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秋零 著
图书标签:
  • 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哲学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批判哲学
  • 古典哲学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52748
商品编码:1027298429
出版时间:2004-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秋零 著作 李秋零 主编 定  价:66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01日 页  数:548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0052748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康德著作全集》第三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导言 《康德著作全集》第三卷,收录的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的第二版。这部作品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块基石,更是现代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知识、现实、道德和自由的认知框架,开启了批判哲学的先河,为后来的唯心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等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康德对那个时代哲学困境的回应。十八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正如火如荼。前者强调天赋的理性知识,认为知识的来源在于理性本身;后者则主张知识皆源于感官经验,理性仅是处理经验的工具。这两种思想的极端化,一方面导致了哲学上的僵化与教条,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怀疑论的兴起,尤其是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怀疑论,对因果性、实体性等理性概念提出了深刻的质疑,让整个知识体系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德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系统性的思辨,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为知识的确定性找到坚实的基础。他不是简单地站在某一方,而是试图超越这二元对立,提出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哥白尼将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康德也主张将哲学的焦点从对象转移到认识主体,即人类的认识能力本身。他认为,不是我们的认识被动地适应对象,而是对象必须按照我们认识能力的结构来呈现。 《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议题与结构 《纯粹理性批判》的宏大目标是探究“纯粹理性”——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理性——的能力范围与界限。康德试图回答三个根本性的问题: 1. “我能知道什么?”(What can I know?)——这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关乎知识的来源、可能性和合法性。 2. “我应该做什么?”(What ought I to do?)——这是关于伦理学的范畴,关乎道德法则和行为准则。 3. “我能希望什么?”(What may I hope?)——这是关于宗教、永生等形而上学问题的推测,关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聚焦于第一个问题,并为回答后两个问题奠定了方法论和理论基础。全书分为导言、两个主要部分:“纯粹认识论”(Transcendental Doctrine of Elements)和“纯粹方法论”(Transcendental Doctrine of Method)。 第一部分:纯粹认识论 纯粹认识论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它又被细分为“纯粹感性论”(Transcendental Aesthetic)和“纯粹知性论”(Transcendental Logic)。 纯粹感性论:空间与时间 在这一部分,康德考察了人类认识的“感性”能力。他认为,感性并非仅仅是被动地接收外部刺激,而是具有其先天的结构,即空间(Raum)和时间(Zeit)。空间和时间并非独立于我们感官之外的客观实体,而是我们认识主体用来组织和理解外部世界感官材料的“直观形式”。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感知事物并判断它们的位置和先后顺序,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天生就内建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先天把握能力。 康德将空间和时间称为“先验的直观”(transzendentale Anschauung),它们是普遍的(allgemein)且必然的(notwendig)。任何经验性的对象都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显现,否则我们根本无法感知它们。例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于空间中的物体,也无法想象一个不按时间流逝的事件。空间和时间构成了我们一切经验的基础,是感性材料的容器。 通过这一论证,康德成功地化解了休谟对空间和时间的怀疑。休谟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则反驳道,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拥有先天的空间和时间形式,我们才能形成关于经验的普遍和必然的判断,比如几何学和算术学中的真理。几何学研究的正是空间本身的性质,而算术学研究的则是时间中数的序列。这些学科之所以能够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正是因为它们基于我们先天的直观形式。 纯粹知性论:范畴与判断 在感性为我们提供了“被给予的直观”之后,康德转向了“知性”的作用。知性是思维的能力,它负责将感性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概念(Begriffe)。然而,康德指出,知性并非任意地形成概念,它同样依赖于先天的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范畴”(Kategorien)。 康德从亚里士多德的判断分类出发,列出了十二个范畴,它们是纯粹知性的先天概念,用来统觉(Apperzeption)感性材料,使之成为被理解的现象。这些范畴包括: 量的范畴: 统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 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 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不存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康德认为,范畴是“思维的先天形式”,它们是我们在形成任何经验性判断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例如,当我们说“A是B”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运用“实体与偶性”的范畴,将“A”视为一个实体,而“B”则被理解为它的一个属性。当我们说“X导致Y”时,我们则是在运用“原因与结果”的范畴。 知性通过运用这些先天范畴来“综合(synthetisieren)”感性直观,从而形成“经验性判断(empirische Urteile)”。这些判断,一旦与经验材料相结合,就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因此,康德认为,我们的知识并非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模仿,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先天认识结构对客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的产物。 康康德区分了“现象(Phänomene)”和“物自体(Ding an sich)”。现象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知性共同作用所认识到的世界,即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能力之外的“自在之物”,是现象背后的真实存在。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无法直接认识物自体。康德的这一区分,旨在划定我们认识的界限,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幻想。 康德进一步区分了“分析判断(analytische Urteile)”和“综合判断(synthetische Urteile)”。分析判断是谓项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例如“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的”。这类判断是普遍必然的,但它们不能增加新的知识。综合判断则是谓项不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例如“这朵花是红色的”。这类判断可以增加新知识,但它们通常是偶然的。 然而,康德的核心洞见在于,存在着一种“先验综合判断(transzendentale synthetische Urteile)”。这类判断既增加了新知识,又是普遍必然的。例如,“所有事件都有一个原因”(原因与结果范畴的先验应用),“两条直线不能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空间直观的先天性质)。正是这些先验综合判断,构成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确保了它们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第二部分:纯粹方法论 纯粹方法论探讨的是如何才能使纯粹理性具有确定性,以及如何避免其落入形而上学的谬误。康德在这里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先验的统一性”: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形成连贯的经验,是因为知性有一个先天的统一原则,即“统觉”(Apperzeption)。统觉是我们对自身意识统一性的把握,是所有概念得以联系和形成的根源。知性通过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最终由统觉将其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经验。 “先验的独断论”:康德批判了试图超越经验界限,用纯粹理性去认识“自在之物”的形而上学,称之为“先验的独断论”(transzendentaler Dogmatismus)。他认为,当理性试图去认识那些我们无法通过感官经验来检验的领域,例如灵魂、世界整体、上帝等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Antinomie)”,即理性在同一问题上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但同样貌似合理的结论。例如,关于世界的开始,理性既可以论证世界是无限的,也可以论证世界是有限的。这些二律背反的出现,恰恰证明了理性在这些问题上的无能为力。 “对理性概念的界限划定”:康德明确指出,纯粹理性只能作用于“现象”,即可经验的对象。对于“本体”,即“物自体”,理性无能为力。我们所认识的“实体”、“原因”等概念,都必须应用于经验世界中的对象。试图将这些概念应用于非经验性的本体,就会产生概念的“幻象(Schein)”。 “理想”:康德探讨了“纯粹理性的理念(Ideen der reinen Vernunft)”,包括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他认为,这些理念并非知识的对象,而是“调节性的原则(regulative Prinzipien)”,它们指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激发我们去追求更完满的知识,但我们无法通过它们获得关于这些领域的实在知识。例如,“上帝”的理念激励我们去思考宇宙的终极原因,但我们不能“知道”上帝的存在。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重要修订 《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于1781年出版,第二版于1787年出版。第二版是康德根据第一版出版后的反响和自己的进一步思考所作的修订,其目的是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思想,纠正第一版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或易被误解之处。 第二版最重要的修订体现在: 序言的修改:康德在第二版的序言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哲学的目标、方法以及与之前哲学的关系,并对一些批评作出了回应。 “对任何未来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的补充:在第二版中,康德增加了这个章节,旨在更系统地阐述他“先验唯心论”(transzendentaler Idealismus)的观点,区分了“先验唯心论”和“现象唯心论”,强调了他所提出的时空作为“直观形式”的性质,以及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结构。 对二律背反部分的重写:在第二版中,康德对第一版中关于“二律背反”的论述进行了更为详尽和清晰的阐述,进一步说明了为何在这些形而上学问题上理性会产生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的意义。 对一些论证的精炼和深化:康德在第二版中对一些重要的论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使得逻辑更加严谨,表达更加清晰。 《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与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现,标志着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开启了“批判哲学”:康德通过对其自身理性能力的批判性考察,划定了认识的界限,为知识的确定性找到了基础,同时又避免了形而上学的空谈。 解决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康德融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合理成分,指出知识既需要先天的理性结构,也需要感官经验的材料。 奠定了现代认识论的基础:康德关于先天范畴、直观形式、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认识论研究。 为道德哲学和美学研究铺平道路:《纯粹理性批判》虽然主要聚焦于认识论,但其对理性能力的界定,为康德后续的《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和《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德著作全集》第三卷收录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是理解康德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关键文本。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挑战了我们对知识、存在和理性的固有认知,至今仍散发着强大的思想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阅读这部著作,是一次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极限进行探索的智力冒险,它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理性与现实交织的宏大思想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巨著的,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与一位极其睿智、要求极高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极其严肃的对话。作者的论证节奏把握得极其老辣,他总是在你最可能产生疑问的节点给出最出乎意料的转折,让你不得不重新校准你的理解坐标。尤其是在涉及时间与空间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时,他将其还原为我们心智的纯粹形式,这种彻底的颠覆感,让我对“实在”的理解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动摇。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出了日常生活的惯性,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审视人类认知的全部疆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事实”,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性堡垒,所有关于知识的断言都必须在此接受检验,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方法论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与其说是哲学论文,不如说是一种近乎于数学证明的艺术展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作者似乎完全超脱于个人情感和时代偏见之外,只专注于揭示认知结构本身的必然性。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叙述方式,虽然过程漫长且充满术语的阻碍,但只要你跟得上,最后的结论必然是令人信服的。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形而上的争论,本质上都源于对基本概念界限划分的模糊。读完一部分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尝试用我自己的语言复述他的核心论点,这个过程无比艰难,但也极其有效地检验了我是否真正理解了那些精妙的区分。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需要用一生去学习和反思的知识灯塔,它照亮的不仅是哲学史,更是人类心智自身的深渊与潜力。

评分

这部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直抵核心的感觉,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似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哲思重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他对于知识来源与界限的探讨,简直像是在为整个认识论领域搭建一个全新的、极其精密的脚手架。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理解世界的最高点,结果他轻轻一抬手,告诉你脚下还有无数你从未察觉的基石需要重新审视。尤其是在谈论先验直观和范畴的时候,那种将人类心智结构视为一种内在立法者的论断,简直是石破天惊。读起来需要极度的专注,因为它不容许任何一丝神游,一旦走神,后面几十页的内容可能就变得晦涩难懂。它不是那种可以消遣时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智力马拉松,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与逻辑承受力。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得停下来,对着空白的地方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洁却蕴含无限张力的论断,试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过程既痛苦又充满醍醐灌顶的快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得令人发指,仿佛是一座用纯粹逻辑砌成的哥特式大教堂,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证步骤都像精密的飞扶壁,共同支撑着宏伟的知识穹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棘手形而上学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广博与手术刀般的精确。他似乎对前人的所有思考了如指掌,然后毫不留情地指出其内在的矛盾与不足,提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基于心智自身的分析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部操作手册,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理性,如何避免落入那些看似合理实则陷阱的思维误区。虽然某些段落的语言风格略显古奥,但一旦咬住核心逻辑链条,你会发现其内在的推导是如此的坚不可摧,那种确定感是其他任何哲学著作难以比拟的。它迫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判断,从根本上重塑了我的认知框架。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挫败感是相当强烈的。我曾试图像阅读历史叙事那样去“读”它,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困在了无穷无尽的定义、区分和论证的迷宫里。那些对“物自体”的探讨,对现象与本体界限的划分,简直是哲学史上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我不得不采取“战术性退却”,先去阅读一些辅助性的导读材料,试图摸清它的基本地图,然后再回过头来硬碰硬地啃原著。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像是攀登了一座思维的高峰,收获的风景自然壮丽,但攀登的过程却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逻辑思维能力,更要有对人类经验与可能性边界的深刻洞察。它不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审视所有答案的终极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