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你心中 点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胡因梦译 自我认识之道心理学心灵修养智慧

世界在你心中 点亮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生命之书胡因梦译 自我认识之道心理学心灵修养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克里希那穆提
  • 自我认识
  • 心灵成长
  • 心理学
  • 智慧
  • 哲学
  • 冥想
  • 觉醒
  • 生命探索
  • 胡因梦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7091295
商品编码:1035742034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找出自己,才能发现一切

 

与哲人一起冥想,找出真实的自我。

因为我们心中无光,所以才总是依赖他人,仰仗权威。而光不是他人能给予的。唯有深入探索自我的真相,才能点亮你自己的光。

 

    名:《点亮自性之光》

    者:(印)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者:胡因梦

    价: 42.80

出版时间: 201711月

    本:889x1194mm  1/32

    数: 192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5520-2081-6

    帧: 精装

  号: Ⅰ. ①点… Ⅱ. ①克… ②胡… Ⅲ. ①人生哲学-通俗读物 Ⅳ. ①B82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81129号

作者简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近年来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编辑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

他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亨利·米勒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乔治·萧伯纳

本书结集了克里希那穆提过去未曾发表过的演讲录。在书中,克氏揭露了理想、准则、依赖、执着和渴求经验的真相,不厌其烦地引领我们探索思想的本质。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从而让我们的心失去了空间。但是,我们的心需要空间,而全心全意地觉知,就是一种没有任何方向感的空境。

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所有问题的真相最后都会归结到自己,恐惧源自无法活在当下。

抛开情绪和感受才能看到爱,冥想开始于一切陈旧思想的止息。

——钥匙就在自己手中

 

    名:《世界在你心中》

    者:[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者:胡因梦

    价: 42.80

出版时间: 201711月

    本:889x1194mm  1/32

    数: 216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5520-2120-2

    帧: 精装

  号:Ⅰ . ①世… Ⅱ . ①吉… ②胡… Ⅲ . ①人生哲学-通

俗读物Ⅳ . ① B82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7)第 220859 号

作者简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和宗教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近年来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种语言。包括美国、印度,欧洲和澳洲等全球范围内都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及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慈悲而博大的人性理念。

编辑推荐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纪伯伦

他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亨利·米勒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乔治·萧伯纳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高校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实录。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大家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观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


《静观内在的海洋:与克里希那穆提对话,寻觅生命深处的宁静与智慧》 这是一场心灵的邀请,邀请您一同潜入意识的深邃海域,在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温柔而深刻的引导下,开启一段自我觉醒的非凡旅程。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也不是 prescriptive 的行为指南,而是一扇敞开的窗,让您得以窥见内在世界的广袤与奥秘,并在静默的观察中,发现那原本就存在、却被层层遮蔽的自性之光。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心灵导师之一,以其直指人心、不落窠臼的教诲,激励了无数人去质疑、去探索、去超越。他拒绝成为任何教派的领袖,也从不鼓吹任何特定的信仰或方法,而是始终强调“真理是无路之国”(Truth is a pathless land)。他邀请我们放下一切外在的权威、思想的定势、以及过往的经验,纯粹地、直接地去观察自己,观察内心的运作,观察这个世界。 本书的核心,正是这场直接的、非凡的观察。它不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或“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而是关于“是什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痛苦、恐惧、困扰?是什么让我们渴望爱、连接、意义?克里希那穆提引导我们不带评判地审视这些内在的活动,不去试图改变它们,而是如实地“看见”它们。这“看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转化力量。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您会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是如何被思想所奴役的?我们的情绪是如何被过去和未来的投射所塑造的?我们所谓的“自我”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一层层地构建起来的?克里希那穆提以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揭示了思想的欺骗性,揭示了记忆与经验如何限制了我们的感知,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认同”于各种标签、角色、观点而逐渐丧失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 例如,当我们谈论“恐惧”时,我们往往会追溯恐惧的根源,试图找到解决它的方法。但克里希那穆提会邀请我们直接去感受那个当下正在发生的恐惧,去体会它的能量,去理解它在意识中的运作模式。他会指出,恐惧并非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我们大脑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对未来潜在威胁的反应,是我们思想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当我们不再试图与之搏斗,而是如实地“看着”它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力量会慢慢消退,因为你已经看穿了它的本质。 同样,关于“爱”,我们常常将其与占有、依赖、期望联系在一起。克里希那穆提则会邀请我们去探索真正的爱是什么。它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情感的、不求回报的、全然的给予。它并非源于“我爱你”,而是“爱在我之中”。这种爱,不是一种可以被培养或学习的情感,而是当心灵从自我中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时,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状态。 本书还深刻地探讨了“关系”的本质。我们是如何在关系中制造冲突、痛苦和疏离的?是因为对方,还是因为我们内在的期望、投射和需求?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连接他人,直到我们首先理解和接纳自己。当我们在关系中不再试图改变对方,而是全然地接纳对方的本来面貌,并同时看到自己内在的投射时,关系才会出现真正的转化。真正的关系,是两个全然独立、全然自由的个体之间的自由交流,是一种超越了自我边界的深刻连接。 “死亡”也是克里希那穆提经常触及的一个主题。他并非以宗教的眼光来解读死亡,而是将其视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一种必然的结束,也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他引导我们去面对对死亡的恐惧,去思考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的存在时,死亡的意义又会如何改变。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能帮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放下对世俗的执着,从而活得更加自由和有意义。 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克里希那穆提从不强加任何观点,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他会提出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有你现在的思想?”“你真的自由吗?”“你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引导我们深入到自己内在的探索,去质疑一切习以为常的观念,去挖掘隐藏在意识深处的真相。 胡因梦女士的翻译,为本书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她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和哲学功底,以及对克里希那穆提思想的深刻体悟,将原著中精妙的语言和意涵,以流畅、精准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出来。她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思想,更融入了她自己对生命和意识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更具可读性和启发性。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充满力量的共鸣,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着一场心与心的对话。 《静观内在的海洋》并非一本可以速读或跳读的书。它需要您投入时间和心力,去缓慢地阅读,去反复地品味,去将书中的洞见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结合。每一句话,每一个问句,都可能是一颗种子,在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意识的唤醒。 阅读本书,您不会获得“如何”的秘诀,但您会获得一种“看见”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您看穿欲望的迷雾,看穿执着的枷锁,看穿恐惧的幻影。它将引导您去经历一场深刻的内在转化,让您从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思想的限制中超越,最终触及那颗宁静、光明、无限的自性。 这本书,是送给每一个渴望真正认识自己、活出自由生命的人的珍贵礼物。它邀请您,在忙碌的生活间隙,静下心来,与克里希那穆提一同,潜入那片浩瀚的、未被探索的内在海洋,在那里,您将发现,那点亮一切的自性之光,始终都在,从未离开。这趟旅程,或许会充满挑战,但也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充满喜悦与启示的自我发现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直接拉入了一个沉思的空间。我通常不太会仅仅因为封面就购买一本书,但这次的直觉告诉我,这其中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力量。翻开内页后,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内容上,它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智者,在用最朴实的语言,引导你去审视自己。我记得其中有段话提到“观察而不评判”,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内心紧锁的许多困惑。我开始尝试着将这种观察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面对工作中的压力,我不再急于寻找外部的替罪羊,而是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内在的反应机制。这种转变是微妙的,却又是根本性的。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之上。这种引导式的探寻,远比任何直接的指示来得有效和持久。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张去往内在世界的地图,而这本书就是那位耐心的向导。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编辑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的文字堆砌,而是留白得恰到好处,让读者的眼睛和思绪都有喘息的空间。特别是那些关键的引语,往往会被单独用一种略微不同的字体或加粗的方式呈现,像一个个思维的锚点,牢牢地固定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习惯在睡前阅读,这本书的这种温柔的节奏,反而成为了一种极佳的睡前仪式。它不是刺激你大脑去思考复杂问题,而是引导你的意识回归平静的核心。长期坚持下来,我发现自己入睡前的焦虑感明显降低了,因为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书中那种整体性的视角下,变得不再那么尖锐和不可调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给你“该做什么”,而在于它能静静地陪伴你,让你自己发现“你本该是什么样”,这是一种内在的、无法被外界夺走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心灵鸡汤那样一泻千里,而是时常停顿,留出大片的空白,逼迫读者停下来,去消化刚刚读到的那句话所带来的冲击力。我发现,很多时候,我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或者望着窗外发呆好一阵子,才能真正将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与我自身的经历进行对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恐惧”的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不要害怕”,而是深入探讨了恐惧是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构建起来的,它如何依赖于记忆和对未来的投射而存在。这种拆解过程,让我看清了自己许多长期以来被恐惧所支配的行为模式。这种彻底的剖析,虽然过程有些痛苦,因为它要求你直面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释放感。它提供了一种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外部环境的束缚,而是摆脱内心枷锁的自由。读完某一个章节后,我常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中的一块巨石被轻轻挪开,呼吸都变得顺畅了许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个人化,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极其坦诚且毫不设防的态度与我交谈。它没有使用任何学术性的术语来构建壁垒,使得那些宏大的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当下”时所采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它们不引经据典,而是源于最简单、最日常的体验——比如清晨的阳光,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或者食物在口中散开的味道。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感知,作者引导我意识到,我们错过了多少生命本身的美好,因为我们的心智总是忙于计划未来或懊悔过去。这种将“灵性”从高高在上的殿堂拉回到柴米油盐的烟火气的尝试,对我这个实用主义者来说,极具说服力。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品尝”生活,而不是机械地“完成”生活,这在无形中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日常琐事的专注度和愉悦感。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大多是故作高深,用晦涩的词藻来包装平庸的思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它的魅力在于其恒久的适用性。我不是一次性把它读完的,而是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每次重读同一个段落,总能发现新的含义。这就像一个多面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比如,关于“关系”的那一章,我第一次读时,只理解了它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的表层含义;但当我在生活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冲突后,再次翻到那一页,我才领悟到,真正的关系,始于个体内部清晰的自我认知,外在的冲突往往是内在分裂的投射。这种需要时间沉淀才能体会到的深度,恰恰证明了它并非肤浅之作。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口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需要时间去酝酿,才能品出其真正的醇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