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遗传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基础因定位

杨树遗传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基础因定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伟伦,胡建军 著
图书标签:
  • 杨树
  • 遗传图谱
  • 数量性状
  • QTL定位
  • 分子标记
  • 遗传育种
  • 林木遗传
  • 基因组学
  • 生物信息学
  • 林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802091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09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绿化、工业用村树种之一,我国杨树人工林种植面积达667万公顷。但杨树病虫害十分严重,其中天牛虫害和溃疡病是制约杨树人工林发展的不利因素。杨树溃疡病病原菌侵入树体后能否使树木感病取决于树木的抗病性强弱,不同杨树对杨树溃疡病的抗性不同。目前,对于造成这种抗性差异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因此,通过分子遗传图谱的建立,进行抗病虫数量性状位点基因定位,对于杨树抗病虫基因克隆、抗性遗传基础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美洲黑杨为杨柳科杨属黑杨派树种,原产北美洲,在我国没有天然分布,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国外引种栽培,80年代达到了引种高潮。现在,美洲黑树及其杂交种在我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成为我国林业生产重要的造林、育种资源。

内容简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一度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是对我国博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集体检阅,已被看作是博士研究生的最高荣誉,对激励博士勇攀科技高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林业大学不仅积极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推荐工作,还依此为契机每年评选出三篇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并设立专项基金全额资助论文以丛书形式出版,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尹伟伦.男.天津人。1945年9月生,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导。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顾问.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抗旱抗盐生理、林木生长发育调控、抗逆良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主持或参加"六五"~"九五"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部重点课题4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及省部级奖20余项。
胡建军,男,内蒙古丰镇人。1969年8月生.现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1999年9月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抗性生理和分子数量遗传学,2002年12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目录

1林木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技术与应用
1.1引言
1.2分子标记技术与遗传图谱构建理论基础
1.2.1分子标记技术
1.2.2遗传图谱构建理论基础
1.3林木遗传图谱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针叶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3.2阔叶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杨树抗虫育种与抗虫生化基础
2.1杨树抗天牛育种研究进展
2.1.1引言
2.1.2杨树对天牛抗性研究
2.1.3杨树抗天牛育种策略
2.2杨树抗虫机理研究
2.2.1形态结构
2.2.2营养物质
2.3杨树抗虫生化基础
2.3.1引言
2.3.2酚甙类物质种类、结构与性质
2.3.3酚甙类物质多态性
2.3.4酚甙类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2.3.5酚甙类物质测定提取方法
2.3.6酚甙类物质研究前景

3美洲黑杨回交群体后代多态型及性状相关研究
3.1引言
3.2植物材料
3.3试验方法
3.3.1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及生根性状多态型调查
3.3.2美洲黑杨回交群体叶片性状测定
3.3.3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生根能力差异试验
3.3.4美洲黑杨回交群体酚甙类物质测定
3.3.5美洲黑杨回交群体抗虫生物测定
3.4结果与分析
3.4.1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及生根性状多态型
3.4.2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生根能力差异
3.4.3叶片数量性状统计分析及叶面积与生长的关系
3.4.4美洲黑杨回交群体酚甙类物质研究
3.5结论
3.6讨论

4美洲黑杨回交群体AFLP遗传图谱的构建
4.1引言
4.2作图群体
4.3实验方法
4.3.1 AFLP实验
4.3.2 AFLP标记统计
4.3.3图谱构建方法
4.4结果与分析
4.5图谱构建

5美洲黑杨回交群体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5.1引言
5.2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方法
5.2.1单向分组方差分析法
5.2.2区间作图法定位
5.3结果与分析
5.3.1定位性状的正态分布检验
5.3.2单因素方差分析
5.3.3区间作图基因定位
5.3.4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方法的比较
5.4结论
5.5讨论

6毛白杨杂交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抗溃疡病基因定位
6.1引言
6.2材料和方法
6.2.1材料
6.2.2方法
6.3结果与分析
6.3.1 AFLP标记的多态性
6.3.2 AFLP分子遗传图谱构建
6.4毛白杨抗溃疡病基因定位
6.5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天牛刻槽产卵的选择与树皮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树皮颜色无关(杨雪彦等,1996)。不同杨树树皮粗糙度差别较大,那些树皮光滑、紧密、皮孔小的树种如河北杨(P.hopeiensis:Hu etChow)、毛白杨,天牛成虫在其上附着力差,选择产卵场所困难,这可能是刻槽产卵少的原因。而那些感虫品种如大官杨(P.xdakuanensis Hsu)、I-214等形态特征与前者相反,成为天牛嗜好树种。但也有例外,如北京杨(P.xbeijingensis W.Y.Hsu)和小叶杨(P.simonii Carr.),虽然树皮光滑但受害仍较严重(杨雪彦等,1992a)。
杨雪彦等(1995)比较了53种主要造林树种嫩枝的解剖特征,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特征量同杨树天牛成虫取食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嫩枝,表皮细胞排列状况、皮层石细胞量、木栓层数等与取食量呈负相关;皮层薄壁细胞层厚度与取食量呈正相关。
温俊宝等(1998)通过分析几种杨树上光肩星天牛排粪孔数与树皮厚度、树高的关系,发现光肩星天牛在大径阶(胸径≥15cm)的杨树上产卵与树皮厚度存在密切的负相关性,在小径阶(胸径≤15cm)的树上天牛产卵多在中下部,同样是由于树皮厚度的原因。
王瑞卿等(1993)通过比较对光肩星天牛较抗的I一69杨和较感的大官杨的形态结构认为,I-69杨的树皮中石细胞占皮层总面积的35.16%,是大官杨的4倍;I-69杨木材结构紧密、木纤维细胞较厚且排列紧密,降低了天牛对I-69杨的利用率。
……

前言/序言

  科学技术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准。科技水平高则国力强盛,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军事诸方面均会占据优势;而科技水平低则国力弱,就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舞台上处于劣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强调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已为世界各国寻求高速发展时所共识。我国将“科教兴国”作为国策也表明了政府对提高科技水平的决心。博士研究生朝气蓬勃,正处于创新思维能力最为活跃的黄金年龄,同时也是我国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他们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高校、一个科研院所乃至我国科研的整体水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每年一度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是对我国博士研究生科研水平的集体检阅,已被看作是博士研究生的最高荣誉,对激励博士勇攀科技高峰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林业大学不仅积极参加“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推荐工作,还依此为契机每年评选出三篇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并设立专项基金全额资助论文以丛书形式出版,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对推动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作用。
《森林遗传资源高效挖掘与应用策略》 一、 封面设计理念与内容梗概 本书封面设计以一棵参天杨树为主体,其遒劲的根系深深扎入土壤,象征着深厚的遗传基础;繁茂的枝叶伸向天空,寓意着遗传资源的无限潜力。杨树的年轮清晰可见,仿佛记录着岁月沉淀的遗传信息。背景采用抽象的山峦与河流,暗示着森林多样性的广阔与生命力的顽强。整体色调以绿色为主,辅以土黄色与淡蓝色,营造出自然、生命与科技融合的氛围。 《森林遗传资源高效挖掘与应用策略》是一部全面探讨如何科学、系统地发掘、评估和利用森林遗传资源,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挑战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八章,深入剖析了森林遗传资源的现状、保护策略、挖掘技术、应用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林业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林业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林业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 作者简介(虚构) 李明教授 李明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森林遗传学家,现任国家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遗传研究所所长。李教授长期致力于森林遗传多样性研究、优良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多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在本书中,李教授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经验与对未来林业发展的深刻洞察融为一体,为读者呈现了一部集科学性、前瞻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力作。 王芳博士 王芳博士,是我国森林生物技术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现任国家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遗传研究所研究员。王博士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学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她曾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本书中,王博士为读者系统梳理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森林遗传资源挖掘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 目录(详细版) 引言:迈向绿色未来——森林遗传资源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价值 1.1 森林遗传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2 经济发展新引擎:森林遗传资源在现代林业中的作用 1.3 挑战与机遇:当前森林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形势 1.4 本书的研究目标与内容结构 第一章:森林遗传资源概论:认识我们宝贵的财富 2.1 什么是森林遗传资源? 2.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与层级 2.1.2 森林遗传资源的定义与范畴 2.1.3 森林遗传资源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与经济潜力 2.2 我国森林遗传资源的现状与特点 2.2.1 主要森林类型及其遗传特征 2.2.2 珍稀濒危树种的遗传状况 2.2.3 区域性森林遗传资源的分布与优势 2.3 森林遗传资源的分类与评价体系 2.3.1 基于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分类方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资源分类中的应用 2.3.3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评价标准 2.4 案例分析:我国几种重要林木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评估 第二章:森林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守护生命之源 3.1 保护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3.1.1 生态失衡与物种灭绝的风险 3.1.2 遗传侵蚀与育种潜力的丧失 3.1.3 文化传承与生态伦理的双重考量 3.2 保护策略的多元化实践 3.2.1 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 建立与管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 实施严格的森林采伐与利用管理规定 开展生态廊道建设,促进遗传交流 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激励社区参与保护 3.2.2 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建立种质资源圃、基因库、种子库 实施母树林、种子园的建立与管理 利用克隆繁育技术保存濒危物种 建立活体收集与异地栽培基地 3.2.3 辅助迁移与恢复(Assisted migration and Restoration): 基于适应性与未来气候变化的评估 选择适宜的遗传材料进行种植恢复 监测与评估恢复效果,持续优化策略 3.3 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3.3.1 《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3.3.2 国家与地方保护项目与资金支持 3.3.3 国际合作与公约(如CBD)对我国的意义 3.4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3.4.1 提升公众对森林遗传资源保护的认知 3.4.2 鼓励当地社区成为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3.4.3 发展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第三章:现代技术驱动的遗传资源挖掘:解锁内在潜能 4.1 分子标记技术在资源挖掘中的应用 4.1.1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用于遗传多样性评估、亲缘关系分析 4.1.2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适用于大规模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4.1.3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操作简便,适用于亲缘关系和多样性研究 4.1.4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高密度标记,是基因组选择的基础 4.1.5 RAD-seq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高效获取基因组变异信息 4.2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新进展 4.2.1 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揭示物种的遗传密码 4.2.2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研究基因表达调控 4.2.3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探索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 4.2.4 生物信息学工具与数据库:数据分析、挖掘与可视化 4.3 宏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群落研究 4.3.1 森林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3.2 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挖掘有益微生物基因资源中的应用 4.3.3 微生物与植物互作机制的研究 4.4 高通量表型分析技术 4.4.1 遥感与GIS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4.4.2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在性状测定中的潜力 4.4.3 自动化表型平台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森林遗传资源的功能性状挖掘与评估:聚焦核心价值 5.1 木材品质相关性状的挖掘 5.1.1 纤维长度、细胞壁厚度、密度等结构性状 5.1.2 强度、硬度、稳定性等物理力学性能 5.1.3 色泽、纹理、耐腐蚀性等外观与耐久性状 5.1.4 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策略 5.2 生长速率与生物量生产的挖掘 5.2.1 优良速生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5.2.2 影响生长势的遗传因素分析 5.2.3 结合环境因素的生长模型构建 5.3 抗逆性状的挖掘与应用 5.3.1 抗病虫害:病原菌识别、抗病基因挖掘 5.3.2 抗旱、耐盐碱、抗寒性状的遗传基础 5.3.3 利用分子标记筛选耐逆种质 5.4 生态功能相关性状的挖掘 5.4.1 固碳能力强的基因型筛选 5.4.2 改善土壤质量(如固氮、解磷)的潜在基因 5.4.3 净化空气与水源能力的遗传基础 5.5 特异性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的挖掘 5.5.1 药用、食用、精油等资源的遗传基础 5.5.2 二次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的基因挖掘 5.5.3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生产潜力 第五章:森林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产业化:赋能绿色经济 6.1 现代林木育种技术集成 6.1.1 杂交育种与杂优利用 6.1.2 诱变育种与突变体筛选 6.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与基因组选择(GS) 6.1.4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林木改良中的应用 6.2 优良种质资源的商业化开发 6.2.1 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林木新品种 6.2.2 商业化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 6.2.3 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种权交易 6.3 生物技术在森林产业中的应用 6.3.1 组培快繁技术提高繁殖效率 6.3.2 菌根技术提升苗木成活率与生长性能 6.3.3 提取高附加值生物活性物质 6.4 林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6.4.1 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 6.4.2 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 6.4.3 生物能源与绿色材料 6.5 案例研究:某经济林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模式 第六章: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构建智慧林业大脑 7.1 森林遗传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 7.1.1 数据采集、整合与标准化 7.1.2 遗传信息、性状信息、地理信息等多维度整合 7.1.3 数据库设计与管理技术 7.2 开放数据共享与合作平台 7.2.1 促进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间的信息交流 7.2.2 建立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森林遗传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7.2.3 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价值 7.3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与大数据分析 7.3.1 利用AI与机器学习预测遗传资源分布与性状潜力 7.3.2 动态监测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 7.3.3 构建预测模型,辅助科学决策 7.4 法律法规与伦理考量 7.4.1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7.4.2 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ABS)原则 第七章:挑战与展望:未来森林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8.1 面临的挑战 8.1.1 气候变化对遗传资源的影响与适应性 8.1.2 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 8.1.3 资金投入不足与人才短缺 8.1.4 政策法规的滞后性 8.1.5 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难题 8.2 未来发展趋势 8.2.1 精准遗传改良与定向培育 8.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8.2.3 基因组信息学在森林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8.2.4 智慧林业与数字化转型 8.2.5 更加强调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功能性 8.3 政策建议与行动倡议 8.3.1 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原始创新 8.3.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8.3.3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8.3.4 推动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8.3.5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三、 主题内容详细阐述(选取部分章节) 引言:迈向绿色未来——森林遗传资源的战略地位与核心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息息相关,从原始社会的衣食住行,到现代文明的能源、材料、医药,森林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森林生态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森林遗传资源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根本,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们不仅是森林物种生存与繁衍的基础,更是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应对环境变化、支撑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乃至保障人类福祉的战略性资源。 遗传多样性是森林资源“活的宝库”,它蕴含着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潜力。从抵御病虫害的天然抗性,到适应极端气候的生存能力,再到提供特殊化学物质的独特功能,这些都深深地根植于森林遗传资源的丰富性之中。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采伐、生境破碎化、以及单一栽培模式的推广,全球范围内的森林遗传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下降甚至丧失。这种遗传侵蚀不仅削弱了森林的生态韧性,也极大地限制了未来林业育种和产业升级的空间。 本书正是基于对当前森林遗传资源严峻形势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其巨大潜力的充分肯定,旨在系统性地阐述如何科学、高效地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决策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大众,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这套体系将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从保护策略到产业化应用,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之间取得平衡,最终服务于我国乃至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森林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守护生命之源 保护森林遗传资源,就是在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命之源。这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关乎物种延续、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课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是不可逆的,一旦基因库中的独特基因组合消失,就意味着失去了潜在的解决方案,失去了应对未知挑战的能力。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本书提出了多元化的保护策略,强调“一盘棋”的系统思维。 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 是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它意味着在森林的原生境中,最大限度地维持其自然演化过程。这包括建立和严格管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区域,划定生态红线,限制人为干扰,使物种能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和演替。同时,优化森林经营管理,如科学的采伐轮伐期、合理的人工更新方式,避免单一化和过度开发,维护森林群落的健康与稳定。此外,构建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栖息地,促进不同种群间的遗传交流,防止近亲繁殖,是提升区域遗传多样性稳固性的关键。激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通过生态补偿、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形成社区保护的内生动力,是就地保护策略能否长久生效的重要保障。 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则为就地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备份。当物种的原生境受到严重威胁,或需要对特定优良种质进行集中研究和利用时,迁地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建立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种质资源圃,收集和保存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代表性材料。设立基因库和种子库,以低温、干燥等方式长期保存种子的遗传物质,是应对突发性灾害(如火灾、病虫害大爆发)的“保险箱”。对于一些繁殖困难、濒危程度高的物种,克隆繁育技术(如组培、嫁接)能够快速、高效地扩繁个体,为野外回归或建立新的保护种群提供可能。母树林和种子园的建立,则侧重于收集和保存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的遗传物质,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打下基础。 辅助迁移与恢复(Assisted migration and Restoration) 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栖息地退化的前瞻性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物种的适生区正在发生迁移。在某些情况下,依靠物种自身的力量迁移可能无法跟上气候变化的速度,这时就需要人类的辅助。这包括基于气候模型和物种适应性研究,选择具有更强适应性的遗传材料,在新的适宜区域进行种植和恢复。然而,辅助迁移需要审慎评估,避免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对于已经退化的森林区域,科学的恢复策略不仅要恢复其植被覆盖,更要努力恢复其遗传多样性,使其能够重新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强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是这一切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石。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的关键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法律法规在遗传资源保护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保护项目、资金投入以及国际合作(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对我国森林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强调保护的成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教育。提升公众对森林遗传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将保护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社区居民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保护的根本途径。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让保护带来经济效益,能够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章:森林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与产业化:赋能绿色经济 森林遗传资源并非仅仅是待研究的“学术样本”,它们更是支撑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股。本书的这一章节,将聚焦如何将这些蕴藏的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赋能绿色经济。 现代林木育种技术集成 是核心驱动力。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选育方式,而是要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杂交育种与杂优利用 依然是重要的手段,但我们将更侧重于运用分子标记来精确预测杂交优势,缩短育种周期。 诱变育种 仍然是发现新变异的有效途径,结合高通量表型筛选技术,能够更快速地识别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和基因组选择(GS) 更是将遗传育种推向了精准化和高效化。MAS能够根据基因标记直接选择有利基因的个体,而GS则能够利用全基因组的标记信息,对个体进行早期预测,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特别是在一些生长周期长的林木上,其优势尤为突出。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基因剪刀”,能够直接改造特定的基因,定向创制新品种,如提高抗逆性、改善材性、甚至赋予新的功能。 优良种质资源的商业化开发 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必经之路。通过上述育种技术的应用,我们将能够选育出更多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商业化推广体系,包括建立标准化的苗木繁育基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成果确立品种权,并鼓励通过品种权交易、技术许可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最大化,驱动产业发展。 生物技术在森林产业中的应用 已经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 组培快繁技术 能够实现对优良种质的大规模、快速繁殖,解决一些难繁殖或繁殖慢的树种的供种难题,保证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菌根技术,即利用有益的菌根真菌与树木建立共生关系,能够显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以及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效率,尤其是在退化土地的造林中,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如从特定树种中提取的天然药物、精油、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是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优化提取工艺,提高产率,并探索新的活性物质的开发。 林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是实现林业全产业链增值的重要方向。 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 依托优良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生态修复与景观绿化,利用具有特定功能的林木品种,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创造优美的景观。 生物能源与绿色材料,如速生丰产的林木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而具有特殊性能的木材或提取物,则可以用于开发新型绿色环保材料。 案例研究 将通过剖析某一经济林新品种从选育到商业化推广的完整过程,展示成功的模式和关键要素,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这不仅包括科学育种技术的应用,更涵盖了市场分析、营销策略、技术服务等多个维度,勾勒出了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本书的这一章节,旨在强调森林遗传资源的“应用导向”,鼓励将科学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得相当出色。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多个复杂遗传学机制在实际田间试验中的表现。尤其是一些关于种群结构分析的部分,作者引入的统计学模型既严谨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我对如何将抽象的数学工具应用到具体的生物学问题中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翔实有力,每一个案例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数据支撑非常充分,很少有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空泛论述。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前沿的分子标记技术,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流程图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描述,迅速抓住核心要点,避免了陷入晦涩的公式推导泥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为讲究,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以简洁的版式,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印象。拿到手里时,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质感,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不熟悉专业术语的读者,也能被这种严谨的制作态度所吸引。书脊上的字体设计也颇具匠心,既保持了学术书籍的庄重感,又在细节处透露出对现代审美的追求。内页的排版布局十分合理,大段的文字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当,小标题的设置也很有逻辑性,引导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思路。不过,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些时间适应其专业的术语和图表的密集度,但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来看,这是一本制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学者范儿”,用词精准,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诟病的地方。作者的叙述节奏稳定而紧凑,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学术考察。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的那种审慎态度,面对不同学派的观点,作者往往会并列呈现,然后基于现有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严谨的学术操守,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当然,这种高度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那就是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一旦走神,很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逻辑转折点,需要回溯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体现在它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潜在指引上。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终结,而是更多、更深入问题的开启。作者在章节末尾对“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路径”的探讨,展现了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他不仅仅是在总结过去的工作,更像是在为下一代研究者点亮前方的路标。特别是书中对某些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所做的展望,充满了启发性,激发了读者去思考如何将这些理论工具应用到自身的研究领域中去。对于身处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探索的研究范式。

评分

从内容组织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针对单一物种或单一性状的探讨,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遗传背景到微观基因定位的完整知识框架。初读时,你会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山,层次分明,每登上一层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看似孤立的研究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密集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讨论某一特定环境因素对表型变异的影响时,作者会立刻回溯到更基础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展现出知识的传承性。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价值感,让人觉得每一次翻页都是在积累真正的、可迁移的知识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