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四:匠心獨運的編排與注釋體係 關於工具書的評價,我們不能不提其內在的組織結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極為清晰,脈絡分明,讓人在查找和學習時感到無比順暢。它並非簡單的按筆畫或拼音排序,而是似乎有一套更深層次的分類體係貫穿其中,使得相關概念的詞條能夠相互呼應,形成知識網絡。作者在每一個詞條的處理上都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匠人精神”。不僅僅是解釋詞義,更追溯其源流,比對不同版本間的差異,甚至不厭其煩地指齣前人研究中的某些疏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讀者對其權威性深信不疑。它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你沉下心來,帶著疑問和敬意去研讀的案頭之作。每一次查閱,都像是在一次微型的學術探險,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書評二:學術的深度與閱讀的樂趣的完美平衡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種帶有“匯釋”性質的書籍抱有審慎態度,生怕陷入晦澀難懂的學術泥潭。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它的學術根基無疑是紮實的,注釋詳盡,考據精深,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兼顧瞭普通愛好者的閱讀體驗。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讓繁復的考證束縛住文字的生命力。每條釋義的背後,都有一段生動的故事或一段精妙的例證支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詞條瞬間鮮活起來。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描繪官場潛規則的詞語的解析,引用瞭當時名士的私信片段,那種洞察人心的辛辣和無奈,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多識的老者,耐心而又不失幽默地為你講述陳年往事,讓你在增長見聞的同時,享受發現樂趣的過程。它證明瞭嚴肅的學術研究,完全可以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給大眾。
評分書評五:重拾對古典文本的親近感 長久以來,我們閱讀唐宋筆記,常因生僻詞匯和典故的阻隔,而感到距離遙遠。許多精彩的細節,隻因一兩個不解的詞語而錯失瞭其神韻。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這一遺憾。它像是一座堅實的橋梁,有效地縮短瞭我們與古代文本之間的鴻溝。通過對這些具體詞匯的釋義,我得以重新拾起那些塵封已久的古籍,去細讀那些過去略過的段落。驚喜地發現,原來那些晦澀難懂的敘述,在有瞭清晰的詞義支撐後,立刻變得鮮活、流暢起來。它極大地增強瞭我深入探究唐宋文學的自信心,讓我意識到,理解古文並非高不可攀的神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授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讀者重新親近並享受古典文獻閱讀的熱情。
評分書評三:語言演變史的側麵觀察 這本書給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語言是活的,它隨著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地呼吸和重塑。作為一本專注於唐宋筆記中詞匯的著作,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片,讓我們得以觀察漢語在特定曆史階段的“生長痛”。宋代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必然會催生新的錶達方式和俚俗語匯。作者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點,並將這些“新詞”與傳統典雅的辭藻並置對比,展現齣一種語言張力。這種對比並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揭示瞭文化權力中心的轉移——從宮廷雅言到民間生活語的滲透。我甚至能從中感受到那個時代士人對於語言純潔性的掙紮與妥協。閱讀時,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者,而仿佛成瞭一名語言人類學傢,通過這些文字的側麵證據,重建著失落的社會生活圖景。
評分書評一: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初捧此書,便有一種沉甸甸的時代感撲麵而來,仿佛手中的不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那段風雲變幻、文人墨客輩齣的宋代。作者的敘事筆觸極其細膩,他不僅僅是在羅列詞匯和典故,更是在重構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語境的考究,同一個詞在不同場閤的微妙差異,在他的梳理下變得清晰可見。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書中描繪的場景:或許是清晨茶館裏士子們的辯論,或許是夜晚書房中燈下苦讀的身影。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部工具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唐宋士人心靈世界的密室。那些看似尋常的詞語,在曆史的淘洗下,蘊含瞭多少未曾言明的政治風雲、社會變遷和哲學思辨?作者以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拼湊,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真實、最鮮活的思維脈絡。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心靈洗禮。
評分很好
評分很不錯,經典著作,有收獲
評分看唐宋筆記的時候有幫助
評分如果您發錶的評價內容與本書無關,該評價將被刪除。
評分購書心得:比較京東、亞馬遜、當當、蘇寜等電商,圖書價格因促銷等原因變動情況較大,今年尤甚,故喜歡之圖書,可反復比較之,擇其低點時購入為宜。個人愚見,中華書局版圖書,4摺內可放心購入。今年主要促銷活動,亞馬遜可見圖書5摺後再滿200減50,理論最低3.75摺;蘇寜可見圖書0元購,不太好比較,如果0元購圖書與返券圖書均為自己喜歡之圖書,那摺扣無疑是最低的。此外,蘇寜正常有圖書滿400享受63摺,可以同時先購買500元圖書禮品卡返40元圖書券;當當網有圖書5摺活動,京東有摺上有滿149減50或者滿200減50,同時享受滿300減130活動。基本是3摺-4摺不等,主要取決於圖書本身售價的摺扣。
評分作者情況:王鍈 男,1933年10月生,四川成都人,九三學社社員。195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於1962年畢業。先後在北京師專,遵義師範、遵義教育學院任教,一度兼任院長,後調入貴州民院中文係。現為貴州大學中文係教授,“漢語史”碩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理事,貴州省語言學會會長。
評分很喜歡的書,已經等瞭很久瞭,這纔找瞭個機會
評分讀來趣味盎然,增長見識,可隨時翻閱。閱讀唐宋筆記時可查閱,如查不到,可再查辭源等大型辭書,一本小型工具書,不必求全,於細微處可見王先生功力學識。
評分《樂府雅詞》拾遺上,無名氏《西江月》詞:“飲罷高陽人散,麯終巫峽雲飛。韆方修閤鬥新奇,須帶彆離滋味。”言終帶彆離滋味也。按此當為詠茶,古人宴會散時,點茶送客也。瓜按:宋人客至點茶,送客點湯。此《西江月》前四句“燈火樓颱欲下,笙歌院落將歸。冰瓷金縷勝琉璃。春筍捧來縴細”亦未見有詠茶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