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 [Chinese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Report]

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 [Chinese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Repo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新业,魏楚,虞义华,秦萍 等 著
图书标签:
  • 能源消费
  • 家庭能源
  • 中国能源
  • 能源报告
  • 消费行为
  • 能源政策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经济学
  • 社会经济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5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523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ese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Repor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系自2013年开始展开全国性的家庭能源消费调查。第三次调查于2015年夏季实施,覆盖28个省共3863户城乡居民,旨在为后续数据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参照标准,《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是以第三次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数据为主,结合前两轮调查数据的总结性成果。
  《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可以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了解当前居民用能现状和变化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主要结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章 问卷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家庭特征
第三节 住房情况
第四节 厨房设备及家用电器
第五节 取暖与制冷情况
第六节 交通统计描述
第七节 家庭收支与能源消费

第三章 家庭能源消费估计方法
第一节 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节 厨房设备能源消费估计
第三节 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费估计
第四节 取暖、制冷和热水器的能源消费估计
第五节 家庭私人交通的能源消费估计

第四章 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中国家庭能源消费平衡表
第二节 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有效能分析
第三节 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数量分析
第四节 居民家庭能源成本分析对比
第五节 居民家庭碳足迹分析对比

第五章 家庭能源消费调查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际家庭能源消费比较
第二节 国际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比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居民用能的城乡比较
第一节 城乡家庭用能对比
第二节 影响因素对比
第三节 定量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居民电器拥有与收入不平等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数据说明
第三节 计量经济学模型
第四节 实证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村居民的热水器选择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数据简述
第四节 实证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空气污染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么?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数据统计描述
第四节 方程设定和实证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居民需求侧管理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中国居民家庭需求侧管理潜力分析
第三节 中国居民需求侧管理发展现状
第四节 新电改背景下居民需求侧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
  同年,李莹等学者也使用问卷调查法(CVM)对北京市居民治理污染的支付意愿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覆盖北京市八个城区的1371户居民,调查结果显示:为在5年内将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50%,每户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143元/年,占当年该地区家庭年均收入的0.7%。Wang和Mullahy(2006)对重庆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500户家庭的估算结果,重庆居民对人的统计寿命估值为34458美元。条件价值评估法由研究人员模拟市场情景直接问受访者为获得一定空气质量的提升而愿意支付的价值,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情景是假设性的,所以,受访者很可能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支付意愿从而造成假设性偏误。因此,这种方法自身的缺陷很可能使得居民对空气质量的支付意愿产生较大差异。
  显示偏好法通常被认为可以有效地克服陈述偏好法的缺陷,因为显示偏好法采用的是市场观测的数据而非居民给山的表述偏好数据。
  ……

前言/序言

  为了解我国家庭能源消费的基本状况、特征与影响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自2013年开始展开了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Chinese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survey,CRECS)。“第一次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CRECS2012)首次设计了针对我国居民能源消费特征的入户调查问卷,并对全国1450户城乡居民在2012年度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收集,包括家庭基本情况、烹饪与电器、空间供暖、空间制冷、交通出行、能源支出,以及对不同的能源政策的认知程度。基于CRECS2012的微观数据,课题组于2014年底出版并发布了《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4)》(科学出版社)。2014年,我们聚焦于农村居民并开展实施了“第二次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CRECS2013),对我国3404户农村居民在2013年度的能源消费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开发了相应的核算模块用于估计农村居民的生物质能消费,相应的研究成果-《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5)》于2016年经科学出版社出版、发布。这两部关于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包括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第三次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调查”(CRECS2014)于2015年夏季正式实施,本次调查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大力支持,并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同步实施。本次调查覆盖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西藏、海南、宁夏、香港、澳门和台湾)共3863户城乡居民,旨在为后续数据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参照基准。本书即以第三次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数据为主,结合前两轮调查数据的总结性成果。
  本次人户调查以及后续的科学研究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负责问卷设计、访员培训、研究报告写作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ational Survey Research Center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NSRC)负责样本抽样、问卷实施、数据校验等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等机构为前期调研和后期研究协作提供了部分资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在问卷设计、调研实施、数据统计、报告写作修改阶段,还得到了校内外诸多专家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中国科学院谭显春研究员、刘宇副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赵晓丽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效华教授,厦门大学何晓萍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孙岩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石敏俊教授、仇焕广教授、王卫东副教授、唐杰副教授等对研究思路和报告初稿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的同学也为此次问卷成功实施提供了大量高效的助理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同作者对书稿写作、修改和完善做出大量贡献。郑新业、魏楚统筹了数据调查过程和报告写作,各章节安排和贡献者分别如下。
  第一章概括地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发现和政策含义,由魏楚执笔;其中智能家庭部分由吴施美、王丹、胡竞秋、魏楚共同完成。
  第二章介绍本次入户调研的抽样方法与具体实施,并针对不同的问卷模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贡献者包括:魏楚(第一节),陈占明、曾诗培(第二节),夏晓华(第三节),宋枫、吴沽琪(第四节),黄滢(第五节),秦萍、苗温婕(第六节),张晓兵(第七节)。
  第三章介绍“自底而上”、基于设备用能的家庭能源消费核算方法,由吴施美执笔。
  第四章基于家庭能源消费核算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对比分析,由胡竞秋、吴施美和毕得执笔。
  第五章对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进行国际比较,贡献者包括赵宇彤、王丹。
  第六章对城镇、农村家庭能源消费进行定量分析,由谢伦裕、张舒涵执笔。
  第七章对家庭电器拥有与收入不平等进行考察,由胡乃元、王奇童、张晓兵、秦萍执笔。
  第八章考察农村居民选择热水器的影响因素,由虞义华、马本执笔。
  第九章分析空气污染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由秦萍、苗温婕、张阳、陈帅执笔。
  第十章系统地梳理我国居民需求侧管理的现状、机遇与挑战,由宋枫、吴洁琪执笔。
  全书由魏楚、胡竞秋统稿,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聚焦前沿科技与社会变迁的年度深度洞察 《全球技术前沿与社会结构演变报告(2016年版)》 本书是一部针对2016年前后全球宏观环境、科技浪潮和社会治理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所进行的全面、多维度的梳理与前瞻性分析的综合性年鉴。它并非针对特定区域或单一消费部门的微观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理解复杂世界运行逻辑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颠覆性技术浪潮的重塑效应 本报告的开篇深入剖析了2016年前后处于“技术奇点”临界点的几大核心领域,这些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乃至地缘政治格局。 一、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前沿: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 报告详细考察了以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为代表的AI技术在2016年前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仅是算法层面的优化,更在于算力成本的急剧下降和海量数据的有效集成,使得AI开始大规模走出实验室,渗透到金融风控、医疗诊断和自动驾驶等高价值领域。 我们着重分析了“弱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过渡阶段可能出现的社会冲击。报告不仅罗列了技术本身(如Transformer架构的初步影响,以及强化学习在复杂决策中的应用),更侧重于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范式——从资本密集型向数据和算法密集型的转变。特别关注了数据主权、算法透明度(Algorithmic Opacity)和“黑箱决策”所引发的伦理争议,这些争议是理解2016年社会对技术焦虑的钥匙。 二、 生物科技的爆发点:基因编辑与精准医疗的伦理边界 2016年前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对生命科学的干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该技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潜力,并对其可能引发的“设计婴儿”等前沿伦理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辨和法律框架对比分析。 报告对“精准医疗”的商业化路径进行了评估,探讨了大数据、基因测序成本下降与个性化药物开发之间的复杂联动关系。我们关注了全球主要国家在生物科技监管政策上的差异化布局,这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全球分工。 三、 互联世界的深化:物联网(IoT)与信息安全的新挑战 本报告探讨了从“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的范式转移。2016年是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IIoT)开始形成产业生态的关键节点。报告分析了海量边缘设备连接所带来的网络架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量低价值数据的有效筛选与价值提取难题。 信息安全部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攻击,而是转向对物联网设备固件漏洞、供应链安全以及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攻击”模式的深入剖析。报告指出,随着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加深,信息安全事件的后果也从数据泄露上升到了对物理安全的直接威胁。 第二部分:全球社会结构与治理体系的张力 技术进步并非在真空中发生,它与既有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型和政治体系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张力。本报告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些宏观层面的相互作用。 一、 收入不平等与技能极化现象的全球扫描 全球化和自动化进程在2016年前后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达到一个高潮。报告利用跨国数据集(如OECD和ILO数据),系统性地分析了中间技能岗位(Routine Cognitive and Manual Jobs)的萎缩现象,即所谓的“就业两极分化”(Job Polarization)。 我们构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为何高技能人才的回报率持续上升,而低技能服务业的工资增长缓慢,这种结构性矛盾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报告批判性地评估了当时主流的再分配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资、职业再培训计划)在应对结构性失业时的有效性边界。 二、 城市化进程的“超级城市”效应与治理困境 2016年,全球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少数“超级城市群”的极速扩张。本部分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大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住房负担能力危机、交通承载极限、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压力,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下降。 报告通过比较分析了东京、伦敦、上海等城市在应对人口密度挑战时所采取的差异化“智慧城市”方案,并评估了这些方案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实际成效与技术渗透率之间的悖论。 三、 新兴地缘政治的经济驱动力分析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地缘政治的逻辑开始更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对抗转向经济控制和技术标准制定权。报告考察了2016年前后主要经济体在关键资源(如稀土、半导体供应链)和新兴技术标准制定上所采取的战略布局。 我们分析了贸易摩擦和投资审查机制的收紧如何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布局,以及这些“技术民族主义”的抬头如何影响了跨国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报告强调,理解技术壁垒和贸易政策的交织,是把握2016年后世界经济走势的关键。 总结:面向不确定性的决策框架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工具,用以理解2016年这个关键转折点上,技术力量与社会惯性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杂结果。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对未来十年潜在轨迹的审慎推演。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所需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避免了对单一技术或单一部门的片面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上简洁却富有信息量的白色汉字标题,辅以英文副标题,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能源消费,恰恰是衡量这些变化的一个非常直观的指标。想象一下,从过去节衣缩食的年代,到现在家家户户电器琳琅满目,空调、冰箱、电视、电脑……能源消耗的背后,反映的是家庭收入的增长、生活品质的提升,甚至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很好奇,这本《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究竟是如何描绘这一幅宏大图景的。报告里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其能源消费模式有哪些显著差异?比如,北方家庭是否更依赖供暖能源?沿海发达地区的家庭是否在电器使用上更为普遍?又或者,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一些家庭是否开始主动选择更节能的电器,甚至是尝试使用可再生能源?报告中是否会有数据来支持这些推测,或者揭示一些我未曾想到的趋势?单是这份封面,就足以勾起我探索报告内容的强烈欲望。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市民,尤其对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颇感兴趣。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能源消费》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时代变迁的重量。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父母那一代人精打细算地用电用煤的日子,与如今我家里各种电器24小时待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究,在2016年这个特定的年份,中国家庭的能源使用习惯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是否会详细分析,家庭中哪些电器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不同经济水平的家庭,其能源消费的模式又会有哪些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差异?比如,一个住在北方大城市的家庭,与一个生活在南方小镇的家庭,他们的能源消耗构成会有多大的不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用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为我揭示中国家庭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如何与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选择关注《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主要是出于对其研究主题的契合度。我常常思考,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对能源系统的压力是巨大的。而家庭作为能源消费的最终端,其行为模式的演变,无疑是影响整个能源格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好奇的是,这份报告是否会就2016年这一时间节点,对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结构性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例如,电力、燃气、煤炭、成品油等不同能源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如何?不同类型的家庭(如城镇家庭、农村家庭,不同规模的家庭)在能源消费模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更进一步,报告是否会探讨这些家庭能源消费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诸如居民收入水平、生活习惯、住房条件,甚至是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我很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未来中国家庭能源消费趋势的蛛丝马迹,这对理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乃至能源政策的制定,都可能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和民生变迁的长期观察,我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上。我认为,“家庭能源消费”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议题,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生活品质,更折射出宏观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程度乃至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我对于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描绘出2016年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的图景充满期待。它是否会呈现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家庭在采暖、制冷、烹饪、照明以及各类电子产品使用等方面的能源需求呈现出怎样的增长态势?报告是否会细致地梳理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例如城乡差异、收入群体差异、年龄结构差异等等,在能源消费行为上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我尤其好奇,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节能家电的普及程度如何?可再生能源在家庭中的应用情况又如何?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些层面的深度洞察,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消费模式演变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之所以关注到《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6》,主要是因为“能源消费”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时代印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能源的供给与消费,几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最生动的注脚之一。我印象中,父辈们对于电力的使用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多开一盏灯会“烧坏”电表。而如今,我的家里,孩子们动辄就整晚开着电视、电脑,能源的充裕和使用的便利,与过去形成了天壤之别。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这种转变的深层原因?它是否会分析,除了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在驱动着中国家庭的能源消费?比如,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舒适生活”的理解,是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的能源使用习惯?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家庭在近几十年来,是如何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挑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