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

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耿元骊 著
图书标签:
  • 唐宋
  • 土地制度
  • 土地政策
  • 农业史
  • 经济史
  • 历史学
  • 制度史
  • 社会史
  • 中古中国
  • 宋史
  • 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4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451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分析了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基本情况,集中分析了唐宋间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耿元骊,男,1972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辽宁省历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唐宋史、中国经济史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等摘编或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等学术项目10余项。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首尔大学奎章阁客座研究员(2009-2010),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概念阐释与研究内容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三、总体思路与基本观点

第一章 土地思想政策的分合
一、“井田论”的反复提出
二、土地政策的表达和执行

第二章 唐代的田令、田制、“均田制”
一、唐代“均田制”概念起源及其三种定义
二、唐代的“田令”和“田制”
三、唐宋人认识中的“均田”
四、土地还授与“均田制”

第三章 宋代田制的“立”或“不立”
一、“田制不立”新考证
二、宋代的田令、田制及田宅纠纷
三、限田之制与役法

第四章 土地占有与经营方式
一、土地兼并与地权的流变
二、土地经营方式及主佃关系
三、土地占有状况与小农经济的普遍规模

第五章 土地“所有制”与时代分期问题
一、不同学科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与“产权”
二、天圣令复原唐田令中的私田问题
三、五种形态说与时代分期论

余论
征引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这篇文字,由王福畴记录,附在《中说》一书中。由于《中说》及王通曾被普遍怀疑伪托,故此史料也未得广泛重视。经现代学者的考辨,已确认该书虽有伪托之处,主要是把与王通有朋友关系的魏徵等人当作了弟子,但全书大体可信,所以此文亦可采信。此文写作在贞观二十年,魏徵死于十七年,所以此对话肯定是在十七年以前。在这以前,正是“均田制”大行其道之时,太宗怎么突然考虑起来要建立“井田”制?要知道,“均田制”之所以被称颂,就是由于这是最接近“井田制”的制度。如果确有此制度,太宗应该高兴地称颂本朝之制就是“均田之制”,是与“三代”最接近的,又岂能提出要建立“井田制”?还要魏徵等人“宿中书省,会议数日”,也没取得什么结果,魏徵等人退而不言,避谈此事之后,太宗还要多次提出此事,以致魏徵等人惶恐不及。这说明,唐代根本就没有施行过“均田制”,所以太宗才对“井田制”如此热心,如果唐代确立了自己的制度是仅次于“井田之制”的“均田之制”,太宗又怎么会再三考虑“井田制”?
  开元、天宝时人的论述,也没有谈论过本朝的“均田制”。名相张九龄,有一次参加策问,其题目中问道:“今欲均井田于要服”,根据文中“圣朝受命,于今百龄”来估计,大约在开元六年左右。“要服”者,距京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之间,在这里是泛指全国,可见开元初还在探讨如何在全国来施行“均井田”。如确有“均田制”,似不必提出这个策问题目。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论时政,上疏日:“窃料天下诸州,不可一例处置,且望从宽乡有剩田州作法。窃计有剩田者,(或缺”不“字)减三四十州,取其剩田,通融支给。……每户给五亩充宅……丁别量给五十亩已上为私田,……”虽是空想,但其中反映的问题却是值得思考的。作为地方长官,裴耀卿不可能不知道本朝有“田令”,如果本朝已有行之有效的“均田制”,怎能再次提出与“均田制”十分相像的制度设计?岂不是在“均田制”上叠床架屋?裴耀卿“弱冠拜秘书正字”,曾任“长安令”,极有行政才干,开元二十年又“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三年间“运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贯”。很难想象,这种实务派的重臣会不知道本朝开国以来之田制为“均田制”,而提出如此政策建议。
  再如一代理财能手,制定“两税法”的杨炎,在议论租庸调法败坏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提及“田制”问题,而这却是租庸调法的基础。他说:“国家初定令式,有租赋庸调之法。至开元中,……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则租庸之法弊久矣。”如果实有“均田”之制,杨炎岂能不提这个“租庸调法”的基础制度?况且在杨炎设计的两税法制度中,还要根据土地来作基准:“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
史海钩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治理智慧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至清末,行政区划制度的深层演变及其背后的治理逻辑。 并非关注单一的土地制度或税赋改革,而是以空间组织和权力布设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了古代中国从部落联盟向统一帝国、再到地方分权、最终走向中央集权的漫长历程中,郡县、州、路、府、县等层级设置的沿革、功能定位及其对国家形态的影响。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订和宏观的制度比较,揭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骨架”是如何构建、调整和强化的。 上卷:早期国家形态与中央集权的奠基(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第一章:邦国林立的初始形态:先秦地方管理体系的雏形 本章深入探讨夏商周三代“封建”体制的实际运作。重点分析了宗法制度与地域控制的结合方式,周代分封的层级结构(公、侯、伯、子、男),以及“制五等”的政治意图。通过对比二里头遗址及殷墟甲骨文中的空间布局信息,勾勒出早期权力辐射范围的模糊界限。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应对兼并战争而进行的内部“县”的试用和初步的官僚化尝试,如秦国在巴蜀等地设立的特殊行政区。 第二章:秦汉帝国:郡县制的胜利与郡国并行制的张力 本章是全书的基石之一。详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推行“一法度、一规模”的郡县制,并分析这一制度如何有效地打破了旧贵族对地域的控制,将国家权力直接延伸到基层。着重分析汉初刘邦采取的“郡国并行制”的政治妥协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七国之乱”。随后,细致梳理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巧妙设计,以及地方官员的任免制度如何确保了中央对郡县的有效控制。 第三章:魏晋更迭:士族门阀对行政体系的侵蚀 本章探讨了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崛起后,行政权力如何被士族门阀所架空。重点剖析了曹魏时期为应对危机而设立的“州”这一新的高层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它最初是作为中央派出机构,意在监督地方,但很快被地方士族占据。深入分析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后,州牧、刺史的权力膨胀,以及“九品中正制”如何固化了地方权力,削弱了中央选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国家权力的碎片化。 第四章:南北对峙:政权在“形”与“实”之间的徘徊 分析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汉化改革(如北魏的六路、十镇制度)试图恢复中央集权的努力,与南朝士族对州、郡层级的固守之间的制度性对抗。特别关注了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保甲制的前身)对基层社会关系的重塑尝试,以及这种改革在后来的分裂中如何被再次解构。 下卷:帝国权力的再集中与制度的成熟(隋唐至清末) 第五章:隋唐气象:道、州、县三级制的建立与监察体系的重构 本章详细论述了隋朝的制度性创新,特别是“州”如何从监督机构转变为一级行政单位,并最终确立了“道—州—县”的基本三级架构。唐代初期,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设立“道”作为巡视区,探究“道”从临时监察到常设机构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与“路”制度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如何与地方行政体系相互配合,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六章:藩镇割据与中晚唐的权力下移 深入分析了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的异化如何导致了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的高度集中。本章聚焦于“藩镇”这一特殊行政单元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唐朝中央集权构成的致命挑战。探讨了唐末中央政府为削弱节度使势力而采取的“拆藩”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州县层级的频繁变动和权力真空。 第七章:宋代的“路”:分割与制衡的精妙平衡术 本章是研究宋代地方制度的关键。详细阐述了宋太祖为避免唐末藩镇重演,如何设立“路”这一非实体性的区划,作为中央派出官员(如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的巡视区域。重点分析了宋代“权分之术”——即故意在地方设置多套重叠或互相牵制的职官体系(如知州、通判、帅臣),以确保行政效率与中央控制力的平衡。 第八章:元朝的创举:行中书省制的诞生与疆域治理 本章聚焦于元代为适应辽阔疆域和多民族统治的需求,所设立的“行中书省”制度。分析了行省如何从中央临时派出机构演变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最高层级,以及其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探讨了元代在西南(土司制度)和东北地区采用的特殊治理模式,体现了中央对不同地域治理策略的差异性。 第九章:明清的定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与按察使司的“三司分权” 本章详述了明代继承元制,并对其进行制度化和垂直化的改革,正式确立了“省”的地位。重点解析了明初“三司分权”的精妙设计——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以及这一结构如何有效地遏制了地方长官的权力扩张。清代在明制基础上的沿袭与微调,如总督、巡抚的设立,以及“改土归流”对边疆行政的深刻影响。 第十章:基层治理的深度渗透:保甲、里甲与乡绅 本章从宏观区划转向微观治理。研究了明清时期“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层组织如何与县级政府对接,实现赋税征收、户口管理和治安维护。探讨了地方士绅在实际治理中所扮演的润滑剂角色,以及这种半官方/半民间的治理模式如何弥补了中央集权体系在深入乡村的局限性。 第十一章:边疆治理的特殊性:羁縻、土司与改土归流的制度演变 专门探讨了中国古代对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的特殊治理制度。对比分析了唐代的羁縻府州与元明清的土司制度,着重考察了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在行政区划上的变革意义,即如何将这些地区逐步纳入郡县体系,实现国家权力的均等化覆盖。 第十二章:制度的终结与遗产:晚清的“新政”与近代变革的开端 本章总结了清末在内忧外患下进行的行政改革尝试,如裁撤省份、设立“督抚”权力集中化、以及引进“建省”概念。分析了这些迟滞的改革如何最终被辛亥革命所彻底取代,但秦汉以来的郡县、省、道等层级结构及其权力分配逻辑,依然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架构。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传统的土地制度史,而是以空间权力为透镜,观察古代国家机器如何通过对地域的划分、层级的设置、官员的派遣和权力的制衡来实现对广袤国土的有效统治。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制度变迁,揭示了中央与地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结构性矛盾与调和艺术,为理解中国古代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书侧重于制度结构和权力运行的动态分析,而非具体的土地法条文阐述。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一直充满兴趣。尤其是在阅读了一些关于科举制度、商业发展以及城市繁荣的著作后,我隐隐感觉到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定是这些现象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力。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唐宋时期土地所有权、分配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政策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以及这些变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乃至政治格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梳理,让我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佃农、自耕农以及官僚士大夫的土地占有情况,以及这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权力分配至关重要。

评分

我对历史类著作的选择标准非常高,通常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或者填补学术空白的研究。这本书的标题《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取向,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之所以下单,是出于一种对学术探索精神的认同。我设想,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原始史料的梳理与分析,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继承。这种扎实的研究方法,是学术著作的生命力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启发,学习作者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构建起严密的论证逻辑的。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出一些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挑战一些传统的认知,为唐宋土地制度的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评分

我是在一位资深历史学家的书单里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的。这位教授在业界的口碑极佳,他的推荐向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用“洞察秋毫”、“拨云见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本书,虽然没有具体提及书中的章节或观点,但已足以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从教授的评价中,我能感受到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对唐宋土地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从中提炼出了一套独到的见解。这让我联想到,或许书中会对一些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争议提出新的解释,或者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种充满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正是吸引我购买这本书的关键。我期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启示。

评分

我被这本书所吸引,更多的是源于对其潜在的现实意义的联想。虽然我并不直接从事历史研究,但我深信,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社会制度变迁的梳理,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下、启迪未来提供宝贵的镜鉴。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时期,其在土地制度和相关政策上的探索与实践,或许能为我们解决当前土地利用、资源分配、城乡发展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提供一些历史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史实的描述,更能通过对政策演变的梳理,揭示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性,以及不同政策选择所带来的不同后果。这种能够引发思考、能够指导现实的学术研究,是我最为看重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单纯的学术梳理,展现出对历史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并能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考究,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古韵的风格,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学术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一抹淡淡的墨色晕染,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唐宋时期,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和时代的变迁。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细腻,印刷清晰,字迹工整,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虽然尚未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仅从装帧和排版上,就能推测出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在的严谨和高质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书中那些关于土地制度和政策演变的奥秘,相信它会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有精美的插图或地图,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当时的土地分配状况或政策实施区域,这将极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