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旧事随流水

六朝旧事随流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书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六朝
  • 文学
  • 史料
  • 文化
  • 古籍
  • 中国历史
  • 散文
  • 笔记
  • 旧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5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71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六朝旧事随流水》讲述:这是一个金戈铁马、颠沛流离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檀板弦歌、曲水流觞的时代。
这是竹林七贤、木兰与蔡文姬的时代。广陵三晋,黄垆酒醒。西江明月,东篱霜菊,王氏书法谢家诗。怅望六朝烟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目录


小叙
维摩诘与竺佛图澄
1.玉人顾影
2.辩才称病
3.汉化的洋菩萨
4.一个洋菩萨
红浥鲛绡
1.抱头鼠窜洛阳道
2.京师岁月
3.伤心人,断肠词
中古吸毒者的悲歌
1.三类名士
2.服药行散
3.何、王其人
4.追求生命的长度
5.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竹林七贤祭
1.七贤众生相
2.追求生命的密度
3.远祸全身
4.酩酊中的超越
5.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中朝名士尴尬事
1.“山寨版”名士
2.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3.垮掉的一代
王与马,共天下
1.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2.所谓“江南文化世族”
3.镇之以静的“愦愦之政”
金谷兰亭,判若云泥
1.残害女性者因一位女性而得名
2.清流书圣
3.金谷兰亭
风流宰相谢安
1.东山携妓
2.淝水之战
3.用巧伪与忍耐赢得政治斗争
北方雄主苻坚
1.英武的氐族少年
2.北方伟大的统治者
3.悲情英雄
4.败因种种
北伐的悲情英雄
1.“北伐”一词实出现在东晋
2.悲壮的中流击楫
3.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采菊东篱
1.人品与文品
2.傲骨、劳力及耕读
3.桃源之恋
难忘六朝画事
1.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
2.痴癖
3.蓬门今始为君开
4.隔代的嘉惠
5.千古的冷落
刘勰的非儒一面
1.夜梦孔子
2.古佛青灯
3.扪虱雕龙
一片降幡出石头
1.从陈寅恪的精义妙语谈起
2.一代枭雄
3.南方土著掌权
4.自残与性乱
附录 六朝年表

精彩书摘

1.玉人顾影
维摩诘是大乘佛经里的人物,竺佛图澄(232—348)是西晋现实社会中的人物,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考究其行止,一虚一实,相映成趣;一里一外,互相发明。因此合而叙之。
维摩诘见于《维摩诘经》,应该说,他是一个外国人,而不是六朝人物。但是诚如米芾《答刘巨清》云:“世人都服似维摩,不知六朝居士衣。”我认为,维摩诘是六朝士人仪表美的理想典范,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说是精神领袖。至于其显示化身,则篇末拈出竺佛图澄连带及之。因此,说六朝人物先说维摩诘。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论语·八佾》就记录了子夏谈到人体及绘画之美,虽然没有注明描写的性别,但细玩“巧笑倩兮”之类,应该是指女性而言。以后,关于女性美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而关于男性美的记述甚为少见。至魏晋六朝风气骤然加盛。就是妇女,也一扫从前的矜持含蓄,公然主动地欣赏男色。《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云:“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挟带弹弓想必是当时时尚男人的扮酷,洛阳道是当时有名的繁华通衢,妇人们手牵手围着他,投以瓜果,上演的当然是追星剧。相反,同样才情出众但其貌“绝丑”的诗人左思,想学潘岳的模样招摇过市,却被“群妪齐共乱唾之”,狼狈地抱头而归。当时的士大夫更注意仪表之美。《世说新语·容止》有曹操“自以形陋”,因而要崔季珪代见匈奴使事。据《魏略》介绍,崔季珪“声姿高畅,眉目疏朗”,应该是一个美男子。曹操举以自代,显然是一种爱美心理的表现。《世说新语》中关于仪表的品目比比皆是。这些品目的共同特点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高妙的内在智慧和品格,用语玄虚优美,既能表达脱俗的风度,也能体现外貌的漂亮。如:
有人赞王恭,云:“濯濯如春月柳。”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李安国“颓唐如玉山之将崩”。
(嵇康)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有人语王戎日:“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海西时,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会稽王来,轩轩如朝霞举。
(以上均见《世说新语·容止》)
卞令目叔向:“朗朗如百间屋。”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以上均见《世说新语·赏誉》)
《六朝事迹类编》卷一也记载:
齐武帝时殿下柳木,蜀郡所献,条如丝缕。帝日:“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少年时。”
这样的评议,充分表达了当时士人所追求的内在的、本质的、脱俗的审美理想,适应了门阀世族们的贵族气派。但是,剥开这些山光水色、清辞丽句织成的光环,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病态美。当然,魏晋六朝也有人欣赏“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那样的阳刚美(见《世说新语·容止》),也有人认为“楂梨橘柚,各有其美”(见《世说新语·品藻》),但风靡一时的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主流的仍是瘦削、苍白、摇摇欲坠的病态美。《世说新语·轻诋》云:“旧目韩康伯捋肘无风骨”。“捋肘”,现已无法解释。“风骨”为魏晋六朝时品目人物所常用,应释为风神骨相。如《世说新语·赏誉》注引王韶之《晋安帝纪》“(王)羲之风骨清举”,《宋书·武帝纪》“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风骨”二字都当为赞赏人物刚性美的风神骨相。参照前引《世说新语·轻诋》注引《说林》“韩康伯似肉鸭”,可知当时鄙视肥壮而欣赏瘦削的身材。《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仆射周□“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导),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古字“隐”与“檼”通。《说文》曰:“檼,有所依也。从□工,读与隐同。”据此,“隐数人”,即依恃数人的扶持而行。周□并非脚有残疾或不会走路,不过是追求病态以示身份而已。沈约身体很不好,据说他每天只能吃一箸饭,六月天还要戴棉帽、温火炉,不然就会病倒。(见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又卷五)在《与徐勉书》中,他自己也承认:
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荞璇。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也就是说,从外面看来,自己还保持了完全的人形,但身体各个部分很难协调。解衣睡下,肢体就像散了架一样。过不了几十天,皮带就要移孔,臂膀就又细小了半分。真是瘦得可怜!然而世人偏赞美为“沈腰”,“一时以风流见称,而肌腰清癯,时语沈郎腰瘦”。(见《法喜志》) 不仅如此,苍白的面容也在社会上大受欢迎。据《晋书·王衍传》记载,太清谈家王衍常用白玉柄麈尾,他的手和玉柄同样白皙温润,有一种病态美。《世说新语·容止》说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还是这个何晏,“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还“好服妇人之服”。
……

前言/序言


《江山风云录:从魏晋到隋唐的权力更迭与文化流变》 一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次深入骨髓的时代剖析。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琐碎记载,而是力图描绘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历史进程——自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分裂,直至隋唐盛世的再铸辉煌。它聚焦于权力结构的演变、社会思潮的碰撞以及文化基因的传承与重塑,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立体的中古时代全景图。 第一部:乱世的底色——魏晋风骨与南北的对峙 本书伊始,我们将深入探讨东汉末年中央权威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群雄逐鹿。然而,我们的关注点并不仅限于沙场上的胜负,而是试图挖掘支撑这些势力更迭的深层社会动因。 第一章:士族的崛起与门阀的固化 魏晋时期的核心矛盾在于皇权与士族的博弈。我们细致梳理了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异化,分析了它如何从人才选拔工具,演变为固化阶层的利器。重点剖析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的财富基础、政治联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联姻与文化垄断,构建起一个近乎独立于皇权的“影子政府”。书中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逸闻轶事的考辨,展现了名士们在政治失意后,如何转向玄学清谈、追求个体内在精神自由的复杂心态,这既是时代的悲歌,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反抗。 第二章:衣冠南渡与“文化炼狱” 永嘉之乱是本书描绘的第一个高潮。我们不仅描述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更着重于汉族士人阶层向南方的迁徙(衣冠南渡)所带来的剧烈冲击与深远影响。在江南,新旧势力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政治格局。长江天堑在军事上提供了庇护,但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隔阂状态。本书详细比对了南北方在赋税制度(如租调制、后来的三世九年制改革的酝酿)、土地私有化进程以及丧葬礼制上的差异,阐明了文化认同在国家分裂时期如何被重新定义。 第三章:武力与信仰的交织 南北朝时期,军事集团的更迭速度令人目眩。本书剥离了许多被神化的军事人物,将其置于其所依赖的军事集团和地域背景中进行考察。特别辟出一节,探讨了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化”进程。从后赵的石虎到北魏的孝文帝,佛教如何从民间信仰,一步步被统治者利用为维护统治、融合民族的工具。通过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造像风格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文化与犍陀罗、笈多艺术在碰撞中诞生的视觉奇观,这正是文化杂糅的最好物证。 第二部:隋唐的再造——集权、整合与帝国模式的确立 历史的惯性最终指向统一。隋朝的建立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一次对前代分裂时期遗留问题的系统性清理与重构。 第四章:隋朝的制度遗产与速亡之鉴 隋文帝杨坚的功绩在于“恢复旧制”与“创新限制”。本书细致分析了隋朝如何通过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纳入国家直接控制之下,打破了士族对经济基础的垄断。更为关键的是,科举制的初步建立,标志着选官制度的重心开始从“血缘与门第”向“才学与效忠”转移,为唐代的人才储备打下了基础。然而,隋朝的速亡并非偶然,本书认为,它过度依赖于庞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如大运河的修建和高句丽战争),这种对超高效率的追求,最终耗尽了前朝积累的社会资源,导致民怨沸腾。 第五章:唐帝国的秩序构建:三省六部与都督府州制 唐初贞观之治的成功,在于其制度的弹性与平衡。我们重点解析了唐朝的政治中枢——三省制(中书、门下、尚书)的精妙分权,这种结构确保了皇帝的决策权最终得以实现,同时又内置了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了士族时代权臣专断的局面。在地方治理上,本书对比了唐初的道、州、县制与后期的节度使制度的演变,揭示了中央集权体系在疆域扩张下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第六章:文化的高峰:开放与多元的自信 唐代文化的辉煌,根源于其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长安作为世界级都会的角色。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宗教上(景教、祆教、摩尼教的共存),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我们不再仅仅歌颂唐诗的格律之美,而是探究了唐诗如何成为社会各阶层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载体(从边塞诗的实用性到山水田园诗的隐逸情怀)。通过对唐代书法、绘画(如阎立本、吴道子)的风格分析,展现了帝国自信下,艺术形式如何从魏晋的内敛清雅,转向磅礴大气的盛唐气象。 总结:历史的周期性与线性发展 全书的脉络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历史观下,魏晋的“个体解放”与唐代的“帝国秩序”是如何相互转化、相互塑造的。本书尝试证明,隋唐的盛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魏晋分裂时期留下的制度碎片、文化遗产和深刻教训的系统性整合与扬弃的结果。读者在合上书卷时,将对中国中古历史的复杂性、统一性的内在驱动力,以及文化适应性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六朝”这个略显沉重的题材有些抗拒,但《六朝旧事随流水》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语言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风的典雅,又不失现代读者的接受度。最打动我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过度渲染战争的残酷或政治的黑暗,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在乱世中的精神世界。那些关于爱情、友情、对美的追求的片段,读起来格外令人动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类情感的集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仿佛与他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很少能找到一本能让我同时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和故事的趣味的历史著作,《六朝旧事随流水》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探访。作者的博学多才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对当时的文化、宗教、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剖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挖掘新的宝藏。那些关于玄学清谈、山水诗歌的片段,让我对魏晋风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我们能够从文化的深处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兴衰更替,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帝王将相。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这本《六朝旧事随流水》真是让我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文笔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朝堂上的尔虞我诈、风花雪月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总觉得心中有种莫名的惆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辉煌的瞬间如何被岁月的洪流冲刷殆尽。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无论是服饰的纹理、宴席的陈设,还是市井百姓的生活百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没有简单地去评判好坏,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每个人做出的选择背后的无奈与挣扎。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气韵”。《六朝旧事随流水》的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一气呵成,让人很难从中途停下。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梳理非常清晰,即使是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宗族恩怨,也能被讲述得井井有条,让人很容易抓住重点。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转瞬即逝的繁华场景时所用的笔触,那种既惋惜又赞叹的复杂情感,透过文字直达读者心中。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长河中,即便是最坚固的王朝,也终将化为涓涓细流,而留在世间的,唯有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

自从翻开这本《六朝旧事随流水》,我就被卷入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诗意的叙事结构中。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史书,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群像。我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与文人墨客的轶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的获取,又有情节的吸引力。有时候读到某一处,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比如书中对建康城的繁华描绘,那种烟火气和贵族气交织的氛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起承转合之间,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但又不失文学性的韵味。

评分

看起来质量很不好,有的页都被挤破了,印刷也看着不像正版书。

评分

物美价廉,发货迅速,相信京东

评分

写的不错 同属移动

评分

闲来写的闲来看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小书,值得一看。

评分

最先翻开的时候很失望 刚刚自习看了一下似乎也有些可看的

评分

京东购物挺好的,正品保障,买得放心。发货快,自有物流超级给力。

评分

刚拿到,六朝历史一直了解不多,可以闲暇时来看

评分

好书。还给换了一本干净的,谢谢

评分

正版,很好,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