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伟华 著
图书标签:
  • 唐方镇
  • 文职僚佐
  • 地方志
  • 谱系
  • 修订本
  • 清代史
  • 官僚制度
  • 家族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76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12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7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方镇文职僚佐指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使府文职僚佐,文职僚佐范围,参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其文职僚佐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参谋、孔目官、要籍等,其中行军司马副使等职,边地或战时多武人充职。 本书考证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
  书中尽可能利用经过整理出版的唐代墓志,但并不盲从,而是细心核阅原文,稽考有关史籍,以纠正编著者的错失。如前几年出版的《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此书虽;12集了不少新出土的墓志拓片,但由于编者粗心大意,著录时可说是错误百出。就伟华同志所指出的,如天平军崔成相,《隋唐五代墓志;12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有《崔君夫人李氏墓志》,《汇编》编者谓此志为崔德裕作。按此文署“堂弟特进行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德裕撰”。墓主为李氏,则其堂弟当然也姓李,怎么可能姓崔呢?所署官职勋阶也正与李德裕相合,且此志中明明记有“夫人赵郡赞皇人……祖赠太师赞皇文献公讳栖筠”,也可与两《唐书》之李栖筠、李德裕传对看。书中考崔成相事,同时也纠正《汇编》著录之误。类是者又如凤翔孙纾,《;12编》洛阳卷第十五册《孙君妻李氏墓志》,有云“再从侄孙前凤翔节度掌书记试秘书省校书郎纾撰"。此处并可参《汇编》第十三册之《孙简墓志》,称“第五男前京兆府渭南县尉集贤校理纾书",可见《李氏墓志》撰者为孙纾。而《汇编》编者却误作李纾,另于《孙简墓志》处之孙纾,又将其姓名写作孙理纾,其原因乃误读文中之“集贤校理纾书”,以“理纾"为其名。《汇编》之误不一而足,于此也可见伟华同志读书之细与考校之精。

作者简介

  戴伟华,1958年生,江苏泰州人,1997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唐代幕府与文学》、《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唐代文学综论》等著作多种。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广东省政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以及其他项目多项。

目录

原版傅璇琮序
凡例
正文
凤翔
汾宁
泾原
漉坊
夏绥
朔方
振武
宣武
义成
忠武
天平
兖海(泰宁)
感化(武宁)
平卢
河阳
陕虢
河东
河中
昭义
义武
义昌
幽州
成德
魏博
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
荆南
归义
淮南
浙西
浙东
宣歙
江西
福建
鄂岳
湖南
黔中
剑南西川
剑南东川
岭南东道
岭南西道
容管
桂管
静海
京畿
同州
华州
东畿
晋慈
感义
武定
武贞
陇右
河西
碛西北庭
安西四镇
淮西
蔡州
安州
附考
引书要目和参考书目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 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深入剖析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设置、职能、任用、待遇及其在地方行政体系中的运作机制。本书通过对唐代史料的细致梳理与辨析,旨在还原这一在唐代地方行政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却又常被忽视的群体。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方镇制度是唐代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镇文职僚佐则是支撑方镇运转、实现地方治理的关键力量。尽管历代史家对唐代政治制度多有论述,但关于方镇文职僚佐的系统性研究却相对不足。本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对理解唐代地方权力结构、官僚体系运作以及士人阶层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内容梗概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对唐代方镇文职僚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上篇:方镇文职僚佐的体制与职能 第一章:方镇体制的形成与文职僚佐的早期设置 唐代方镇制度的缘起与演变: 追溯安史之乱前后方镇制度的形成背景,分析其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与地方行政的重塑。 早期方镇的文职机构构成: 探讨唐代前期方镇内部初步建立的各类文职官署,如留后、判官、推官等,分析其职能的初步界定。 文职僚佐的选拔与任用考量: 考察早期文职僚佐的选拔途径,如科举、门荫、举荐等,以及其任用过程中对出身、门第、才干等因素的考量。 早期文职僚佐的职能侧重: 分析早期方镇文职僚佐在协助节度使处理日常政务、司法、财政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与军职官员的协同关系。 第二章: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职官体系 判官与推官: 详细考证判官和推官在方镇体系中的地位、职权范围、权力演变,以及其与节度使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方镇判官、推官设置的差异与特点。 司马、长史、录事等官员: 考察这些在方镇内部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官员,分析其具体的职责分工,如掌管财政、文书、户籍、司法等。 幕僚与从事: 深入研究方镇节度使身边作为非正式僚属存在的幕僚和从事。分析他们的来源、职责、在方镇决策中的实际影响力,以及与正式官僚体系的关系。 其他各类文职官署与职能: 梳理方镇内部可能存在的其他文职机构,如转运使、度支、判官厅、按察使等,分析其具体职能和人员配备。 第三章:方镇文职僚佐的职能细化与权力运行 日常政务处理: 深入剖析文职僚佐在协助节度使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中的具体工作,如公文批转、政令传达、民情上报、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等。 司法审判与刑名事务: 考察文职僚佐在方镇司法体系中的作用,如推官审案、记录、判决执行等,分析其在维护地方秩序、处理民事纠纷中的职能。 财政赋税管理: 梳理文职僚佐在方镇财政收支、税收征管、粮食储备、度支拨付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分析其对地方财政运作的影响。 文书与档案管理: 阐释文职僚佐在处理方镇日常公文、建立和保管各类档案中的重要性,分析其在信息传递和历史记录中的作用。 对外联络与文告撰拟: 探讨文职僚佐在方镇与中央、与其他方镇之间的公文往来、奏疏撰拟、文告发布等方面的职能。 方镇僚佐与中央官僚体系的互动: 分析方镇文职僚佐在执行中央政令、接受中央监督,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央传递信息、表达诉求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下篇:方镇文职僚佐的任用、待遇与社会影响 第四章:方镇文职僚佐的任用机制与人事流动 任用途径的多样性: 考察科举、门荫、流内铨、京官外任、荐举等多种任用途径在方镇文职僚佐选拔中的作用。 门第与出身的影响: 深入分析士族门第、官僚家庭背景对方镇文职僚佐任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力的变化。 才干与资历的考量: 探讨方镇节度使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考察文职僚佐的行政能力、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 任官的动态性: 分析文职僚佐在不同方镇、不同职级之间的人事调动,以及因地域、派系、政治气候等因素造成的人事变动。 方镇节度使的用人自主权: 考察在方镇权力膨胀的背景下,节度使在任用文职僚佐方面所拥有的自主权及其限度。 第五章:方镇文职僚佐的俸禄、待遇与社会地位 俸禄制度与实物禄: 详细考证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俸禄标准、发放方式,以及与京官俸禄的比较。 衣食、住房、车辆等福利: 梳理方镇文职僚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分析其与官阶、职能的相关性。 职官之外的恩遇与荫庇: 探讨节度使对亲信或有才之士的额外赏赐、提拔、荫庇等非制度性待遇。 文职僚佐的社会地位与群体认同: 分析方镇文职僚佐在社会阶层中的定位,以及他们作为地方精英的社会交往、文化活动等。 文职僚佐与地方士人的联系: 探讨方镇文职僚佐与当地士人、学者、文人的互动,以及他们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六章:方镇文职僚佐在唐代地方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 承上启下的纽带: 阐释文职僚佐在连接中央与地方、传达政令、反馈民情方面的关键作用。 方镇权力运作的润滑剂与制约者: 分析文职僚佐如何协助节度使处理政务,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节度使的权力形成制约。 地方治理的推动者: 考察文职僚佐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方面的贡献。 政治动荡中的角色: 探讨在藩镇割据、政局动荡时期,文职僚佐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自处、生存,甚至参与其中。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总结唐代方镇文职僚佐制度的得失,及其对宋代以来地方官僚体系演变的启示。 七、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的研究方法坚持史料为本,注重史料的辨析与考证。研究者广泛搜集了唐代史籍、笔记、碑刻、墓志等各类一手资料,并充分借鉴了考古发现、文献学、社会史、制度史等相关研究成果。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系统性与全面性: 对唐代方镇文职僚佐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梳理,涵盖了从设置到职能,从任用到待遇,再到社会影响的各个层面。 细节性与深度性: 深入挖掘了大量细节史料,对具体官职、职权、人事流动、待遇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动态性视角: 关注方镇文职僚佐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镇的变化与发展,展现了其动态演变的轨迹。 跨学科的视野: 借鉴了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图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方镇文职僚佐的地位与作用。 修订与完善: “修订本”的出版,意味着本书在原有基础上,针对一些疏漏或新发现的史料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使其研究更加严谨和可靠。 八、 结论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了唐代地方行政体系中一支重要但常常被遗忘的群体,也为理解唐代政治制度的运作、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士人阶层的角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书的研究成果,无疑将为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并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唐代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绝对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唐朝地方行政体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唐朝军事、政治的著作,但对于那些支撑起整个行政体系的基层官员,了解甚少。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在梳理唐朝方镇文职僚佐的设置和演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唐代的官方史书、笔记小说、碑刻墓志等,并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审慎的辨析,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修订本的出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先前存在争议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并补充了更多新发现的史料,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方镇僚佐的构成和职能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唐朝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地方行政体系所经历的变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唐朝统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支撑力量,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辉煌王朝的运作机制。

评分

作为一名对唐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凭借着作者流畅的叙述和翔实的例证,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盛的唐朝,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职官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书中对不同官职的日常工作的描绘,虽然未必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对一些负责征收赋税、管理户籍的僚佐的描述,让我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琐碎与不易。而作者在分析这些文职人员的晋升途径、社会地位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之间微妙的关系。修订本中增加的图表和表格,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官职体系的层层叠叠,让人对当时的官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某个方镇的僚佐是如何处理一起地方纠纷的,或者某个文职官员是如何协助长官处理政务的。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唐朝的社会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细节之处,《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正是将这一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关注的不是那些显赫的政治人物,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文职僚佐。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勾勒出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画像,他们的来源、他们的职能、他们的去向,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方镇僚佐的差异化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朝代,地方行政的管理方式也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修订本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在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后,对原有的论述进行了优化和补充,使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加成熟和完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各个方镇之中,看到了那些文职官员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与当地的士人、百姓打交道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生动的唐朝社会风情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这本《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处于权力核心之外,却又默默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文职人员。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它不像那些宏大的政治史著作,将焦点完全放在帝王将相的争斗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方志中,挖掘出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作者在材料搜集上可谓煞费苦心,从大量的史料文献中提炼出关于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零散信息,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来审视唐朝的行政管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修订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考证和补充,我相信这会为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学者们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参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那些身处偏远地区,却一丝不苟履行职责的文职人员,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承载着国家治理的基石。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致敬。

评分

不得不说,《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的出版,对于研究唐代基层治理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常常会遇到关于地方文职官员任命、职责划分、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模糊不清之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支离破碎。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作者对“方镇”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僚佐这一群体的范围界定,都相当精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僚佐设置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和研究思路。修订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对一些具体职官的考证,例如对一些地方性职位的名称变迁、职能演变等都有详尽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唐朝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唐朝后期地方势力的发展,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肌体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胞,但恰恰是这些细胞,维系着整个肌体的正常运转。

评分

“历史”之外的记忆

评分

盛世经典胡多喝点患得患失说的很对

评分

要爬梳很多资料,不容易呀

评分

虽然姗姗来迟,但景军在书中,批判性采用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弟子兼同事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概念还是会给初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民族等社会制度的影响”。作为涂尔干的学术继承人之一,哈布瓦赫承认“集体记忆”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的同时,指出“个体记忆”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属性,正是这种多元叙事的存在,赋予了个体具体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此项研究中,景军借助大川村民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重建了与主流“历史”不尽相同的“社会记忆”。

评分

摆在书架上,还没看完,得慢慢看

评分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评分

修订版很赞,物流快!

评分

就伟华同志所指出的,如天平军崔成相,《隋唐五代墓志;12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有《崔君夫人李氏墓志》,《汇编》编者谓此志为崔德裕作。按此文署“堂弟特进行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德裕撰”。墓主为李氏,则其堂弟当然也姓李,怎么可能姓崔呢?所署官职勋阶也正与李德裕相合,且此志中明明记有“夫人赵郡赞皇人……祖赠太师赞皇文献公讳栖筠”,也可与两《唐书》之李栖筠、李德裕传对看。书中考崔成相事,同时也纠正《汇编》著录之误。类是者又如凤翔孙纾,《12编》洛阳卷第十五册《孙君妻李氏墓志》,有云“再从侄孙前凤翔节度掌书记试秘书省校书郎纾撰"。此处并可参《汇编》第十三册之《孙简墓志》,称“第五男前京兆府渭南县尉集贤校理纾书",可见《李氏墓志》撰者为孙纾。而《汇编》编者却误作李纾,另于《孙简墓志》处之孙纾,又将其姓名写作

评分

还没有读,不足为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