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
《悟真篇集释》
《黄庭经集释》
《乐育堂语录》
《伍柳仙宗》
《性命圭旨》
《阴符经集释》
《悟真篇集释》:
《中国道教典籍丛刊:悟真篇集释》是汉代魏伯阳《参同契》以后的又一本重要的丹经著作,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之一,同为丹经之祖,其丹经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仿。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丹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黄庭经集释》:
《黄庭经》为上清派经典之一,包含《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相传为南岳魏华存所传。魏华存生于晋代,被尊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该书以七言韵文形式写成,结合古代中医思想,阐述了道家的修炼与养生学说。《黄庭经》所传注本甚多,本次出版的《中国道教典籍丛刊:黄庭经集释》除将《正统道藏》所收注本全部收录外,还补以《正统道藏》未收的名家注本,如清刘一明的《黄庭经解》等。
《乐育堂语录》: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丹经著述。清朝道咸年间,黄元吉先生为门下弟子在“乐育堂”讲解丹法,后来弟子们将其语录汇辑成篇,分为四卷,取名曰《乐育堂语录》。《乐育堂语录》可谓是历代丹经中罕见的通俗著述。它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通俗而已,不回避现实生活,不尚空谈,这可以说才是真正的不凡价值。
《伍柳仙宗》:
《伍柳仙宗》是将我国明代伍冲虚所著的《天仙正理》、《仙佛合宗》与清代柳华阳所著的《慧命经》及《金仙论证》等四种著作合订在一起的一部中国古气功文献。伍柳派属道教丹法流派,由伍守阳、柳华阳所创。该派主张清静修为,以修气脉与小周天功夫为主,本书说理浅近,指点显明,使人易于入门。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不著撰人,相传为尹真人高弟之笔也,向来行本绝少。殷君惟一藏弆有年。曹子若济见而悦之,携示周子舆闲,欣然共赏,重授剞劂,则钱子羽振董其成焉。书竣而问序于予。予于斯道盖向往而未能至,何敢赞一辞!虽然,窃有述焉。自三教鼎立,异说聱牙,隐若敌国,日相撞也。是书独揭大道,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尽性至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千,(上隐下木)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累若贯珠矣。
《阴符经集释》: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旧题为轩辕黄帝撰。《阴符经集释》仅300多字,但言简而意远,文约而理奥,被历代学者所重视.道家更视其“为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清刘一明语)。《阴符经》自成书以来,为之做注的名家众多,仅明代的《正统道藏》就收录注本近二十种。本次出版的《阴符经集释》,除将《正统道藏》中的注本全部收录外,还补以《正统道藏》未收的名家注本,如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等。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今浙江监海)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黄元吉
名裳,字元吉,一说号元吉,江西省丰城县人,生平不详,清朝时曾在四川富顺乐育堂传授内丹诀法,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 他以精深的学养透彻阐发道的全体大用,将内圣外王之学和千古口口相传的返本还原之法融为一炉。
伍冲虚
原名阳,字端阳,自号“冲虚子”,江西南昌县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为明代后期著名内丹家,内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伍氏主要著作为《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
柳华阳
道教内丹修炼的流派创始人, 本为儒生,起家科第,后弃儒入禅,又出佛皈道,“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竟未了彻慧命之旨。著有《慧命经》、《金仙证论》。
梁丘子
唐玄宗时隐士。原名白履中,博涉文史,隐居大梁,时人号为梁丘子。开元中,王志愔表荐堪为学官,可代马怀素、褚无量入阁侍读。乃征赴京师,履中辞以老疾,不任职事。授朝散大夫,寻请归乡。手诏曰:“卿孝悌立身,静退敦俗,年过従耄,不杂风尘。盛德早闻,通班是锡。岂唯精贲山薮,实欲奖劝人伦。且游上京,徐还故里。”遂停留数月。
这套《道家经典集释》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却又苦于原文晦涩难懂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之前尝试啃过几本道家典籍,什么《道德经》、《庄子》的注释版也看了不少,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真正能体会到古人言语中的精髓和那份悠远意境的,少之又少。这套书的妙处就在于它的“集释”,它不仅仅是把文字摆出来,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每一句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修炼次第乃至养生之法。比如其中关于“性命双修”的阐述,用现代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重新梳理了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豁然开朗,明白古人所说的“内丹”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探索。每一册的编排都显得匠心独运,注释详实而不累赘,既保留了原典的古朴之美,又提供了足够的现代参照系去理解,读起来简直是享受,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老者在身边耐心指点迷津。对于想系统了解道家核心思想,尤其是那些偏向实践和内修的书籍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踏入玄妙之门的绝佳向导。
评分我关注道家思想很久了,尤其对那些直接谈论“功夫”和“境界”的典籍特别感兴趣,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玄乎,要么就是走偏了,讲得像是江湖术士的把戏,让人敬而远之。但是这套《道家经典集释》里收录的几部书,尤其是关于心法口诀的部分,展现了一种非常严谨、递进的修炼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流派观点的并陈和对比,比如在阐述同一个概念时,不同宗师的侧重点在哪里,有没有相互印证或补充之处。这种对比性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解读框架。我发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论述,在更宏观的视角下其实是互补的,一套书能把这种复杂的学术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实属不易。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阅读的基础,让我能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理解去审视这些经典,而不是盲目接受。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道家经典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必须说,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整体的阅读体验也令人赞叹。现在的古籍整理,很多时候只注重内容,忽略了纸张、字体和版式的选择,导致阅读起来非常费力,时间一长眼睛就酸涩难耐。这套书在设计上显然下了大功夫,纸张适中,墨色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在这些需要反复推敲的文字中,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它将经典原文与释文的对应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阅读时可以轻松在两者间切换,不会产生阅读中断的感受。这种注重细节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对于那些希望能够安静地、不受干扰地进入经典世界的读者来说,一套舒适的阅读载体是至关重要的。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让人愿意捧起它,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丝玄机。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代养生和心性修持比较关注的爱好者,很多传统功法书籍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只有“心法”没有“口诀”,或者只有“口诀”没有“心法”,总觉得缺乏一个完整的指导路径。这套《道家经典集释》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的环节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没有回避那些关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实际操作描述,但又用现代的语言和清晰的层级结构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持戒”与“定力”在修炼中的基础作用,这远比那些一上来就谈“开悟”的书要实在得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作息、情绪管理中,有了一个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框架。它让人明白,道家修行并非脱离尘世,而是更高层次地活在当下,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是让人逃避生活,而是教人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哲学史有涉猎的研究者,我常常需要查阅各种古籍的权威版本和可靠注释。坦白讲,市面上很多号称“集释”的丛书,内容拼凑的痕迹很重,注释东拉西扯,甚至有误解原意的危险。然而,这套书的质量明显高出一筹。它在收录和释义过程中,体现出对原始文本的尊重和考据的严谨性。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上,编者明显参考了多方流传的善本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某一固定版本。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让我在引用和理解时感到十分安心。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古代天文、易理或特定历史背景的语汇时,注释的精准性大大减少了歧义。对于追求学术精准性的读者而言,这套书的价值就不单是“阅读”层面了,它更像是一套高质量的工具书,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