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此刻的你,是否在为生命中的小天使牵畅挂肚?
你一定记得,从他降生的那一刻起。你的笑,你的苦,你的眼泪。你的付出,再多的辛劳愁苦,全部化为对这个生命的守候,乐此不疲。多少次为他的痛而流泪;多少次为他的成绩感到骄傲,多少次饱尝身为人母的操劳,却欣然承担起孩子所有的依靠。
在本书中,一位母亲与女儿共同经历的故事将呈现在你面前,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洋溢着母爱的真情!
内容简介
此刻的你,是否在为生命中的小天使牵肠挂肚?你一定记得,从他降生的那一刻起,你的笑。你的苦,你的眼泪。你的付出。再多的辛劳愁苦,全部化为对这个生命的守候,乐此不疲,多少次为他的痛而流泪;多少次为他的成绩感到骄傲,多少次饱尝身为人母的操劳。却欣然承担起孩子所有的依靠。
“孩子,妈妈一定有办法!”一位母亲与女儿共同经历的故事正随着你的指尖缓缓流出:
带着自由之心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孩子;
充满爱和智慧的妈妈;
破译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激活孩子的能量,在自然中学会生活体验美好;
亲情、信念、尊严——支撑孩子追求美好的基础:
面临着成长的无数选择
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找寻到幸福?
……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她愿把这一切分享于你,愿你的天使幸福成长!!
作者简介
秦文君,当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1954年生,上海人。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后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上海《儿童文学选刊》主编,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以创作儿童小说闻名,1981年创作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传》,《小鬼鲁智胜》,《小丫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近年来,《开心女孩》,《男生贾里》等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中文繁体字版,德文版发行海外,并畅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小鬼鲁智胜》,《男生贾里》,《家有小丑》等十余部作品被改为电影、电视连续剧先后播映。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少儿出版社、《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著有《秦文君文集》(5卷),儿童文学集《变变变》、《十六岁少女》、《男生贾里全传》、《小鬼鲁智胜》、《调皮的日子》、《小人精丁宝》、《小丫林晓梅》、《女生贾梅全传》等。
秦文君的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活的少年形象,三是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秦文君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年儿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1.宝贝驾到/1
2.藏在小铃铛里的起跑线/4
3.最早的果子不一定最甜/6
4.三个“动”激活孩子的能量/9
5.找到小蚂蚁的家/12
6.诗意的故事袍子/14
7.蓝色的渔网/17
8.电视不是“人生的方舟”/19
9.做鸭子总司令/21
10.手拉手往大处看/23
11.让恐惧走开/26
12.童画里的表达和倾诉/29
13.一次有预谋的演习/31
14.孩子的依赖和大人的依赖/33
15.温暖的人情世故/35
116.天使的歌声。/38
17.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最初的独立宣言/40
18.经济头脑的故事/44
19.游戏,儿童的权利/47
20.在卢浮宫里迷失/50
21.爸爸不是局外人/53
22.爱和感恩/57
23.不能只教孩子“切蛋糕”/62
24.女孩朋友和男孩朋友/67
25.小女生爱美丽,/70
26.隔壁寄来一封信/74
27.大考前的放飞/77
28.写小香咕的快乐妈妈/81
29.老师难不难/86
30.“做梦的课”/91
31.小鸟啄食记/94
32.最爱做的事:快乐每一天/97
33.怀乡也温暖/101
34.在尴尬和伤心中成长/105
35.母女作家/109
36.体验至尊的独立/115
37.母爱的力量/118
38.善与恶/119
39.人类之心/124
40.金甲裹身法/128
41.性别之争/130
42.读写对接的秘诀/133
43.辨认颜色与世界观/137
44.创造隐形的潜力/140
45.去电视台做嘉宾/144
46.青春期的事情/152
47.高考和未来/156
48.“好极了”与“笨死了”/159
49.20岁方知母亲之重/163
50.走向大教育/765
精彩书摘
1 宝贝驾到
如果把婚姻比作围城,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围城里的人却想着突围。那么,做母亲恰恰是反义词,它仿佛是一座魔城,绕城而过的女子,可以逍遥自在地走开去,而女子一旦做了母亲,即便被推着挤着,也不愿离开魔城,失去母亲这角色。一个人为人母之后,仿佛就没法过没有孩子的日子了。于是,再多的辛劳愁苦,也仍是心心念念地守着,这份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魔力,也许就叫无悔吧。
对于这一点,智利女作家米斯特拉尔在一篇随笔中有绝妙的描写。在她的笔下,怀孕的女子“呼吸中有一丝花香”、“腹部宛如我的心那样崇高”,她把女子怀孕生孩子,说成是“一个怀着爱的人,她的爱情在要求天长地久”。米斯特拉尔的表述很诗意,很神圣,激情澎湃,甚至使人心摇神曳,遐想联翩。
对于一个女子而言,为人母真是一个诗意的提升,它使得内心的母性得到焕发。当一个母亲傍着摇篮里的婴孩而坐时,心情是虔诚而柔软的,目光里充满爱和怜悯,她能看明白生命的美好灿烂,对周围的一切忧郁敏感,充满善意,即便这时有个不相干的、眼神里藏有痛苦的人从她身边路过,她也能细致传神地体察到。有时候她见到大树低垂着树冠,也会疼惜它,因为她会想到“树木也有熟睡的孩童吧”。
为人母的诗意和高尚来自新生命的诞生,幼小的孩子多美,天然娇嫩,他们的灵性构成了生活中的奇迹。宝贝驾到后,由孩子带来的惊喜就没断过:孩子爱在草地爬动,孩子管太阳叫太阳公公,孩子夜间醒来要求母亲陪着去结识星星,孩子会一骨碌爬上双亲的膝头,孩子的未经雕琢的无忌童言被大人们欣喜地传颂。
幼童的天真美妙,对妈妈的无限依赖,时常令母亲们绽开笑脸,感恩为人母的幸福。同时也真挚地为孩子筑起了爱的屏障,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把现实生活中的粗糙和缺陷挡在身后,这时候母亲的心里满是单纯的理想,要把幸福给可爱的宝贝,这几乎是每一个母亲的天然的初衷。
但是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当我们从宝贝驾到后的喜悦中清醒过来时,才会猛然意识到养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诗情画意,陪伴和教育一个孩子成长多么劳心费神,那仿佛是无穷无尽的高强度的紧张的不停息的劳作,其间会伴随着流泪,失望,无助,心痛,甚至有时觉得心都操碎了,要崩溃了。
当然也有甜蜜可心,无论多艰难,只要想起自己宝贝的音容笑貌,我们都会心软,爱意绵绵,我们无悔无怨地为孩子奔波。每当看到孩子快乐了,进步了,终于闯过人生的一个个小关口,母亲那颗心便开始飞翔,那是一种世界上最纯粹的舒心。母亲们看到孩子获得成功、幸福,为何会喜极而泣?那说明我们对于延续自己生命火花的孩子的幸福是那么在意,难以言说。母亲那由爱和责任支撑着的心怀是如此宽大,暗暗地契合了大自然对于生命进化的使命。
母亲的自豪、庆幸,怎么也不为过,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付出了多少最温暖最崇高的爱。然而,如果孩子能够理解母亲付出的爱和辛劳,同时,孩子也把爱和尊重给予母亲,并且暗自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母亲,那么,一切就会更完美。
养育一个孩子,真是艰难。成长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它的难度是,孩子来到世界的时候是带着自由的心,每个孩子本身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天赋。如何尊重孩子与成人的不同,在保持孩子的个性、优点的前提下,让他或她成为一个无愧于社会和家庭的人。养育孩子的最难的部分,仿佛孩子在学自行车,最初的时候父母要在边上拉紧,不然孩子就摔着了,容易头破血流,可是父母又要适时地松手,由其自主,不然孩子被耽误了,永远学不会,走不稳,无法去无限风光的远方。
其实,在我的孩子20岁之前,我几乎天天在这么忙乎着,拉紧,松手。不过我想自己正在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帮助孩子找到幸福,尽可能拥有孩子自己最闪亮的人生——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一路坚持过来的。因为我的女儿袅袅,她聪明可人,但又精灵顽皮,性格里有不安于现状的活力,脑子里总有奇思怪想。
当初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会那么微妙,我们只想会有一个聪明安静的漂亮女儿。女儿出生前,我们就把她的名字取好了,我和丈夫一人各出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字,他最爱“萦”字,我最爱“袅”字,“萦袅”合在一起就是“美好的升华”的意思。当然,起这名字的另一个动机是,它不大可能与别人重名。从那时起我就有种预感,常常想到这样的场面:穿着宽大柔软的衣服,怀里抱个洋娃娃一般漂亮的女婴。然而,在这巨大的谜底揭晓时,远远地看了一眼我的袅袅,心里涌出的只是激动和莫名的慌乱,措手不及:她实在太小了,太软弱了。甚至还不及洋娃娃那么精神十足。
护士把她抱给我,她热烘烘地挨过来,尖着嘴唇像觅食雏鸟。在母女相触的刹那间,我感觉到我们已永远难分难舍了,连我自己都是刚刚意识到,心灵深处早已为这世上最需要我的人留下了位置。半小时后,护士推小车来接走了她。当时的医院,规定母婴分开,保证做母亲的有足够的休息。我跟在车后,好似有人抢夺了我女儿。夜里婴儿室传出的哭声,激起我内心的隐痛,总觉得是我的袅袅在向母亲呼救。有好几次,我都想抱着她从医院逃出去,让她一分一秒不离开我
前言/序言
亲子关系中的智慧与力量 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为人父母,尤其为人母亲,常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初为人母的懵懂与欣喜,到孩子步入叛逆期的困惑与焦虑,再到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每一天都可能是一场新的“战役”。然而,正如许多经验丰富的母亲所共鸣的那样,当孩子出现问题,当育儿的道路似乎陷入僵局时,总有一些方法、一些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到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手册,也不是要宣扬某种特定的教育理论。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温暖而实在的对话,是与无数在育儿路上摸索、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方法的母亲们的心灵交流。它聚焦于一个核心的信念: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路径也必然各有不同,而作为母亲,我们本身就蕴藏着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强大的力量,去发现并运用那些最适合我们家庭、最适合我们孩子的“办法”。 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石 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外在行为往往只是他们内在需求、情绪或困惑的表象。一个难以入睡的孩子,可能是在白天经历了什么让他们感到不安;一个拒绝上学的孩子,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让他们感到挫败或孤立的事情;一个充满攻击性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无法言说的委屈或恐惧。 如何真正“看见”孩子,而不是仅仅“听见”他们表面的话语?本书会提供一些实用性的观察和倾听技巧。例如,通过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绘画作品,甚至是他们玩耍的方式,我们能捕捉到那些未被语言表达的情感信号。学习区分“不听话”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出于试探边界,是缺乏安全感,还是真的无法理解指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步。当我们不再将孩子视为“问题制造者”,而是将他们看作有自己独特需求和感受的个体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沟通的艺术:搭建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关键。许多育儿困境源于沟通的失效,误解、指责、冷漠,都可能在亲子之间筑起高墙。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高质量的亲子沟通。 这包括了“积极倾听”的重要性。什么是积极倾听?它不仅仅是耳朵在听,更是心在感受。它意味着放下评判,全神贯注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立场,并用恰当的方式回应。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我们不是急于让他们停止,而是先去理解他们哭泣的原因,说出他们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抢走了,你感到很难过。” 这种“共情式”的表达,能够快速拉近亲子距离。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如何用“我”的语言取代“你”的语言。例如,与其说“你总是把房间弄得一团糟!”,不如说“我看到房间里到处都是玩具,我感到有点担心,担心你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这种表达方式,将焦点放在自己的感受和观察上,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减少他们的防御心理。 本书还会探讨如何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尤其是在面对他们的挑战和试探时。学会暂停、深呼吸,选择合适的时间和语气进行交流,而不是在情绪激动时做决定或说出伤人的话,是构建健康亲子关系的重要技巧。 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常见挑战:从“没办法”到“有办法” 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各种挑战,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办法”。 情绪管理: 孩子的情绪就像过山车,时而高涨,时而低落。本书将介绍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情绪卡片、情绪日记等工具。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帮助孩子平静下来的方法,例如深呼吸练习、转移注意力、拥抱安抚等。对于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本书同样会提供支持,因为只有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规则与界限: 孩子需要规则来建立安全感和学习自我约束,但过于严苛或过于宽松的规则都可能适得其反。本书将探讨如何设定清晰、合理、一致的规则,以及如何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同情心。例如,当孩子犯错时,惩罚应该具有教育意义,而不是纯粹的惩罚,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后果,并从中学习。 学习困难与厌学: 面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挣扎,很多母亲会感到无助。本书将提供一些发现孩子学习困难根源的思路,并分享一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这可能包括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协作,寻找适合孩子学习风格的资源,以及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社交问题: 孩子在与同伴相处时,可能会遇到分享、合作、冲突等问题。本书将提供指导,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在社交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并教授如何引导孩子学习社交技能,解决冲突,以及如何在必要时介入,但又不剥夺孩子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 行为问题的应对: 磨蹭、顶嘴、发脾气、依赖等,这些看似“令人头疼”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只是需要父母的智慧去引导。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帮助父母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系列“有办法”的应对策略,例如通过正面强化、榜样示范、情景模拟等方法。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信与独立 育儿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本书将强调如何成为一个“赏识者”,而不是一个“批评者”。 这包括识别并肯定孩子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当孩子尝试了一件新事物,即使失败了,也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尝试。学会用具体的语言表扬孩子,而不是泛泛而谈,例如,“你今天把积木搭得真高,而且很稳固,你非常有耐心。” 同时,本书将探讨如何给予孩子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过度包办,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适时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尝试,自己犯错,自己总结经验,是培养他们独立性的重要途径。 母亲自身的成长:找到内在的力量与支持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母亲们也需要关注自身的成长和支持。本书将不仅仅关注孩子,也会强调母亲作为个体的需求和力量。 自我关怀: 许多母亲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长期下来容易身心俱疲。本书将鼓励母亲们重视自我关怀,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和充电方式,无论是阅读、运动、与朋友交流,还是享受片刻的宁静。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寻求支持: 母亲不应该孤军奋战。本书将鼓励母亲们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加入育儿社群,分享经验,倾诉烦恼,都能获得宝贵的支持和力量。 接纳不完美: 育儿的道路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本书将引导母亲们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以一种更轻松、更平和的心态面对挑战。 结语 “孩子妈妈一定有办法”并非一种预言,而是一种信念。它相信,在每一个母亲的心中,都潜藏着应对孩子挑战的智慧和力量。本书正是为了点燃这份潜能,提供一个温暖的平台,让母亲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困惑并非孤例,自己的努力也必将有所回报。它不是要告诉你“怎么做”,而是要和你一起探索“你可以怎么做”,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育儿世界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和孩子最美好的成长之路。这其中的“办法”,或许藏在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或许藏在一次温暖的拥抱里,或许藏在一次共同解决问题的尝试里,更或许,藏在你每一次为了孩子而付出的、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