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集校笺

萧颖士集校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萧颖士 著,黄大宏,张晓芝 校
图书标签:
  • 萧颖士
  • 集校笺
  • 诗词
  • 宋诗
  • 文学
  • 古籍
  • 校勘
  • 注疏
  • 中国古典文学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6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05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萧颖士集校笺》六卷,萧颖士著,黄大宏、张晓芝校笺。萧颖士,字茂挺,颍川人,唐开元间进士。文章与李华齐名,为当世所重。唐宋史志与书目著录《萧颖士文集》十卷,然元明以来未见著录,至清代各藏书家则仅见旧钞本一卷,四库馆臣以为“后人抄撮《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而成,非复十卷之旧矣。然残膏剩馥,犹足沾溉,正不必以不完为歉也”。唐人别集流传至今者为数不多,今黄大宏、张晓芝整理萧颖士文集,凡六卷,并详加校笺,全书逾二十万字,诚为唐人别集之善本。

目录

第一卷 赋
登临河城赋并序
滞舟赋
伐樱桃树赋并序
白鹃赋并序
爱而不见赋
庭莎赋并序
莲蘂散赋并序
登故宜城赋
听早蝉赋
至日圆丘祀昊天上帝赋

第二卷 表
为扬州李长史贺立皇太子表
为扬州李长史作千秋节进毛龟表
为从叔鸿胪少卿论旱请掩骼埋凿表
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
为李北海作进芝草表
为李中丞贺赦表

第三卷 贱书
赠韦司业书
答李清河书
重答李清河书
为邵翼作上张兵部书
为南阳尉六舅上邓州赵王贱
与从弟评事书
与崔中书圆书
为李中丞作与虢王书

第四卷 序
清明日南皮泛舟序
送族弟旭帖经下第东归序
送刘方平沈仲昌秀才同观所试
杂文
陪李采访泛舟蓬池宴李文部序
蓬池楔饮序

第五卷 墓志铭
唐故沂州丞县令贾君墓志铭并序

第六卷 诗
游马耳山
蒙山作
张晕下第归江东
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
答邹象先
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
新霁因以赠别
舟中遇陆棣兄西归数日得广陵二
三子书知迟晚次沙垫西岸作
□□□趟载同游焦湖夜归作
越江秋曙
留别二三子得韵字
江有归舟三章并序
江有枫一篇十章并序
有竹一篇七章并序
早春过士岭寄题硖石裴丞厅壁
遇河滨和文学张志尹
凉雨二早并序
菊荣一篇五章并序
山庄月夜作
羽山

附录
壹萧颖士年谱
贰集事
叁一着录
肆论议与题咏
(二论议
(二》题咏
伍赠答
(二书答
《二》赠诗
陆师友考
柒门弟子考
(二濮阳弟子
(二》长安门人
《三》其他
捌萧存资料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萧颖士集校笺》:
  月日。颖川男子萧名一二敢复书于京兆韦夫子足下。嗟乎!事有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有求之累月而弃之三曰。此其勇于昔闻而怯于今见者,固见之不厌其成三一也;求之累月而弃之三曰者,固言之未通其迹一三也。难进为志士之节,知音一四一实盛名之选,可不谓难哉?必也道不磷于进趣之几,交可判于言谈之分,雅心特达,中义不回者能之。由是而其来也必审于几,其去也必亏于分。鸟能择木,木不能择鸟。离合是非之迹,在主不在客,则仆之所以怯,乃足下之所以难也。呜呼!将见不见,闻不闻,惟难。仆所以盘桓顾望且累月焉,惜知音之至希,一绝不再也。昧然不谒,幸不怪乎!
  仆家业山东,非举选时,不至三辅。而倏来忽往,亦已再三。一昨遇谢官,乃不知门下省与朝堂所在。足下试以此等事相对,岂轻于进退者耶?而愿托深期,积有年矣。幼小日,曾窃窥足下所着《两京新记》。长来追思,实为善作人。所知殷晋,亟接清言,仆幸因之饱于余论,思心谏迟,以日为年。顷数岁前,足下新除吏部郎中,时曾于都省之间昧然一谒,足下亦颇垂顾接,而今得无忘耶?岂或念此,便谓仆为轻于造诣者也!仆往时之举,诚复轻率,然自足下则有固求而不至者焉!足下诚问仆于衡轴诸公,必知未有一人言仆造其门一矣。
  ……
《萧颖士集校笺》是一部致力于梳理、考证与笺释前人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其核心目标在于为理解与阐释萧颖士的生平、思想及其文学创作提供一个更为扎实、精炼的学术平台。本书并非直接收录萧颖士的任何作品,而是以一种“箸一旁”的视角,围绕着“萧颖士”这一核心人物,对其学术研究史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旨在填补当下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空白,矫正可能存在的偏误,并为未来的萧颖士研究提供更为精准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论的参考。 本书的架构紧密围绕着“校”与“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 “校”的部分,重点在于对现有关于萧颖士的研究进行文献的比勘与甄别。 这意味着,作者将广泛搜集历代以及当代学者对萧颖士的著述,无论是以专著、论文、研究笔记,抑或是零散的评论形式出现。对于这些文献,本书将进行严谨的文献学考证,考察其成书年代、版本流传、作者生平、学术背景等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研究者提出的观点进行细致的比对,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对于一些史料记载不清、观点相互矛盾的情况,本书将力求通过考证史料、溯源文献,来判定何者更为可靠,何者可能存在误读或臆测。例如,对于萧颖士生平中的一些关键事件,不同学者可能提出不同的解释,本书将通过比对原始史料,例如《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以及《唐文粹》、《全唐文》等文集中的相关记载,来辨析其历史真相。同时,对于一些因版本差异而导致研究结论不同的情况,本书也将通过对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明确其差异所在,并指出由此产生的研究偏差。 “笺”的部分,则是在“校”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 这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学术劳动。它不仅仅是对前人观点的转述或评价,而是通过作者独立的思考与深入的研究,对萧颖士的某个学术议题、思想流派归属、文学风格特征、甚至其作品中某个词语或典故的内涵进行细致的“笺注”。这种“笺注”并非是对萧颖士作品本身的注释,而是对围绕萧颖士展开的各项学术讨论的“注释”。例如,在探讨萧颖士的政治主张时,可能涉及其与当时政治派别的关系,其思想的渊源等。本书将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以及对其思想脉络的梳理,来“笺释”这些复杂的政治与思想关系。又比如,在分析萧颖士的文学成就时,可能需要考证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其诗歌创作受到哪些流派的影响,其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何种影响。本书将通过对相关文学史料的解读,以及对萧颖士文学作品的间接分析(基于前人研究的概括),来“笺”明这些问题。 本书的重点在于“方法论”的展示,而非“内容”的堆砌。它所呈现的,是作者在研究萧颖士过程中所运用的一整套严谨的学术方法。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学习如何进行文献校勘,如何辨析史料的真伪,如何进行学术观点的比较与评价,如何运用历史学、文学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解读一位古代学者。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萧颖士”的范例,是学术研究方法论的生动体现。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间接性”和“反思性”。它不直接进入萧颖士的世界,而是停留在研究萧颖士的“前沿”进行考察。它所关注的,是“前人是如何研究萧颖士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研究萧颖士”。这种反思性的视角,使得本书具有了超越单纯的“萧颖士研究”本身的价值。它所揭示的,是学术研究的演进过程,是学术思潮的变迁,是学术“共识”是如何形成,又如何被挑战的。 具体来说,本书在“校”的部分,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证: 文献源头的梳理: 追溯提及萧颖士的最早文献,辨析其可靠性。 史料的相互印证与矛盾: 详细对比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记载,找出其中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版本差异的考校: 对于存在多个版本的萧颖士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的版本比对,分析不同版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后人转述的辨析: 考察后代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转述,是否存在曲解、误读或片面引用。 而在“笺”的部分,则会侧重于对前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度解读,例如: 萧颖士的学术思想流派归属: 辨析其思想与当时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派的关系,以及其思想的独特性。 萧颖士的政治抱负与实践: 考证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分析其政治理念的形成及其影响。 萧颖士的文学创作特征: 结合前人研究,概括其诗歌、散文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颖士作品的文献考订: 在不直接呈现萧颖士作品的前提下,梳理关于其作品真伪、篇目、流传等方面的争议,并提出自己的考证意见。 萧颖士的师承与交往: 考证其与当时著名文人、学者的交往,以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关于萧颖士的重大历史谜团的再探讨: 对于学界长期存在的关于萧颖士的争议性问题,例如其生平中的某些重要转折点,本书将集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辨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元研究”的视角,即对研究萧颖士的研究进行研究。它帮助读者理清关于萧颖士的学术脉络,避免重复前人已有的研究,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它是一种“学术的导航”,为希望深入了解萧颖士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指明了学术研究的“山峦”与“河流”,而无需读者自己从头跋涉。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严谨、客观,同时兼具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作者将避免使用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对具体文献和史料的分析,展现学术研究的魅力。对于一些较为晦涩的学术概念,将通过清晰的解释和具体的例证来加以说明。 总而言之,《萧颖士集校笺》是一部面向学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著作,它以严谨的文献考订和深入的学术解读,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关于“萧颖士研究”的“集大成”的“评论”与“导航”。它不是直接的萧颖士作品集,而是一部研究萧颖士研究的“研究报告”,是学术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旨在推动对萧颖士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学术成就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文有着朦胧喜爱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读起来总会有一种隔阂感。生僻的字词、典故的缺失,都像是横亘在我和作者之间的屏障。而《萧颖士集校笺》的出现,则如同在屏障上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虽然我对萧颖士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研究尚不深入,但仅从这本书的编排和体例来看,便足以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校勘部分,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话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知识。而那些详尽的笺注,则像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点,将我从对字词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使我能够更顺畅地理解作品的含义。我尤其喜欢笺注中偶尔会引用的其他文献,这让我仿佛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方式,让我觉得即使是对于刚接触萧颖士作品的读者,也不会感到过于艰难。这本书似乎有意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去领略这位古代文人的风采。

评分

这本《萧颖士集校笺》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其内容的丰富与严谨。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学术气息。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扎实考据的印记,字里行间都透着研究者心血的痕迹。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萧颖士作品的校勘部分,那是一种对文字细节的极致追求,仿佛要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而笺注部分,更是如同一位博学多才的向导,在我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难点,都给予了详尽而清晰的解答。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工具书,就能迅速理解那些晦涩的典故、复杂的用词,从而更顺畅地进入作品的意境。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感悟上,而不是被繁琐的考据所困扰。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仅是呈现知识,更是引导和陪伴读者进行一次有深度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相信,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那种“豁然开朗”的时刻,当一个原本晦涩的句子,在经过一番考究和理解后,变得清晰透彻,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萧颖士集校笺》无疑为我提供了无数这样的瞬间。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汇集,而是一次精心的梳理和解读。其“校”字,体现了对文本精准性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研究者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笺”字,则直接指向了对文本背后意义的阐释,这正是普通读者最需要的“翻译”和“导读”。我惊叹于笺注的详尽程度,几乎每一个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都得到了细致的解释。这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有时还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甚至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测。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读萧颖士的作品,更是在读一本关于萧颖士及其时代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探险,总能在不经意间收获新的认知。

评分

初次翻阅《萧颖士集校笺》,就被这厚重的典籍所吸引。装帧典雅,纸张温润,一看便知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成果。作为一名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这一时期文人群体及其思想的经典著作。市面上不乏选本或通俗介绍,但真正能带领读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探寻其创作之源泉的,却不多见。这套《萧颖士集校笺》恰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期待。从目录上看,内容梳理得十分细致,每一篇作品都配有校勘和笺注,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一直觉得,古人的文字,尤其是那些稍显生僻的词汇或典故,若没有专业的注解,很容易望文生义,甚至误解作者的原意。而“校笺”二字,便预示着这套书将为我拨开迷雾,领我走进萧颖士的文学世界,去感受他笔下的风雅与情怀。我迫不及待地想从那些严谨的校勘中,窥见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从细致的笺注中,领略那份对历史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守护。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一位曾经鲜活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充满好奇。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时怀着怎样的心境,这些都成为我阅读古籍时常常会思考的问题。《萧颖士集校笺》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从其整体的呈现方式来看,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到萧颖士内心世界的冰山一角。书中的“校”和“笺”,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文字的精确处理,更是对作者思想脉络的一种梳理和呈现。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的校勘,或许能反映出作者创作时对文字的反复斟酌;而那些详尽的笺注,则可能隐藏着研究者对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萧颖士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作品中那些隐藏的情感和哲思。这本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是历史长河中一段鲜活的注脚。

评分

喜欢,不太常见的作家难得能整理出来,非常好,封面也好看!

评分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这一套书印刷精美,颇值得赏鉴,做活动时拿下最佳

评分

好书!出版的全部收藏,还有多少?

评分

唐代文集,还可以,建议购买。

评分

挺好的,送朋友,朋友说不错

评分

618期间买的 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内容本身,都是无可挑剔的,读来受益匪浅。

评分

唐文学一直不够重视,反思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