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
  • 论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2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336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3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上起两汉,下至南北朝,收文12篇。其重点,一在论本时代的文学,认为建安文学体现了“纯文学独立价值之觉醒”,为中国文学之转折点,并溯源穷流,分析自《诗经》以下至两汉文学的功能性和非独立性,而以《昭明文选》为其主要题材。一在论东汉以下之门第,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的关系,举凡当时门第在政治社会上,在学术思想上,在诗文艺术上,在有关中国文化传统之种种关系上的反应和影响,莫不有所阐述,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其他尚有根据陆贾《新语》,推求秦汉之际之学术;考释“太史公”及司马迁生年;论析《列女传》中的中国道德精神;根据稀见材料,编为葛洪年谱,以揭破神仙家言之传说等。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目录


读陆贾《新语》
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生年考
太史公考释
刘向《列女传》中所见之中国道德精神
东汉经学略论
略述刘邵《人物志》
葛洪年谱
魏晋玄学与南渡清谈
袁宏政论与史学
读《文选》
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

精彩书摘

读陆贾《新语》
陆贾楚人,《新语》文体,上承荀卿,下开淮南,颇尚辞藻。荀屈同为赋宗,盖苟卿曾南游楚,而染其文风耳。《庄子·外篇》如《天道》《天运》,亦近此体。贾谊以下至董仲舒,为北方文体。西汉文章,至贾董而始变。
《新语·道基》篇开首,传日,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此即《中庸》所谓赞化育,参天地也。下文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一节,极似《易大传》。然则《易大传》殆先《新语》,成于秦儒,会通儒道,亦楚风也。据是疑开首传曰,亦指《易传》。惟今《易传》无其文。岂《易传》自《新语》后,尚续有增删,始成今之定本乎?
《术事》篇开端,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术远者,考之于近。此等亦极近《中庸》,皆自荀卿法后王之论来。其过激则为韩非。司马迁《六国年表序》亦承此旨。而贾董则近法先王,此亦晚周至汉初学术界一分野也。
……

前言/序言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其核心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学派的笼统概述,而是力求通过精选的专题研究,展现中国学术思想演进过程中那些具有代表性、开创性或反思性的片段。它秉持着梳理传统、启发现代的宗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学术精神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编纂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经过严谨的学术考证与理论辨析,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置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从先秦诸子的思想激荡,到汉代经学的一统与变通,再到魏晋玄学的兴衰,乃至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与分化,本书都力图捕捉其思想的核心要义,并揭示其演变的动力与机制。 具体而言,《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的各个部分都围绕着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深度剖析展开。例如,在先秦部分,本书可能并非仅止步于介绍儒、道、法、墨等主要学派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如周礼的衰落、社会变革的阵痛,以及不同学派如何回应这些挑战,建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会分析孔子“仁”与“礼”的内涵及其在政治、伦理上的意义,考察老子“道”的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辨析墨子兼爱、非攻的普适性伦理观,以及法家严刑峻法的社会治理逻辑。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会尝试揭示这些学派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在相互辩驳、吸收与融合中共同推动了思想的发展。或许会有一章专门探讨“道”与“法”的内在联系,或者“仁”与“义”在不同语境下的阐释差异。 进入汉代,本书的关注点将转向经学。它会深入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事件,以及儒学如何在此过程中实现官方化与意识形态化。但本书不会止步于此,更重要的是会探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论与政治哲学,张衡对天文学和机械学的贡献如何在经学框架内被理解,以及经学内部的各个学派,如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与争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与文化权力斗争。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会超越简单的历史叙述,去分析经学如何在理论上不断发展,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的思想变革埋下伏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书将聚焦于玄学的兴起与发展。它会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相互激荡,催生了以“名教”“自然”为核心的玄学思潮。本书会探讨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真实含义,王弼“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哲学方法论,以及郭象“独化”的本体论。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揭示玄学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为中国哲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为佛教的中国化奠定基础。 进入隋唐,本书可能会关注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以及儒学在应对新挑战时的调整。它会探讨佛教不同宗派,如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的信仰体系,及其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本书也会考察儒学如何吸取佛教和道家的思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更新与发展,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基础。 宋明理学无疑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本书将详细梳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体系。对于程朱理学,本书会深入分析朱熹“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其“理”的本体论,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实践。对于陆王心学,本书会重点阐释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本体论,以及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思想。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会介绍这些学说的内容,更会深入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历史上所引发的争论和流变。它会探讨理学如何成为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并分析其最终走向衰微的原因。 除了以上主要的部分,《学术思想史论丛3》还可能包含一些专题性的研究。例如,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的考察,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并非将其视为纯粹的技术活动,而是从其背后的哲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又如,对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探讨,分析不同时期史家的史学观、治史方法以及其思想倾向。本书可能还会关注一些边缘但却重要的学术领域,如古代的艺术哲学、音乐美学、建筑思想等,揭示这些领域中蕴含的中国式的哲学思考。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其研究方法。它可能融合了历史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概念分析、比较研究、语境还原等多种方法,力求对中国学术思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论证清晰而富于逻辑,力求使深奥的学术思想变得易于理解,同时也保持学术的严谨性。 总而言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并非一本简单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教科书,而是一部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研究著作。它通过对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探讨,展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本书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学者们的宝贵参考,对于任何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将是一次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试图揭示的,是中国学术思想如何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创新,最终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这本书,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仔细阅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以及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非常感兴趣,这本书里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可以说让我大开眼界。我最先翻看的是关于禅宗的几篇文章,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禅宗的兴起、发展以及其核心理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一直以为禅宗就是打坐念经,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它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人生智慧。特别是关于“顿悟”和“明心见性”的讨论,作者们通过对经文的解读和历史事件的梳理,让我对其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并最终与儒道两家形成相互影响的文章。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证,展现了这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融合过程,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将思想与历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启发性。即使有些地方的学术性较强,但作者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理解。

评分

拿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装帧所吸引。随手翻了几页,就被里面严谨的学术论证和深入的观点所折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那种注重实际、强调规则的治国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本论丛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几篇关于法家核心思想的深入探讨。作者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商鞅、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而是对这些思想的产生背景、核心要义以及在历史上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法、术、势”相结合的论述,它细致地剖析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了法家政治思想的精髓所在。读完之后,我对“依法治国”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概念,而是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而且,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史书、文献,并通过对比分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法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虽然有些篇章的学术性较强,但整体的逻辑清晰,行文流畅,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拿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后,我迫不及待地钻研其中关于魏晋玄学的章节。我一直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和迷人的阶段,士人们在动荡的时局下,将目光转向了对生命、宇宙、精神的探索。这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恰恰深入挖掘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精髓。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竹林七贤”和“魏晋风度”的探讨。作者们没有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而是通过对他们作品、言论的解读,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反叛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我读到了一篇关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分析,作者不仅解读了文章的字面意思,更深入剖析了嵇康在写下这封信时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个人选择,让我对这位“名士”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思想的细微之处结合起来,让你感受到思想的温度和力量。同时,它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也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考证功底和清晰的逻辑。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玄学史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框架。

评分

最近刚收到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套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博大精深”。不同于一般通俗读物,它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承载着一代代思想家智慧的结晶。我尤其对其中涉及到的早期道家思想的部分颇感兴趣。作者们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老子》、《庄子》等经典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挖掘那些被忽略的哲学意涵。有几篇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蕴含着一种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智慧,在这几篇文章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作者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细致考证,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无为”概念的理解和演变,使得这个概念不再是模糊不清的哲学符号,而是活生生的思想实践。另外,书中对一些古代思想家生平事迹的穿插,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你更能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背景。虽然有些段落的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反复咀嚼,但我认为正是这种“硬核”的内容,才让这本书具有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能激发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评分

这次入手的是《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说实话,拿到书的时候,心里还是挺期待的。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厚重的学术气息给吸引住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历史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套丛书我之前也零星看过几篇,里面的观点都挺有启发性的,能让你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这次的第三卷,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宋明理学部分的文章,总觉得那个时期思想的碰撞和演变,是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关键。作者们在梳理脉络、分析细节方面做得相当扎实,引用了不少一手资料,读起来有种抽丝剥茧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探讨朱熹与陆九渊心学异同的文章,不仅梳理了他们思想上的核心差异,还深入剖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读完之后,对“格物致知”和“致良知”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而且,里面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多样,有些文章行文流畅,如同讲故事一般,把复杂的思想娓娓道来;有些则更加严谨,充满了学术性的论证,需要仔细品味。总之,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绝对是值得细细研读的。

评分

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评分

顾颉刚慧眼荐才

评分

书的品相好,服务优质

评分

太赞了,书好,京东的活动也好。8册买齐了。

评分

活动买的,去年买的还没看完,这是病。。。。。

评分

价廉物美,打折时尤其合算。

评分

名著好出版社好活动,钱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还需要解释吗?这么好的活动。能够错过吗?

评分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赴台。次年,迁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之素书楼,同年,膺选“中研院”院士。

评分

很经典的著作很喜欢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