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
  • 论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21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335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钱穆作品系列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1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迄春秋,共收论文七篇。首先推论中国上古之时北方农作物及山居情况,详密考索华夏先民的基本生存境遇。再论周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意义,探求《诗经》的源流意蕴,考辨《西周书》之文体,发明《易经》之旨趣,皆援史证经,多发前人所未发。最后引经据史,以春秋时代人的行为事例验证中国文化之特殊性——道德精神,深细剖揭民族文化之生命内涵。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古代北方农作物考
中国古代山居考
周公与中国文化
读《诗经》
《西周书》文体辨
《易经》研究
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北方农作物考
(一)
中国与埃及巴比仑印度,见推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此四大文明之发生,则莫非受农业之影响。而此四大区域之农业,群认为皆因河流灌溉之便利而引起。因此中国古代北方之黄河,遂若与埃及之尼罗河,巴比仑之两河,印度之印度河与恒河,在世界人类最早农业文明之产生,有其相似之地位。而夷考其实,则颇不然。
首当注意者,厥为中国北方黄河平原,其所处纬度较高,显然与埃巴印三国有别。此平原之土壤性质,既自有其特点,而此区域之气候与雨量,亦不能与埃巴印三区域相提并论。中国史家,因于误认古代黄河流域之农事,应与埃巴印三区域大体相类,遂疑古代河域,其气候温度,当远较后代为高。又疑此区域中之雨量,亦较后代为富。其实此项推想,殊无坚明之证据。其在未有文字记载之前,真况若何,史料缺乏,尚难详论。惟就其见于中国古籍之文字材料,综合推考,则实未见中国古代河域,其气候雨量,有与后世甚相违异之迹象。关于此层,已零星散见于本文作者其他著述中,在此不再详引。
此文之注重点,乃在考论中国古代北方农作物之大概情况,而借以映显出中国古代北方农事之特征。由于指陈出中国古代北方农事之特征,而再映显出中国文化渊源之特征。其所由以异于印巴埃三区域者何在,其影响于中国文化之传统性者又何在,皆可由此窥其一斑。此乃本文微旨所寄,而本文所着眼讨论者,则尽于农作物之一项。其引申推究,则非本文范围所欲论,读者自可循此阐究也。
中国古籍,述及古代农作物,其主要者称五谷,或称九谷。五谷九谷究何指,从来讨论者颇不乏。然多注重于某名之当为某物,专在名实上作考释,而本文作意,则转更着眼于历史时代之演进,自远古迄于先秦,此一经历,实甚遥远。即据文字记载,已达两千年左右之长时期。中国古代农业,在此遥远之历程中,必有几番演进,不当混并一视,此不烦深论而可知者。本文作者,于农事常识,昧无所知,其能力所及,则仅限于根据古代典籍遗文,参之前人对于五谷九谷之讨论成绩,而另从历史上分期推寻之新眼光,加进一时代演进之新观点,而试将若干史料,加以排比调整,而其所发现,则颇有道前人之所未道者。至其粗略未能成为定论,则固作者所自承也。
……

前言/序言

  余少孤失学。民国初元,年十八,即为乡村小学教师。授课之暇,阅读每以报章杂志为先导。犹忆见北京大学招生广告,须先读章学诚《文史通义》,余即觅其书读之,至形梦寐间。登一楼,满室皆章氏书,并有未刊本。及余任教北京大学,果得章氏未刊文近二十篇,斯梦之验,则已逾二十年矣。梁任公胡适之皆盛推章氏,然于六经皆史一语,均不得其正解。其他章氏独识孤诣,皆少阐述。近代国人涉猎旧籍,胥不以轻心掉之,即此足以为证。尤其是崇洋蔑古,蔚为风气,美其名日新文化运动。狂论妄议,层出不穷。余就所讥评,一一按其实情,殆无一是。韩昌黎有言,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余之终亦不免于不得已而后言,则亦昌黎所谓不平之鸣也。既薄有撰述,络续付之剞劂。而六十年来,所为散篇论文,未收入专书,尚犹存箱箧者,兹择其有关学术思想之部分,汇为此编。名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自上古迄先秦为上编,秦汉迄唐五代为中编,宋以下迄今为下编。上编又分上下两集。
中华智慧之脉:古代中国思想的流转与演变 本书并非对特定学术著作的详尽考证,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图。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塑造了中华文明基石的那些闪耀智慧的星辰,梳理它们如何相互激荡、传承演变,最终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思想洪流。 一、 肇始的混沌与宇宙的初啼——先秦哲学的黎明 我们的旅程始于那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先秦。在社会秩序的剧烈动荡中,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以审视的目光审视人、社会与宇宙。 1. 阴阳五行与宇宙图景: 最初,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充满了神秘与敬畏。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内在联系,奠定了中国哲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则进一步将自然万物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并非简单的物质划分,更是对宇宙万物运行机制的一种早期哲学思考,影响深远,渗透于医学、天文、军事等诸多领域。 2. 礼乐与秩序的构建——儒家的雏形: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如何重塑社会秩序成为当务之急。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仁”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治理的学说。他强调“克己复礼”,通过恢复和发展周代的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仁”是爱人,是推己及人,是儒家思想的灵魂;“礼”则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实现“仁”的途径。“孝悌”作为家庭伦理的基石,被视为“仁”的起点,强调血缘亲情与代际传承。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继承者,进一步发展了“仁政”思想,强调“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而巩固统治。“性善论”是孟子重要的哲学命题,他认为人性本善,但需要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才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荀子则与孟子形成鲜明对比,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各种欲望,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礼义的约束才能成为君子。这种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构成了儒家内部的重要讨论,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考量。 3. 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道家的玄思: 与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不同,道家则展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倾向。老子,这位神秘的思想家,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的绝对存在。“道”的特点是“无为”,即不强求,顺应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减少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庄子则进一步将道家思想推向了精神的自由和个体的逍遥。他以生动形象的寓言,描绘了超越生死、名利的精神境界,鼓励人们挣脱世俗的束缚,达到“齐物论”的境界,即认为天地万物在“道”的面前是平等的。道家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养生以及人们的处世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 法治与君权——法家的务实: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如何实现有效的国家治理成为迫切问题。法家应运而生,他们强调“法”、“术”、“势”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法”是指公开的、明确的法律条文,是治国的基础;“术”是指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和策略;“势”是指君主所处的地位和权力。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道德的空谈,认为人性本自私,需要严厉的法律来约束。他们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主张奖励功劳,惩罚过失,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秦朝统一后的政治制度。 5.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墨子,这位务实的思想家,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兼爱”,即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因为血缘和亲疏关系是引发冲突的根源。“非攻”则是反对战争,认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墨家还强调“尚贤”、“尚智”,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重视实践和技术。墨家学派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 名辨与逻辑——名家的思辨: 名家则专注于对概念和语言的研究,探讨“名”与“实”的关系。他们运用逻辑推理,提出了许多令人费解但又发人深省的命题,如“白马非马”。虽然名家的思想在后世的学术体系中显得较为边缘,但其对逻辑思维和语言分析的贡献不容忽视。 二、 帝国的熔炉与思想的整合——秦汉以来的学术演进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也为思想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统思想的开端。 1. 儒学的确立与发展: 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将儒家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为君权神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君主应“与天同化”。他提出的“三纲五常”,成为后世社会伦理的重要规范。经学研究在汉代也空前繁荣,学者们对儒家经典进行深入的解释和注释,形成了庞大的经学体系。 2. 谶纬与灾异: 汉代盛行的谶纬之学,是神学、占卜与政治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经典文字的曲解和预言,试图解释和预测天象变化,并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3.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元素。经过与中国本土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玄学与清谈: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感到失望,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体的逍遥。玄学应运而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提倡“清谈”,追求精神的超脱。 三、 辉煌的理性与宋明理学的曙光——中古时代的思想高峰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化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1. 儒释道的交融: 唐代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重要时期,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2. 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崛起: 宋代,面对佛道的挑战,儒家学者开始反思和重构儒学体系,形成了宋明理学。理学以“理”为核心,探讨宇宙的本源、人性的善恶、道德的修养等问题。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以“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过程,从无极到太极,再到阴阳五行,最终生成万物,强调了宇宙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张载的“气”与“心”: 张载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并提出了“气化”的哲学观。他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是认识世界、体悟真理的关键。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二程(程颢、程颐)的“天理”与“格物致知”: 程颢强调“天理”,认为天理即是人心,人心即是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程颐则进一步发展了“格物致知”的理论,强调通过研究万事万物来认识天理。 朱熹的集大成: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 systematized 了理学体系,将“理”视为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根源,强调“理”先于“气”。他提出的“理气二元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陆九渊的“心即理”: 陆九渊与朱熹在“理”的认识上有所不同,他提出了“心即理”的主张,认为天理自在人心,强调通过内心的体悟来认识真理,主张“发明本心”。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代,王阳明在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激进的“心即理”思想,认为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不必外求。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而“致良知”,则是通过体悟内心固有的良知,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王阳明的学说,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实践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 思想的碰撞与变革的萌芽——晚明至清初的多元探索 晚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思想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和活跃的局面。 1. 阳明心学的深化与批判: 阳明心学继续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对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2. 耶稣会士的东来与中西文化交流: 传教士的到来,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带入中国,引发了初步的中西文化碰撞,促进了中国对西方知识的了解。 3.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实学思潮: 面对日益僵化的思想体系,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实学”,重视经世致用,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批评君主专制,呼吁改革,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 本书并非是对某一特定思想流派的全面梳理,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思想节点的回顾与梳理,展现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对宇宙本源的朴素探索,到对社会秩序的深刻反思,再到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中华智慧之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转,积淀,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持续影响着我们今天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及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思想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好奇,总觉得在很多伟大的发明背后,都闪烁着独特的哲学思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触及,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吸引力。我希望看到,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例如那些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否受到了当时主流哲学思想的影响?反过来,他们的科学发现,又是否对当时的哲学理论产生了反思和推动?我喜欢那些能够展现出跨学科研究的魅力,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论述。比如,我很好奇,在观察天象、理解宇宙的过程中,古人的哲学观念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或者,中医的整体观,是否也折射出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如果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这种深邃的联系,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学术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载体,而那些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当时的学术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着墨,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很好奇,在不同朝代,主流的学术思潮是如何影响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风格和主题的?比如,儒家思想的盛行,是否让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宣扬?道家思想又会在哪些方面渗透进文学创作?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种“思想-文学”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如果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某种学术思想,或者某些文学家是如何成为某种学术思潮的旗手,那就更好了。我对那些能够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联系起来的分析非常感兴趣,因为这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先秦诸子的思想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个思想爆发的黄金时代,各种学派争鸣,百花齐放。拿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想看看它对这个时期有没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想了解,当时的思想家们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去理解“道”、“仁”、“义”、“礼”这些核心概念的?他们之间的辩论和批判,是否如同战场一般激烈?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解读,而是能深入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这些思想的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有没有一些被后世忽视了的学派,或者被低估了的思想家?我喜欢那些能够提供新视角、颠覆传统认知的解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已知。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先秦思想图景,那我一定会非常欣喜。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走进那个伟大的思想时代,感受那些先贤们的智慧光芒,甚至从中汲取一些力量。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家思想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以“术”治国的智慧,虽然有时会觉得过于严苛,但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却不容忽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如果能对法家思想有深入的剖析,我会非常欣喜。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对“法”、“术”、“势”等概念的解释,而是能探讨法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与其他学派的交锋。我想了解,法家思想是如何被统治者运用,又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的?有没有一些被历史掩埋的法家人物,他们的思想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在不同朝代的统治者是如何理解和实践法家思想的,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分别有哪些经验教训?这本书如果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法家思想视角,并帮助我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复杂作用,那我将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光听名字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让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点“隔膜”但又充满好奇的人,既期待又有点畏惧。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纸质也很好,看着就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值得慢慢品味的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在,必须回溯它的过去,尤其是它思想的源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期待它能从最根本的地方,梳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世界、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他们的智慧和困境,他们的传承与革新,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能展现出那些鲜活的灵魂,他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秉持自己的学问,如何与当时的社会互动,甚至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他们是如何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的,有没有一些特别有趣的轶事或者不为人知的细节?如果能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抽象的学术思想变得生动有趣,那就再好不过了。

评分

虽然是短论,却不乏智慧的火花。

评分

就角色热天区域方便VB

评分

质量不错,以后可以仔细阅读

评分

东西很好,很喜欢,下次继续!

评分

书不用多说,只是拖了许久才到货,而且品相一般,没有塑封。

评分

钱穆的书,三联出版的比九州便宜多了。值得购买。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我的券至今没到?啥时候给?

评分

一套8本,终于凑齐了,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