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锳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笔记
  • 宋代文学
  • 笔记小说
  • 语辞学
  • 词汇研究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古代汉语
  • 修订本
  • 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21301
版次:2
商品编码:1012775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作者从唐宋两代百余种笔记中选取那些当时出现的新词新义,包括当时流行的一些熟语,排比分析,诠释其含义及用法,材料丰富,立论严实,不乏精当的见解,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反映。
  全面科学的语料观、灵活多样的考释方法、严谨朴实的研究风格,是王锳《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一书三个方面的研究特色,从研究方法和治学作风上说,此书堪为后学者的楷模。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前言
汇释词目
语辞备考录目次
汇释正文
语辞备考录
引用及参考书目
词目笔画索引
重版后记

精彩书摘

  语辞备考录目次
  信
  例①“信”作名词,例②③均动词,“足信”、“可信”义均同“可凭”。此义六朝已见,其后诗词亦多用例,参见《诗词曲语辞例释》该条。
  行李,有“行旅”义,动词,或作名词。例如:
  ①其母恋旧居,不从子之官,行李有日。(《太平广记》卷一二二《陈义郎》)
  ②其问卜秀才,已登科第,兼历簿官,与廉使素不相接。因行李经由,投刺谒廉使。(同上,卷一六○《灌园婴女》)
  ③行李之中,忽重逢厚命,素既不叙,无宜深入。(同上,卷三二六《崔罗什》)
  ④左右进酒,杯盘炳曜,妓乐云集,吾意且洽,都忘行李之事。(同上,卷三三八《卢仲海》)
  ⑤郎君昨宵何止?行李间有似迷途者?(同上,卷四九《东阳夜怪录》)
  由此引申,则可表示行旅经由,犹言“行踪”。
  ⑥须臾,女自出院四顾,见元平,有如旧识,元平非意所望。延入,问其行李。(同上,卷一一二《李元平》)
  ⑦一客后至……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李。(同上,卷三二八《阎庚》)
  按《辞源》新版2800页“行李”条列三义:①使者。②官府导从之人。③出行时衣装。稍嫌疏略。马锡鉴、周梦江《“行李”词义的商榷》一文列举唐代“行李”有以下七种含义:①使人。②行旅。⑧出使。④行旅之人。⑤行踪。⑥官府导从之人或仆从。⑦行装。(《中国语文》1980年第8期)概括较为全面,唯举例多属韵文,今就其中②⑤两项增补如上。

前言/序言

  关于汉语史词汇部分的研究状况,日本老一辈的汉学家青木正儿曾作过如下估价,他在《中国文学概要》第一章第二节“训诂”中说:“古书的训诂,我们能够浴于清代学者的馀泽中,是很幸运的,然至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则还在赤贫如洗的状态。”①这里所谓“古书”,指的是先秦两汉典籍,“近世俗语文学”则包括唐宋以下的诗词剧曲、变文俗讲、话本小说等。作者这番话是就三十年代以前的情况而言的,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训诂学研究先秦两汉典籍中的“雅诂旧义”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方面又对传统训诂学忽视近代而造成头重脚轻的状况深致不满。这种估价,就其基本方面来说,应该是正确的。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中外学者的逐渐重视和共同努力,“近世俗语文学之训诂”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展,单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就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出现了一批专著。解放前后(主要是解放后),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朱居易《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相继问世。近年来又有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戏曲词语汇释》,顾学颉、王学奇《元曲释词》(第一册)陆续出版。其中,张、蒋二书尤以搜罗宏富、训释精当而堪称力作,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图书简介 引言:穿越时空的语言瑰宝,解码古代文人心绪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生活、思想、情感的窗口。这些或奇幻、或幽默、或写实、或抒情的篇章,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文中所使用的词语、表达方式,甚至典故,逐渐变得晦涩难懂,成为现代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作品的障碍。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古籍整理,而是旨在成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一次深入古代文人心灵的探索。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考证材料以及清晰易懂的释义,致力于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唐宋文学、中国古代语言文字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学生及文学爱好者,提供一部权威、全面、实用的工具书。 本书核心价值:精细梳理,深度解析,溯源求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唐宋笔记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辞”进行系统性的梳理、辨析与释义。这里的“语辞”涵盖了广泛的范围,既包括那些在当时极为常见,但今人已少用的单字、词组、成语,也包括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俗语、歇后语,乃至一些在特定语境下才能理解的方言词汇。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将触及一些在古籍中较为罕见,但在唐宋笔记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特殊用法,或是因时代变迁而产生意义偏移的词语。 编纂团队在对海量唐宋笔记小说文献进行仔细研读的基础上,甄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研究价值的语辞。每一个词条的释义都力求做到: 源头活水,追根溯源: 对于每一个语辞,本书不仅仅给出其在唐宋笔记小说中的基本含义,更会追溯其词源,考证其在更早期的文献中的用法,甚至探寻其在民间口语中的流变。例如,某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可能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但其含义在唐宋时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或者,它可能是在唐宋时期才逐渐兴起,并因笔记小说的广泛传播而得以保留。这种溯源求证,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本义,更能洞察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唐宋社会的文化面貌。 精准辨析,去伪存真: 面对一些含义模糊、用法不一的语辞,本书将进行细致的辨析。通过引用大量的例证,对比不同文献中的用法,区分其同音异义、同形异义、意义相近的词语,力求给出最精准、最符合唐宋笔记小说语境的释义。例如,对于一些多义词,本书会根据其在笔记小说不同作品、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体现,列出其在当时可能存在的几种含义,并辅以具体例句说明。 语境为王,释义贴切: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本书在释义过程中,高度重视语境的重要性。每一个语辞的释义都紧密结合其在唐宋笔记小说中的具体出处,力求释义准确贴切,能够直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例如,某个词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的含义可能不同,在诗词和散文中的用法也可能有所区别。本书通过引用原文语段,让读者直观感受词语在真实语境中的应用,从而加深理解。 旁征博引,论证严谨: 为了保证释义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编纂团队广泛参考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广韵》、《集韵》等早期韵书,以及历代优秀的词典、语料库、工具书。在对某些存疑的语辞,或有争议的用法,本书会引用相关研究,呈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编纂团队的判断依据,展现严谨的学术态度。 内容编排:体系清晰,查阅便捷,知识性与实用性并重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体系清晰,查阅便捷,兼顾知识性与实用性。 科学的词条排序: 词条的排序将遵循科学的原则,可能采用笔画、部首、拼音等方式,辅以详尽的检索索引,方便读者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查找。 多维度的释义体系: 对于每一个词条,释义将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词目: 清晰列出需要释义的语辞。 拼音/读音: 标注标准的读音,对于一些古音的研究,也会适当提及。 基本释义: 给出语辞在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核心含义。 引申义/用法: 解释语辞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含义或特殊用法。 出处举例: 引用具体的唐宋笔记小说原文例句,直观展示语辞的运用。 溯源考证: 追溯词语的来源、演变,以及与其他相关词语的关系。 文化背景: 适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习俗等背景,帮助读者理解语辞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相关词语: 指出与该语辞意义相近、相反或有关联的词语,便于读者进行联想和扩展。 附录与索引: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实用性,书中可能还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附录,例如: 唐宋笔记小说常用书证汇编: 方便读者查找特定作品中的语辞用法。 唐宋时期词汇发展概况简介: 帮助读者了解唐宋时期词汇的整体特征。 详尽的索引: 包括同音字、形近字、异体字等索引,进一步方便读者查找。 修订增补,精益求精:再攀学术高峰 “修订本”的冠名,本身就意味着对前一版本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学术严谨性的不断追求。在本次修订过程中,编纂团队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的精益求精: 新增词条: 随着对更多唐宋笔记小说文献的深入挖掘,以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必然会有新的、更具价值的语辞被发现或被重新认识。本次修订本将在此基础上,新增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词条,进一步丰富本书的内容。 精细勘误: 任何学术著作都难以避免疏漏。本次修订本将仔细梳理前一版本的错误,对文字、释义、引文等方面进行精确勘误,力求达到零差错的学术标准。 深化考证: 对于一些释义不够清晰、考证不够深入的词条,本次修订本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采用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更丰富的史料,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考证结果。 优化排版: 在尊重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本次修订本将在视觉呈现上进行优化,力求排版清晰美观,阅读舒适,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吸纳新说: 吸收近年来学术界在唐宋词汇研究、笔记小说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将相关的学术新说、新见解融入本书的修订中,使本书始终保持学术的前沿性。 读者对象:谁将从本书中受益? 《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面向的读者群体十分广泛: 高等院校的中文、历史、古籍整理等专业的学生: 本书是学习和研究唐宋文学、语言文字的必备工具书,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 从事唐宋文学、语言学研究的学者: 本书将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坚实的语辞基础和详实的考证资料,是进行学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文学爱好者: 对于热爱唐宋笔记小说,希望深入了解古人生活、思想、文化,但苦于语言障碍的读者,本书将是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绝佳伴侣。 古籍整理与校勘工作者: 本书提供的详实语辞释义和考证,能够大大提高古籍整理和校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即使不是专业研究者,本书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重拾经典,传承文脉 唐宋笔记小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则致力于擦亮这颗明珠,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其璀璨的光芒。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部语言工具书,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化的兴趣,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与古人进行灵魂的对话。 编纂《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修订本)》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这部著作,能够为唐宋笔记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与情感的文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我们相信,本书的问世,将极大地推动唐宋笔记小说研究的深入,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重拾经典,传承文脉。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一: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初捧此书,便有一种沉甸甸的时代感扑面而来,仿佛手中的不再是一本印刷品,而是那段风云变幻、文人墨客辈出的宋代。作者的叙事笔触极其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词汇和典故,更是在重构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境的考究,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的微妙差异,在他的梳理下变得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或许是清晨茶馆里士子们的辩论,或许是夜晚书房中灯下苦读的身影。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部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唐宋士人心灵世界的密室。那些看似寻常的词语,在历史的淘洗下,蕴含了多少未曾言明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和哲学思辨?作者以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重新拼凑,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最真实、最鲜活的思维脉络。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心灵洗礼。

评分

书评三:语言演变史的侧面观察 这本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语言是活的,它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地呼吸和重塑。作为一本专注于唐宋笔记中词汇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片,让我们得以观察汉语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长痛”。宋代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必然会催生新的表达方式和俚俗语汇。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将这些“新词”与传统典雅的辞藻并置对比,展现出一种语言张力。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揭示了文化权力中心的转移——从宫廷雅言到民间生活语的渗透。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士人对于语言纯洁性的挣扎与妥协。阅读时,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仿佛成了一名语言人类学家,通过这些文字的侧面证据,重建着失落的社会生活图景。

评分

书评二: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乐趣的完美平衡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带有“汇释”性质的书籍抱有审慎态度,生怕陷入晦涩难懂的学术泥潭。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的学术根基无疑是扎实的,注释详尽,考据精深,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兼顾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繁复的考证束缚住文字的生命力。每条释义的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或一段精妙的例证支撑,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词条瞬间鲜活起来。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描绘官场潜规则的词语的解析,引用了当时名士的私信片段,那种洞察人心的辛辣和无奈,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老者,耐心而又不失幽默地为你讲述陈年往事,让你在增长见闻的同时,享受发现乐趣的过程。它证明了严肃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评分

书评四:匠心独运的编排与注释体系 关于工具书的评价,我们不能不提其内在的组织结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为清晰,脉络分明,让人在查找和学习时感到无比顺畅。它并非简单的按笔画或拼音排序,而是似乎有一套更深层次的分类体系贯穿其中,使得相关概念的词条能够相互呼应,形成知识网络。作者在每一个词条的处理上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不仅仅是解释词义,更追溯其源流,比对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甚至不厌其烦地指出前人研究中的某些疏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读者对其权威性深信不疑。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部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疑问和敬意去研读的案头之作。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一次微型的学术探险,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书评五:重拾对古典文本的亲近感 长久以来,我们阅读唐宋笔记,常因生僻词汇和典故的阻隔,而感到距离遥远。许多精彩的细节,只因一两个不解的词语而错失了其神韵。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像是一座坚实的桥梁,有效地缩短了我们与古代文本之间的鸿沟。通过对这些具体词汇的释义,我得以重新拾起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去细读那些过去略过的段落。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叙述,在有了清晰的词义支撑后,立刻变得鲜活、流畅起来。它极大地增强了我深入探究唐宋文学的自信心,让我意识到,理解古文并非高不可攀的神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重新亲近并享受古典文献阅读的热情。

评分

看唐宋笔记的时候有帮助

评分

很好

评分

《乐府雅词》拾遗上,无名氏《西江月》词:“饮罢高阳人散,曲终巫峡云飞。千方修合斗新奇,须带别离滋味。”言终带别离滋味也。按此当为咏茶,古人宴会散时,点茶送客也。瓜按:宋人客至点茶,送客点汤。此《西江月》前四句“灯火楼台欲下,笙歌院落将归。冰瓷金缕胜琉璃。春笋捧来纤细”亦未见有咏茶之意。

评分

《乐府雅词》拾遗上,无名氏《西江月》词:“饮罢高阳人散,曲终巫峡云飞。千方修合斗新奇,须带别离滋味。”言终带别离滋味也。按此当为咏茶,古人宴会散时,点茶送客也。瓜按:宋人客至点茶,送客点汤。此《西江月》前四句“灯火楼台欲下,笙歌院落将归。冰瓷金缕胜琉璃。春笋捧来纤细”亦未见有咏茶之意。

评分

《乐府雅词》拾遗上,无名氏《西江月》词:“饮罢高阳人散,曲终巫峡云飞。千方修合斗新奇,须带别离滋味。”言终带别离滋味也。按此当为咏茶,古人宴会散时,点茶送客也。瓜按:宋人客至点茶,送客点汤。此《西江月》前四句“灯火楼台欲下,笙歌院落将归。冰瓷金缕胜琉璃。春笋捧来纤细”亦未见有咏茶之意。

评分

《乐府雅词》拾遗上,无名氏《西江月》词:“饮罢高阳人散,曲终巫峡云飞。千方修合斗新奇,须带别离滋味。”言终带别离滋味也。按此当为咏茶,古人宴会散时,点茶送客也。瓜按:宋人客至点茶,送客点汤。此《西江月》前四句“灯火楼台欲下,笙歌院落将归。冰瓷金缕胜琉璃。春笋捧来纤细”亦未见有咏茶之意。

评分

唯一缺点就是唐宋时期常用词的常用义比例过高,

评分

对读懂古代笔记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读来趣味盎然,增长见识,可随时翻阅。阅读唐宋笔记时可查阅,如查不到,可再查辞源等大型辞书,一本小型工具书,不必求全,于细微处可见王先生功力学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