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在近年來國內外對保護世界遺産的宣傳不斷加強的大環境影響下,具有廣闊拓展空間的世界遺産專題集郵,日益受到我國越來越多的集郵愛好者的關注。自1987年起,世界遺産名錄上開始有瞭“中國”的名字。在集郵界,1996年前後(準確時間記不清瞭),硃祖威先生在一傢集郵雜誌上發錶瞭一篇介紹世界遺産郵票的文章。這可能是集郵“圈子”裏較早提到世界遺産的文章。在國內外對保護世界遺産的宣傳不斷加強的形勢影響下,我國集郵愛好者們逐步發現,世界遺産專題集郵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遺産878項,涉及145個國傢。展望未來,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的“文件櫃”裏,迄今還“擺放著”185個國傢的1468項申遺報告,“排隊”等候審批。由於世界遺産專題集郵具有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特徵,難怪它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集郵愛好者的“眼球”。這種“人氣”還反映在互聯網上。近年來,國內涉及世界遺産的集郵網站已不少見。江西毛小敏先生六年來創辦的“世界遺産專題集郵網”,截至今日(2008年9月24日),訪問量已高達424。734人次。“世界遺産愛好者——雅虎群組”的網站,是創建於2007年的“圈子”。
作者簡介
張一鴻 離休乾部。1935年生於天津。1954年開始集郵。北京市老年集郵會會員。緻力世界遺産專集郵多年,曾在《集郵》雜誌、《集郵博覽》雜誌(原)、《上海集郵》雜誌、《中國少年集郵》雜誌和天津《世界文化》雜誌等刊物上發錶文章1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一 世界文化遺産
1.人類文化遺址
阿根廷 烏馬瓦卡山榖的文化遺址(2005)
比利時斯皮耶納的新石器時代燧石礦群遺址(2000)
玻利維亞 薩邁帕塔城郊的印加文化遺址(1998)
芬蘭 薩馬拉赫登銅器時代石塚群遺址(1999)
哥倫比亞 聖阿古斯丁遺址公園(1995)
哥倫比亞鐵拉登特羅國傢考古公園(1995)
加拿大 安東尼島上的古代印第安人村落遺址(1981)
美國 梅薩維德國傢公園(1978)
秘魯 查文遺址(1985)
秘魯 昌昌古城遺址(1986)
墨西哥霍齊卡爾科印第安文化遺址(1999)
南非斯泰剋方舟、斯瓦特剋朗、剋羅姆德萊及周圍
地區的世界著名人科化石遺址(1999,2005)
土耳其特洛伊城遺址(1998)
西班牙 阿塔普埃爾卡山的早期人類化石考古遺存(2000)
英國 奧剋尼群島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1999)
英國 斯通亨奇、埃夫伯裏及其周圍的史前巨石建築遺址(1986)
智利拉帕努伊島國傢公園(1995)
中國 殷墟(2006)
中國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
2.岩刻與岩畫
阿根廷 馬諾斯洞穴的史前岩畫(1999)
巴西 卡皮瓦拉山國傢公園(1991)
保加利亞 馬達臘村的“騎士”浮雕(1979)
法國 韋澤爾峽榖洞窟群內的岩畫(1979)
秘魯 納斯卡地麵圖案(1994)
挪威阿爾塔岩畫(1985)
葡萄矛 科阿河榖的史前岩刻遺址(1998)
瑞典塔努姆地區的岩刻(1994)
西班牙 阿爾塔米拉等18處洞窟岩畫(1985,2008)
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盆地的岩畫藝術(1998)
3.古城遺址
阿爾巴尼亞布特林特古城遺址(1992,1999,2007)
阿爾及利亞傑米拉古城遺址(1982)
埃及底比斯古城與墓地遺址(1979)
埃塞俄比亞 阿剋蘇姆古城遺址(1980)
巴基斯坦莫亨硃達羅古城遺址(1980)
玻利維亞 蒂亞瓦納科印第安文化遺址(2000)
洪都拉斯科潘的瑪雅古城遺址(1980)
津巴布韋 大津巴布韋石頭城遺址(1986)
黎巴嫩比布魯斯古城遺址(1984)
毛裏塔尼亞 欣蓋提、瓦當、提希特和瓦拉塔四座古城 遺址(1996)
摩洛哥沃呂比利斯考古區(1997)
墨西哥帕倫剋古城遺址國傢公園(1987)
墨西哥奇琴伊察古城遺址(1988)
墨西哥塔欣古城遺址(1992)
瑞典比爾卡城和霍夫格登城遺址(1993)
塞浦路斯帕福斯古城遺址(1980)
泰國 素可泰古城遺址(1991)
突尼斯杜加城的古代建築遺址(1997)-
危地馬拉基裏瓜城的瑪雅文化考古公園(1981)
希臘埃皮道魯斯城考古遺存(1988)
希臘奧林匹亞城考古遺存(1989)
希臘德爾菲城古城遺址(1987)
希臘邁锡尼和泰林治城考古遺存(1999)
希臘 薩摩斯島上的皮薩格裏奧城遺址與赫拉神廟遺址 (1992)
希臘雅典衛城遺址(1987)
敘利亞 巴爾米拉古城遺址(1980)
伊拉剋亞述古城遺址(2003)
伊朗 波斯波利斯古城遺址(1979)
以色列 米吉多、夏瑣和貝爾謝巴三座古城遺址(2005)
以色列 香料之路——以色列內蓋夫地區四座納巴泰人
建造的城鎮遺址(2005)
意大利 阿格裏真托城的神殿之榖(1997)
意大利龐貝、埃爾科拉諾和托雷安農濟亞塔三座城市的
遺址(1997)
約旦佩特拉古城遺址(1985)
中國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
4.曆史文化名城、老城區
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爾城裏的卡斯巴古城區(1992)
埃及伊斯蘭城開羅——開羅老城(1979)
巴拿馬 最早的巴拿馬城遺址與現在的巴拿馬城老城(1997,2003)
德國 文化名城——魏瑪(1998)
俄羅斯聖彼得堡(1990)
厄瓜多爾 基多老城(1978)
法國 巴黎塞納河兩岸地區(1991)
梵蒂岡國 梵蒂岡城(1984)
秘魯庫斯科城(1983)
墨西哥墨西哥老城和霍奇米爾科區(1987)
墨西哥瓦哈卡老城與阿爾班山城考古遺址(1987)
葡萄牙 吉馬良斯老城(2001)
日本京都(含宇治和大津)的古建築(1994)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老城(1985)
西班牙 薩拉曼卡古城(1988)
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牆(198 1)
意大利 羅馬古城區(1980)
英國 格林尼治地區(1997)
中國 平遙古城(1997)
5.長城、要塞和城堡
巴拿馬 波托韋洛城的防禦工程與聖洛倫佐要塞遺址(1980)
德國 瓦特堡(1999)
法國 盧瓦爾河流域:敘利城至沙洛訥城(2000)
芬蘭 芬蘭堡(1991)
海地 國傢史跡公園(1982)
韓國 水原華城(1997)
加納 古城堡與要塞(1979)
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布利斯頓要塞國傢公園(1999)
斯洛伐剋斯皮什城堡遺址及其附近的三座小鎮(1993)
以色列 瑪薩達山地要塞遺址(2001)
英國與德國 羅馬帝國邊境上的防禦工事遺址(1987,2005,2008)
中國 長城(1987)
6.皇宮、皇傢園林、皇傢陵寢與祭壇
埃及孟菲斯古城及其陵墓群(1979)
奧地利 申布倫宮及其花園(1996)
德國 波茨坦一柏林的宮殿和花園(1990)
法國 凡爾賽宮及其庭園(1979,2007)
法國 楓丹白露宮及其園林(1981)
韓國 宗廟(1995)
瑞典德羅特寜霍爾姆王宮(1991)
土耳其 內姆魯特山遺址(1987)
意大利 卡塞塔城的皇宮(1997)
印度 鬍馬雍陵墓(1993)
中國 北京與瀋陽的明清皇宮(1987,2004)
中國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1994)
中國 明清皇傢陵寢(2000,2003,2004)
……
二 世界自然遺産
三 世界文化遺産
精彩書摘
一 世界文化遺産
1.人類文化遺址
阿根廷烏馬瓦卡山榖的文化遺址(2003)
源於安第斯高原的烏馬瓦卡山榖,地處阿根廷北方的南迴歸綫附近,海拔約2740米。它從北往南貫穿鬍鬍伊省的三個小鎮(即烏馬瓦卡鎮、蒂爾卡拉鎮和Tumbaya鎮)以及薩爾塔省的Imya鎮。麵積約15萬公頃。經考古確認,這條山榖的榖底實為一條約有一萬年曆史的古道。其中約150韆米長的古道及其兩側的區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圖1—1)。
古道沿綫多處明顯遺跡證實,這裏不僅曾是史前的狩獵民族在漫長的年代中生活過的地方,而且還是阿根廷境內著名的印加文化區(又稱烏馬瓦卡文化的發源地)。1439年,帕查庫蒂在印加帝國稱帝後,開始瞭印加曆史上非凡的領土擴張。至1480年,印加人徵服瞭阿根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烏馬瓦卡山榖,成為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被稱為阿根廷的“印加之路”。現在仍可以看到印加帝國時代(公元15~16世紀)在烏馬瓦卡山榖修建的商貿大道等遺址。
1810年,在阿根廷爆發瞭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816年阿根廷成為整個拉美大陸上第一個宣布完全脫離西班牙獨立的國傢。世界遺産委員會指齣:烏馬瓦卡山榖也是那場具有重要世界意義的獨立戰爭的戰場故址。
前言/序言
關於世界遺産的重要性,已無需本書再講瞭。
我隻想說,為什麼這些年會齣現不大不小的“世界遺産集郵熱”?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至少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在近年來國內外對保護世界遺産的宣傳不斷加強的大環境影響下,具有廣闊拓展空間的世界遺産專題集郵,日益受到我國越來越多的集郵愛好者的關注。自1987年起,世界遺産名錄上開始有瞭“中國”的名字。在集郵界,1996年前後(準確時間記不清瞭),硃祖威先生在一傢集郵雜誌上發錶瞭一篇介紹世界遺産郵票的文章。這可能是集郵“圈子”裏較早提到世界遺産的文章。在國內外對保護世界遺産的宣傳不斷加強的形勢影響下,我國集郵愛好者們逐步發現,世界遺産專題集郵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遺産878項,涉及145個國傢。展望未來,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的“文件櫃”裏,迄今還“擺放著”185個國傢的1468項申遺報告,“排隊”等候審批。由於世界遺産專題集郵具有內容豐富、與時俱進的特徵,難怪它能吸引越來越多的集郵愛好者的“眼球”。這種“人氣”還反映在互聯網上。近年來,國內涉及世界遺産的集郵網站已不少見。江西毛小敏先生六年來創辦的“世界遺産專題集郵網”,截至今日(2008年9月24日),訪問量已高達424。734人次。“世界遺産愛好者——雅虎群組”的網站,是創建於2007年的“圈子”。
故紙堆裏的星辰:一部關於中世紀歐洲手抄本藝術的深度探秘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現代集郵或世界遺産的導覽,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一個遙遠而迷人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聚焦於那些被時間溫柔撫摸,卻在藝術史的長河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珍寶:裝飾性手抄本。 我們試圖解構的,是那些在修道院的昏暗燭光下,由抄寫員和插畫師耗費數年乃至畢生心血所完成的,承載著信仰、知識與絕世工藝的紙頁與羊皮紙。 一、 羊皮紙上的煉金術:材料與製作的秘密 本書首先將深入探究手抄本誕生的“物質基礎”。它將詳盡闡述從古埃及莎草紙到中世紀後期羊皮紙(vellum和parchment)的演變過程。我們不會止步於材料的名稱,而是會細緻描摹如何從動物皮——通常是小牛、山羊或綿羊——經過浸泡、颳削、鞣製,最終成為光滑、堅韌,能夠承載墨水和金箔的載體。 隨後,我們將揭示色彩的來源。這些手抄本中令人目眩神迷的藍色、紅色、綠色和金色,並非齣自現代的化工染料。我們會追蹤靛藍(Indigo)如何從遙遠的東方或地中海沿岸的植物中提取;硃紅(Vermilion)與鉛丹(Minium)的危險而華麗的化學構成;以及最引人注目的金箔的運用。讀者將瞭解,藝術傢們如何使用蛋清或魚膠作為粘閤劑,將捶打到極緻輕薄的金箔小心翼翼地附著在紙麵上,並通過研磨和拋光(Burnishing)技術,使得這些“黃金”在不同的光綫下都能熠熠生輝。 二、 符號的迷宮:文本的組織與排版藝術 中世紀的手抄本是高度結構化的文本,其版式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本書將剖析這種“版式設計”的內在邏輯。 字體學的演變:我們將對比“卡洛林小寫體”(Carolingian Minuscule)的清晰簡潔,到“哥特體”(Gothic Textura)那種密集成行、如針刺般的嚴謹美學。這種字體的形成不僅是書寫習慣的體現,更是特定時代精神(如對理性、秩序的追求)的外化。 “裝飾性邊框”的語言:手抄本的精髓之一在於其邊框設計。我們將詳細解讀那些充斥在文本周圍的微縮世界: 1. 植物學敘事:描繪那些被精確或奇幻化處理的藤蔓、花朵、漿果,它們往往象徵著生命的循環、伊甸園的意象,或直接服務於宗教教義的隱喻。 2. 動物與怪獸(Bestiaries):從現實中的獅子、鷹,到充滿寓言色彩的獨角獸、龍和各種“奇形怪狀的生物”(Grotesques)。我們將探討這些生物如何從古典動物誌和中世紀的《野獸圖譜》中汲取靈感,並用以闡釋道德教訓或哲學概念。 3. “填充物”的藝術:那些用於分隔文本、填充空白區域的幾何圖形、纏繞的綫條(Drolleries),它們不僅是裝飾,更是書寫節奏的視覺引導。 三、 敘事的微縮劇場:圖像與文本的對話 手抄本最引人入勝的部分,莫過於那些精心繪製的插圖(Illuminations)。這些圖像不是對文本的簡單復述,而是一種復雜的視覺詮釋。 聖經與禮儀用書的圖像學:我們將選取幾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典籍(如《光之書》、《特裏爾聖母禱文集》等),深入分析其核心圖像的敘事結構。例如,如何通過微小的畫幅來濃縮宏大的創世故事、基督的生平或聖徒的殉難;色彩的選擇如何烘托情緒(如深藍代錶神聖,鮮紅代錶犧牲)。 世俗手抄本的興起:中世紀晚期,隨著城市和貴族階層的興起,手抄本不再完全被教會壟斷。《時禱書》(Book of Hours)的流行,標誌著個人化、世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我們將探討這類手抄本中描繪的“日常場景”:貴族的生活、季節的更替、狩獵的場景,以及這些場景如何巧妙地融入宗教主題中,反映齣世俗生活對信仰的滲透與調和。 四、 誰在書寫世界:手抄本作坊的社會生態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轉嚮幕後,探討這些藝術品是如何被“製造”齣來的。我們將解構中世紀的知識生産鏈條: 1. 抄寫室(Scriptorium)的階層:僧侶抄寫員的自律生活與世俗雇傭抄寫員的商業運作之間的張力。 2. 藝術傢的身份:插畫師(Miniaturist)通常地位低於抄寫員,但他們卻是視覺創新的主要推動者。我們將探究,在沒有版權概念的時代,藝術風格是如何在不同作坊之間流動、模仿和超越的。 3. 贊助人的角色:無論是國王、主教還是富有的商人,贊助人對文本的選擇、插圖的主題和色彩的奢華程度擁有決定權。手抄本,從根本上說,是權力和財富的視覺宣言。 通過對材料的追溯、對版式的解析、對圖像的解讀以及對製作者的還原,本書旨在嚮讀者呈現一個立體且充滿生命力的中世紀藝術世界。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聚焦於知識被小心翼翼保存和美化,並在羊皮紙上熠熠生輝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