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葫蘆器

中國葫蘆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昭連 著
圖書標籤:
  • 葫蘆絲
  • 民族樂器
  • 中國傳統樂器
  • 樂器演奏
  • 音樂教學
  • 民間音樂
  • 雲南音樂
  • 樂譜
  • 葫蘆
  • 演奏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百花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0656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047462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6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葫蘆器》分兩大部分:前麵部分為實物圖及其文字介紹;後麵部分是對中國葫蘆器的理論知識介紹,內容涉及葫蘆的種類及用途,古代葫蘆種植法,匏器與模製葫蘆器,清宮模製葫蘆器,葫蘆蟲具,葫蘆器的製作工藝,葫蘆的栽培、套模與加工,葫蘆器鑒賞、收藏與拍賣,現代葫蘆工藝與葫蘆文化,古代詠葫蘆詩文選。

作者簡介

孟昭連,江蘇沛縣人。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中文係,先後取得文學學士、碩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著文數十篇,寫書若乾部。性喜蟲,兼弄葫蘆,著有《中國鳴蟲》、《中國蟲文化》等。

目錄

葫蘆的種類及用途/001
葫蘆考源/001
葫蘆的種類/005
葫蘆的用途/012

古代葫蘆種植法/029
區田法/029
種大葫蘆法/031
種小葫蘆法/034
葫蘆打結法/035
界瓢法/039
取瓤法/040
仙瓠種植法/040

匏器與模製葫蘆器/041
匏器/041
春鞦楚匏/047
“唐八臣瓢”與《山居要錄》/050
闆夾葫蘆與金銀模葫蘆/054

清宮模製葫蘆器/060
葫蘆器工藝進入清宮/060
康乾與葫蘆器的繁榮/061
豐澤園與含經堂/069
清宮葫蘆器的種類/071
清宮葫蘆器的工藝特點/078
清代葫蘆器的遺響/081

葫蘆蟲具/083
以葫蘆養蟲之始/083
官模與“民模”/086
葫蘆蟲具的構造/091
葫蘆蟲具的種類/100

葫蘆器的製作工藝/107
製模/107
砑花/112
火繪/116
挽結與勒製/117
刻畫/121
做老/124

葫蘆的栽培、套模與加工/127
種植/127
病蟲害/129
套模/130
管理/131
采摘/131
颳皮、陰皮與浸泡/132

葫蘆器鑒賞、收藏與拍賣/135
鑒賞/135
挑選/137
保養與收藏/140
拍賣與鑒彆/141

現代葫蘆工藝與葫蘆文化/147
葫蘆工藝産業化/148
葫蘆器品種與地域特色/149
葫蘆工藝的提高/150
葫蘆工藝的交流/151
葫蘆文化研究/152
古代詠葫蘆詩文選/155

精彩書摘

幾乎與模製葫蘆同時齣現。這種葫蘆現在亦不難見到,也有晚清遺物,距今已有百年左右。錶麵上看,它的工藝算不上復雜,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是如何彎麯而成的?明代謝肇涮的有關記載前文已引,謝是個經多見廣的博學之士,他對模製的方葫蘆並沒有感到奇怪,卻對這種挽結的葫蘆何以能如此而睏惑不解,可見這種工藝在當時就是頗為神秘的,隻有少數人掌握。直到前些年,盡管有不少人在努力探討其中的奧秘,卻始終不得其解。要把葫蘆打成一個結,看來首先必須是長柄葫蘆,而且柄愈長愈細愈好,這恐怕是沒有問題的。但正像謝肇涮所說的,嫩葫蘆很脆,要使它彎麯得能夠挽成一個結,必然會摺斷,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民間有一種說法,說是要在旱天的中午時分,趁葫蘆秧子打蔫的時候,這時葫蘆也變得很柔軟,容易挽成。不過有人按此法試驗,屢屢失敗。謝肇涮在其記載裏還提供過一個方法,即用酒澆在葫蘆秧子的根部,便可使葫蘆變軟,能夠挽而成結。究竟此說有否根據,不得而知,因為謝肇涮也是說“或雲”,即聽彆人說的。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中國葫蘆器》的書籍的圖書簡介,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葫蘆器,而是專注於其他中國傳統工藝或文化主題。 --- 遠古的紋理:中國古代玉器與禮製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探究匏器之妙,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中華文明的另一重要載體——玉器。我們試圖通過對齣土文物和傳世珍品的細緻梳理,描繪一幅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中晚期,玉器如何深度參與並塑造中國社會禮製、信仰與審美的宏大圖景。 本書打破瞭以往僅從考古學角度對玉器進行斷代描述的局限,而是側重於社會史與文化人類學的交叉視野,探討玉料的來源、雕琢技術的演變如何與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宗法製度以及宇宙觀緊密結閤。 第一部分:石器時代的精神圖騰與原始信仰 我們將從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早期遺址的發現入手,深入分析那些造型神秘、用途未明的“神人獸麵紋玉琮”、“玉璧”與“玉璜”。這些早期玉器不僅僅是工具或裝飾,更是連接天地人神的媒介。我們詳細考證瞭其幾何形製背後的象徵意義——“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型如何通過玉器的形製被固定下來,並探討瞭“禮器”概念在史前階段的萌芽。對玉質的分析將揭示早期部落間對稀有玉料的控製,如何成為早期權力集中的關鍵因素。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王權與等級的物質化體現 商周時期,玉器與青銅禮器並駕齊驅,構成瞭貴族階層身份的最高標識。本部分著重分析瞭“玉佩組佩”製度的嚴格性。組佩的件數、玉材的稀有程度,乃至穿係的方式,都嚴格遵循瞭周禮的規定。我們通過對大量墓葬齣土玉器(如玉戈、玉璜、人獸形佩飾)的研究,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等級序列圖譜。特彆是對商代晚期玉雕工藝的細緻摹寫,揭示瞭當時工匠如何運用“鉈工”與“鑽孔”技術,將堅硬的和田玉雕琢齣精細的動物造型,展現瞭早期手工業對自然形態的極度模仿與程式化加工。 第三部分:春鞦戰國:從禮器到審美載體的轉型 進入禮崩樂壞的春鞦戰國時期,玉器的功能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傳統的禮器製度開始鬆動,以“透雕”、“鏤空”和“多層加工”為代錶的審美追求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本書詳細研究瞭子岡式的“牌子玉”風格,以及楚國玉器中濃鬱的神話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對“玉璧、玉琮”的世俗化使用,以及“組玉佩”嚮“美人佩”的轉變,反映瞭士人階層對個體情感錶達的重視。我們特彆關注瞭“沁色”的研究,探討瞭戰國至漢代墓葬環境下,玉器錶麵發生的礦物交換如何被後世鑒賞傢視為曆史的“包漿”。 第四部分:秦漢:帝國氣象與“不朽”的追求 秦漢帝國龐大而統一的中央集權,對玉器的需求轉嚮瞭對“永生”和“權威”的物質錶達。本章聚焦於“玉衣”製度的嚴苛要求及其背後的宗教哲學基礎。我們不僅描述瞭金縷玉衣的結構工藝,更探討瞭“以玉斂屍”思想的根源,即相信玉石的溫潤與不朽能夠保護屍身免於腐敗。此外,漢代常見的玉印、玉帶鈎以及各種仿古玉的流行,體現瞭帝國對“復古”和“德行”的強調。 第五部分:宋元明清:匠心獨運與文人趣味 唐代以後,隨著玉料獲取渠道的穩定和加工技術的成熟,玉器進入瞭精雕細琢的時代。宋代文人對玉石的鑒賞,從注重“古意”轉嚮關注“意趣”和“巧思”,齣現瞭大量擬物化、世俗化的生活用玉。元代,濛元貴族對大件、圓潤玉器的偏好,與明清宮廷玉作坊的鼎盛形成瞭鮮明對比。本書將清代乾隆時期玉器推嚮高潮,分析瞭“痕都斯坦”風格的影響,以及當時如何將復雜的立體雕刻技術發揮到極緻,體現瞭皇權對資源與技藝的絕對壟斷。 結語:玉之價值與文化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玉器在中國文化中“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內涵,並探討瞭現代文物保護與玉器鑒賞標準的建立。通過對數韆年玉器流變的梳理,我們旨在揭示玉石這一獨特材料如何成為記錄中華民族精神脈絡的最持久、最精微的媒介。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研究: 結閤考古學、工藝史、禮製學與古代哲學思想。 圖版豐富: 收錄大量高清晰度的器物照片及工藝細節放大圖,輔以精密的拓片與摹本對比。 視角獨特: 聚焦玉器如何反映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權力結構與審美變遷,而非單純的器物圖錄。 讀者對象: 曆史學、考古學、藝術史、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與研究者,以及對中國古代禮製文化和精細手工藝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之前,我對“葫蘆器”的認知僅限於一些簡單的民間手工藝品,總覺得它不如瓷器或玉器那般具有衝擊力和曆史厚重感。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偏見。它成功地將葫蘆這種看似平凡的植物果實,提升到瞭一個可以與“文玩”和“藝術品”並駕齊驅的高度。作者非常擅長挖掘隱藏在物件背後的文化符號學意義——葫蘆所代錶的“福祿”、“多子多孫”以及“長壽”的吉祥寓意,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到雕刻的紋樣和物件的造型之中,這種象徵意義的深度挖掘,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萬物皆有靈性的觀念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激活瞭那些沉寂的、被忽視的傳統技藝,讓它們重新煥發齣應有的光彩。它不僅僅是關於葫蘆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生活哲學、審美情趣和民間信仰的側寫史,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文化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版麵排布也極為考究,這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中國葫蘆器”這一主題的尊重。每一頁的留白、字體選擇乃至圖片的位置安排,都透露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審美平衡。打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視覺上的愉悅。它沒有那種把所有東西都塞滿頁麵的擁擠感,而是給予每一件藝術品足夠的空間去呼吸,去展現其內在的美感。那些關於葫蘆器“素麵朝天”的欣賞角度,那些側光和逆光下的細節展示,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更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工藝的對比圖譜處理得非常巧妙,將同一主題在不同朝代或不同地域的演繹方式並置呈現,這種直觀的對比,遠勝於冗長的文字描述。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精心打磨過的藝術品,它用自己的形態語言,詮釋瞭葫蘆器那種“大巧若拙”的哲學意境。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我原本以為自己對傳統工藝品多少有些瞭解,但讀瞭這本關於“中國葫蘆器”的著作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膚淺。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帶著我親手觸摸那些溫潤的葫蘆錶麵,感受著時間的痕跡和匠人的心血。書中詳細描繪瞭從葫蘆的種植、選材到各種雕刻、烙畫技藝的演變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彆是對於不同地域葫蘆器風格的對比分析,讓人不禁贊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書中對江南地區的“文玩葫蘆”那種精緻入微的刻工,與北方地區“說唱用葫蘆”那種粗獷豪放的實用美學進行瞭精彩的交鋒和比較,這種對比不僅僅是技藝上的差異,更是地域文化精神的投射。書中還收錄瞭大量高清的實物圖片,那些包漿溫潤、紋飾繁復的作品,簡直就是立體的曆史教科書。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葫蘆與文人雅士”關係的研究,那不僅僅是把玩物件,更是精神寄托和身份的象徵。讀完後,我立刻去古玩市場淘瞭一個品相不錯的素胎葫蘆,打算自己嘗試著去體會那種人與自然、人與藝術的微妙關係,這本書的感染力可見一斑。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於講故事的口吻,將“中國葫蘆器”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流暢。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忘記自己是在“學習”,而更像是在聽一位資曆深厚的行傢,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在歲月裏的往事。比如,書中關於明清時期宮廷對葫蘆器賞玩的軼事記載,那些描述生動有趣,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性光輝。作者似乎對每一件流傳下來的精品都有著獨特的情感聯結,他不僅僅是在記錄它的形製和年代,更是在解讀它背後承載的那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和世俗風情。這種“有溫度”的敘述,讓原本可能略顯小眾的工藝門類,變得鮮活可親。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聲音藝術”的探討,那些用於戲麯錶演的專用葫蘆樂器,其內部結構和音色的微妙差彆,被描述得仿佛能從紙上溢齣聲響,讓人對這門被時間逐漸遺忘的技藝産生瞭強烈的敬意。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瞭“是什麼”,更在於闡釋瞭“為什麼會這樣”,並且將這種探究過程寫得引人入勝,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藝術史詩。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它絕非市麵上那些走馬觀花的工藝品圖錄可以比擬。作者顯然是傾注瞭多年的心血和大量的田野調查,纔得以構建齣如此詳盡的知識體係。書中對葫蘆器材質科學性的分析,比如不同品種葫蘆的密度、硬度以及自然老化過程中的化學變化,都有著嚴謹的論述,這對於研究者和深度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參考資料。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烙畫”工藝中,不同溫度和工具對葫蘆錶皮炭化程度的影響這一章節,那份對技術細節的執著,令人嘆服。它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介紹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微觀的物理和化學層麵,這使得《中國葫蘆器》這本書的學術地位得到瞭顯著提升。對於我個人而言,以前總覺得這些傳統技藝是靠“感覺”和“經驗”傳承的,讀完這本書後纔明白,其背後蘊含著大量的實踐科學和經驗積纍,這份對工藝精神的尊重和發掘,使得這本書成為瞭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隨時可以翻閱查證。

評分

大部分為銅版紙 圖片為主

評分

我讀書的目的是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助推工作,提升自身文化素養。總結我的讀書經曆,有四次起伏變化:第一階段是學生時代僅為學習成績而讀書,我稱為被動讀書;第二階段是有瞭興趣愛好僅為提高特長而讀書,我稱為局限讀書;第三階段是在工作崗位上僅為乾好本職而讀書,我稱為狹隘讀書;第四階段就是現在的情況,讀書意識強瞭,讀書範疇廣瞭,但讀書量太少,我稱為平常讀書。和大多數人一樣,總是找藉口說工作忙而貽誤讀書,這不是能站住腳的理由,而是自身做事的毅力不夠,沒有養成堅持每天讀書的良好習慣。這就算是對自己的一次自我批評吧。 我算不上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沒有什麼經驗可談,就和大傢在一起談一些個人的觀點。我個人對“讀好書”的見解可以概括為12個字:精讀、常讀、筆讀、心讀、鑒讀、多讀。 一、精讀。精讀的一個方麵是精選。世上的書籍數以億計,要讀的書難計其多。這就需要有選擇地去讀,更重要的是會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選擇幾本好書,不要見書就買。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趙樹理也說過這樣的話:“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裏淘金” ,說的就是選好書、讀好書的道理。另一方麵是把書讀到真懂。一本好書,讀一遍兩遍是不行的,要反復的去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多少專傢研究《紅樓夢》,還成立瞭專門的紅學研究會,現在還在研究她,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能隻求一隻半解,要完全理解,盡可能全部消化,這纔叫讀書,叫精讀。 二、常讀。書要常讀,養成習慣。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難,但隻要堅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復去做,這種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對堅持每天讀書,不要說需要多久,隻要能堅持1個月,這種意識自然會成為習慣,這就叫習慣成自然。我認為,我們青年乾部要把讀書當作一日三餐的生活習慣,讓讀書成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我稱之為常讀。 三、筆讀。就是要藉助手中的筆輔助讀書。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常理解為作讀書筆記,我還理解為寫心得體會、讀後感、隨筆等。我認為,讀書是吸收,寫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執筆寫公文、起草大會講話時,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要麼寫的內容乾巴巴,平鋪直敘,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量太少,腦子裏記下的東西太少,這纔刻意去多讀書,把好的語句、好的典故摘記筆下,並堅持寫一些讀書心得,不怕寫不好,隻要堅持,久而久之,這些東西就會留在腦海,動筆寫文章時就會自然見於筆下。我在看電視節目時也在作筆記,準備瞭一個專門的電視筆記本,收益還是有的。這便是勤動手的好處,我叫做筆讀。 四、心讀。讀書要專心,更要用心。書中自有黃金屋,用心去讀,纔能真正讀懂書,硃熹在《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鑒讀。讀書也是生活的一麵鏡子,通過讀書梳理自己的頭腦,豐富文化底蘊,提升道德素養,我把一些好的方麵作為航標,把比如從物傳記方麵的反麵東西作為成長的警鍾,這就叫做鑒讀,有藉鑒、有鑒彆的吸收書中的文化,持揚棄的讀書觀。 六、多讀。“從精齣發,博覽群書。”身邊的人和事是書,工作是書,生活是書,隻要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評分

很不錯的書,我個人很喜歡

評分

書不錯!正!

評分

葫蘆愛好者必備的書籍

評分

挺不錯的,超高性價比!!

評分

葫蘆愛好者必備的書籍

評分

作為一名一綫的教師,我很高興的告訴大傢,我在京東商城買過無數的書。

評分

葫蘆打結法/035 清代葫蘆器的遺響/l0m81 套模/130 l古代詠葫蘆詩文選/155幾乎o與模製葫蘆同時齣現。這種葫蘆現在亦不難p見到,r也有晚清遺物,距今已有百年左右。錶麵上t看,它的工藝算不上復雜,但令人奇怪的v是,它是如何彎麯而成的?明代謝肇涮的有關記載前文已引,謝是個經多見廣的博學之士,他對模製的方葫蘆並沒有感到奇z怪,卻對這種A挽結的C葫蘆何以能如此而睏惑不解,可見這種工藝在當時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