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在近年来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大环境影响下,具有广阔拓展空间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日益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自1987年起,世界遗产名录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名字。在集邮界,1996年前后(准确时间记不清了),朱祖威先生在一家集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世界遗产邮票的文章。这可能是集邮“圈子”里较早提到世界遗产的文章。在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形势影响下,我国集邮爱好者们逐步发现,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遗产878项,涉及145个国家。展望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文件柜”里,迄今还“摆放着”185个国家的1468项申遗报告,“排队”等候审批。由于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具有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特征,难怪它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眼球”。这种“人气”还反映在互联网上。近年来,国内涉及世界遗产的集邮网站已不少见。江西毛小敏先生六年来创办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网”,截至今日(2008年9月24日),访问量已高达424。734人次。“世界遗产爱好者——雅虎群组”的网站,是创建于2007年的“圈子”。
作者简介
张一鸿 离休干部。1935年生于天津。1954年开始集邮。北京市老年集邮会会员。致力世界遗产专集邮多年,曾在《集邮》杂志、《集邮博览》杂志(原)、《上海集邮》杂志、《中国少年集邮》杂志和天津《世界文化》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2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一 世界文化遗产
1.人类文化遗址
阿根廷 乌马瓦卡山谷的文化遗址(2005)
比利时斯皮耶纳的新石器时代燧石矿群遗址(2000)
玻利维亚 萨迈帕塔城郊的印加文化遗址(1998)
芬兰 萨马拉赫登铜器时代石冢群遗址(1999)
哥伦比亚 圣阿古斯丁遗址公园(1995)
哥伦比亚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1995)
加拿大 安东尼岛上的古代印第安人村落遗址(1981)
美国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1978)
秘鲁 查文遗址(1985)
秘鲁 昌昌古城遗址(1986)
墨西哥霍齐卡尔科印第安文化遗址(1999)
南非斯泰克方舟、斯瓦特克朗、克罗姆德莱及周围
地区的世界著名人科化石遗址(1999,2005)
土耳其特洛伊城遗址(1998)
西班牙 阿塔普埃尔卡山的早期人类化石考古遗存(2000)
英国 奥克尼群岛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1999)
英国 斯通亨奇、埃夫伯里及其周围的史前巨石建筑遗址(1986)
智利拉帕努伊岛国家公园(1995)
中国 殷墟(2006)
中国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
2.岩刻与岩画
阿根廷 马诺斯洞穴的史前岩画(1999)
巴西 卡皮瓦拉山国家公园(1991)
保加利亚 马达腊村的“骑士”浮雕(1979)
法国 韦泽尔峡谷洞窟群内的岩画(1979)
秘鲁 纳斯卡地面图案(1994)
挪威阿尔塔岩画(1985)
葡萄矛 科阿河谷的史前岩刻遗址(1998)
瑞典塔努姆地区的岩刻(1994)
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等18处洞窟岩画(1985,2008)
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岩画艺术(1998)
3.古城遗址
阿尔巴尼亚布特林特古城遗址(1992,1999,2007)
阿尔及利亚杰米拉古城遗址(1982)
埃及底比斯古城与墓地遗址(1979)
埃塞俄比亚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1980)
巴基斯坦莫亨朱达罗古城遗址(1980)
玻利维亚 蒂亚瓦纳科印第安文化遗址(2000)
洪都拉斯科潘的玛雅古城遗址(1980)
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1986)
黎巴嫩比布鲁斯古城遗址(1984)
毛里塔尼亚 欣盖提、瓦当、提希特和瓦拉塔四座古城 遗址(1996)
摩洛哥沃吕比利斯考古区(1997)
墨西哥帕伦克古城遗址国家公园(1987)
墨西哥奇琴伊察古城遗址(1988)
墨西哥塔欣古城遗址(1992)
瑞典比尔卡城和霍夫格登城遗址(1993)
塞浦路斯帕福斯古城遗址(1980)
泰国 素可泰古城遗址(1991)
突尼斯杜加城的古代建筑遗址(1997)-
危地马拉基里瓜城的玛雅文化考古公园(1981)
希腊埃皮道鲁斯城考古遗存(1988)
希腊奥林匹亚城考古遗存(1989)
希腊德尔菲城古城遗址(1987)
希腊迈锡尼和泰林治城考古遗存(1999)
希腊 萨摩斯岛上的皮萨格里奥城遗址与赫拉神庙遗址 (1992)
希腊雅典卫城遗址(1987)
叙利亚 巴尔米拉古城遗址(1980)
伊拉克亚述古城遗址(2003)
伊朗 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1979)
以色列 米吉多、夏琐和贝尔谢巴三座古城遗址(2005)
以色列 香料之路——以色列内盖夫地区四座纳巴泰人
建造的城镇遗址(2005)
意大利 阿格里真托城的神殿之谷(1997)
意大利庞贝、埃尔科拉诺和托雷安农济亚塔三座城市的
遗址(1997)
约旦佩特拉古城遗址(1985)
中国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
4.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尔城里的卡斯巴古城区(1992)
埃及伊斯兰城开罗——开罗老城(1979)
巴拿马 最早的巴拿马城遗址与现在的巴拿马城老城(1997,2003)
德国 文化名城——魏玛(1998)
俄罗斯圣彼得堡(1990)
厄瓜多尔 基多老城(1978)
法国 巴黎塞纳河两岸地区(1991)
梵蒂冈国 梵蒂冈城(1984)
秘鲁库斯科城(1983)
墨西哥墨西哥老城和霍奇米尔科区(1987)
墨西哥瓦哈卡老城与阿尔班山城考古遗址(1987)
葡萄牙 吉马良斯老城(2001)
日本京都(含宇治和大津)的古建筑(1994)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老城(1985)
西班牙 萨拉曼卡古城(1988)
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墙(198 1)
意大利 罗马古城区(1980)
英国 格林尼治地区(1997)
中国 平遥古城(1997)
5.长城、要塞和城堡
巴拿马 波托韦洛城的防御工程与圣洛伦佐要塞遗址(1980)
德国 瓦特堡(1999)
法国 卢瓦尔河流域:叙利城至沙洛讷城(2000)
芬兰 芬兰堡(1991)
海地 国家史迹公园(1982)
韩国 水原华城(1997)
加纳 古城堡与要塞(1979)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布利斯顿要塞国家公园(1999)
斯洛伐克斯皮什城堡遗址及其附近的三座小镇(1993)
以色列 玛萨达山地要塞遗址(2001)
英国与德国 罗马帝国边境上的防御工事遗址(1987,2005,2008)
中国 长城(1987)
6.皇宫、皇家园林、皇家陵寝与祭坛
埃及孟菲斯古城及其陵墓群(1979)
奥地利 申布伦宫及其花园(1996)
德国 波茨坦一柏林的宫殿和花园(1990)
法国 凡尔赛宫及其庭园(1979,2007)
法国 枫丹白露宫及其园林(1981)
韩国 宗庙(1995)
瑞典德罗特宁霍尔姆王宫(1991)
土耳其 内姆鲁特山遗址(1987)
意大利 卡塞塔城的皇宫(1997)
印度 胡马雍陵墓(1993)
中国 北京与沈阳的明清皇宫(1987,2004)
中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
中国 明清皇家陵寝(2000,2003,2004)
……
二 世界自然遗产
三 世界文化遗产
精彩书摘
一 世界文化遗产
1.人类文化遗址
阿根廷乌马瓦卡山谷的文化遗址(2003)
源于安第斯高原的乌马瓦卡山谷,地处阿根廷北方的南回归线附近,海拔约2740米。它从北往南贯穿胡胡伊省的三个小镇(即乌马瓦卡镇、蒂尔卡拉镇和Tumbaya镇)以及萨尔塔省的Imya镇。面积约15万公顷。经考古确认,这条山谷的谷底实为一条约有一万年历史的古道。其中约150千米长的古道及其两侧的区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图1—1)。
古道沿线多处明显遗迹证实,这里不仅曾是史前的狩猎民族在漫长的年代中生活过的地方,而且还是阿根廷境内著名的印加文化区(又称乌马瓦卡文化的发源地)。1439年,帕查库蒂在印加帝国称帝后,开始了印加历史上非凡的领土扩张。至1480年,印加人征服了阿根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乌马瓦卡山谷,成为印加文化传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称为阿根廷的“印加之路”。现在仍可以看到印加帝国时代(公元15~16世纪)在乌马瓦卡山谷修建的商贸大道等遗址。
1810年,在阿根廷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816年阿根廷成为整个拉美大陆上第一个宣布完全脱离西班牙独立的国家。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乌马瓦卡山谷也是那场具有重要世界意义的独立战争的战场故址。
前言/序言
关于世界遗产的重要性,已无需本书再讲了。
我只想说,为什么这些年会出现不大不小的“世界遗产集邮热”?我认为这不是偶然的。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在近年来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大环境影响下,具有广阔拓展空间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日益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自1987年起,世界遗产名录上开始有了“中国”的名字。在集邮界,1996年前后(准确时间记不清了),朱祖威先生在一家集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世界遗产邮票的文章。这可能是集邮“圈子”里较早提到世界遗产的文章。在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形势影响下,我国集邮爱好者们逐步发现,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遗产878项,涉及145个国家。展望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文件柜”里,迄今还“摆放着”185个国家的1468项申遗报告,“排队”等候审批。由于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具有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特征,难怪它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眼球”。这种“人气”还反映在互联网上。近年来,国内涉及世界遗产的集邮网站已不少见。江西毛小敏先生六年来创办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网”,截至今日(2008年9月24日),访问量已高达424。734人次。“世界遗产爱好者——雅虎群组”的网站,是创建于2007年的“圈子”。
故纸堆里的星辰: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手抄本艺术的深度探秘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现代集邮或世界遗产的导览,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遥远而迷人的时代——中世纪的欧洲,聚焦于那些被时间温柔抚摸,却在艺术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珍宝:装饰性手抄本。 我们试图解构的,是那些在修道院的昏暗烛光下,由抄写员和插画师耗费数年乃至毕生心血所完成的,承载着信仰、知识与绝世工艺的纸页与羊皮纸。 一、 羊皮纸上的炼金术:材料与制作的秘密 本书首先将深入探究手抄本诞生的“物质基础”。它将详尽阐述从古埃及莎草纸到中世纪后期羊皮纸(vellum和parchment)的演变过程。我们不会止步于材料的名称,而是会细致描摹如何从动物皮——通常是小牛、山羊或绵羊——经过浸泡、刮削、鞣制,最终成为光滑、坚韧,能够承载墨水和金箔的载体。 随后,我们将揭示色彩的来源。这些手抄本中令人目眩神迷的蓝色、红色、绿色和金色,并非出自现代的化工染料。我们会追踪靛蓝(Indigo)如何从遥远的东方或地中海沿岸的植物中提取;朱红(Vermilion)与铅丹(Minium)的危险而华丽的化学构成;以及最引人注目的金箔的运用。读者将了解,艺术家们如何使用蛋清或鱼胶作为粘合剂,将捶打到极致轻薄的金箔小心翼翼地附着在纸面上,并通过研磨和抛光(Burnishing)技术,使得这些“黄金”在不同的光线下都能熠熠生辉。 二、 符号的迷宫:文本的组织与排版艺术 中世纪的手抄本是高度结构化的文本,其版式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本书将剖析这种“版式设计”的内在逻辑。 字体学的演变:我们将对比“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的清晰简洁,到“哥特体”(Gothic Textura)那种密集成行、如针刺般的严谨美学。这种字体的形成不仅是书写习惯的体现,更是特定时代精神(如对理性、秩序的追求)的外化。 “装饰性边框”的语言:手抄本的精髓之一在于其边框设计。我们将详细解读那些充斥在文本周围的微缩世界: 1. 植物学叙事:描绘那些被精确或奇幻化处理的藤蔓、花朵、浆果,它们往往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伊甸园的意象,或直接服务于宗教教义的隐喻。 2. 动物与怪兽(Bestiaries):从现实中的狮子、鹰,到充满寓言色彩的独角兽、龙和各种“奇形怪状的生物”(Grotesques)。我们将探讨这些生物如何从古典动物志和中世纪的《野兽图谱》中汲取灵感,并用以阐释道德教训或哲学概念。 3. “填充物”的艺术:那些用于分隔文本、填充空白区域的几何图形、缠绕的线条(Drolleries),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书写节奏的视觉引导。 三、 叙事的微缩剧场:图像与文本的对话 手抄本最引人入胜的部分,莫过于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Illuminations)。这些图像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述,而是一种复杂的视觉诠释。 圣经与礼仪用书的图像学:我们将选取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如《光之书》、《特里尔圣母祷文集》等),深入分析其核心图像的叙事结构。例如,如何通过微小的画幅来浓缩宏大的创世故事、基督的生平或圣徒的殉难;色彩的选择如何烘托情绪(如深蓝代表神圣,鲜红代表牺牲)。 世俗手抄本的兴起: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和贵族阶层的兴起,手抄本不再完全被教会垄断。《时祷书》(Book of Hours)的流行,标志着个人化、世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我们将探讨这类手抄本中描绘的“日常场景”:贵族的生活、季节的更替、狩猎的场景,以及这些场景如何巧妙地融入宗教主题中,反映出世俗生活对信仰的渗透与调和。 四、 谁在书写世界:手抄本作坊的社会生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转向幕后,探讨这些艺术品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我们将解构中世纪的知识生产链条: 1. 抄写室(Scriptorium)的阶层:僧侣抄写员的自律生活与世俗雇佣抄写员的商业运作之间的张力。 2. 艺术家的身份:插画师(Miniaturist)通常地位低于抄写员,但他们却是视觉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我们将探究,在没有版权概念的时代,艺术风格是如何在不同作坊之间流动、模仿和超越的。 3. 赞助人的角色:无论是国王、主教还是富有的商人,赞助人对文本的选择、插图的主题和色彩的奢华程度拥有决定权。手抄本,从根本上说,是权力和财富的视觉宣言。 通过对材料的追溯、对版式的解析、对图像的解读以及对制作者的还原,本书旨在向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且充满生命力的中世纪艺术世界。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聚焦于知识被小心翼翼保存和美化,并在羊皮纸上熠熠生辉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