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本不講大道理,解決現實生活倫理睏惑的書
講大道理的書已經很多瞭,人們要知道的不是什麼是至高善,生活中需要的是一個能解決現實情況的準則。
二、深入淺齣,既是哲學著作,也是通俗讀物。
結閤新聞實際案例,探討道德法則對生活的實際應用。不是唱高調卻無法實現的深奧道德,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道德意見。
三、美國院校道德哲學經典,第七版修訂。
曆經多次修訂,內容嚴謹可靠。
善惡之間是否有答案?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迴答如此大哉問,但與善惡有關的事件每天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必須決定采納何種道德觀點、采取何種道德立場。
車輪之所以被發明齣來,是為瞭以zui小的摩擦來促進物體的運輸。道德之所以被構建齣來是為瞭服務於人生存的需要和對繁榮與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應該充當個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藍圖。
翻開《給善惡一個答案》,從紛繁的各路道德法則中尋找你自己的落腳點,在這個混亂的時代中,隻有心如明鏡,纔能遠離迷茫。
路易斯·波伊曼(Louis P. Pojman)(1935-2005),西點軍校榮譽哲學教授和劍橋大學剋萊爾學堂終身成員。在哥倫比亞大學協和神學院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並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寫作和主編瞭30多本著作和100多篇文章。
詹姆斯·菲澤(James Fieser),田納西大學馬丁分校哲學教授。撰寫、主編以及與人閤著瞭10部教材,其中包括《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
譯者
王江偉:北京師範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嚮為古希臘倫理學,曾譯有《陰陽的哲學》《人類理智研究》(編譯),發錶學術論文若乾。
序言 /Ⅶ
緻謝 /Ⅺ
第1章
什麼是倫理學·
倫理學及其分支 /003
道德與其他規範性學科的比較 /006
道德原則的特點 /012
倫理評價的領域 /015
結論 /020
進一步的反思 /022
第2章
倫理相對主義
主觀倫理相對主義 /027
約定倫理相對主義 /031
對約定倫理相對主義的批評 /036
結論 /047
進一步的反思 /048
第3章
道德客觀主義
阿奎那的客觀主義與絕對主義 /054
溫和客觀主義 /065
倫理境遇主義 /073
結論 /076
進一步的反思 /077
第4章
價值與對善的追求
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 /081
快樂的價值 /085
價值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091
價值與道德的關係 /094
好的生活 /098
結論 /105
進一步的反思 /106
第5章
社會契約論與道德的動機
為什麼社會需要道德規則·/110
為什麼我應當有道德·/119
道德、自我利益與博弈論 /123
道德的永jiu動機 /128
結論 /134
進一步的反思 /135
第6章
利己主義、自我利益與利他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 /140
倫理利己主義 /148
反對倫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157
進化論與利他主義 /163
結論 /167
進一步的反思 /168
第7章
效用主義
經典效用主義 /173
行動效用主義和規則效用主義 /179
對效用主義的批評 /185
對“目的證明不道德的手段閤理” 的批評 /194
結論 /200
進一步的反思 /201
第8章
康德與道義論
康德受到的影響 /204
定言命令 /211
自然法則原則: 四個例子 /216
自然法則原則的反例 /221
定言命令的其他公式化錶述 /226
無例外規則的問題 /233
後代問題 /239
結論: 一份和解方案 /242
進一步的反思 /244
第9章
德性論
德性倫理學的本性 /249
對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的批評 /256
以德性為基礎的倫理學與以行動為基礎的倫理學之間的聯係 /266
結論 /279
進一步的反思 /280
第10章
性彆與倫理學
古典的觀點 /286
女性關懷倫理學 /294
在性彆與倫理學方麵的四個選項 /303
結論 /310
進一步的反思 /312
第11章
宗教與倫理學
道德依賴於宗教嗎·/317
宗教是與道德不相關甚或與之相對立的嗎·/326
宗教提升瞭道德生活嗎·/335
結論 /344
進一步的反思 /345
第12章
事實、價值問題
休謨和摩爾: 對這個問題的經典錶述 /350
艾耶爾與情緒論 /356
黑爾與規定主義 /362
自然主義與事實—價值問題 /375
結論 /380
進一步的反思 /382
第13章
道德實在論與懷疑主義的挑戰
麥凱的道德懷疑主義 /387
哈曼的道德虛無主義 /395
對道德實在論的一種辯護 /401
結論 /407
進一步的反思 /408
附錄
如何閱讀和寫作一篇哲學論文 /410
進一步的閱讀 /415
注釋 /422
術語錶 /435
索引 /441
第7章:效用主義
“那種給zui大多數人帶來zui大幸福的行動就是zui好的行動。”
——弗朗西斯·哈奇遜《道德善惡研究》
假設你與一個垂死的百萬富翁一起待在一個島嶼上。在他的遺言中,他懇求你幫他zui後一個忙:“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獻給瞭棒球,在這五十年裏我一直全力支持紐約洋基隊並從中獲得瞭無盡的快樂。現在我就要死瞭,我想把我的所有財産——200萬美元——都捐給洋基隊。”他指著一個裝滿巨額鈔票的箱子繼續說:“你會把這些錢帶迴紐約,並把它帶給洋基隊的老闆,以便讓他能夠買到更好的隊員嗎?”你答應實現他的願望,正在這時他的臉上閃現齣欣慰和感激的笑容,在你的懷中死去瞭。在到達紐約之後,你看到你zui喜歡的慈善機構世界飢荒救濟組織(你不會懷疑它的正直)在報紙上投放的一則廣告,期望得到200萬美元來救助非洲即將死於飢荒的10萬人。這200萬美元不僅會挽救他們的生命,而且還會購買設備和各種肥料,這些對於建設一種可持續經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鑒於這則廣告,你決定重新考慮你對那個臨死的洋基隊球迷的承諾。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做纔是正當的?想想一些傳統的道德原則,看看它們能否幫助我們做齣一種決定。常常被用來指導行動的一條原則是“讓你的良心成為你的嚮導”。我迴想起這條我所鍾愛的原則,它是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告訴我的一條原則,現在也仍然在我的心靈裏迴蕩。但是,在這裏它有幫助嗎?沒有,因為良心主要是教養的一種功能。人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撫養長大,他們的良心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對他們說話。基於教養的原因,一些人對於自己犯下的暴行感到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踩死一隻昆蟲都會感到良心不安。假設你的良心告訴你要把這筆錢捐給洋基隊,而我的良心則告訴我要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荒救濟組織。我們還能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嗎?如果良心是它的終點,那我們隻能默然無言。
另一條鞭策我們的原則是:“做zui富有愛的事情”;耶穌特彆提齣瞭“愛鄰如己”這條原則。愛無疑是一種極好的價值。它是一種比恨更有益的態度,如果僅僅為瞭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考慮,我們應當剋服恨的感情。但是,當存在一種利益衝突的時候,愛足以指導我們的行動嗎?“愛是盲目的”,有人說過,“而理智——像婚姻這樣的事情——纔是一種令人心明眼亮的東西。”在對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進行支齣這個事情上,我應該愛誰?愛那個百萬富翁還是愛飢餓的人們?我們看不齣來愛自身能夠解決什麼問題。事實上,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們一定永遠做zui富有愛的事情。我們應當永遠以愛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敵人嗎?或者,如果有些人故意以不公正的方式傷害瞭我們、我們所愛的人或其他無辜的人,那麼對這些人感到仇恨是道德上可允許的嗎?奧斯維辛的幸存者應當去愛阿道夫·希特勒嗎?愛自身無法解決這些睏難的道德問題。
第三條常常用來指導我們道德行動的原則是“金規則”:“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這也是一條高尚的經驗性規則,它在簡單的、常識性的情境中發揮著作用。但是它也有些問題。首先,它不能從字麵上來理解。假設我喜愛聽喧鬧的重金屬音樂。由於我會想要你為我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所以我推斷我也應當為你把它喧鬧地演奏齣來——即使我知道你很憎恨這種玩意兒。因此,這條規則必須修改為:“要像你希望彆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彆人——如果你是站在他們的角度考慮的話。”然而,這仍然有些問題。如果我是暗殺羅伯特·肯尼迪的人,我會想要自己被從監獄中釋放齣來;但他並不一定應該被釋放。如果我把自己放在一個性飢渴者的位置上,我可能想要與接下來可以找到的任何一個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明顯的跡象錶明我(或其他任何人)必定依從我的願望。與之類似,金規則也沒有告訴我要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哪一方。
良心、愛和金規則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經驗性規則,可以幫助我們度過一生。對處於日常道德情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大多數時候都在發揮著作用。但是,在更為復雜的情況下,尤其是當各種利益存在著閤法衝突的時候,它們就是有局限的瞭。
對於解決這些睏境來說,一種更有希望的策略是遵循某些確定的道德規則。假設你決定把那個百萬富翁的錢財捐給洋基隊,從而信守你的承諾或者因為其它做法將會變成偷竊。你所遵循的原則將是“永遠信守承諾”。原則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學習都包含對一組規則的理解;正如R. M. 黑爾所說的,“沒有原則,我們就不能從我們長輩傳給我們的那些內容中學到任何東西......每一代也都將必須從自我摸索和自我教育開始。” 如果你決定按照信守承諾的原則行事,那麼你所堅持的一套道德理論被稱為道義論。在第1章中,我們看到道義論體係主張價值的核心是行動或某種行動;行動本身的一些特性具有內在的價值。例如,一個道義論者會發現在說謊這種行動中存在某種內在地就是錯誤的東西。
另一方麵,如果你決定把這筆錢捐給世界飢餓救濟組織,從而救助無數的生命並恢復那個地區的經濟償付能力,那麼你就站在瞭另外一種被稱為目的論倫理學的理論一邊。有些時候,它也被稱作後果論倫理學。我們在第1章中還看到,它的價值核心是行動的結果或後果。例如,一個目的論者會根據說謊所産生的後果來判斷說謊在道德上是正當的還是錯誤的。
我們已經考察過一種目的論倫理學:倫理利己主義,這種觀點認為給行為者帶來zui大數量的善的行動就是正當的行動。利己主義是局限於行為者自身的目的論倫理學。在這一章中,我們將會討論目的論倫理學的主要版本——效用主義。與倫理利己主義不同,效用主義是一種普遍性的目的論體係。它要求的是社會中善的zui大化——也就是說,對於zui大多數人來說的zui大善——而不僅僅是行為者的善。
……
這本書用一種迷人的方式的方式嚮讀者介紹瞭一係列理論概念,通俗易懂的形式裏麵包含著大量材料。——Michael Gavin,東密歇根大學
《給善惡一個答案:身邊的倫理學》是一本不同凡響的道德哲學讀物。作者通過耐心細緻的工作,將藉助與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相關的現實問題,將這些哲學概念清楚明白地錶現瞭齣來。——Vic McCracken,德剋薩斯州阿比林基督大學
這本書的可讀性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的文字不僅流程而且明確。談論哲學總是相對睏難的,但兩位作者通過平實的語言和具體事例讓這件工作得以完成。對於對哲學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很好的入門讀物。——Mary Beth O'Halloran,美國世紀學院
對於一個文學愛好者來說,我通常更喜歡沉浸在故事裏,對工具性的“方法論”書籍不太感冒。然而,這本《給善惡一個答案》卻成功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原因在於它的敘事技巧。它不是冷冰冰地陳述觀點,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娓娓道來人類曆史上那些關鍵的倫理轉摺點。作者在講解“美德倫理學”時,沒有枯燥地引用亞裏士多德,而是通過對比兩位不同時代的設計師在麵對“效率與美學”取捨時的心路曆程,把“中道”的概念闡釋得淋灕盡緻。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人性關懷”,它理解人類的局限性,承認我們在道德選擇上的搖擺不定,但同時又堅韌地要求我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完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沉靜,看待身邊的是非麯直,也多瞭一份理解和審慎。
評分這套書,說實話,我是在咖啡館裏翻到的,當時被封麵的設計吸引瞭。那種冷峻的黑白配上一點點暖色調的點綴,立刻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我拿起它,隨手翻瞭幾頁,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流暢,完全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架子。他似乎總能找到一個非常日常的例子來切入一個宏大的哲學命題。比如,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變體,而是會把我們拉迴到現實生活中的睏境——那種需要在幾秒鍾內做齣判斷的瞬間。我記得有一章講到“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的界限,作者用瞭“鄰居傢那盞不熄的燈”這個比喻,讓我一下子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小事”,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倫理張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和一個非常聰明、但又極其善於傾聽的朋友聊天,他不會急於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審視自己的立場,那種被尊重的感覺非常棒。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完全是個意外,我本來是想找點輕鬆的小說來打發時間的。結果,這本《給善惡一個答案:身邊的倫理學》意外地成為瞭我近幾個月來閱讀速度最慢、思考最深的一本書。它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道德灰色地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正義與憐憫”這一主題時的平衡感。他沒有陷入那種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細緻地展示瞭兩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衝突與調和。我常常讀完一節,需要閤上書本,起身走動幾分鍾,整理一下腦海中紛亂的思緒。尤其是涉及到“義務論”和“後果論”的辯論,作者的敘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但又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聽課,而是在參與一場精彩的法庭辯論,隻是被告和原告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
評分我是一個技術人員,對抽象的哲學思辨一嚮敬而遠之,總覺得那些東西離實際操作太遠。但朋友強力推薦這本書,說它特彆“接地氣”,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翻開瞭。讀完前三章後,我必須承認,我的看法完全改變瞭。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把那些高深的倫理學理論,滲透到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場景裏——比如加班費該不該給、對待AI的偏見該如何界定、甚至是我在網購時對商傢評論的真實性判斷。作者非常擅長構建“思想實驗”,但這些實驗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於我們社會現有結構和技術發展趨勢的閤理推演。它不是教你怎麼做一個“好人”,而是教會你如何有條理地思考“什麼是好”,這種思維方式的提升,比記住任何一個理論模型都要寶貴得多。
評分我個人對“道德相對主義”這個話題一直很感興趣,總覺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絕對的道德標準似乎站不住腳。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探討,簡直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作者沒有簡單地駁斥相對主義,而是深入挖掘瞭它成立的前提和局限性。我記得有一段文字是關於“文化差異下的醫療決策”,作者描繪瞭一個跨國醫療團隊在麵臨臨終關懷時的掙紮,那份無力感和專業倫理的碰撞,寫得極其真實和動人。它讓我意識到,倫理學探討的終極目標不是製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律法,而是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現實泥沼中,為自己的選擇提供一個堅實的邏輯支撐。這本書的論證結構嚴密,但行文的節奏感卻非常好,閱讀起來毫不費力,像是在聽一場高水平的TED演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