絕僵化的大都市美學。 --- 第二部分:係統重構——從垂直擴張到水平滲透 “設計東京2.0”的顯著特徵在於其對傳統“中心-邊緣”模式的打破,轉嚮一種多核、去中心化的復雜網絡結構。 4. 鐵路的骨骼與地方節點的復興: 東京的城市擴張並非由政府主導的幾何擴張,而是由私營鐵路公司(如JR、東急、小田急等)的綫路延伸所驅動的“綫狀城市”。本章重點分析瞭車站周邊(Station Area)如何從交通樞紐演變為集商業、居住、文化於一體的微型城市綜閤體。我們對比瞭新宿、澀榖、品川等不同類型車站的城市功能差異,揭示瞭鐵路公司在城市設計中的隱形權力。 5. 界麵革命:從“街道立麵”到“天空連廊”: 隨著城市密度的增加,建築之間的物理連接從地麵轉嚮瞭中高層空間。本章細緻剖析瞭地下街、空中步道(Skywalk)以及大型復閤設施(如錶參道Hills或六本木之丘)在重塑行人體驗和消費路徑中的作用。這些“二級街道”的設計,模糊瞭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限,創造齣一種既封閉又開放的都市奇觀。 6. 信息的流動與“隱形基礎設施”: 在數字化時代,東京的“設計”已超越物質實體。本章關注支撐這座城市運轉的無形基礎設施:5G網絡覆蓋、智能交通管理係統、以及龐大的數據中心如何被整閤進城市結構中。我們探討瞭這些信息流如何影響瞭居住選擇、工作模式乃至社會交往的頻率和質量。 --- 第三部分:文化代碼與未來棲居 《設計東京2.0》的最終目標是捕捉東京精神中那些難以量化的元素——文化彈性、審美偏好與對未來生活的預想。 7. “卡哇伊”經濟學與次文化的城市投射: 次文化(Subculture)不再是邊緣現象,而是驅動城市商業和設計趨勢的重要力量。本章研究瞭原宿、鞦葉原等地如何將特定文化符號轉化為全球性的城市品牌。我們分析瞭這種“萌化”趨勢對傳統嚴肅建築設計語匯的衝擊,以及它如何提供瞭一種逃離高度規範化生活的齣口。 8. 居住的微縮藝術:10平方米的哲學: 麵對高昂的房價和稀缺的土地,東京發展齣瞭一種極緻的居住空間優化藝術。本章通過對“膠囊旅館”、“共享居住空間”(Co-living)以及極小戶型公寓的案例分析,探討瞭日本社會如何在物理空間極度受限的情況下,通過收納技術、傢具設計和生活習慣的調整,維持高品質的個體生活。 9. 綠色迴溯:可持續性與生態介入: 在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東京正努力進行“綠色設計”的迴歸。這不僅包括屋頂花園和垂直綠化,更重要的是對城市水循環的修復和對老舊建築的低碳改造。本章考察瞭東京正在推行的城市更新項目中,如何平衡曆史保護、人口密度與生態足跡的矛盾。 --- 結語:一個永不完成的“Beta版本” 《設計東京2.0》總結道,東京的魅力並非在於其完美無缺,而在於其永恒的“測試版”狀態。它是一座永遠在自我修正、不斷迭代的城市。理解東京的設計,就是理解如何在巨大壓力下保持優雅的混亂,如何在極端的效率中捍衛人性的柔軟角落。這本書邀請讀者跳齣遊客的凝視,深入這座巨型有機體的心髒,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摩天大樓陰影下,驅動其持續進化的內在動力與文化密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全球都市化進程的全新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