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191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儒敏 著,温需敏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大学
  • 中文系
  • 历史
  • 百年
  • 图史
  • 学术
  • 教育
  • 文化
  • 中国文学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8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00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首部关于一个有极其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学院系的系史著作,该书围绕教学与科研,理清学术倾向、教研模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人文学科的百年流脉。本书的前半部分“史事述要”,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代表性著述、教学的变革,等等,以专题方式叙说评述,并配有300多幅老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发表,极其珍贵,不仅是为生动好看,也是让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进入历史现场,激发想象,感受氛围。而后半部分“编年叙录”,以年表方式逐年记载百年来发生在这个教学单位的大事要事,正面负面都有客观的呈现,尽力以公允的眼光和见识对复杂的史事选择、过滤、呈现,并表现出的立场来关注学科史与学术史的写作。前后两部分互文阅读,图文并茂,不时把人带进历史现场,体味北大中文系这块学术高地的精神气度,激发出对当下大学教育的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作为学术重镇的北大中文系,有她独特的“系格”,有许多令人神往的故事与传奇。她的100年,浓缩了中国学界的一个世纪。要了解晚近学术史、文化史或教育史,绕不开北大中文系。这部“图史”围绕教学与科研这条线,理清学术倾向、教研模式的变迁,从一侧面勾勒出人文学科的百年流脉。书的前半部分“史事述要”,包括重要的事件、人物传略、代表性著述、教学的变革,等等,以专题方式叙说评述,配有300多幅老照片。后半部分“编年叙录”,以年表方式逐年记载百年来发生在这个教学单位的大事要事,正面负面都有客观的呈现。前后两部分互文阅读,图文并茂,不时把人带进历史现场,去体味这块学术高地的精神气度,激发对当下大学教育的思考。

目录

上篇:史事述要
第一章中文系的组建与五四时期
第一节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第二节桐城派与章门学派
第三节陈独秀、胡适与北大文科
第四节《新青年》与五四运动
第五节新潮社和《新潮》杂志
第六节国文门研究所
第七节歌谣蒐集研究与方言调查
第八节学术史上不可绕过的刘师培
第九节黄侃:乾嘉以来“小学”集大成者
第十节废门改系与选科制
第二章二三十年代
第十一节周作人与民俗学研究
第十二节钱玄同的古代音韵研究及其他
第十三节吴梅与曲学研究
第十四节刘复与语音乐律实验室
第十五节《国学季刊》
第十六节研究所国学门和研究院文史部
第十七节鲁迅讲中国小说史
第十八节沈兼士树立文字学的新基础
第十九节1925年的课程调整
第二十节唐兰的古文字研究
第三章西南联大时期
第二十一节长沙临大文学院
第二十二节西南联大文学院
第二十三节联大中文系教授会主席朱自清
第二十四节刘文典的“温李诗”课
第二十五节闻一多与古代神话研究
第二十六节罗常培与汉藏系语言调查
第二十七节《国文月刊》
第二十八节杨振声的现代文学研究
第二十九节沈从文的新文学研究
第三十节西南联大学习生活
第三十一节罗庸和西南联大校歌
第四章四十年代后期
第三十二节复员回红楼沙滩
第三十三节系主任胡适
第三十四节图书馆学专修科
第三十五节游国恩的楚辞研究
第三十六节民主学生运动
第五章五六十年代及院系调整时期
第三十七节时代变迁与新教学目标出台
第三十八节院系调整
第三十九节系主任杨晦
第四十节向苏联学习
第四十一节王力与汉语语言学专业
第四十二节王瑶与现代文学学科确立
第四十三节袁家骅与汉藏语研究
第四十四节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
第四十五节高名凯的语言学研究
第四十六节批判胡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观点等几次运动
第四十七节反右斗争
第四十八节科研大跃进
第四十九节王力的《古代汉语》
第五十节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
第五十一节古典文献专业的建立
第六章“文革”时期
第五十二节“四清”运动
第五十三节“文革大批判”
第五十四节半工半读与文科教育革命
第五十五节鲤鱼洲“五七干校”
第五十六节三结合与大会战
第五十七节工农兵学员
第五十八节“梁效”
第七章恢复高考及八十年代
第五十九节恢复高考与七七、七八级
第六十节学术重建
第六十一节林庚的楚辞研究
第六十二节吴组缃的小说研究
第六十三节朱德熙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六十四节乐黛云与比较文学研究所
第六十五节严家炎的现代文学研究
第六十六节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课
第六十七节谢冕的新诗研究
第六十八节徐通锵的历史语言学研究
第六十九节裘锡圭的古文字研究
第七十节新闻专业的源流变迁
第七十一节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校园生活
第七十二节作家班
第八章九十年代以来
第七十三节学分制和选课制
第七十四节系统的教学计划的制订
第七十五节《全宋诗》的编撰出版
第七十六节国内外学术交流
第七十七节学生方言调查
第七十八节九十年代以来的学生生活
第七十九节学生社团、刊物
第九章百年概览
第八十节六十年来的几代学人
第八十一节部分名家传略(文学16家)
第八十二节部分名家传略之语言、文献(13家)
第八十三节十一个教研室(研究所)
第八十四节从教授会到办公会
第八十五节研究所、基地与虚体机构
第八十六节研究生培养的变迁
第八十七节旁听族、访问学者与进修教师
第八十八节留学生、外国访问学者与进修生
第八十九节学术论坛
第九十节行政管理人员
第九十一节从马神庙、沙滩红楼到五院
第九十二节历任系主任
第九十三节100位知名校友
下篇:编年叙录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纪事(1910~2010)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上篇:史事述要
第一章 中文系的组建与五四时期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
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形态的国立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大学堂创办之初,尚未有分科(本科),先设预科与师范馆,后另增仕学馆,令进士举人出身者入校学习,类似速成班。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除了传统经史之学,就是一些西学的课目。一度曾规定上午读经史,下午学习格致、算术、化学、西文等。当时的要求是“先课以经史义理,使晓然于尊亲之义,名教之防,为儒生立身之本,而后博之于兵农工商之学,以及格致、测算、语言、文字各门,务使学堂所成就者,皆明体达用,以仰副我国家振兴人才之至意。”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仍然带有传统书院的味道。
1904年初重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依照科、门来设置课程,实施教学。按照章程,全校设定8个分科(包括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医学、农、工、商等),每一科下边又分若干学门。
……

前言/序言







风雨百年,文脉绵延: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光影印记(1910-2010)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一段跨越百年的学术传奇。当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一些坚韧的生命,以其特有的方式,雕刻着时代的印记,点亮着文明的火炬。北京大学中文系,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中文学科之一,其百年图史,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图录,更是一曲宏大的交响,奏响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辉煌乐章,记录了一个知识群体的心路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壮丽画卷。 一、筚路蓝缕:肇始与奠基(1910-1949) 1910年,在那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年代,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正式设立国文系。这便是中文系最初的萌芽。彼时,内忧外患笼罩着古老的中华大地,救亡图存的呼声响彻云霄。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正如火如荼,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普及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建立,不仅是对传统文史哲研究的继承,更是对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开创。 最初的中文系,汇聚了一批胸怀报国之志、学贯中西的巨匠。他们不仅是学问上的大家,更是思想上的先驱。沈尹默、刘师培、黄侃、马裕藻、胡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星空。他们大胆革新,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文学现象,并在教学中倡导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尽管条件艰苦,但中文系却涌现出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古籍整理、文字训诂、文学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文学研究者和教育家,他们将新思想、新知识带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乱年代,中文系的师生历经艰辛,颠沛流离,但他们对学术的热忱从未减退。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坚持教学和研究,保存了珍贵的学术火种。 二、薪火相传:发展与繁荣(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既要立足于深厚的传统,又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求。一批新的学者加入到中文系的队伍中,他们承载着前辈的期望,继续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这一时期,中文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阶级性。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对作家作品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成为主流。在古代文学史、古代文论、古典诗词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著作。同时,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对五四以来文学的梳理和评价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尽管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波折,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依然得到传承。师生们在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这个时期得以出版,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文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高等教育、文化出版、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三、改革开放:革故鼎新与多元发展(1978-201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文系积极拥抱世界学术前沿,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古典文学方面,除了传统的文献考据和文学史研究,比较文学、接受美学、叙事学、文化研究等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被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现代文学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个作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外国文学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外文学的交流与互鉴更加频繁。 教学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更加完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除了传统的文学课程,还开设了语言学、民俗学、传播学、美学等交叉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影响力的学者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中文系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派遣学者出国深造,引进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四、世纪回眸: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它见证了中国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奋斗。 翻开这本厚重的图史,我们仿佛看到了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演进脉络,感受到了几代学人对文学的赤诚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那些泛黄的文献、珍贵的照片、手迹,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岁月的痕迹。它们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动力。 从严谨的文献考据,到深刻的思想解读;从对古典的深情回望,到对现代的敏锐洞察;从单一的学术范式,到多元的理论探索……中文系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都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和开拓创新的勇气。它不仅培养了无数杰出的学者,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依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镇。它将继续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传统,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学术领域,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它将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贡献北大人特有的智慧与力量。 这本百年图史,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骄傲,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它以图像与文字交织的方式,勾勒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脉,诉说着一个百年学府的辉煌与担当,也昭示着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更加广阔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让人一下子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很舒服,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用心,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手稿的摹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更像是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细致的考证和排版,色彩的还原度很高,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当年学者的风采与时代的烙印。翻阅过程中,我能感觉到编辑团队在梳理百年脉络时所下的苦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于一本聚焦于学术机构历史的图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而可触摸。这种对“物”的尊重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这本书即便只是陈列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文化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人文关怀,是让我最为动容的部分。它不仅记录了系科的兴衰起伏、学术传统的建立与更迭,更着墨于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那些从这里走出的文坛巨匠、教育家,他们的求学轶事、治学态度,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这些“人”的故事,使得冰冷的档案和宏大的叙事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燕园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感受到他们在特定历史关头所做的艰难抉择。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具备了超越专业史籍的普适性,它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百年学府背后,一代代知识分子对真理的执着与担当。读罢掩卷,心中涌起的不是遥远的敬畏,而是一种近乎亲切的感动,仿佛自己也曾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结构精妙的智力迷宫探索。它的叙事逻辑非常严密,并非简单的年代线性罗列,而是巧妙地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穿插对话,将重大事件、学术思潮的演变以及关键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实的知识网络。我特别佩服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学术争议和政治风波的,他们没有采取简单褒贬的态度,而是力求呈现多维度的视角和史料支撑,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思路,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张力。那种娓娓道来却又暗流涌动的笔法,让人在阅读时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能体验到抽丝剥茧的阅读快感。这种高水平的史学写作功力,着实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机构志范畴,达到了相当的学术高度。每次合上书本,脑子里都会留下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钩子”,这正是好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担心它会是一本过于严肃和枯燥的纪念文献,但实际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着应有的历史的庄重感,但在关键节点处的叙述却充满了文学性,偶尔蹦出的机智点评和充满画面感的场景描述,让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耐心地向你讲述家族百年风云,既有家族的荣耀与辉煌,也不避讳历史中的曲折与遗憾。这种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愉悦性的平衡,是很多同类题材图书难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将“史书”的严谨性与“故事”的吸引力融合得天衣无缝,让我愿意花上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这百年学府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色和精神气质。

评分

从内容编排来看,这本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体现了极高的编辑匠心。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抗战时期的西迁、建国后的院系调整——与中文系内部具体的课程设置、学术流派的兴衰、乃至某位教授的某堂精彩讲稿等细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你既能清晰地看到学科建设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又能深入到教学实践层面,体会到知识是如何代代相传的。这种结构上的“拉远景”与“推近景”的交替使用,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关注学术史的读者来说,书中对各个时期教材的变迁、研究方向的侧重变化的梳理,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清晰的脉络梳理,这无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