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问题还是机遇?
第一章
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
第二章
从恐惧中解放自我
第三章
问题多是庸人自扰
第四章
努力使问题变得更糟
第五章
群体偏好扼杀解
第六章
过度自信会坑了你
第七章
初的并不是的
第八章
转移注意力收获更多
第九章
逆向思维引爆创造力
第十章
你的问题就是想太多
终章 你会怎么处理这些水?
参考文献
第一章: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头脑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这些学生被次要求站在校门前排队测量身高、体重时的感受。”泰斯接着回忆说,“我们老师站在一台老式称重仪旁,这种称重仪需要人为推动秤杆上的游码使得指针保持垂直状态。轮到我时,老师不停地推动游码。全班同学都看着游码朝着秤杆边缘推进直至老师停下记录我的体重。”
泰斯在那天发誓一定要拼命减肥,那么等到下次测量体重时,班上就没有人再会震惊地看着称重仪。
40多年后,泰斯依旧在与自己的体重做斗争。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节食疗法,但随后又对自己所吃的一切食物念念不忘。就像迈克尔与自己糟糕的工作表现相斗争一样,泰斯终将意识到当人将问题视为生活的中心时,那么任何努力都是枉然。
泰斯说:“‘再努力一点’这句话我们从小听到大。每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我们总认为自己应当再努力一点。”但是她越努力,结果就越糟糕。因为当她整天都关注着食物时,她遭受了双倍的损失—— 一方面,由于她试图避免每一份额外的热量摄入,所以每一分每一秒她都感觉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她终又会屈服于食物的诱惑并对此感到懊恼自责。
就好像她孩童时代的感受一样,泰斯在与体重的斗争中感到孤立无援。据她所知,她的家族里、同事或朋友中没有一个人试图减掉哪怕是几磅的体重,他们中也没有人一辈子总想要减肥。
当她在地方大学里看到一则在为一项有关饮食习惯的研究征募志愿者的广告时,泰斯并不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找寻到自己的症结所在。然后她又觉得自己至少可以结识一些同病相怜的伙伴,他们能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
在项目介绍环节,泰斯意识到她参与的研究将调查过量摄入错误食物的人群。泰斯打趣说:“他们完全可以将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当我将这话说给邻座的女士时,她朝我点了点头,好似在说她和我拥有类似的想法。”
研究人员让泰斯和其他志愿者尝试不同的方式来避免进食他们钟爱的垃圾食品。有些人罗列了清单,上面满是自己应该避免摄入的食物,有些则制订一些计划来避免出席一些能得到垃圾食品的场合,还有些人则规定了自己进食的内容和时间。
几个月后,泰斯得知了研究的结果。结果表明无论人们是罗列清单、制订计划还是规定细则,他们都没有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量,相反他们吃得更多了。
研究的结果虽讽刺,但其中的道理却很简单。研究中,人们整日都在思考自己需要避免摄入何种食物,直至所有的抵抗化为徒劳。就如同试着听从“请不要思考大象”这个指令,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不能思考的事物。
当研究人员解释了他们的发现后,泰斯高兴坏了。她激动地说:“那一刻就好像清晨缕阳光照进了自己的眼帘,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问题本身就是大的问题。我瞬间就理解了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生活的写照:越努力,越糟糕。”
大学的辅导员愿意为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提供帮助。对泰斯而言,这项研究和之后的咨询服务彻底改变了她的饮食方式,并帮助她成功减重。泰斯说:“‘不能’‘不要’这些词彻底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对待自己生活的方式与他们帮助我应对食物的方式非常相似。我不再整日里总想着要做美甲。我偶尔会做一次并享受这个过程,随后我又会重新投入日常生活。这也是我现在对食物的态度。我每天会吃健康的食物,但偶尔也会享用一点垃圾食品来犒赏自己。”
虽然过程缓慢,但毫无疑问,泰斯自从研究结束后体重减轻了一些。她说:“重要的是,蛋糕和糕点再也无法掌控我的生活了。今时,我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人生总会有办法》是一本革新思维方式的正能量图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开创性视角。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时,大多数人会从零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到问题本身,直到解决。戴维·尼文告诉我们,关注问题本身是完全错误的问题解决方式。过度关注问题会扼杀创造力,陷入思维惯性,靠经验和逻辑并不是解决方案。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向我们展示一些简单有效的原则,比如摆脱问题优先思维、不要盲从群体偏好、适时转移注意力等。
戴维·尼文(David Niven),美国人,因为将强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任何人都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建议而国际知名。尼文的《快乐者的100个简单秘密》和其他7本同类型书已经在美国销售了超过100万册,并且被翻译成30种文字在传播。他的作品曾被刊登在《美国》《美国周刊》《华盛顿邮报》《读者文摘》《红书》《时尚》《魅力》和《健康》。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确实很有冲击力,我当时就被“反经验反常规反逻辑”这几个词吸引了,心想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读完之后,我只能说,它确实名副其实。它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如何成功”的书,它没有给你一个明确的成功公式,而是教你一种思考问题的“姿势”。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失败”的阐述,它没有把失败描绘成洪水猛兽,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信息”,一种“反馈”。这让我对过去的很多“失败”经历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它们并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新方向的起点。它让我不再惧怕犯错,而是鼓励我从错误中学习,并且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它。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以前觉得棘手无比的问题,现在好像都有了新的解决路径,即使没有立刻找到答案,也不会感到绝望,因为我知道“办法总会有”。
评分我向来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不太喜欢那些空泛的理论。拿到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结果发现它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励志书那样,只是告诉你“要自信”、“要坚持”,然后就没了。这本书更像是带你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探险”。它鼓励你用一种“反直觉”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像书中举的那个“推石头”的比喻,大家都想着怎么用力推,但这本书却让你去想,能不能改变石头的形状?能不能绕过去?这种思维方式,一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别扭,甚至会质疑它的可行性,但一旦你尝试着去运用,就会发现它能打开很多新的思路。它不仅仅是关于解决难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塑造。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说法,勇于去尝试那些“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这种敢于挑战常规的勇气,是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是被它名字吸引的。“人生总会有办法”,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共鸣吗?读着读着,我发现它说的“办法”可不是那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它鼓励你去跳出思维定势,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我记得书里讲的一个例子,关于一个产品销售下滑的公司,所有人都想着怎么降价、怎么做促销,但这本书却引导你去思考,是不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出了问题?是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没有提供?这个思路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瞎扯”,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局限在问题表面,想着怎么“修理”它,而不是去“重塑”它。这本书就是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看到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遇到过的各种困难,原来它们并非无解,只是我之前被“常规”蒙蔽了双眼。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突然有人递过来一盏不寻常的灯。它不是那种能照亮一切的明灯,而是一盏让你看到角落里隐藏的缝隙,看到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的灯。我之前遇到一个工作上的难题,按照惯常的思维,怎么都无法突破,总是卡在同一个地方。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去“颠倒”我的思考方向,去想“如果事情必须失败,那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再从失败的景象反推出成功的可能。这个过程很奇妙,也很有趣。它逼迫我从一个非常规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就像把整个问题模型都打散重组了一样。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怎么去想”,而不是“想什么”。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不是问题的难度,而是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思维的“催化剂”。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逻辑思维的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的“逻辑”都是基于既定的经验和规则,而一旦遇到超出这些范围的情况,我就束手无策了。这本书就好像给了我一种“打破规则”的勇气和方法。它鼓励你去看那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去挖掘其中的可能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里关于“最优解”的讨论,它不是让你去寻找那个唯一的“最佳答案”,而是鼓励你去创造多个“够好”的方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非线性”的解决问题方式,让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让我不再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是更加注重“适应性”和“创造性”。这对我个人成长和工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