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第一册
後漢書目録
卷一上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帝紀第一下
第二册
卷二帝紀第二
卷三帝紀第三
卷四帝紀第四
卷五帝紀第五
第三册
卷六帝紀第六
卷七帝紀第七
卷八帝紀第八
卷九帝紀第九
第四册
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皇后紀第十下
後漢書注補志序·劉昭
志第一律曆上
志第二律曆中
第五册
志第三律曆下
志第四禮儀上
志第五禮儀中
志第六禮儀下
志第七祭祀上
志第八祭祀中
第六册
志第九祭祀下
志第十天文上
志第十一天文中
志第十二天文下
志第十三五行一
志第十四五行二
第七册
志第十五五行三
志第十六五行四
志第十七五行五
志第十八五行六
志第十九郡國一
志第二十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第八册
志第二十二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第九册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志第三十輿服下三
卷十一列傳第一
劉玄 劉盆子
卷十二列傳第二
卷十三列傳第三
第一○册
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列傳第五
卷十六列傳第六
卷十七列傳第七
第一一册
卷十八列傳第八
卷十九列傳第九
卷二十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
第一二册
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列傳第十六
第一三册
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九
第一四册
卷三十上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第一五册
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第一六册
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列傳第三十上
卷四十下列傳第三十下
第一七册
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第一八册
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八
第一九册
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第二○册
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孝章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第二一册
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列傳第五十上
第二二册
卷六十下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
第二三册
卷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六
第二四册
卷六十七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列傳第六十
第二五册
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列傳第六十四上
第二六册
卷七十四下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第二七册
卷七十八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第二八册
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第二九册
卷八十三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第三○册
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后汉书》是“前四史”中成书最晚的一部,记载东汉一代约二百年史事。较之其它三史,它的成书过程更为复杂:其“十纪”“八十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而“八志”则取自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续汉书》。起先,《后汉书》九十卷单行于世,至北宋真宗时,将《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并校刻,这才形成了今本一百二十卷的规模,并留传至今。
范晔(三九八—四四五)字蔚宗,南阳顺阳(今属河南南阳)人。出身儒学世家,博通经史,放达率性。曾事彭城王刘义康,后贬宣城太守,终因参与刘义康谋反而被处死。刘昭(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梁时在世)字宣卿,平原高唐(今属山东聊城)人,仕梁曾任临川王记室,卒于剡令,有集十卷。司马彪(?—三〇六)字绍统,河内温县(今属河南焦作)人,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撰有《九州春秋》等。李贤(六五五—六八四)字明允,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天水)人,唐高宗第六子,高宗朝第三位遭废杀的太子,睿宗朝追谥章怀太子,撰有《修身要览》等。
范晔任宣城太守时,通过写史抒发抱负。当时,流传于世的东汉史书有东汉官方国史《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记》、司马彪《续汉书》、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纪》、袁山松《后汉书》等十余种。范晔以《东观汉记》及华峤《后汉书》为主,削删诸史,完成了“纪”“传”的编撰,至他被宋文帝处死时,“表”“志”等内容尚未成稿。
数十年后,刘昭为范晔《后汉书》作注时,为弥补其无“志”的缺憾,遂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八篇志文配入,一并作注。这既是最早的《后汉书》注本,也是今本《后汉书》的雏形。至唐代,李贤征集诸儒注《后汉书》时,将刘昭旧注几乎全部删去。所幸,参与校注的李善因“八志”非范晔亲撰而没有加注,刘昭注才得以残存部分,并随着“八志”流传至今。
宋太宗淳化年间(九九〇—九九四),《后汉书》第一次由官方校订并刻板刊行。此后,真宗朝又对淳化本进行了修订,再度刻印。但这两朝所刻印的,均是未附“八志”的九十卷本。真宗、仁宗两朝之交,孙奭上疏请求重校《后汉书》,建言将司马彪“八志”三十卷补入合刻,得到准许。于是,仁宗朝的景祐本便成了一百二十卷本《后汉书》最早的刻本,嗣后又有熙宁本、北宋末年刻本等。这些早期刻本,除北宋末年刻本尚有残本存世外,均已亡佚。
本次据以影印的,为宋绍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宋元递修本。江南东路转运司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掌本路税收、财政等,而所辖今苏南、皖南及赣东北地区,当时又称富饶,故有财力响应朝廷号召,出资刻印经典,之后,这批书板在宋元两代又历经数次修补。此本虽较前述北宋末年残本略晚,但部帙更为完整(卷十二至十六配涵芬楼抄本),刻印精良,向来被誉为《后汉书》除北宋残本外的最古最善之本。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与正在整理中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均以此本为底本。卷中钤有“姑苏吴岫家藏”“孙朝肃印”“涵芬楼”“海盐张元济经收”等印,知其迭经名家过眼,递藏有序。
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后汉书》的包装就很有分量,打开盒子,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宋本,光是这两个字就足以让许多痴迷古籍的人心动不已。我一直对汉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兴趣,从王莽的篡汉到东汉光武中兴,再到外戚宦官专权,最后走向衰亡,这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比任何虚构的小说都要精彩。而《后汉书》作为正史,承载了这段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拿到这套书,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册,虽然是宋本影印,但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握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岁月的沉淀。我尤其喜欢书中附带的各种图录和注释,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很多时候,阅读古籍最让人头疼的就是生僻字、难懂的典故,但有了这些注释,很多晦涩的文字都变得容易理解了。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虽然是古画,但线条的勾勒和内容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整体而言,这套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虔诚感受。
评分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后汉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翻阅这样一套古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宋本的影印,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复原,更是对一种古老阅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致敬。我喜欢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喜欢它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喜欢它那古朴的字迹。翻开书页,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鲜活的人物在眼前重现。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逸文》和《拾遗》这些附录,它们补充了《后汉书》正文之外的一些珍贵资料,让我对东汉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很多时候,一本好书,能够带来一场精神的旅行,而这套《后汉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带我穿越时空的珍宝。
评分拿到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后汉书》,说实话,我被它的“宋本”二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版本学有些研究,知道宋本在古籍史上的地位有多么重要。能够拥有一套宋本《后汉书》的影印本,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兴奋的事情。这套书的装帧非常精美,每一册都有独立的函套,保护得很好。印刷质量也非常高,即使是宋代的刻印,字迹也清晰可见,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特别留意了里面的校勘记和注释,做得非常到位,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理解原著的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翻阅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刻工,在一刀一刀地将文字刻在木板上。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每次翻开,都能学到新的东西,对东汉的历史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的历史,必须得从它的正史入手。而《后汉书》在我看来,是了解东汉历史的必读之作。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后汉书》的出现,无疑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选择。我特别看重的是“宋本”二字,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加接近原著的面貌。东汉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功过是非,都记录在这部史书中。阅读《后汉书》,我不仅能了解到那些著名的帝王将相,更能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这套书的排版印刷非常清晰,即使是宋代的字体,也丝毫不会影响阅读。而且,每一册的篇幅都适中,不会太厚重,方便携带和阅读。我最近正在重点研究“两汉之际”的历史,这套书的出现,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那个时代的真相。
评分拿到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后汉书》,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所呈现的宋本原貌。很多市面上流通的《后汉书》版本,往往是经过后人校勘、注释、甚至删节的版本,其原始的风貌早已不复存在。而这套书,以宋本为底本进行影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宋代刻书的特点,包括字体、版式、纸张的细微差别,甚至是一些宋人阅读时留下的痕迹,都能在其中窥见一斑。这对于研究宋代刻书史、版本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仔细对照了一些我之前看过的《后汉书》的电子版,发现了很多细节上的不同,比如某些字的写法,某些章节的断句,甚至是一些漏字、衍字的地方,都能发现差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古籍,版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套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采用了传统的函套,每一册都规规整整地摆放在里面,既保护了书籍,又显得十分大气。翻阅时,那古朴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就将我拉回到了宋代的书房。
评分好好,,,,,,,,,,,,,,,,,,,,,,,,,,,,,,,,,,,,很好,,,,,,,,,,
评分当大家看到我的这一篇评价时,表示我对产品是认可的,尽管我此刻的评论是复制粘贴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肯定商家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因为差评我会直接说为什么的。所以大家就当做是产品质量合格的意思来看就行了。最后祝店家越做越好,大家幸福平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好好,,,,,,,,,,,,,,,,,,,,,,,,,,,,,,,,,,,,很好,,,,,,,,,,
评分不错的商品,很满意,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送货挺快的。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不错的商品,很满意,送货挺快的。
评分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还可以不难吃挺好吃的
评分好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