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守定,字叔论,号易斋,晚号渔山翁,清代丰城县(今丰城市)人,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曾在湖南参与撰修《通志》,继而任湖南会同知县等官职,在任断案如神,被誉为“袁青天”。三十七岁时为终养老母,辞官归里。侍母十二年以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年复北上任官,临行前撰文发誓:“一家衣食,仰给在官,外如持一钱归者,当获天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告病辞归。在乡二十余年,造桥修路,施舍棺木,荒年赈济。著有《地理啖蔗录》、《读易豹窥》、《图民录》、《占毕丛谈》《雩上诗说》等。
凡例
自序
地理啖蔗录卷
推原
祖山
出身、枝干
行度
枝脚
开帐、缠护
过峡
地理啖蔗录卷二
剥换
行止、将入首
穴星
地理啖蔗录卷三
穴法
地理啖蔗录卷四
穴法补义
扦法
地理啖蔗录卷五
龙虎
案山、朝山
地理啖蔗录卷六
水法
明堂
官、鬼、禽、曜
地理啖蔗录卷七
平洋
相土、望气、尝水
杂说
地理啖蔗录卷八
杂说二
闻谈
地理啖蔗录附录
堪舆部纪事
堪舆部名流列传
历代相地师一览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古代,仿佛能闻到那种陈旧纸张特有的墨香。我平时对这类传统文化典籍就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风水学这种古老的智慧,总觉得里面藏着很多我们现代人已经遗失的关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秘诀。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这绝对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用心整理过的珍本。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那种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和权威性,又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的阅读门槛,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代经典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严谨与专业,他们显然在考证和校对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古代风貌,而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的肤浅改编。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找个安静的周末,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其中的玄妙了。
评分这本书的实操价值和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我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有关于“形法”的描述,还穿插了大量关于“理气”的探讨,这表明它并非停留在表面功夫的“堪舆”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中国古代空间认知论的核心。对于那些寻求理论基础的学者来说,它提供了扎实的文献支持和多角度的论证;而对于那些希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爱好者来说,书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原则性的指导,也非常具有参考意义。阅读这本书,就像获得了一把了解古代人如何构建居住环境、如何理解生命与自然脉动的钥匙。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思考建筑与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从美学角度去看待,而是多了一层对“气场”和“能量流”的敬畏。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回归本源、追求和谐的哲学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传统文化研究的爱好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典籍译注是多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否真正理解古人的本意。《地理啖蔗录》的文白对照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翻译风格不是那种死板的逐字直译,而是更偏向于意译和释义,力求在保持原文古奥精髓的同时,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古语,译者都附上了详尽的注释和引申义的说明,使得阅读过程中的卡顿感大大减少。我试着跳跃性地阅读了几个章节,发现即便是对风水学理论基础不太扎实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这种高质量的“全译”处理,无疑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它极大地拓宽了风水学研究的受众范围,让更多对传统智慧抱有好奇心的人,能够安全地迈入这个深邃的领域,而不是被艰涩的古文劝退。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最初是冲着“相术大全”这个名字去的,我一直对古代的相术理论,尤其是涉及到环境和面相之间的关联性很感兴趣,总觉得这是一种整体观的体现。然而,当我开始初步浏览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看相”或“选址”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古代哲学、宇宙观以及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思想精粹汇编。特别是在它对《周易》的辨析部分,那种层层递进的推理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它不像很多现代解读那样生硬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宏大框架去阐释风水学的精髓。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术数书,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跨时空对话,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传统文化中的“道”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材质选择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我拿到的是平装版,但即便是平装,其纸张的质感也远超我的预期,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翻动起来不会发出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沉稳的“沙沙”声,让人心绪安定。封面设计上,他们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作为主色调,搭配着仿古的纹饰,整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大气。我特意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本同类型的书籍,很多要么是字体过于现代,冲淡了古籍的神秘感,要么就是印刷质量太差,墨迹模糊不清,读起来非常费劲。而这本《地理啖蔗录》的印刷清晰度简直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谱和古代术语,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研究细节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使得阅读的舒适度大大提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可供消费的商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