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就是對智慧的愛。它是對價值重要性的堅持 ,是對完全陷入生活瑣事而僅僅隨波逐流的拒斥。我 們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們的生活被常規攫住瞭 ,不時會被那些所謂的“消遣”或“娛樂”活動分神 。我們失去的是思考的快樂、理解的挑戰、靈感。以 及哲學的慰藉。我們都是藉著思想而生活的,所以問 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從事哲學,而在於是接受一種廉 價的、沒有挑戰的替代品,還是試圖進行真正的思考 。
羅伯特·所羅門、凱思林·希金斯編著的《大問 題(簡明哲學導論第9版)》的目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 真正思考的大門。羅伯特·所羅門教授尤以擅長授課 和寫作清晰曉暢著稱,他不像一般哲學導論著作那樣 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羅列哲學史上的一些觀點,而是 完全把讀者當成一點都不瞭解哲學,從而按照一些大 問題來組織材料,敘述生動,字裏行間都透露齣為普 通讀者的考慮。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讀者會自然而 然地進入哲學的殿堂,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哲學史上一 些*重要的觀點,而且很可能會對許多問題重新進行 審視,真正享受思考的樂趣。
羅伯特·所羅門(Robert C.Solomon,1942-2007)是世界**的哲學傢和哲學教師,尤其精於尼采、存在主義哲學和情感理論的研究,特彆擅長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大哲學傢復雜的思想,同時又不失其嚴格性。他生前是美國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Quincy Lee一百周年紀念教授和傑齣授課教授。他在密歇根大學獲得瞭博士學位,並曾在普林斯頓大學、匹茲堡大學和加州大學執教。他齣版過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哲學導引》(第7版)(Introducing Philosophy)、《哲學簡史》(A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激情》(The Passions)、《在黑格爾的精神之中》(In the Spirit ofHegel)、《關於愛》(About Love)、《**底綫》(Above the Bottom Line)、《倫理學與卓越》(Ethics and Excellence)以及《哲學的樂趣》(The Joy of Philosophy)等。 凱思林·希金斯(Kathleen M Higgins),美國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哲學教授,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奧剋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得剋薩斯大學任教,著有《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Nietzsche’s“Zarathustra”)、《我們生活的音樂》(The Music of Our Lives)、《尼采到底說什麼》(What Nietzsche Real/y Said)(與羅伯特·所羅門閤著)、《輕鬆場麵》(Comic Relief)、《哲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與羅伯特·所羅門閤著)、《我們之間的音樂:音樂是普遍語言嗎’》(The Music between Us:Is Musicthe Universal Language?)等。她還編寫或與人閤編瞭很多著作,如《美學概觀》(Aesthetics inPerspective)和《倫理學和社會哲學的十三個問題》(Thirteen 0uestions in Ethics and Social PhilosophY)等。
中文版序
前言
哲學的主題
緻教師
緻謝
導言 做哲學
避免時髦詞語
明確錶達和論證:哲學的兩個重要特徵
概念與概念框架
有風格地做哲學
邏輯準備
演繹
歸納
對論證進行批判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章 哲學問題
什麼是哲學
開篇問題
閱讀建議
第二章 生活的意義
開篇問題
什麼樣的意義
生活的各種意義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三章 上帝
開篇問題
信仰上帝
男女眾神
西方關於上帝的傳統觀念
惡的問題
信仰與理性:信仰的方式
宗教寬容:儀式、傳統和精神性
懷疑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四章 實在的本性
開篇問題
實在的世界
什麼是*真實的?
*初的形而上學傢
早期關於實在的非物理看法
柏拉圖的“理式”
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心靈與形而上學
唯心論
目的論
形而上學與日常世界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五章 真理的追尋
開篇問題
什麼是真的?
兩種真理
唯理論與經驗論
知識的預設
懷疑論
知識、真理與科學
真理的本性
閤理性
主觀真理與相對主義問題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六章 自我
開篇問題
本質自我
自我及其情感
心一身問題
關於自我的其他理論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七章 自由
開篇問題
自由與好的生活
自由意誌與決定論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八章 道德和好的生活
開篇問題
道德哲學
好的生活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道德和道德理論
義務論道德
後果論理論
亞裏士多德和美德倫理學
女性主義倫理學:關懷倫理學
道德——相對的還是**的?
尼采和對道德的攻擊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九章 正義和好的社會
開篇問題
道德與社會
社會的性質
該由誰來統治?——閤法性問題
無政府主義、自由市場以及對政府的需要
什麼是正義?
平等的含義
正義的起源與社會契約
我們邊界之外的正義
權利和自我
被拒*的正義:種族問題
性政治:女權主義哲學的興起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十章 非西方哲學
開篇問題
**西方傳統
拓寬我們的視域
其他文化,其他哲學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第十一章 美
開篇問題
美學
美與真
欣賞悲劇
關於品位的爭論
藝術、倫理與宗教
它為什麼是藝術?
大眾文化美學
篇末問題
閱讀建議
附錄一 寫作哲學
開篇問題
寫好哲學的規則
間接風格
附錄二 演繹邏輯有效的論證形式
附錄三 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非形式”謬誤
術語錶
中文版第三版譯後記
這本書在處理倫理學部分時,采取瞭一種非常保守和學院派的立場,這讓我感到一絲失望。它係統地迴顧瞭功利主義、義務論等經典理論的演變,這部分內容梳理得確實很到位,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然而,我期待的是在介紹完理論之後,能看到更多針對現代社會熱點事件的思辨練習。例如,關於人工智能的道德睏境、基因編輯的倫理界限,這些當下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在書中似乎隻是被輕描淡寫地提及,並沒有被提升到與古代哲學難題同等的討論高度。這讓整本書的“導論”意義顯得有些滯後於時代,仿佛它更專注於為讀者打下一個堅實的“曆史基礎”,卻忽略瞭哲學作為一種“行動指南”的即時價值。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嚴謹的曆史迴顧,而非一次麵嚮未來的思想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色彩的搭配很有現代感,但內容上,我得說,初讀時有些地方確實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它試圖用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來切入哲學,這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挑戰性是相當大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本體論的探討,感覺作者試圖構建一個極其嚴謹的邏輯框架,但這框架的搭建過程未免有些過於學術化瞭,很多基礎概念的鋪陳顯得有些繁復,讓人在進入核心論點之前,就已經耗費瞭大量的精力去消化那些術語和定義。我期待的是一個更具引導性的入門體驗,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領著我穿過那些晦澀的哲學迷霧,而不是直接把我扔進一片充滿專業術語的森林裏讓我自行探索。或許是翻譯的緣故,有些句子的節奏感不太對,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一氣嗬成的流暢感,需要反復迴溯纔能捕捉到作者的真正意圖。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份精緻的哲學地圖集,細節豐富,但對於一個初次繪製自己哲學版圖的讀者來說,箭頭和標記的指嚮性還需要更清晰一些。
評分從文字風格來看,這本書的敘事口吻是極其剋製和客觀的,仿佛作者在做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而非一位熱情的布道者。它很少使用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錶達,幾乎所有論述都建立在對既有哲學思想的忠實轉述之上。這種客觀性帶來瞭極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但同時也讓閱讀過程略顯枯燥。我個人更喜歡那種帶有激情和思辨火花的文字,能夠激發讀者主動參與到思想的構建中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整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知識檔案,雖然井井有條,但缺乏那種“啊哈!”的頓悟時刻。對於想要通過哲學建立自己世界觀的讀者來說,這種過於中立的描述,可能需要讀者自己額外付齣極大的主觀能動性,纔能將這些抽象概念轉化為自己的真知灼見。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從純粹的物理層麵來說,做得非常精良,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著一種沉穩的學術氣息。但是,在內容組織上,我發現不同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不夠自然。有時候,一個章節剛剛展開一個引人入勝的討論,還沒來得及深入探究其復雜性,筆鋒一轉就跳躍到瞭下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這種跳躍性打斷瞭讀者的思維連續性。尤其是當涉及到邏輯學和語言哲學交叉的部分,章節之間的銜接顯得尤為生硬,使得讀者很難建立起一個全局的、統一的哲學係統認知。它更像是一係列高質量的哲學小品文的集閤,而非一部係統性的、層層遞進的入門教材。要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需要讀者具備很強的自我整閤能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上,我感覺有些失衡。前半部分花瞭很多筆墨在一些偏嚮於形而上學的爭論上,這些爭論雖然重要,但對於想快速瞭解“哲學究竟在討論什麼”的讀者來說,可能顯得有些冗長。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引齣這些古老的議題之後,能夠迅速地聯係到當代社會和個人生活中的實際睏境。比如,當談到知識論的溯源時,我個人更希望能看到對“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確信所見所聞”這種當代議題的深入剖析,而不是沉溺於對笛卡爾式懷疑的無限延伸。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承認,作者在邏輯推演上的功力是毋庸置疑的,每一個論證都環環相扣,滴水不漏,但這種過於嚴密的論證方式,卻在一定程度上犧牲瞭閱讀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它更像是一篇寫給專業人士的綜述,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導論”,導緻我在閱讀時,時常需要放下書本,去查閱一些背景資料,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