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GB50345-2004)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GB50345-200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寿华 著
图书标签:
  • 屋面工程
  • 建筑规范
  • GB50345-2004
  • 防水工程
  • 屋面防水
  • 建筑技术
  • 工程技术
  • 施工规范
  • 建筑材料
  • 屋面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75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1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页数:2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修订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新旧规范之间的关系;重要条文的演变过程和技术内涵;重点介绍了一些已经列入规范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目录

1 概述;
2 屋面防水、保温材料;
3 基本规定;
4 屋面工程设计;
5 卷材防水屋面;
6 涂漠防水屋面;
7 刚性防水屋面;
8 屋面接缝密封防水;
9 保温隔热屋面;
10 瓦屋面;
11 学习《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建筑防水工程实践与技术解析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建筑屋面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防水技术。它系统性地梳理了从材料选择、构造设计到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施工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实用、深入的技术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防水材料的科学与应用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当前建筑屋面防水领域应用的主流材料体系,并侧重于材料的性能解析、选择原则及市场发展趋势。 第一章:高分子防水卷材的精深研究 详细剖析了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以及高分子防水卷材(如TPO、PVC、HDPE膜)的分子结构、物理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撕裂度、耐老化性、耐温变性)及其适用条件。特别关注了不同类型卷材的搭接技术,包括自粘法、热熔法和冷粘法的施工要点与质量控制标准。阐述了卷材的耐穿刺性与耐化学腐蚀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解读。 第二章:防水涂膜材料的技术演进 系统介绍了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JS防水涂料)、丙烯酸类涂料以及最新的非固化型防水涂料的配方原理、固化机理和现场施工控制参数。重点分析了涂膜的厚度控制、涂刷遍数对整体防水性能的影响,以及在复杂基层(如坡屋面、平面屋面、金属屋面)上的涂刷技巧,包括止水带、泛水收口的加强处理。 第三章:密封材料与辅助材料的优化配置 探讨了用于结构缝、伸缩缝、穿透部件(如管道、通风口)的密封胶(硅酮密封胶、聚硫密封胶)的选择标准和耐候性要求。详细介绍了配套使用的基层处理剂、界面粘结剂、冷粘接剂的适用范围和正确使用方法,强调了材料兼容性在提升系统防水可靠性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屋面构造设计与节点处理 本部分从结构整体性出发,探讨了不同类型屋面系统的防水构造设计原则,强调“多道设防”的理念,并将焦点集中在易出错的关键节点。 第四章:平屋面与缓坡屋面的防水构造设计 剖析了非上人屋面与种植屋面、倒置式屋面等特殊类型平屋面的防水层布置策略。详细阐述了结构层、找缓坡层、防水层、保护层(或种植层)之间的材料选择与构造层次关系。对排水坡度的精确计算、排水系统的布置(檐口、天沟、落水口)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规范与示例。 第五章:金属屋面与坡屋面的防水构造 针对金属屋面板的接缝处理、热胀冷缩的适应性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咬合缝、叠合缝的防水构造技术,包括使用专用的防水密封胶带和加强材料。在坡屋面方面,重点讲解了瓦片下防水层(如防水透气膜)的应用,以及屋脊、屋脊通风口的防水构造。 第六章:复杂节点的防水技术攻关 这是全书的核心难点部分。详细解析了女儿墙泛水收口、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的结构处理、管道穿出屋面的防水密封、以及排气孔与防水层连接的技术要求。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提供了详尽的图示和分步施工指导,包括附加层(增强层)的铺设顺序、搭接长度要求和热熔/冷粘的精确控制范围。 第三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工程病害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侧重于现场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质量,以及如何科学地诊断和修复已发生的渗漏病害。 第七章:屋面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系统阐述了屋面施工前的基层处理要求(清洁度、平整度、含水率)、防水材料的运输、储存及现场摊铺工艺。详细描述了不同防水系统(卷材、涂膜)的施工顺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引入了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QC Points),如搭接部位的压实度检测、涂膜干燥时间的监控等。 第八章:屋面渗漏的诊断与修复技术 针对工程中常见的渗漏类型(如材料老化、基层开裂、节点失效、排水不畅等),提供了系统的病害分析流程。阐述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红外热成像、电荷位移法)的应用。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病害的修复策略,包括:在原有防水层上进行二次防水施工的技术要求(如界面处理、涂膜材料的选择与粘结力保障),以及开挖修复的工序控制。 第九章:屋面工程的维护与长期性能评估 探讨了屋面工程的竣工验收标准和关键指标的测试方法。强调了后续维护的重要性,包括定期巡检的周期与内容(如杂物清理、排水口疏通、局部损伤检查)。介绍了如何通过长期使用数据,评估屋面系统的实际寿命,为未来的设计优化提供反馈依据。 本书特色: 本书立足于工程实践,注重技术细节的深度挖掘,力求在防水材料的“材料学”与防水构造的“系统学”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和针对性的节点图解,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屋面防水系统整体、立体化的理解,有效预防和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复杂防水难题。本书是从事建筑屋面设计、施工管理及质量监督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GB50345-2004)》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尽的建筑“地图”,只不过这张地图不是关于城市街道的,而是关于屋顶工程的。我原本对屋面施工的理解仅限于“把防水层做好”,但翻开这本书后,才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体系何其庞大。书中对于不同屋面构造层次的解析非常透彻,比如,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某些特定荷载条件下,保温层的厚度和材料选择会有严格的限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结构找坡与构造找坡”的对比分析,它不仅指出了规范要求,还从力学角度解释了每种做法的合理性,这对于我们进行现场技术交底时,能够更有底气地与施工队进行专业对话。书中的图例丰富,很多复杂的节点构造都配有清晰的剖面图,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避免了许多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错误。对于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工程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做什么”的指导,更多是“为什么这么做”的逻辑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应对复杂屋面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建筑设计师,在很多项目中,屋面设计往往是后期赶进度的环节,容易出现设计深化不足的问题。自从将这本《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GB50345-2004)》纳入我的设计参考库后,我在深化设计阶段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这本书中对于“泛水构造”和“女儿墙收口”的详尽图示,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复杂交接面情况,避免了我在出施工图时,因为遗漏某个细节而导致现场返工。它就像是一个“标准化节点库”,直接嵌入我的设计流程中。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新材料的兼容性讨论,比如对于某些新型TPO或PVC单层防水体系与传统粘结层的过渡处理,提供了基于规范的优化建议。这使得我的设计方案不仅符合现行标准,而且具备一定的技术前沿性。这本书真正实现了从“规范条文”到“设计指导”的有效转化,是不可多得的实践宝典。

评分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有点望而却步,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只适合专家在案头供参考的“字典式”工具书。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对不同专业人员的友好度非常高。对于项目管理人员而言,书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梳理非常精炼,可以作为每周例会的技术交底提纲。而对于材料工程师来说,关于各类防水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对比分析,详尽且有数据支持,有助于优化材料选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耐久性设计”的深入剖析。它不再满足于屋面在交付阶段的合格,而是着眼于二十年甚至更长的使用周期。例如,书中对紫外线照射强度、冻融循环次数与防水层材料老化速率的关系进行了数学化描述,这让原本有些虚无缥缈的“长期可靠性”变得可量化、可设计。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是这本书超越一般施工手册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与国家标准紧密挂钩的书时,我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规范条文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读起来必定是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非常懂得“化繁为简”的艺术。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GB50345-2004的条款,而是加入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和“常见问题分析”。例如,在谈到沥青防水卷材的搭接处理时,书中不仅引用了规范的最小搭接长度,还通过“失败案例照片+原因分析+正确做法图示”的组合拳,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渗漏。这种“教学相长”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规范的学习门槛。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一边翻着标准,一边给你“划重点”并分享他的“踩坑”教训。对于刚接触屋面专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原本望而生畏的技术壁垒变得可以逾越。

评分

我最近在负责一个老旧厂房改造项目,涉及到原有屋面防水层失效后的整体翻新。面对新旧材料的兼容性以及改造过程中对既有结构可能造成影响的担忧,我翻阅了手头许多资料,最终还是回归到这本《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GB50345-2004)》。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应用”二字。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的解释上,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复杂工况下灵活运用规范。书中关于“不均匀沉降对防水层性能影响的评估”那一章节,为我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工具。它指导我如何根据建筑的年代和地质条件,来判断是需要进行局部的结构加固还是单纯的防水层替换。这种宏观层面的风险预判能力,是单纯查阅条文本身难以获得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框架,教会我如何将规范的刚性要求,融入到千变万化的现场环境中,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评分

对于有些内容与规范里有重复,但仍由较大用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