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志明,李鸿训,杨斌艳 编
图书标签:
  • 旅游扶贫
  • 扶贫开发
  • 乡村振兴
  • 区域发展
  • 中国经济
  • 旅游业
  • 政策研究
  • 发展指数
  • 脱贫攻坚
  • 社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67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3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旅游扶贫有着广阔前景。但旅游扶贫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人们所处位置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往往难以形成共识,在推广过程中,也不免出现诸多偏差。这也成为阻碍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的人士参与对旅游扶贫发展的全面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的各种案例、各地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探索我国旅游扶贫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扶贫的全面评价体系,把软硬件评价有机集合起来,推动旅游扶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是构建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的首次尝试,并进行了旅游扶贫政策的全面解读和舆情分析,对旅游扶贫的典型案例做了深度研究。

作者简介

  刘志明,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本神户大学副教授。199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中心主任。
  专著有:《广告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电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形象》(日本EPIC出版社,1997年)、《中日传播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等。主编《中国新闻年鉴一传媒调查卷》(2003)、《中国舆情指数报告(2013)》等。

目录

前言

上篇 政策篇
中国扶贫历史与现状
重大旅游扶贫政策解读

中篇 指数篇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构建方法
旅游扶贫传播指数
从网络舆论视角看旅游扶贫开发

下篇 案例篇
安徽的多元扶贫模式
四川:“旅游+”助力旅游扶贫
重庆的旅游扶贫之道
精准扶贫的“铜仁模式”
鲁朗小镇:广东援藏创造的旅游精准扶贫新模式
燕溪堂:公益旅游扶贫新平台

精彩书摘

  《中国旅游扶贫发展指数报告》:
  (一)注重生态,强调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小镇往往是具有显著的自然资源优势的,规划和开发都应强调生态优先。另外,由于鲁朗小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出现生态破坏,其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灾难性的,也更应该注重生态的保护。鲁朗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应用,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把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小镇依山傍水,融入雪域高原的大自然之中,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也多围绕自然生态展开,整个项目的开发真正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地域特色
  很多地方的度假旅游、养生旅游大都大同小异。缺乏了地方特色,这个地方的旅游吸引力也会逐渐降低。鲁朗小镇真正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建设,具有自己鲜明的旅游定位,并且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自身感受,更加具有自身特色。
  ……

前言/序言

  扶贫减贫是个世界级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扶贫减贫事业,不仅关系上亿国人的生活与命运,其经验和教训也有着全球性意义。
  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的扶贫减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两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联合国提出的将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在世界各国中,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率先完成了任务。这也为全世界各国的扶贫工作带来有益的经验。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政府为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所做出的种种决策和取得的杰出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也为其他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出示范。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和政策举措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设强化扶贫机构,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监督力度。做到扶贫资金用之有效,真正地用在贫困地区民众身上;第三,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第四,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有效地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
  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云南、贵州、广西、河南、四川等省、自治区的贫困人口都超过了500万。虽然整体的贫困发生率下降,但部分省、自治区的贫困发生率仍在15%以上。而贫困人口分布的区域大多比较分散,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就成为新时期扶贫的主导方向与发展策略。
  精准扶贫是与粗放扶贫相对的概念,其实质就是将扶贫的政策和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人群身上。而旅游扶贫则是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连片山区、有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我国832个国定贫困县中现有397个4A级和5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迄今为止,已有一批贫困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将旅游扶贫作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强调要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而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提出:到2020年,要通过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使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代表着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的产业地位。
探寻古老文明的脉搏:一部关于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与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 书名: 丝绸之路的足迹:历史地理变迁、文明交融与当代意义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历史地理学家或考古学家的名字,以增强真实感) --- 内容提要:穿越千年,重绘世界文明的交汇图景 《丝绸之路的足迹:历史地理变迁、文明交融与当代意义》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商道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度挖掘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本底、生态环境约束、不同文明形态互动逻辑的综合性研究专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地理分析为经纬,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至15世纪地理大发现前夕,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复杂网络所承载的物质流动、思想传播与技术扩散。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突破了传统上将丝绸之路简单视为“贸易通道”的局限,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地理系统,一个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孕育、发展、转型并最终衰落(或演化)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 --- 第一部分:地理基础与环境制约——“路”的诞生与生命线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学框架。我们深知,丝绸之路的兴衰并非完全由政治力量决定,而是被其所穿越的极端地理环境深刻塑造。 第一章:欧亚大陆的地理断裂带 地貌的挑战: 详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等关键地理单元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商队路线选择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了河西走廊作为“咽喉之地”的独特地质结构与气候特征。 水文与绿洲文明: 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黄河上游水系对沿线绿洲聚落的滋养作用。通过古气候学与水文学的交叉研究,重建了特定历史时期(如汉唐盛世)绿洲农业的承载力极限,揭示了环境承载力与贸易繁荣度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商道的演化与适应性策略 “海陆并举”的地理逻辑: 不仅关注陆上通道,更详尽地剖析了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兴起。对比了两种路径在航行安全、货物种类、季节依赖性上的差异,论证了环境因素如何促使商贸网络的分岔与整合。 “驿站系统”的空间计量分析: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分析了古代驿站、烽火台、关隘的布局密度与连通性,量化了不同朝代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强度,直观展示了帝国对边疆控制的地理空间策略。 ---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汇与物质的流动——“丝绸”背后的深刻图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路”转向“路上的内容”,探讨了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交流平台所产生的多维影响。 第三章:从“货物”到“思想”的跨界传播 物质的链式反应: 详细梳理了丝绸、茶叶、瓷器西传与黄金、香料、琉璃东输的经济影响。特别关注了技术转移,如造纸术、冶金术、灌溉技术在不同文明间的本土化与再创新过程。 宗教的地理扩散模型: 以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传播路径为案例,构建了宗教思想在不同地理障碍和政治边界下扩散的速率与形态模型。考察了敦煌、克孜尔等石窟群如何成为地理上关键的“文化中转站”。 第四章:族群的迁徙与文化基因的重塑 “胡汉融合”的微观史: 基于出土文献和碑刻,考察了粟特商人、大月氏人、匈奴群体在河西走廊和中亚地区的定居模式与社会结构。探讨了语言借用、婚俗变迁等现象如何反映文化张力与融合的深度。 艺术风格的“混合体”: 分析了犍陀罗艺术、中原壁画风格中外来元素(如希腊化雕塑风格、波斯纹饰)的吸收与本土化过程,揭示了艺术史即是地理交流史的论断。 --- 第三部分:衰落、遗存与当代的回响——历史的地理学反思 本书的收官部分,旨在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进行超越性的评价,并探讨其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潜在价值。 第五章:贸易格局的转向与路线的沉寂 内陆通道的式微: 分析了中世纪晚期,特别是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的政治碎片化,以及气候波动对绿洲农业的打击,如何共同导致了传统陆路贸易的衰退。 “地理发现”的颠覆性影响: 论述了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好望角,开辟新航路的事件,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欧亚大陆之间的物质流动的地理重心,使内陆丝绸之路退居二线。 第六章:被遗忘的遗迹与地缘的复兴 景观的考古学解读: 记录了对玉门关、阳关、楼兰古城等重要遗址的实地考察成果,分析了这些遗址的消亡与风沙侵蚀、河流改道等地理事件的直接关联。 当代“丝路精神”的地理政治学意义: 本章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当代政策评述,而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冷静审视古代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互联互通”范式,及其与当代全球化进程在空间组织逻辑上的历史同构性,提供一个纯粹基于历史地理视角的观察维度。 --- 本书特色与学术贡献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融合了历史学的时间深度、地理学的空间分析、考古学的实证支撑以及气候学的环境约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解欧亚大陆数千年交流史的立体模型。它强调整体的、网络的、动态的视角,旨在还原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生命力的“丝绸之路”生态系统。读者将能从中领悟到,地理环境如何不仅决定了人类文明的起始点,更深刻地塑造了其交流与冲突的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视和思考。我感觉,作者必定是一位目光深邃的观察者,他不仅仅看到了旅游业表面的繁荣,更洞察到了它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深层潜力。我想象着,报告中可能包含着对旅游扶贫模式的迭代升级的讨论,比如如何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到更具深度的体验式旅游,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可持续的经济价值。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科技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通过在线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或者借助新兴媒体传播乡村的魅力。同时,我也好奇,报告是否会对旅游扶贫的风险进行预判和规避,比如如何避免过度开发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破坏,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它将引领我们思考,如何让旅游业成为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力量,去点亮那些曾经黯淡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地方的邀请函。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是一部纪实电影的剧本。我设想,书页间会跃动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或许是壮丽的山川湖海,与淳朴的民俗风情交织;或许是年轻的创业者,如何将古老的技艺转化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又或许是村民们,如何热情地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分享他们的生活和故事。我期待,报告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让旅游业真正普惠当地居民”的实用性建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是否会包含一些成功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旅游扶贫的实际效果,以及其中蕴含的创新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人们对贫困地区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它们独特的美丽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指标的报告,更是一次关于发现美、创造美、共享美的旅程,让我渴望通过阅读,去体验那份真实而美好的乡村生活。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强烈的时代感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变革的最前沿。我深信,这本报告不仅仅是对“中国旅游扶贫”这一宏大命题的学术探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记录。在如今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旅游业,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议题。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作者如何运用严谨的分析框架,去解构旅游扶贫的内在逻辑,它究竟是如何运作,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书中或许会详细阐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扶贫模式,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在政策支持下的演变路径。我特别好奇,报告是否会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量化评估,从而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一个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次重要观察和解读,它有望为我们理解中国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供宝贵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质,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寂静中孕育着巨大能量的事物。我猜想,这本书的解读角度可能非常独特,它或许不是从宏观政策层面切入,而是从微观的个体经验出发,去折射出旅游扶贫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期待,报告能够呈现出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那些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彻底改变了命运的普通人。或许是某个山区里的孩子,因为旅游业带来了教育和医疗的改善;或许是一位留守老人,因为参与旅游服务而重拾了生活的尊严和价值;又或许是一个曾经封闭的小山村,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变得生机勃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些真实的人物内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它不仅仅是一份统计学意义上的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光辉和生命韧性的史诗,它将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衡量它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气场,就如同它厚重的封面一样,充满了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和一丝丝不容忽视的期待。当我第一次翻开它,脑海中便涌现出无数关于中国广袤土地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无数个日夜,在资料堆中跋涉,在田野间穿梭,只为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扶贫故事。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有那些生动的人物群像,他们如何从贫困的泥淖中奋力挣扎,又如何借助旅游这双翅膀,看到了新的希望。是否会有那些被精巧设计的旅游项目,如何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为偏远地区注入新的活力?我甚至能感受到,报告中的数据分析,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们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家庭的辛酸泪和闪光的笑脸。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次关于中国乡村振兴和人文关怀的深度透视,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曲关于希望与坚持的赞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真实与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