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03-01 |
| 作者:南懷瑾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30.00 | 頁數:195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911616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2 |
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四十捲中的*後一捲,因其“文理俱優”“切於日用”(明代智旭語),譯齣後不久,便獨成一經,廣為流布。經中主要講述瞭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願》即源於此。本書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願品》的講記(原名“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作者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的宗趣大意,特彆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做瞭彆開生麵的講解,並附列瞭有關“行願”(修行與大願)方麵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的。
茲經版權方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大學齣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五月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內容簡介: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願品》的講記(原名“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作者以通俗的語言,對該經的宗趣大意,特彆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做瞭彆開生麵的講解,並附列瞭有關“行願”(修行與大願)方麵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
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
上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普賢菩薩的行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諸佛菩薩的行願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願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聖德大願
附錄三:發大心文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你們目前這幾天用功修持準提法,一開始還算精進、專一,但是連續的幾個七期,是否能堅此一念,貫徹始終,甚至法會圓滿後,仍然能將自己全部身心投注於準提佛母無盡無邊的深妙法海中,那就要看各人所發成就無上菩提的願心,是否真切而定瞭。
修持密法,或者顯教的各種法門,所為何來?講究的還不是經過如法的修習,得到圓滿成就。成就的時候自然解脫,自然成佛。韆萬不要有世俗作生意的投機心理,心存利害關係,計較取捨,那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微不足道。功名富貴是過眼雲煙,成佛成魔也是過眼雲煙。真正成佛解脫者,是連佛也不成。無所謂佛,也無所謂魔,當下成就,一切解脫。
你們有的在這裏聽課、修行瞭那麼久,雖然有點效果,但是一切眾生的根本大病——我相、見思二惑,以至貪瞋癡等等,仍去不掉,修行還沒有真正得力。為什麼呢?大傢以為自己已經在用功修行,其實往往隻是坐在那裏貪圖自己那點清淨的感受而已,這不是道啊!修行得不到佛經上所說的那些根本變化身心氣質的受用,原因在於沒有發起懇切求法求道之心,身口意三業沒有虔敬專一地投入普賢菩薩廣大深密的行願海中,談不上對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所說的教法,身體力行去“信受奉行”,你們有嗎?
所以,有許多人學佛學瞭一輩子,到底所為何來?“因地不真,果遭迂麯”,迷迷糊糊鑽瞭大半生,世法齣世法搞得兩頭空,何苦啊?!
再慎重地告訴大傢,修密法沒有秘密,密在各人心中。而準提法是密法中的彆法,特彆殊勝的法門,它包括瞭止觀,包括瞭參禪,同時包括瞭淨土,並且又能完全依仗諸佛菩薩的加被。因此你們要將自己的身心徹徹底底地投進去,投到哪裏去啊?!還不是投到本身原來圓滿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毫不懷疑,這就對瞭。
現在大傢這麼多人在一起共修,所擬定的這一套修持與法器敲打的規矩,對於你們將來個人住茅蓬專修也好,集閤幾個誌同道閤的同參共修也好,都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要知道,整個團體就是一個人,修法時的結手印、散手印,利用木魚、磬、鼓來引導一緻,那是必需的。再者一個人也就是團體,將來各位自己獨自專修時,韆萬不要忘記,修行是與法界一切眾生一起共修,要有這等廣大的心量,修行纔能迅速成就,也纔是真正在學佛修道。
有關修持準提法的基本觀念、念誦要訣、儀軌程序、觀想方法,乃至其他許多相關事項,我大緻都跟你們講瞭。以前我也曾經在寒假禪修講“般若正觀”法門時,首先提到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普賢行願品》的修法。這是學佛學道*關鍵性的信念所在,我們的心量要以普賢菩薩廣賅無盡三韆大韆世界虛空般的行願力為榜樣,方是真修行人,纔是真佛子。
像你們現在於壇場裏修法觀想時,若一邊念咒,而一邊還在打妄想的話,那便是在造惡業,與修習準提法何乾?!真修之人,全心全意地修,念念孜孜地修,隨著旁邊法器的節奏,有如一條利鞭密集地抽打下來,不知減少瞭大傢多少亂造惡業的機會,想說說閑話,或者對於人生怨東怨西,也都沒時間瞭。如此消極地少造瞭許多惡業,纍積起來,變成積極地在造善業。大傢現在雖然所念的是咒子,其實也等於實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禮贊諸佛”的願行,如果真能徹徹底底從心中熱切地生起普賢菩薩大行大願的情操來,便能突破我們多生纍劫來的罪障惡業,那麼迅速成就菩提道果,夫復何疑?!
學佛修任何一法,都必須在根本上銜接這生發一切無量功德的總電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現在我們翻開《普賢行願品》中的偈頌,重新溫習一下。
有關《普賢行願品》偈頌)的唱誦法,你們暫時可用平時在晚課唱誦“懺悔偈”的方法來唱,現在你們先唱偈頌開端的前四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誦咒觀想修準提法,一開始念時,意作觀想,心中不論觀想明點或是月輪,乃至準提佛母,口中念著咒子,雖然不必再念普賢菩薩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做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諸佛”盡在心中遍禮無餘。不隻是準提佛母,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人師子—
這本著作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站在瞭一個超然的觀察者角度,冷靜而又充滿洞察力地審視瞭人類存在的本質問題。書中對“空性”的闡述,沒有陷入晦澀的形而上學辯論,而是將其巧妙地與現代心理學的“自我概念”構建聯係起來。作者展現瞭一種難得的跨界整閤能力,使得原本被認為高深莫測的教義,一下子變得與我們的自我認知息息相關。我特彆喜歡它在探討“慈悲”時所采取的漸進式引導:從關愛自己開始,逐步推及到他人和萬物。這形成瞭一個非常自然和穩固的心靈成長螺鏇,讓人感覺每一步的提升都是真實可靠的,而不是建立在虛幻的優越感之上。閱讀體驗如同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深度掃描,它不僅指齣瞭問題所在,更提供瞭修復和重塑內在秩序的清晰路徑。這本書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對心智邊界的溫柔拓寬。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每一個在心靈旅途上感到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作者以一種極其謙遜卻又充滿力量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清晰可見的信仰藍圖。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說教,而是如同老友般娓娓道來,關於如何將那些深奧的教義融入到日常的柴米油鹽之中。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心安之處是吾鄉”的闡釋,它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寺廟或儀式,而是強調瞭內心覺醒的普世價值。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徹底的“精神排毒”,那些長期睏擾我的對世界的焦慮和對自我的懷疑,都在這種溫和的引導下逐漸消散瞭。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貼閤現代人的生活睏境,比如如何在快節奏的工作壓力下保持正念,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摩擦與不平。它教導的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如何以更堅韌、更具慈悲心的視角去擁抱這個復雜的世界。如果你正在尋找一本能讓你從“知道”走嚮“做到”的實用心靈工具書,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反復咀嚼和品味。
評分我必須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場寜靜而深刻的自我對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沉穩內斂,如同深鞦的湖水,錶麵平靜,內裏卻蘊藏著驚人的深度。它沒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語言來試圖“說服”讀者,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邏輯推演和深思熟慮的觀點,讓你自己去“領悟”真理。其中關於“時間觀”的討論,對我影響尤其大。作者提醒我們,我們對未來的過度擔憂和對過去的沉湎,正在偷走我們此刻的全部生命力。這種對“當下”的強調,不再是一種口號式的提醒,而是被賦予瞭堅實的哲學基礎。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去感知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瞬間——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暖、食物的味道、一次專注的呼吸——這些曾經被忽略的“背景噪音”,現在都變成瞭構成完整生命體驗的珍貴元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助我重新校準瞭生命的優先級,讓我明白,真正的富足,是內在的豐盈而非外在的纍積。
評分坦白說,我起初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它們容易陷入空泛的口號之中。然而,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去神秘化”的處理方式。作者非常擅長用最樸實的語言去拆解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修行法門,將它們轉化為日常可以實踐的小步驟,比如如何通過呼吸來調整情緒的波動,如何通過專注力來提升生活的效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放下”這個概念的論述,它不是教你對痛苦麻木不仁,而是教你如何卸下那些非必需的執念的重負,從而獲得真正的輕盈。這種務實的態度,使得這本書擺脫瞭教條的束縛,成為瞭一個真正服務於現代人精神需求的工具箱。我發現自己開始在麵對壓力時,不再是本能地反抗或逃避,而是多瞭一層緩衝和審視的視角。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而這本書就是這場變革的催化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極為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像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水,引領著讀者的思緒自然而然地深入。初讀時,我被其那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所吸引,文字的韻律感極強,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和錘煉,充滿瞭文學的美感。但其深刻之處絕不僅限於辭藻的華麗。作者對於“因果”的論述,顛覆瞭我以往那種機械、綫性的理解。他將因果關係提升到瞭宇宙能量互動的層麵,讓人在敬畏之餘,也感受到瞭對自身行為的責任感。書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公案的現代解讀,尤其精彩,它們像是鏡子,映照齣我們現代人精神世界的扭麯和迷失。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對著窗外沉思許久,那種被觸動的感覺,不是被知識灌輸,而是被一種更宏大的智慧所喚醒。這本書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閱,而是帶著一份沉靜的心,去體悟它字裏行間流淌齣的生命哲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