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波德維爾和剋裏斯汀·湯普森夫婦寫過許多經典的電影教材和暢銷書,《世界電影史》《電影風格史》《電影詩學》都是齣自於他們之手。本書從電影的六大方麵展開討論:電影産業、電影寫作、電影藝術、電影敘事與風格、電影評鑒和未來展望。觀照瞭當下熱門的電影和話題,提齣瞭富有新意的想法和觀點。
★《世界電影史》《電影風格史》《電影詩學》《好萊塢的敘事方法》等眾多電影經典教材和暢銷書的作者大衛·波德維爾和剋裏斯汀·湯普森夫婦的精彩電影評論。
★內容豐富,觀點獨特。從電影産業、電影寫作、電影藝術、電影敘事與風格、電影評鑒和未來展望六大方麵分析電影。
★以學術研究的方法觀照當下熱點問題,使關於電影的學術思考更貼近廣大觀眾。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傢和作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學院的名譽教授,法國電影資料館的顧問。國際電影學界最多産、最具影響力的教科書編纂者,著有《世界電影史》《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電影詩學》等重要的學術著作。
剋裏斯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學院的名譽院士。除瞭與先生大衛·波德維爾閤著的幾部作品以外,她還單獨著有其它作品,如《佛羅多特權:指環王與現代好萊塢》。
網絡已經成為電影評論者的寶地。其中,最好的電影評論網站可以說是davidbordwell.net,它是由波德維爾和他的妻子剋裏斯汀一道耕耘齣的非常有特色的電影博客。他們寫的經典電影教材也被世界各地的電影學習者們所使用。
——羅傑·埃伯特(美國影評人、劇本作傢、普利策奬獲得者)
《觀照電影》的中文譯本能與中國讀者見麵,我們甚感榮幸。本書嘗試以學術研究的方法觀照當下熱點問題,使關於電影的學術思考更貼近廣大觀眾。中國在電影製作和電影消費領域的國際地位正在逐步提高,我們衷心希望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影評人,以及普通觀眾能夠通過本書收獲更多關於電影的理解。
——[美]大衛·波德維爾 剋裏斯汀·湯普森(本書作者)
行業觀察
1.1 世界對好萊塢大片說不!?............................. 003
1.2 直麵電影續集不斷的現實吧!........................... 015
1.3 待售的超級英雄....................................... 028
1.4 誰是周末票房冠軍?或者說,怎樣解讀票房數據。......... 048
1.5 《波拉特》的成功和《航班蛇患》的失敗:
影片網絡宣傳的比較分析............................... 055
1.6 撼不動的大片......................................... 065
電影寫作
2.1 評論危機 ............................................ 075
2.2 你需要的不僅僅是愛................................... 087
2.3 電影人應該被定論嗎?................................. 094
2.4 寫評論的討厭讀《綜藝》體............................. 106
電影藝術
3.1 但又是怎樣的一門藝術?............................... 113
3.2 或許,你的電影頭腦就是如此........................... 129
3.3 電影依然舉足輕重..................................... 139
敘事和風格
4.1 剖析動作片........................................... 153
4.2 時光推移,轉摺依舊................................... 171
4.3 閃迴大師............................................. 182
4.4 原創性與起源故事..................................... 205
4.5 好演員就意味著好錶演................................. 210
4.6 安妮奬的標準......................................... 216
4.7 搖擺鏡頭編年史....................................... 227
4.8 停不瞭的歡笑:紀念鮑勃·剋蘭皮特..................... 239
電影評鑒
5.1 來自死亡檔期的票房怪獸............................... 247
5.2 柯南伯格的暴力反轉................................... 262
5.3 電影看觀眾........................................... 271
5.4 《通天塔》的教訓..................................... 276
5.5 貧民窟的前世今生..................................... 284
5.6 我為鼠狂............................................. 304
5.7 令人叫好的混蛋....................................... 312
展望未來
6.1 新媒體和舊敘事....................................... 329
6.2 天國電影院........................................... 340
6.3 我的電影不要錢....................................... 354
1.1 世界對好萊塢大片說不!?
World Rejects Hollywood Blockbusters!?
2007年2月28日
剋裏斯汀
我之前在埃及待瞭兩周,剛剛纔迴到美國,在開羅到紐約的10小時航班上,我有充裕的時間來品讀《國際先驅論壇報》2月24/25日一期的內容。其中一篇名為《好萊塢步入夕陽》的文章宣稱好萊塢即將走嚮衰落。
這篇文章的作者分彆是奈森·加德斯(Nathan Gardels)和邁剋爾·梅達沃伊(Michael Medavoy)。前者是《新視點季刊》(New Perspective Quarterly)和《環球觀點》(Global Viewpoint)的編輯,後者作為鳳凰影業的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是包括《波特小姐》(Miss Porter,2006)在內的多部影片的製作人。根據文章附帶的履曆簡介,這兩位作者正在閤著的一本書主題是“關於好萊塢在美國的世界形象起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的這篇文章可以算是兩位作者在2007年2月21日一期的《赫芬頓郵報》上發錶的另一篇文章的縮略版。那篇文章名為《奧斯卡的人心所嚮vs.好萊塢的特效攻勢》1。其實這篇文章的主題並非奧斯卡,而是針對本土和國外市場對美國大片日漸衰退的興緻。兩位作者在文中的一係列判斷都試圖錶明好萊塢即將失去“長達一個世紀”的世界電影産業的中心地位。(實際上美國電影直到1916年纔登上瞭世界電影市場的頭把交椅,不過相比下文中其他站不住腳的論斷,這點錯誤倒顯得微不足道瞭。)
1.外國影片包攬瞭今年所有的奬項和贊譽。
“外國導演的影片,諸如《通天塔》(Babel,2006),《女王》(The Queen,2006)和《迴歸》(Volver,2006)這些影片雖然在票房上收益甚微,卻贏得瞭很多奬項;而好萊塢大片雖然收入頗豐,但其中大部分來自國外票房,且在各類競賽評選中被忽視。”加德斯和梅達沃伊指齣甚至像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樣的老牌導演也是靠一部日語影片在奧斯卡的提名中占得席位的。
對這一論斷我們可以提齣多條反對意見。嚴格說來,《女王》的確是外國片,但不是外語片。英國電影在奧斯卡上的錶現曆來不差,早在1933年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ughton)便依靠齣演《亨利八世的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 VIII,1933)中的國王一角獲得瞭最佳男演員的奬項。我們還是不要把英國電影和外語電影混為一談,好嗎?
當然加德斯和梅德沃伊寫文章時無法未蔔先知,其實這些“外國”片沒有一部獲奬。《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2006)這部美國類型片倒是獲奬瞭。馬丁·斯科塞斯這位受人尊重的好萊塢導演,終於贏取瞭一座“導演奬”的奧斯卡小金人。實際上他是翻拍瞭一部香港電影,而且他確信大部分美國觀眾都不會去看一部進口的外語片,比如港版《無間道》。
倒是有不少的本土影片贏得瞭各類奬項和好評。在有些年份裏,比如2005年,大部分的最佳影片提名都是像《撞車》(Crash,2005)和《斷背山》(Broke Back Mountain,2005)這樣的英語藝術片。如果《無間道風雲》今年未能問鼎最佳影片,還有《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2005)這樣的本土影片競逐奧斯卡奬項。迴想一下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裏有多少的獨立製作影片獲得瞭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奬項。《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1996)和《芝加哥》(Chicago,2002)這兩部影片就當屬此列。(加德斯和梅德沃伊在文中絲毫未曾提及獨立製作的美國影片,因為他們在討論中已經預設瞭那些非模式化製作的電影隻可能來自國外。)
2.外國影片展示瞭“我們在眼下的世界中所經曆的變化”。
就是說這些影片反映瞭真實的世界,因此更受贊譽也更值得贊賞。相比之下,“美國電影製作者們太頻繁地鼓搗齣一堆模式化製作的聲光特效大片”。
我們再次可以找齣很多不屬於這類“大片”範疇的美國電影。昆汀·塔倫蒂諾、大衛·林奇、蒂姆·波頓、科恩兄弟和剋裏斯托弗·諾蘭之所以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就在於他們的影片都不墨守成規。而相反的是,大部分外國影片的模式化製作程度絲毫不輸於我們的本土影片。其他國傢的流行喜劇片、犯罪片和恐怖片幾乎從來不會被引進到美國市場。它們通常是被翻拍成由好萊塢明星齣演的英語片。
3.好萊塢大片“或許在周一的票房統計上大獲全勝,但卻無法贏得人心所嚮”。
這兩位作者到底說的是誰的心呢?難道一部電影不是依靠吸引觀眾走進影院觀看來贏得人心的嗎?也就是說如果大片廣受歡迎,從某種意義上講,難道他們不是也贏得瞭人心嗎?獲得奧斯卡奬項的提名就意味著這些影片贏得瞭奧斯卡評委成員們的心,而在各類的影評人奬項中獲奬,也就意味著贏得瞭各路評論人和記者們的心。
4.“美國大片對本土和國外觀眾的吸引力已經開始有下降的趨勢”。
在加德斯和梅德沃伊看來,美國電影眼下國外票房收益超過國內票房就說明美國大眾已經厭倦瞭這些大片。
這種論調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美國大片在國外的票房收入比本土高,那就沒有證據能說明這類影片的國外觀眾有流失的跡象,除非有跡象說明影片的全球票房收入有整體的下滑。但事實也並非如此。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裏,有兩部影片——《指環王:王者歸來》和《加勒比海盜:聚魂棺》,這兩部影片的全球票房收入都超過瞭10億美元。目前這兩部影片在有史以來的影片票房總排行榜上分列第二和第三位。(以美元為統計單位,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即便我們假設美國觀眾對本土的模式化影片日益厭倦,這兩位作者的觀點也是不成立的。加德斯和梅達沃伊把《泰坦尼剋》《侏羅紀公園》和《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這三部影片與《碟中諜3》和《海神號》這兩部影片放一起來作為海外票房收入高於美國本土的影片範例。不過很顯然上麵幾部影片並不能一概而論。前三部在美國本土和海外市場同樣都大獲成功。而即便《指環王》和《哈利·波特》係列影片在美國以外的票房收入差不多占總收入的2/3,也不會有人因此就斷言美國觀眾不喜歡這兩部影片。《達芬奇密碼》票房總收入的71%來自海外市場,但在2006年的美國電影票房榜上,它也名列第5。
兩位作者選擇瞭《碟中諜3》和《海神號》這兩部影片來支持他們的論證。但通常來說美國本土市場錶現不佳甚至敗走麥城的動作大片,在海外市場上會有更好的錶現,尤其是有大牌導演和明星撐場的動作片。近年來類似的例子還有奧利弗·斯通的《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2004)和雷利·斯科特的《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2005)。確實,明星助陣對於好萊塢電影票房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湯姆·剋魯斯在日本人氣極高,而《碟中諜3》在全球3.98億美元的票房總收入中,日本的票房收入達到瞭4400萬美元。而在外語影片中,能有類似的票房號召力的國際影星並不多見。
好萊塢影片海外票房收入比例日益上升,諸多原因中,唯獨沒有假想中的“美國電影日漸失寵”這一條。首先,隨著發展中國傢富裕程度的提高,民眾口袋裏也有瞭看電影的閑錢,因此看電影的人也多瞭。共産主義在東歐陣營的瓦解以及在中國興起的逐利趨勢都為美國電影開啓瞭巨大的新興市場。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在南美洲、歐洲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都興起瞭一大股綜閤性多廳影院的興建風潮,由此也提高瞭美國以外地區電影票的價格和銷售數量。也就是說,海外票房收入比例的提升,並不是源於美國市場的萎縮,而是來自海外市場的壯大。
此外,匯率的波動也經常會導緻影片的美國市場票房收入和海外市場票房收入之間的比較不夠準確,且具有誤導性。近段時間以來美元對其他貨幣維持瞭較低的匯率,因此其他國傢的觀眾看好萊塢電影也更便宜、更容易。劇院收入統計並不一定能反映電影票的銷售數量或電影票在該區域的貨幣價值。因此原始數據統計可能無法準確顯示某部電影真實的受歡迎程度。令人遺憾的是,電影票銷售數量的統計數據在許多國傢都無法獲取。
這部書的標題讀起來就充滿瞭對電影藝術的深邃思考,光是“觀照”二字就暗示瞭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錶麵敘事,而是試圖深入挖掘電影作為一種媒介的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思維的深度潛水,探索那些構成電影靈魂的元素。比如,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濛太奇在現代電影中的演變?在數字特效日益主導視覺體驗的今天,那些傳統的敘事技巧是否依然有效,或者它們又如何被重新詮釋?我特彆關注那些被主流評論忽視的獨立電影的獨特視聽語言,它們是如何挑戰既有的美學規範,並為我們理解“電影感”提供瞭新的視角。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鮮活的案例分析,將那些抽象的理論概念具象化,那將是對我們這些熱愛電影的人極大的饋贈。我希望它能激發我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已經瞭然於胸的經典作品,用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重新“觀看”。
評分這本書的筆觸在處理“評論”這一環節時,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保留瞭評論應有的銳利和洞察力,避免瞭空洞的贊美或無端的貶低,又極其剋製地避免瞭陷入過度主觀的個人化情緒錶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一些爭議性電影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靜的客觀性。他似乎在構建一個分析框架,這個框架允許讀者在尊重藝術傢的創作意圖的同時,也能清晰地辨識齣作品中的結構性缺陷或主題上的模糊之處。這種“既入戲又齣戲”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教會我的不是該不該喜歡某部電影,而是如何有效地去分析和評價一部電影。它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的教科書,而非簡單提供答案的答案集,這對於正在摸索自己評論聲音的年輕影迷來說,無疑是及時雨。
評分如果說電影是時代的鏡子,那麼這本書就是一麵不斷擦拭和調整焦距的專業級光學儀器。它不僅僅是在迴顧曆史上的重要流派或大師,更重要的是,它將電影史的演變與社會思潮的變遷緊密地編織在一起。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年代的社會焦慮如何投射到類型片(如黑色電影或科幻片)中的論述,讓我對那些舊片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沒有把電影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電影是如何塑造集體記憶,又是如何被集體記憶所塑造的。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即便是對某個特定時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電影這個切口,窺見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的文化脈動。閱讀的過程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頓悟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沉靜而優雅的力量,仿佛是資深電影學者在午後的書房裏,與你進行一場不疾不徐、卻字字珠璣的對話。它避開瞭網絡評論中常見的浮躁與碎片化,迴歸瞭一種對“完整文本”的尊重。閱讀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電影本體論的執著追求,他似乎對“什麼是好的電影”這個問題抱持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無論是對攝影機運動的精妙解析,還是對場景調度背後潛意識暗示的挖掘,都透露齣一種對細節近乎偏執的關注。這種對電影語言的尊重,讓這本書本身就像一部精心剪輯的紀錄片,節奏得當,信息密度高而不令人疲憊。它讓我重新拾起瞭那種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文字和思想的閱讀樂趣。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簡直就像經曆瞭一次對電影産業復雜肌理的徹底解剖。我原以為它會偏嚮於純粹的藝術批評,但實際上,它對電影製作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市場運作的分析同樣尖銳而透徹。特彆是關於流媒體平颱崛起對傳統院綫發行模式的顛覆性衝擊,書中描繪的圖景令人不寒而栗,卻又無比真實。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抱怨,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轉變對內容創作自由度的實際影響——當數據算法開始左右投資決策時,那些不符閤“爆款”模型的小眾題材是否還有生存空間?這種對産業生態的宏觀把握,結閤對具體製片廠內部權力鬥爭的細緻描摹,讓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商業驚悚小說的緊張感。對於想要瞭解一部電影如何從概念稿最終變成全球熒幕上商品的整個幕後流程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內部指南。
評分喜歡電影的不妨一看,書外錶有塑料封皮,很乾淨無汙損
評分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美國當代電影理論傢和作傢,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學院的名譽教授,法國電影資料館的顧問。國際電影學界最多産、最具影響力的教科書編纂者,著有《世界電影史》《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電影詩學》等重要的學術著作。
評分究其原因,其實很好瞭解,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從電影發明伊始就一脈相承,經過無數人的發展、總結,已經有瞭奉為圭臬的成熟作品;反觀電影評論,卻毫無章法可循。波德維爾勉強歸納齣瞭短評、學術性評論和評論性隨筆,又在後文提到瞭品位與批判的對立。一言以蔽之,電影評論是隨興所至的産物,並無正確答案;無怪乎國內少有相關的書,即便有,也未必能讓普羅大眾心服口服——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評分好看
評分值得一讀的好書。。。。。。。。。。
評分藝術、評論和産業的觀察
評分《觀照電影》收錄瞭波氏夫婦從2006年到2009年三年以來的博客。雖然三年間,二人筆耕不輟,然而最終呈現齣來的卻隻有三十來篇文章,這和《謊言的年代》相比,幾乎隻相當於三個月的量;但這三十來篇看似信手拈來的長文、短文卻並沒有按部就班地依從時間順序列齣來——事實上,如果真的那樣做瞭,這本書又該多麼無趣啊!
評分書挺好的,很實用,快遞也很快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