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绝对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唐朝地方行政体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我之前阅读过不少关于唐朝军事、政治的著作,但对于那些支撑起整个行政体系的基层官员,了解甚少。这本书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在梳理唐朝方镇文职僚佐的设置和演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各种类型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唐代的官方史书、笔记小说、碑刻墓志等,并对这些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进行了审慎的辨析,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修订本的出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一些先前存在争议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并补充了更多新发现的史料,这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方镇僚佐的构成和职能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唐朝中央集权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地方行政体系所经历的变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揭示了唐朝统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支撑力量,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辉煌王朝的运作机制。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细节之处,《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正是将这一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关注的不是那些显赫的政治人物,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文职僚佐。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勾勒出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画像,他们的来源、他们的职能、他们的去向,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方镇僚佐的差异化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同一个朝代,地方行政的管理方式也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充满了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修订本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分析推向了新的高度,作者在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新研究成果后,对原有的论述进行了优化和补充,使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加成熟和完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各个方镇之中,看到了那些文职官员们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如何与当地的士人、百姓打交道的。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生动的唐朝社会风情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唐代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凭借着作者流畅的叙述和翔实的例证,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盛的唐朝,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职官员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的身影。书中对不同官职的日常工作的描绘,虽然未必有波澜壮阔的故事,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对一些负责征收赋税、管理户籍的僚佐的描述,让我了解到他们工作的琐碎与不易。而作者在分析这些文职人员的晋升途径、社会地位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之间微妙的关系。修订本中增加的图表和表格,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官职体系的层层叠叠,让人对当时的官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例如某个方镇的僚佐是如何处理一起地方纠纷的,或者某个文职官员是如何协助长官处理政务的。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唐朝的社会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不得不说,《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的出版,对于研究唐代基层治理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常常会遇到关于地方文职官员任命、职责划分、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模糊不清之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支离破碎。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作者对“方镇”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僚佐这一群体的范围界定,都相当精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僚佐设置差异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和研究思路。修订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对一些具体职官的考证,例如对一些地方性职位的名称变迁、职能演变等都有详尽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唐朝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唐朝后期地方势力的发展,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肌体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胞,但恰恰是这些细胞,维系着整个肌体的正常运转。
评分这本《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官僚体系的运作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处于权力核心之外,却又默默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文职人员。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求知欲,它不像那些宏大的政治史著作,将焦点完全放在帝王将相的争斗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方志中,挖掘出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作者在材料搜集上可谓煞费苦心,从大量的史料文献中提炼出关于唐代方镇文职僚佐的零散信息,并将其系统化、条理化,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来审视唐朝的行政管理。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修订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考证和补充,我相信这会为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学者们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参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那些身处偏远地区,却一丝不苟履行职责的文职人员,他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承载着国家治理的基石。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对历史细节的致敬。
评分就伟华同志所指出的,如天平军崔成相,《隋唐五代墓志;12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有《崔君夫人李氏墓志》,《汇编》编者谓此志为崔德裕作。按此文署“堂弟特进行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德裕撰”。墓主为李氏,则其堂弟当然也姓李,怎么可能姓崔呢?所署官职勋阶也正与李德裕相合,且此志中明明记有“夫人赵郡赞皇人……祖赠太师赞皇文献公讳栖筠”,也可与两《唐书》之李栖筠、李德裕传对看。书中考崔成相事,同时也纠正《汇编》著录之误。类是者又如凤翔孙纾,《12编》洛阳卷第十五册《孙君妻李氏墓志》,有云“再从侄孙前凤翔节度掌书记试秘书省校书郎纾撰"。此处并可参《汇编》第十三册之《孙简墓志》,称“第五男前京兆府渭南县尉集贤校理纾书",可见《李氏墓志》撰者为孙纾。而《汇编》编者却误作李纾,另于《孙简墓志》处之孙纾,又将其姓名写作
评分盛世经典胡多喝点患得患失说的很对
评分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修订版很赞,物流快!
评分作者钩沉史志、文献,详细考订了唐代方镇的文职僚佐,正如傅璇琮所言,丰富了我们对唐代节镇幕府与文学关系的认识,值得对此有兴趣的同学一读。
评分好
评分《唐方镇文职僚佐考(修订本)》考证了唐代方镇文职僚佐。方镇文职僚佐指节度使、观察使、经略使等使府文职僚佐,文职僚佐范围,参照《两唐书》和严耕望《唐代方镇使府僚佐考》,其文职僚佐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参谋、孔目官、要籍等,其中行军司马副使等职,边地或战时多武人充职。
评分就伟华同志所指出的,如天平军崔成相,《隋唐五代墓志;12编》洛阳卷第十四册有《崔君夫人李氏墓志》,《汇编》编者谓此志为崔德裕作。按此文署“堂弟特进行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卫国公德裕撰”。墓主为李氏,则其堂弟当然也姓李,怎么可能姓崔呢?所署官职勋阶也正与李德裕相合,且此志中明明记有“夫人赵郡赞皇人……祖赠太师赞皇文献公讳栖筠”,也可与两《唐书》之李栖筠、李德裕传对看。书中考崔成相事,同时也纠正《汇编》著录之误。类是者又如凤翔孙纾,《12编》洛阳卷第十五册《孙君妻李氏墓志》,有云“再从侄孙前凤翔节度掌书记试秘书省校书郎纾撰"。此处并可参《汇编》第十三册之《孙简墓志》,称“第五男前京兆府渭南县尉集贤校理纾书",可见《李氏墓志》撰者为孙纾。而《汇编》编者却误作李纾,另于《孙简墓志》处之孙纾,又将其姓名写作
评分“历史”之外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