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有什麼用

讀經有什麼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龔鵬程 編
圖書標籤:
  • 文化
  • 曆史
  • 哲學
  • 教育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經典
  • 閱讀
  • 人文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77355
版次:1
商品編碼:10147874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6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讀經有什麼用:現代七十二位大傢自由談》此次齣版,除瞭重新整理編排,校訂文字,編製版式外,還增添瞭作者小傳及多篇相關閱讀材料,以期供當下身處“國學熱”中的各方人士參考藉鑒之用。
  讀經?廢經?
  民族精魂?封建迷信?
  復興之路?亡國之途?
  讀經之爭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議題。1934年《教育雜誌》發函給學界專傢,谘詢對於學生讀經問題的看法,搜集到蔡元培、唐文治、錢基博、顧實、陳立夫、王新命、任鴻雋、陳望道、陶希聖、翁文灝等人的意見書七十餘篇,後於1935年編輯成專刊齣版。專刊涵蓋瞭當時教育文化界各派的代錶性意見,涉及各級學校是否應讀經,如何安排課程,讀哪些經,怎樣讀經以及經與中國曆史、國傢前途、民族性格、兒童身心等等諸多方麵,大多能開誠布公、平心靜氣。

作者簡介

  龔鵬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於颱北。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曆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颱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颱灣中山文藝奬、中興文藝奬、傑齣研究奬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全國專傢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
唐文治先生的意見
姚永樸先生的意見
陳朝爵先生的意見
古直、曾運乾、陳鼎忠、方孝嶽四位先生的意見
王節先生的意見
何鍵先生的意見
楊壽昌先生的意見
憶欽先生的意見
雷通群先生的意見
錢基博先生的意見
顧實先生的意見
鄭師許先生的意見
江亢虎先生的意見
李蒸先生的意見
任鴻雋先生的意見
陳立夫先生的意見
鄭鶴聲先生的意見
硃君毅先生的意見
蔡元培先生的意見
李書華先生的意見
鬍樸安先生的意見
王新命先生的意見
何清儒先生的意見
楊衛玉先生的意見
陳鶴琴先生的意見
李權時先生的意見
繆鎮藩先生的意見
劉英士先生的意見
吳自強先生的意見
崔載陽先生的意見
鄭西榖先生的意見
黃翼先生的意見
章益先生的意見
範壽康先生的意見
謝循初先生的意見
陳鍾凡先生的意見
趙廷為先生的意見
陳禮江先生的意見
方天遊先生的意見
硃秉國先生的意見
陳柱尊先生的意見
陳高傭先生的意見
傅東華先生的意見
杜佐周先生的意見
高覺敷先生的意見
薑琦先生的意見
程時煃先生的意見
高踐四先生的意見
蔣復璁先生的意見
劉百閔先生的意見
吳研因先生的意見
倪塵因先生的意見
陳望道先生的意見
謝門逸先生的意見
孫寒冰先生的意見
治心先生的意見
江問漁先生的意見
周憲文先生的意見
翁文灝先生的意見
尚仲衣先生的意見
王西徵先生的意見
陶希聖先生的意見
劉南陔先生的意見
林礪儒先生的意見
吳傢鎮先生的意見
周予同先生的意見
柳亞子先生的意見
曾作忠先生的意見
葉青先生的意見
武昌中華大學中國文學係諸先生的意見
附錄一 “讀經”講座的思想研究
附錄二 經學概說
附錄三 閑談讀經及其他

精彩書摘

  全國專傢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 何炳鬆
  讀經問題,在國內一般人看來,都早已不成問題。因為一部分人以為經書是二韆年前的舊書,到現在已用不著再讀,讀經就是開倒車,還成什麼問題。同時在另一部分人看來,經書是我國先哲的心傳,不朽的傑作,值得我們多讀,叫青年人人去讀一點聖經賢傳,還成什麼問題。讀經一事,雙方既都認為不成問題,各執一說,不肯相下,於是乃真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其實所謂讀經,假使當做一種專門研究,讓一班專傢去下苦工夫,本不成問題。現在所以成為問題,就是因為有人主張中小學生都應讀經的這一點。
  本雜誌既忝為全國教育專傢的喉舌,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似乎不能不采用集思廣益的方法,請求全國專傢對於這個問題,分彆發錶一點高見,使得本雜誌的數萬讀者能夠得著一種很可貴的參考,來幫助他們去理解這個問題。
  本雜誌編者自己對於這個問題,本無成見;而且凡是帶有學術性質的雜誌,除提倡學術研究外,根本上本亦不應有成見。我們唯一的成見,就是從旁鼓吹學術的研究,以謀民族的復興。至於應該研究什麼,那是要請求全國專傢指導的。我們做編輯的人隻能負一點“記室”的責任。而且本雜誌並不是政論性質的刊物,更不宜代某一個人或某一種主張做一個宣傳的機關。我們因怕有人誤會我們的提齣讀經問題的討論就是等於讀經的提倡,所以不能不先行聲明一下。
  現代我國所以有提倡讀經的運動,當然有相當的原因,就是源於現代我國思想的混亂和國難的嚴重。關於思想混亂的情形,編者以為最近張嶽軍先生在武昌親嚮編者所說的一段話最是透闢。張先生說:
  照我的觀察,中國人的思想,幾韆年來,都是在儒傢的勢力支配之下。原來自從漢武帝錶章《六經》、罷黜百傢以後,我國思想就已定於一尊。雖則從曆史上看來,儒傢本身從很早的時候就已有瞭派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便顯然不同;漢儒重訓詁,宋儒明義理,其方法亦大異。宋儒中間又有硃陸異同,明代王學又與硃學異趣。有清一代,康、雍、乾三代都竭力錶章宋學,而學者卻趨重漢學,同屬儒傢,已不一緻。然於儒傢思想支配人心一點,毫無妨礙;或者可說正因有這些不同的爭辯,反使儒傢思想更能深入人心。至於漢初的黃老之學,迄魏晉而未衰;六朝隋唐,佛學極盛,皆是與儒傢分庭抗禮。然而整個社會還是有形無形的受著儒傢思想的支配。所以我們可以斷言,那時中國是有一種中心思想的,就是儒傢思想。
  自從海禁大開,和西洋思想接觸以來,這個中心思想便漸漸被
  搖動瞭。甚至保守色彩極濃的張之洞也不能不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妥協調停。直到民八,有一個新文化運動起來。這個運動在破壞方麵確奏大功,而在建設方麵卻是毫無成績。固有的中心思想是被摧毀瞭,而新的中心思想卻未曾建立起來。弄得大傢都彷徨歧路。同時外來的思想又是很混亂的衝瞭進來,左邊從布爾雪維剋起,右邊到法西斯止,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同時大傢又不肯埋頭的去下一番研究的工夫。於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益發教人茫然無所適從瞭。我國現代青年的煩悶,就是這樣形成。
  編者以為張先生這一番談話非常扼要,所以把它引用於此。同時我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又受瞭一個重大的打擊。民族生命幾有朝不保夕之勢。悲觀的人甚至發齣“中國必亡”的論調。於是有一部分憂國的人以為我們要挽救國運,糾正思想,隻有恢復民族的自信心,而讀經就成為恢復自信心的一種方法。
  但是提倡讀經是否就是挽救國運和糾正思想的正當方法呢?這確是一個問題,值得大傢討論。我們以為無論任何問題,若是主張的盡管主張,反對的盡管反對,決得不到相當的結論。若果雙方能夠開誠相見,互相辯論,使雙方的理由得以和天下人共見,那麼明眼的讀者一定可以得到一種很好的參考,來決定他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態度。這是本雜誌齣版這個專號的初意。
  我們現在很榮幸能夠得到國內各方麵七十多位專傢的指教,承他們在百忙之中,把他們的高見寫齣來寄給我們,貢獻給本雜誌的讀者。同時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意見中,仍舊可以看到一個相同的目標,就是“復興民族”。我們的愚見以為國民的思想,如果大體上能夠一緻,那是再好沒有;否則隻要目標不錯,以中國之大,亦正不妨殊途而同歸。我們在現代似乎不宜再和從前一樣,還要鬧“門戶之見”。這是編者個人一點小感想,不知諸位專傢和讀者以為怎樣?我們為便利讀者起見,仍將各位專傢的意見先加分析,再加綜閤;由極端的贊成起到極端的反對止,中間還有許多程度不等的意見,都先行依次略述一下。所有原文亦就照這個次序排列。不過我們在前麵曾說,讀經問題根本上以中小學生應否亦要讀經為焦點,所以我們編製各位專傢的意見時,就以他們對於中小學生應否讀經的意見做我們分類的標準。
  本雜誌此次徵求意見的信,發齣一百餘封,得到文字約七十篇。雖非洋洋大觀,亦可謂應有盡有。我們就大體看來,在這許多意見當中,我們或者可以歸納成下麵這幾句概括的話:就是若是把讀經當做一種專傢的研究,人人都可贊成;若是把讀經當做中小學校中必修的科目,那麼大多數人都以為不必。現在我們就根據中小學校中應否讀經這一點,把這七十餘位的意見分析一下,結果得到三大類,就是:
  (一)絕對的贊成者;
  (二)相對的贊成者,同時亦可稱為相對的反對者;
  (三)絕對的反對者。
  在這三類意見當中,絕對的贊成者和絕對的反對者,雙方人數都不過十餘人,其餘都可歸入相對的贊成或反對的一類中去。同時相對的一類的意見又有程度的不同:有的主張小學起,就可酌量讀經;有的主張中學起;有的主張大學起;有的主張凡學校中的青年都不宜讀,應讓專傢去研究。
  (一)在絕對贊成讀經者當中,無锡的唐文治先生,安徽大學的姚永樸和陳朝爵兩位先生,中山大學的古直、曾運乾、陳鼎忠、方孝嶽等四位先生,正風文學院的王節先生等,都各提齣我國國民應該讀經的一般理由。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先生、嶺南大學楊壽昌先生、湖南長沙的憶欽先生、中山大學的雷通群先生、光華大學的錢基博先生、江蘇教育學院的顧實先生、交通大學的鄭師許先生、上海的江亢虎先生等,都於主張讀經以外,並提齣課程分配、怎樣讀法和讀什麼經等項具體的意見。
  (二)在相對的贊成或反對的意見中,北平師大的李蒸先生和北平的任鴻雋先生、南京的陳立夫先生以為在中小學中把一部分精華編為教材,亦未始不可。南京的鄭鶴聲先生和硃君毅先生,則以為初小不宜讀,高小以上都不妨選讀。這幾位的意見可說是“相對論”中程度較高的一級。其次一類的相對意見,就是大學中不妨當做一種專門研究,中學中不妨選讀幾篇,小學讀經卻是有害無益,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北平研究院的李書華先生,上海的鬍樸安、王新命、何清儒、楊衛玉、陳鶴琴、李權時等六位先生,金陵女子文學院的繆鎮藩先生,國立編譯館的劉英士先生,南昌中學校長吳自強先生,中山大學的崔載陽先生等都抱這種意見。這是“相對論”中的第二級。
  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初中以下都不宜讀經,至少應從高中起。上海中學校長鄭西榖、浙江大學的黃翼和復旦大學的章益等三位先生就是這樣主張。這可說是“相對論”中的第三級。
  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經書固不妨自由研究,但不宜叫中學以下的學生去讀。武漢大學的範壽康先生,安徽大學的謝循初先生,中山大學的陳鍾凡先生,中央大學的趙廷為先生,江蘇教育學院的陳禮江、方天遊、硃秉國等三位先生,交通大學的陳柱尊先生,暨南大學的陳高慵先生,《文學》主編傅東華先生,都是如此主張。這可說是“相對論”中的第四級。再次一類的意見,以為經學非無研究的價值,不過應讓專傢去埋頭研究,不應叫青年人都走到故紙堆裏去討生活。廈門大學的杜佐周先生、勷憨大學高覺敷先生、湖北教育學院院長薑琦先生、江西教育廳長程時煃先生、江蘇教育學院院長高踐四先生、南京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先生、日本研究會的劉百閔先生、教育部的吳研因先生、中央大學的倪塵因先生、上海《太白》主編陳望道先生、復旦大學的謝六逸和孫寒冰兩位先生、滬江大學的王治心先生、中華職教社的江問漁先生、日本留學生監督周憲文先生都可歸入這“相對論”的第五級。
  (三)在絕對反對的意見中,北平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先生,北京大學的尚仲衣、王西徵和陶希聖等三位先生,武漢大學的劉南陔先生,勷憨大學的林礪儒先生,廈門大學的吳傢鎮先生,安徽大學的周予同先生,上海的柳亞子先生,暨南大學的曾作忠先生,都是旗幟非常鮮明。上海辛墾書店總編輯葉青先生討論讀經問題,比較最為詳盡,所以我們把他的意見當作殿軍,以便讀者的參考。同時我們承武昌中華大學中國文學係同人給我們一封信,把他們各種主張告訴我們,我們亦很感佩。因為不能歸入某一類,所以一並附在後麵。
  最後我們還得聲明,我們所分的三類,尤其是“相對論”中的等級,不一定無誤。例如任鴻雋先生的意見本是根本反對讀經的,幾乎可以歸入“相對論”的第五級,但因為他說中小學中不妨選讀一些經書,我們就把他歸入第一級。同時硃君毅先生的意見本是根本贊成讀經的,原可歸入絕對論的一類,但因他主張初小不宜讀經,所以我們把他歸入“相對論”的第一級。這不過一例,其餘同樣情形一定很多,我們唯有盼望讀者自己去把各位的原文去細嚼一下。至於我們分類的標準,我們亦曾說過,原以各級學校中應否讀經的一點為中心,這原是本問題的焦點。不過因此或不免有閤本逐末之感,失掉諸位專傢的初意,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還望各位專傢和讀者原諒。
  還有一點,我們這次所收到的意見中,大體都是一種平心靜氣的討論,沒有一個說盛氣淩人的感情話,這是一件很可喜慶的事。我們常常覺得從前南宋諸賢那副“逼人太甚”的麵孔,在現在似乎已不需要的瞭。編者在此特提一下,錶示我們對各位專傢欽佩和感激的微意。
  讀經當提倡久矣!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啓發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國,非讀經不可。
  唐文治先生的意見
  竊維讀經當提倡久矣!往者英人硃爾典與吾華博士嚴幼陵相友善,嚴嘗以中國危亡為慮,硃日:中國決不至亡。嚴詢其故,硃日:中國經書,皆寶典也,發而讀之,深入人心。基隆扃固,豈有滅亡之理?餘謂硃說良然。吾國經書,不獨可以固結民心,且可以涵養民性,和平民氣,啓發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國,非讀經不可。顧讀經所以無統係者,一程度淺深,極難支配;二難得通達之教師;三難得顯明易解之善本。以上三端,以得善本為尤要。蓋既得善本,教師即可循是以講授,主持教育者,即可循是以核定功課。譬諸行路然,可按圖而計程矣!今擬自初級小學始,以至大學文科研究院,按照各經淺深緩急,分年支配,規定課本,附以說明,若能切實講貫,尚不甚難。惟更有進者,讀經責乎緻用,而緻用之方,必歸於躬行實踐。故凡講經者必須令學生——反諸於身,驗諸於心,養成高尚人格,庶可造就其德性纔能,俾腦經清晰,氣質溫良,學道愛人,方有實用。若徒矜考據,騖訓詁,自命奧博,浮泛不切,或好立新義,亂名改作,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至於實事求是之法,尤責有恒。若試行一二年後,動輒更張,學生耳目淆雜,無所適從,亦決無成效也。
  爰述管見,先定統係,再於說明中列方法如下:
  (一)初級小學三年級應讀《孝經》
  說明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謂《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雲雲。誠以《孝經》教愛敬之原,立養正之本也。今考其書,共一韆九百零二字,當於初級小學三年級起讀之,分兩學期,預期熟誦。(經文及注語精要者概須熟讀,以下各經皆然。)是書唐明皇注本,無甚精義,明黃石齋先生《孝經集傳》,又嫌太深,鄙人所編《孝經大義》,亦嫌略深,惟須善講者譬況使淺,引證故事,開導學生良知良能,是為立德立品第一步根柢。
  (二)高級小學三學年應讀《大學》及上半部《論語》
  說明孫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謂中國最有係統政治哲學,如《大學》所說格緻修齊治平,自內達外,推及於平天下,此等理論,外國哲學傢所不能道雲雲。蓋《大學》廣大精微,膾炙人口久矣!至於《論語》一書,言學言仁言政,言孝弟忠信,言禮義廉恥,莫非修己治人之要。今考《大學》共一韆七百四十九字,《論語》自《學而篇》至《鄉黨篇》共六韆八百九十三字,於高級小學三年中支配之,可以一律熟誦。《大學》以硃子《章句》為主,明王陽明先生復古本,實與《禮記注疏》本同,鄙人所編《大學大義》,兼采鄭硃二傢注,亦可作課本。《論語》以硃子《集注》為主,鄙人所編《論語大義》,貫串義理,亦可作課本,或疑《大學》、《論語》皆政教閤一之書,初學讀之,似嫌躥等,此說誠然,但須知童年知識初開,正當以此等格言,俾之印入腦經,養成德性,若教師慮其沉悶,可略舉史事以證之,自能引起趣味矣。
  (三)初級中學三學年應讀下半部《論語》及《詩經》選本
  說明白《先進篇》起至《堯日篇》止,計共八韆九百八十六字,定二學年必可畢業。或疑下半部《論語》有後人僞托之處,非也,鄙人嘗編《論語外篇》已詳論之矣!《詩經》溫柔敦厚,足以涵養性情,考見政治風俗,且有韻之文,易於誦讀,當以硃子《詩集傳》為主,但恐一年尚不能卒讀。鄙人嘗編《詩經大義》,共分八類:日論理學、性情學、政治學、社會學、農事學、軍事學、義理學、修辭學,共選詩九十餘篇,每篇均有注釋並詩序詩旨,可作課本。
  (四)高級中學三學年應讀《孟子》及《左傳》選本
  說明《孟子》一書尊重民權,民貴君輕,用人取閤,壹順民之好惡,惟其嚴公私義利之辨,故其政見精覈若此。他如孝弟人倫之本,齣處取與之經,察識擴充之義,闢邪崇正之道,與夫不嗜殺諸學說,皆足為今世良藥。其書共三萬六韆五百八十九字,當以硃子《集注》為主,附以鄙人所編《孟子大義》,於兩年中支配之。至《左傳》為禮教大宗,旁逮外交等學,無所不備,惟捲帙繁多,短期中難以卒讀。鄙人有《左傳》選本共分八類:日禮教類、政治類、國際類、兵事類、諷諫類、文辭類、紀事類、小品類,可作課本,於一年內支配之,注解以杜、林閤注為善。
  (五)專科以上各大學及研究院應治專經之學
  說明凡通經宜就陛之所近,專治一經,精通之後,再治他經,循序漸進,不能拘定年限,務宜研究微言大義,與涉獵章句者不同,其尤要者,實施之於政治,推廣文化,改良人心風俗,如《禮記·經解》篇所謂絮靜精微為《易》教,疏通知遠為《書》教,恭儉莊敬為《禮》教諸端,纂言鈎玄,確得要領。他如《大戴禮記》、《國語》二書,並宜精究。鄙人所編《十三經提綱》、《周易消息大義》、《尚書大義》、《洪範大義》、《禮記大義》、《中庸大義》各書,均可藉以入門,此外博考群籍,如《十三經注疏》、《古經解》、《小學匯函》、《通誌堂經解》、《七經精義》、《皇清經解正續編》及諸大儒經說,均宜分門參考。總之不尚新奇,不務隱僻,庶學有實用,蔚成通纔矣!
  以上所述,是否有當,未敢自信,茲事體大,宜集思廣益,請中央政府並教育部采擇施行,鄙人默察近來世變,人心日尚欺詐,殺機循環不窮,倘不本孔孟正道以挽迴之,竊恐世界剖運,靡所底止。深望海內賢豪,相與講道論德,以期經明行修,正人心以拯民命,救中國以救世界。此鄙人馨香以祝之者也!

前言/序言


《靜水流深:在文字中安頓心靈》 簡介: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內心深處渴望一片寜靜的港灣。當我們被喧囂裹挾,被焦慮侵蝕,又該如何尋迴那個沉靜而有力的自我?《靜水流深:在文字中安頓心靈》並非一本提供速效解藥的指南,也不是一本鼓吹心靈雞湯的勵誌讀物。它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次與內心深處的對話之旅,在文字的溫潤中,尋覓一份久違的安寜與力量。 本書不急於給齣宏大的人生哲理,而是從細微之處著筆,通過對經典散文、古老詩歌、哲人哲語乃至尋常生活片段的解讀,緩緩展開一幅關於“安頓”的畫捲。它相信,真正的安頓並非是對抗外界的喧囂,而是嚮內觀照,與自己的靈魂和解。而文字,恰是連接內外世界的橋梁,是承載情感、沉澱智慧、觸碰生命本質的媒介。 第一章:字裏行間,觸摸生命的原點 我們生而為人,帶著好奇與探索的本能來到這個世界,卻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被各種規則、期望和外界的聲音所包裹,遺忘瞭最初的純粹與簡單。這一章,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曆久彌新、飽含生命智慧的文字。從古人的詩詞中,我們辨識那些對自然的熱愛、對情感的真摯抒發,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感受“人生若隻如初見”的繾綣,這些文字如同清泉,洗滌我們被世俗沾染的心靈,讓我們重新認識生命最初的模樣。 我們將一同品讀那些關於“道法自然”的思考,理解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聯係。自然的規律,不疾不徐,自成秩序。當我們學會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效仿其循序漸進、生生不息的姿態,或許就能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找到那份不動搖的根基。比如,觀察一棵樹如何紮根大地,一年四季如何更迭,雨水如何匯聚成溪流,便能體會到生命自有其節奏和力量。 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直抵人心的敘述。那些關於童年、關於故鄉、關於傢人的溫暖記憶,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聯起我們生命中最柔軟的時光。通過重溫這些記憶,我們不僅是在懷舊,更是在找迴那份遺失已久的純真和情感的歸屬。那些簡單的日常,那些樸素的愛,構成瞭我們生命中最堅實的底色。 第二章:在孤獨中,遇見更完整的自己 孤獨,並非全然負麵的情感。它有時是逃離外界乾擾,與自我深度對話的時機。當我們不再需要迎閤他人,不再需要扮演某個角色,纔能有機會真正審視自己的內心。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如何在獨處中,將孤獨轉化為一種滋養,而非消耗。 我們從那些藝術傢、思想傢們的隻言片語中,窺探他們如何擁抱孤獨,並在其中迸發齣驚人的創造力。比如,梵高的畫作,即使在生前不被理解,他依然堅持用色彩與畫布對話。海子筆下的詩句,雖然充滿瞭憂傷,卻也袒露瞭對生命極緻的追尋。他們的經曆告訴我們,真正的力量往往孕育於內心的寂靜之中。 這一章還會深入探討“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學習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給予自己溫暖的安慰,如何在疲憊時允許自己停歇,都是安頓心靈的關鍵步驟。想象一下,當你感到壓力巨大時,不是立刻去尋求外界的幫助,而是選擇一個安靜的角落,閱讀一本讓你感到慰藉的書,或是泡一杯熱茶,靜靜地坐著,讓身心得到舒緩。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此外,我們也將關注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這個傢園不必宏大,但必須是獨屬於你的,充滿你喜愛的事物,承載你珍視的價值。它可以是一間整潔的書房,一個擺滿瞭綠植的窗颱,甚至隻是一個能讓你沉思的公園角落。在這個空間裏,你可以放下一切僞裝,自在地呼吸,做真實的自己。 第三章:情緒的潮汐,如何安穩停泊 情緒是生命的自然現象,如同潮汐起伏,無法避免。然而,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理解和駕馭它們,而不是被它們裹挾。這一章,我們將帶領讀者認識各種情緒的來源,並提供一些平和應對的視角。 我們將從心理學和哲學中汲取智慧,瞭解憤怒、焦慮、悲傷等情緒是如何産生的,它們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需求或恐懼。比如,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是否是因為自己的邊界被侵犯,或是自己的付齣未被看見?當我們感到焦慮時,是否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是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通過文字的引導,我們學習如何“不評判”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當我們能夠像一位旁觀者一樣,平靜地看待情緒的湧現,而不是立即陷入其中,我們就掌握瞭主動權。古人有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並非鼓勵我們忽略痛苦,而是提醒我們,一切情緒和境遇都可能隨時間而轉化,保持一份超然的視角,有助於我們穿越情緒的迷霧。 我們還將探討“接納”的力量。接納並不意味著認同或屈服,而是承認情緒的存在,理解它是生命的一部分,然後溫柔地與之共處,等待它自然消散。如同學習如何應對風雨,我們無法阻止風雨的來臨,但可以學會在風雨中撐起傘,穩步前行。 第四章:與過往和解,嚮未來緻敬 過去的迴憶,如同一本本泛黃的書頁,或珍貴,或沉重,它們塑造瞭今天的我們。學會與過往和解,是獲得內心安寜的重要一步。這一章,我們將探討如何處理那些曾經的遺憾、傷痛,以及如何從中汲取經驗,輕裝前行。 我們會迴顧那些文學作品中,主人公如何麵對人生的重大轉摺和失落,他們是如何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如何在痛苦中實現自我救贖的。這些故事,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為我們在黑暗中指引方嚮。它們告訴我們,即便是最深的傷痛,也可能成為孕育堅韌的土壤。 “放下”是一個古老而深刻的詞語。但放下並非遺忘,而是將那些沉重的包袱,以一種更輕盈的方式安放在記憶深處。當我們不再被過去所束縛,不再被遺憾所糾纏,纔能真正地活在當下。 同時,我們也學著如何“嚮前看”。這份嚮前看,並非盲目樂觀,而是建立在對過去的深刻理解之上,帶著智慧和勇氣,去迎接未知的明天。我們相信,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對生命的禮贊。 第五章:在日常中,活齣詩意 詩意,並非隻存在於遙遠的星辰大海,它就隱藏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常之中。這一章,我們將發掘如何在瑣碎的生活中,點亮屬於自己的詩意光芒。 我們從那些描繪田園生活、傢庭日常的散文中,體會其中蘊含的平淡的幸福。比如,清晨的一縷陽光,一杯熱茶的香氣,與傢人一次簡單的交流,這些微小的美好,都足以溫暖人心。 “儀式感”,是為平淡的生活注入色彩的重要方式。它不必隆重,卻能讓我們在重復的生活中,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意義。為自己精心準備一頓晚餐,在特殊的日子給朋友寫一封信,或是為一次小小的成就慶祝一番,這些都是為生活增添光彩的細節。 我們還將探討“創造”的力量。創造不一定是驚天動地的藝術作品,它可以是為傢人製作一份特彆的禮物,為生活空間增添一抹亮色,或是以新的視角看待一件熟悉的事物。創造,是生命力的體現,也是讓心靈保持鮮活的關鍵。 《靜水流深:在文字中安頓心靈》最終想要傳遞的是,安頓心靈並非遙不可及的境界,它是一種持續的練習,一種對生命細緻入微的體悟。通過與文字的深度對話,我們得以審視自我,理解情緒,與過往和解,並在日常中活齣屬於自己的詩意。它邀請你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讓心靈在文字的滋養下,如靜水般,緩緩流淌,最終抵達那片寜靜的深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淡雅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標題,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典雅的氣息,讓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細細摩挲。內頁的紙張選得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紙張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對於我這種喜歡窩在沙發裏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人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不過,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排版的細緻入微。行間距和字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那些篇幅稍長的章節,讀起來也依然流暢自如,不會讓人産生壓迫感。在內容方麵,作者對於敘事節奏的掌控力令人嘆服。故事的主綫層層遞進,巧妙地穿插著一些看似不經意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每當以為猜到結局時,情節總會峰迴路轉,讓人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充滿期待。特彆是主角在麵對睏境時的心理描寫,細膩到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對麵,將他內心的掙紮、猶豫和最終的釋然,一點一點地剝開,展露無遺,這種共情能力,讓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場深刻的內心對話。

評分

從純粹的文字審美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洗練和富有節奏感的。它的散文部分,尤其是在描寫自然景物或人物心境轉摺時,那種流暢的韻律感,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麯優美的古典樂章,自然而然地引領著讀者的情緒起伏。不同於一些追求華麗辭藻堆砌的作品,這裏的文字是服務於故事和主題的,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絕不拖泥帶水,但又精準地傳達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意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情緒的遞進時所使用的比喻,那些比喻新穎獨特,充滿瞭生活氣息,卻又帶著一絲詩意的超脫。例如,將“等待”比作“琥珀中凝固的呼吸”,這樣的句子讓我不禁反復默讀,感受那種被時間凍結的凝重感。這本書在保持其深刻主題的同時,依然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它做到瞭雅俗共賞,讓對文學性要求高的人可以品味其文字的精妙,也讓追求故事性的人能夠沉浸其中,一氣嗬成。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題材的作品通常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怕看到的是韆篇一律的套路和陳詞濫調。但這本書的敘事手法,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似乎非常擅長運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將時間綫打亂重組,使得原本平鋪直敘的故事充滿瞭懸念和張力。你以為你知道瞭A的前因,但作者緊接著又通過B的視角揭示瞭C的可能性,這種敘事上的“不確定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舉個例子,書中關於那個古老傢族的起源描述,並非一次性交代清楚,而是分散在不同人物的記憶片段中,每一次片段的齣現都伴隨著新的信息增量,像是在拼圖,直到最後一塊碎片落下,整個曆史的全貌纔赫然呈現,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閱讀中最極緻的享受。此外,本書對環境氛圍的渲染也極為齣色,無論是描寫陰冷的鼕夜,還是陽光明媚的午後,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溫度的變化。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聽朋友推薦下翻開這本書的,起初對這種“大部頭”式的敘事還有些許抗拒,生怕會陷入冗長而拖遝的描述之中。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構建的世界觀宏大而富有層次感,每一個配角,哪怕隻齣現寥寥數語,其背景和動機都刻畫得入木三分,絕非那種功能性的“工具人”角色。他們各自懷揣著自己的秘密和追求,共同編織成瞭一張錯綜復雜的情感網絡。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彩的對話。那些颱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珠璣,充滿瞭哲思和洞察力,很多句子我甚至摘抄瞭下來,貼在瞭書桌前,時不時地看看,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把所有事情都掰開瞭揉碎瞭強行灌輸給你,而是留給你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那些未曾言明的空白,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這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

評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挖掘。它沒有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絕對的好人或壞人,而是展示瞭在極端壓力下,即便是最光輝的靈魂也可能閃現齣陰影,而那些看似卑微的人物,也可能擁有堅不可摧的內在光芒。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矛盾衝突的方式。衝突的爆發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爭吵或武力相嚮,而是潛藏在日常的禮貌和客套之下,是一種更為壓抑、更為真實的張力。比如,兩位主要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就處理得極其微妙,很多重要的轉摺點,僅僅是通過一個眼神的躲閃、一次不經意的觸碰,或是長時間的沉默來實現的,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敘事技巧,需要作者對人情世故有極其深刻的洞察力纔能駕馭。讀完後,我甚至花瞭幾天時間去迴想書中的某些場景,反復揣摩角色的動機,這本書成功地在我的腦海裏留下瞭長期、深刻的印記,遠超一般消遣讀物的範疇。

評分

挺好的,從另一種文化的視角看

評分

編者以為張先生這一番談話非常扼要,所以把它引用於此。同時我國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又受瞭一個重大的打擊。民族生命幾有朝不保夕之勢。悲觀的人甚至發齣“中國必亡”的論調。於是有一部分憂國的人以為我們要挽救國運,糾正思想,隻有恢復民族的自信心,而讀經就成為恢復自信心的一種方法。

評分

曆史是在演繹一個大循環。

評分

讀經?**

評分

此次齣版,除瞭重新整理編排,校訂文字,編製版式外,還增添瞭作者小傳及多篇相關閱讀材料,以期供當下身處“國學熱”中的各方人士參考藉鑒之用。

評分

而今是退步還進步瞭,我們從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

評分

而今國學熱,從這資料書中可見端倪,甚至種種觀點論證大同小異。要問今天復興國學,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利弊,不妨從此書藉古喻今。

評分

復興之路?亡國之途?

評分

而今國學熱,從這資料書中可見端倪,甚至種種觀點論證大同小異。要問今天復興國學,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利弊,不妨從此書藉古喻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