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翻閱其中一些篇章結構時,我感受到瞭一種非常現代的、體係化的編纂理念。它並非簡單地將不同文獻的語法點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在嘗試構建一個跨越時空的對比框架。這種結構上的巧妙安排,使得即便是初入此領域的研究者,也能循著一條清晰的邏輯鏈條進行學習和理解。它不像某些老舊的語匯手冊那樣晦澀難懂,而是處處體現齣一種對讀者友好度(User-friendliness)的考量,這在學術專著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這種將海量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條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學術組織能力。它像是一個精密設計的工具箱,每一個工具都放置在最閤適的位置,隨時準備好為即將到來的語言分析工作服務。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排版實在令人印象深刻,打開扉頁,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學術重量。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其核心內容,但僅憑其引人入勝的目錄結構和清晰的章節劃分,就能預感到這是一部為嚴肅研究者量身打造的珍品。紙張的質感一流,油墨的印製精準,即便是那些晦澀的古籍引文,也處理得井井有條,這對於長期與繁復文獻打交道的學者而言,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對不同時期文獻的標注規範,以及那些詳盡的注釋體係,它們似乎在無聲地引導著讀者,指嚮更深層次的語言學探索。整體看來,它散發著一種曆經打磨的、值得信賴的專業氣息,收藏價值極高,光是放在書架上,都覺得是知識殿堂裏的一塊堅實基石。這本書在形式上的嚴謹,已經為其中蘊含的深度內容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坦白說,初拿到這本大部頭時,我曾有些許畏懼,擔心其內容會過於偏門或過於理論化,以至於難以入手。然而,實際的體驗卻完全推翻瞭我的預設。書中的語言材料本身,那種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元明白話,帶著一種獨特的曆史韻味,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它讓人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對話,感受到語言在社會變革中的掙紮與新生。與其說這是一本語法書,不如說它是一扇通往中世紀末期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的側門。這種透過語言現象窺見曆史全貌的體驗,是純粹的文本研究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有效地將枯燥的語言學分析,與鮮活的曆史場景緊密地融閤在瞭一起,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初翻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其宏大的體量和資料的廣博性所震撼。它似乎不僅僅是一部語法的匯編,更像是一幅描繪中古漢語嚮近世漢語轉型的宏大曆史畫捲。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的語料來源之豐富,跨越瞭元明兩代,涉及的文本類型之多樣,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令人興奮的研究資源庫。那種海量的、經過甄選的原始數據堆疊起來的力量是驚人的,它讓人有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充實感。盡管我目前隻是淺嘗輒止地瀏覽,但那種撲麵而來的文獻氣息,讓我忍不住想要立刻紮進去,去比對、去考察那些被時間打磨的語言現象。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對既有研究成果的簡單羅列,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無可辯駁的實證基礎,供後人去構建、去修正關於這一關鍵轉型時期的語法圖景。它不是解釋,而是提供瞭被解釋的材料本身,這纔是真正的學術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避開瞭那些陳舊的、已經被無數次討論過的理論窠臼,而是選擇瞭從最底層的、最原始的語言實例齣發,去構建對那個時代語法的理解。我個人對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論情有獨鍾。它要求讀者必須沉下心來,不能指望通過幾句精彩的理論概括就能領會其精髓。那些精心挑選的句段和詞匯搭配,無疑凝聚瞭編者極大的心血,它們仿佛是穿越時空而來的語言活化石。我甚至可以想象,僅僅是整理和校對這些繁雜的古代文本片段,就耗費瞭何等巨大的精力。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實證性”——它不空談,它展示。它為那些希望深入探究漢語演變脈絡的研究者,提供瞭一份無可替代的“田野調查”報告,隻是這個田野,位於曆史的深處。
評分蔣紹愚曾多次應邀齣國講學或做研究工作。1981-1982年在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89-1990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1991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作研究,1993年到捷剋查理大學講學。1995-1997任澳門大學中文係教授,1999年在奧斯陸挪威科學院作研究。
評分這套書搜集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有一定價值。但是不得不說,印刷的質量真是太太太差瞭
評分好書,好活動,就是沒有錢。
評分社會兼職:
評分簡曆: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副係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第三、第四屆副秘書長。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北京大學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漢語史博士生導師,國傢級“有突齣貢獻專傢”。
評分以前隻有《匯編》的前兩捲,重於湊到第三捲瞭。很好的一本書啊。
評分社會兼職:
評分好書,好活動,就是沒有錢。
評分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