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料的后果: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对长期经济运行的影响

无法预料的后果: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对长期经济运行的影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莱尔 著,葛立成,王铁生 译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发展经济学
  • 文化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要素禀赋
  • 长期增长
  • 制度经济学
  • 比较经济学
  • 历史经济学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2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531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我打算由表及里地进一步阐明增长绩效,搞清文化是否影响到经济绩效,并在多大程度上产生这种影响。但正如我马上要论证的,由于文化变量往往有一个很长的时滞,且难以识别,难以判断它们是否及如何变化的,因而我们将经常回顾和追溯它们的渊源(以本书扉页托克维尔的题记为榜样)。我关于印度的论著——《印度的均衡》,曾对这一变化莫测的领域进行过早期的探索。而在本书中,我将着眼于它们在一个很长时期——法国史学家年鉴学派所谓的“长时段”——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其间,正如布罗代尔(Braudel)已非常雄辩地表明的,“山脉而非君主……才是一位的。”
   因此,用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的相互作用来解释集约型增长是何时并如何发生的,是这些演讲的基本主题之一。另一个基本主题则是个人主义对促进这种增长的作用,以及——在我们考察现在西方和其他地区间的相互影响时所能看到的,由此产生的千奇百怪的变体。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关于文化
社会均衡
天性与教养
不同的社会均衡
个人主义与公社主义(Communalism)
情感:羞耻与罪错
人类学档案
宇宙论、政治、经济
第二章 古代文明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朱迪亚
斯密增长与普罗米修斯增长
农业、文明和游牧民
古代的近东
第三章 古代文明Ⅱ:印度和中国
印度
宇宙论的信仰
中国
第四章 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人的崛起
穆斯林的征服和退却
物质因素
宇宙论信仰
政体
法律、社会、经济
穆斯林精神的终结
伊斯兰教和经济
第五章 西方的崛起
唯物主义基础
制度的基础
基督教欧洲和个人主义的崛起
核心家庭和西方的崛起
爱、性欲、罪孽和罪错感
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
第六章 个人主义的进程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历程
经济自由主义的崛起、衰落和再崛起
目前的形势
第七章 现代印度与现代中国
国家干预经济
改革
前景
第八章 远东
东亚的“奇迹”经济
日本
第九章 西方和非西方社会
礼仪、羞耻感以及罪错感
福利国家
第十章 结束语
附录
博塞拉普进程
掠夺性国家模型
双重偏好和社会见解的变化
要素比例和农业结构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关于文化
情感:羞耻与罪错
如果承认了文化“特点”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也必须对其借以不断强化的机制作一简要的描述。关于情感将体现于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内在化的作用,看来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关于这些情感是否属于我们进化的基本人性,或者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social constructs),似乎尚未达成一致。一般而言,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们似乎持后一种观点,而生物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则持前一种观点。我不可能在本书中探究这一争论的是非功过,尤其因为它与我所强调的要点——情感构成了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部分(对此争论的双方似无分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埃克曼(Ekman)和戴维森(Davidson)在总结这场争论时指出,“所有人都承认情感的普遍性是有证据的;承认情感的前因的普遍性有一些证据,但证据不足;承认在解释这些普遍性时,生物学和文化两者都起了作用。”
在这些情感中,有两种情感对文化获得性“道德感”(moral sense)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羞耻感和罪错感。与其他的情感——厌恶、悲伤、气愤和害怕——不同,引发这两种情感的前导事件(antecedent events)似乎因文化而异。而对其他情感而言,诱发其出现的前导事件,在不同的文化中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如埃克曼和戴维森所指出,“羞耻和罪错是这样一些情感,其中的道德判断是有分歧的;因而它们或许也是这样一些情感,其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虽然许多人——包括弗洛伊德,但不包括达尔文——都未能指出羞耻感和罪错感之间的差别,可是这两种情感确是非常不同的。“羞耻感是一种社会情感,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而不自觉地出现的。”或如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所言:“与羞耻感相关联的基本体验,是在错误的条件下被错误的人不适宜地看穿了。它与裸体,特别是性关系直接相关。”当人感到羞耻时,情感的内在角色是“一个旁观者或证人;而当人感到罪错时,则其内在角色就是一个受害者或施害者”。在实施罪错的情况下,“内在角色的态度是愤怒的,因为其对象的反应是对愤怒感到害怕,而不是害怕被激起愤怒”。相对而言,“羞耻感不需要旁观者产生愤怒或其他的敌意。所必需的只是旁观者应意识到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形或特性,即其对象是感到缺乏能力、没有能力或丧失能力的”。没有星期五“的鲁滨逊·克鲁索”不可能感到羞耻,但如果他信仰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话,他就会感觉到罪错!因此,我们还应考虑作为社会化手段的羞耻与罪错在各种文明中的作用,因为构成社会凝聚力的内在的道德规范,就是以这些道德情操为基础的。
……
好的,下面是一本名为《无法预料的后果: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对长期经济运行的影响》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AI痕迹。 --- 《无法预料的后果: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对长期经济运行的影响》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塑造一个国家长期经济轨迹的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驱动力。不同于那些将经济增长视为一个线性或纯粹技术驱动过程的传统叙事,本书将重点放在制度、文化和地理环境这三大核心要素如何共同作用,产生那些既非设计者本意,又难以预见的“后果”。 我们认为,理解一个经济体的长期表现,不能仅仅依赖于对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简单计算。真正的持久性差异,往往根植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要素禀赋的遗产、文化规范的惯性,以及政治制度的演化路径。 第一部分:要素禀赋的幽灵——地理与资源的持久影响 要素禀赋,即一个国家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所拥有的初始禀赋,绝非历史的偶然。它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设定了发展的基本约束和机会。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细探讨这些禀赋如何在数个世纪中渗透并固化为经济结构。 我们首先审视地理对早期经济模式的塑造。例如,易于航行的河流、适宜耕种的平原,以及是否存在易于穿越的自然屏障,如何影响了早期贸易路线的形成、城市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集中方式。这些早期的地理优势或劣势,并非简单地决定了今天的GDP水平,而是通过塑造了早期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难度、不同群体间的互动模式——为后来的制度变迁埋下了伏笔。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资源禀赋的双刃剑效应。我们考察了“资源诅咒”的机制,但我们并非停留在简单的资源丰裕导致腐败和冲突的描述。相反,我们分析了在不同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资源禀赋如何固化了“租金获取”而非“创新生产”的经济激励结构。对于那些拥有独特矿产或能源的国家,我们探讨了这些资源如何影响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以及如何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多元化发展。这种遗产往往是沉默的,但其影响却以代际相传的方式持续存在。 第二部分:文化的粘性——规范、信任与经济效率 经济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这些互动的基础是共享的文化规范和认知框架。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文化视为一种“内生制度”,研究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不同社会在面对相似经济挑战时表现出的差异。 我们着重探讨了社会信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在高信任度的社会中,合同的执行成本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减小,从而鼓励了长期投资和复杂商业活动的发生。本书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哪些文化特质(例如,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偏好、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与特定的经济成果(如创业精神、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稳定的关联。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代际相传的职业伦理和教育观念。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如何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积累路径?例如,某些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程度,或对冒险和失败的接受度,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中创新人才的供给和质量。这些规范的形成过程漫长而缓慢,它们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粘性,使得即使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经济行为模式的调整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第三部分:政治的路径依赖——制度设计与权力的分配 制度是规则的集合,它们定义了经济决策的激励结构。然而,制度的产生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而非理性设计的产物。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放在政治权力的分配如何决定了经济制度的形态,以及这种形态如何反过来锁定未来的发展路径。 我们分析了包容性制度与榨取性制度的起源。包容性制度(如产权保障、竞争性市场)之所以难以建立,往往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会利用其政治权力来阻碍那些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变革。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精英阶层如何通过设计特定的政治结构(如选举权限制、中央集权程度),来确保经济收益向少数人倾斜,从而形成一种“路径依赖”。一旦榨取性制度被巩固,其自我维持的机制(如对信息和教育的控制)就会变得异常强大。 我们还考察了政治不稳定性和革命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有时,重大的政治危机是打破僵局、催生更具包容性制度的催化剂。但更多情况下,危机仅仅导致了权力的重新分配,而新的统治者往往会倾向于继承或轻微修改旧的榨取性结构,以维护自身合法性。 结论:无法预料的后果与长期的复杂性 全书的最终论点在于,要素禀赋、文化和政治制度三者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通过复杂且非线性的反馈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经济长期演变的“后果”。 一个国家可能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要素禀赋),但如果其政治制度倾向于精英榨取,那么这种优势就会被浪费。相反,一个初始条件相对贫瘠的国家,如果能够形成一套强调创新和公平竞争的文化与制度(例如,重视教育、保障产权),则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书旨在为理解现代经济差异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制度的刚性与人类社会选择的复杂性。我们希望揭示,那些看似今天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历史的诸多因素在特定时空下的无法预料的交汇点所投下的长影。理解这些后果的根源,对于任何试图引导长期经济健康运行的政策制定者而言,都至关重要。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经济发展背后复杂原因的好奇心。“无法预料的后果”这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将深入探讨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却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 “要素禀赋”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更可能包括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结构、教育水平,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创新基因。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命运。 例如,为什么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反而陷入了“资源诅咒”,而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却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书中对于“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充满期待。文化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商业伦理、市场竞争规则,甚至是民众的消费习惯和风险偏好?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来证明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无法预料的后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政治”这一关键变量的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国家治理的效率,以及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无疑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产生深远的影响。书中是否探讨了不同政治体制下,经济决策的效率和稳定性有何差异?例如,一些国家可能因为政治改革的滞后,错失了经济发展的良机;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作者是如何权衡和分析这些政治因素的呢?是侧重于宏观政策的分析,还是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政治博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为什么一些拥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而政治因素是否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同时,“长期经济运行”这个词汇也暗示了本书并非聚焦于短期的经济波动,而是着眼于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趋势。这对于理解经济周期的本质,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为国家制定长远的经济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那些长期关注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堆砌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试图揭示那些在宏大经济叙事下常常被忽略的深层驱动力。书名中的“要素禀赋”,让我立刻联想到不同国家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构成等方面的天然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轨迹。例如,某些国家可能因为石油资源而崛起,但又因此面临资源诅咒的风险;另一些国家可能凭借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在制造业领域占据优势,但又需要警惕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作者似乎深入剖析了这些初始条件如何像基因一样,在长期的经济运行中不断发挥作用,甚至在代际之间传递。更令人着迷的是,书中对于“文化”的探讨,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难以量化的维度。它不仅仅是风俗习惯,更包括了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信任度、创新精神,甚至是对于风险的接受程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济指标联系起来的,是否通过一些案例研究,展示了文化特质如何影响了商业道德、制度的创新能力,以及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习惯。这些因素看似细微,却可能在日积月累中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 “无法预料的后果”这几个字,足以引起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发展逻辑,或者某些看似合理的政策,可能隐藏着我们尚未察觉的长期影响。作者是否在书中揭示了一些曾经被忽视的“黑天鹅”事件,或者是一些由于要素禀赋、文化或政治因素交织而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经济结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这一论点。例如,某些国家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可能放松了对环境的监管,但长远来看,却因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进而影响了旅游业、农业,甚至居民的健康,最终拖累了整体经济。或者,某个国家在引进某项技术时,并未充分考虑其文化兼容性,结果导致技术推广受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书中对于“文化”的讨论,也让我尤为期待,因为文化是如此微妙且难以捉摸。它如何影响人们的创业意愿?如何塑造消费者的偏好?又如何影响劳资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致力于解析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超越了通常的宏观经济学范畴,将目光投向了要素禀赋、文化以及政治等更为基础和广泛的因素。 我对“要素禀赋”的解读是,它不仅仅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还包括了其人力资本的构成、地理位置的优势或劣势,甚至是一个国家在技术发展初期所积累的原始资本。这些初始条件,或许就像一颗种子,决定了它未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还是仅仅成为路边的小草。 书中是否会通过历史案例,来展示这些要素禀赋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地理上的岛国与内陆国在贸易和发展模式上会有怎样的根本性差异?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文化”这个概念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却又无处不在。它可能体现在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创新氛围,甚至是对于失败的包容度。 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量化或者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并将它们与具体的经济指标联系起来,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