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5115-2008代替DL/T5115-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

DL/T5115-2008代替DL/T5115-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DL/T5115-2008
  • DL/T5115-2000
  •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 接缝止水
  • 技术规范
  • 水工混凝土
  • 坝工
  • 止水工程
  • 工程标准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0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5115-2008代替DL/T5115-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5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5]739号文)的要求修订的。
本次修订主要是在DL/T 5115-2000《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已建面板坝工程的实践经验,对面板坝接缝止水的结构、材料、施工及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修订,充分反映了当前面板坝止水结构的最新技术水平。同时,结合DL/T 949-2005《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和DL/T 5215-2005《水工建筑物止水带技术规范》的规定,提出了面板坝接缝止水材料的性能标准和测试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对DL/T5115-2000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补充了部分术语和定义;
——补充了总则的内容;
——将原规范6.1的内容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的总则中(见4.0.3、4.0.4、4.0.5):
——明确了铜止水带、不锈钢止水带、PVC止水带、橡胶止水带的技术性能指标,同时明确了试验方法;
——明确了塑性填料的技术性能指标,同时明确了性能测试方法:
——增加了防渗保护盖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测试方法。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接缝止水结构
5.1 接缝止水结构型式
5.2 接缝止水构造
6 接缝止水材料
6.1 铜止水带和不锈钢止水带
6.2 PUC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
6.3 塑性填料
6.4 防渗保护盖片
6.5 无黏性填料
6.6 辅助材料
7 接缝止水施工
7.1 一般规定
7.2 铜止水带加工与安装
7.3 Pvc止水带或橡胶止水带安装
7.4 异型接头的连接
7.5 塑性填料施工
7.6 无黏性填料施工
8 质量控制标准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工混凝土结构防渗与修复技术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介绍水工建筑物中混凝土结构防渗设计、施工、监测及修复技术的专业参考书。本书内容紧密围绕水利水电工程、港口码头、防洪工程等领域中混凝土结构常见的渗漏问题,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及质量监督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 第一部分:水工混凝土结构防渗基础理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水工混凝土结构渗漏的物理机理与水力学基础。详细分析了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孔隙的分布特征、渗透路径的形成机制,以及水压、温差、荷载等外部因素对渗流的影响。内容涵盖了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渗漏量计算模型,并引入了现代材料科学对混凝土密实性与抗渗性能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不同类型水工结构(如大坝、引水渠、溢洪道等)的防渗要求和设计压力等级进行了分类阐述,为后续的防渗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混凝土结构防渗设计与选型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系统梳理了水工混凝土结构防渗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 防渗层设计: 详细介绍了沥青混凝土心墙、斜墙、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覆盖层等主要防渗形式的设计参数、施工控制要点及适用条件。重点阐述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运行工况下的防渗层优化设计方法。 接缝处理技术: 针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本书提供了全面的接缝防水设计方案。内容包括预埋止水带(如PVC、橡胶止水带)的选型、定位、固定技术,以及止水结构与主体混凝土的有效锚固与界面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止水带在长期浸水和动荷载作用下的耐久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构自防水设计: 阐述了提高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如自密实混凝土、高抗渗混凝土)实现结构整体抗渗的设计理念。包含了针对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渗透性微膨胀剂)的优化应用技术规范。 第三部分:混凝土防渗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防渗措施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和质量保证措施。 止水带施工工艺: 详尽描述了止水带的预埋、搭接、焊接工艺标准。特别针对复杂的几何转角和穿墙管件处的止水构造,提供了详细的施工图例和质量验收标准,强调了定位精度和防移位的控制技术。 防渗面板与衬砌施工: 介绍了高标准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浇筑、振捣密实的技术规程。对现浇混凝土防渗层的表面处理、养护工艺进行了规范化描述,确保混凝土内部结构均匀致密,表面平整密实。 灌浆止渗技术: 系统介绍了帷幕灌浆、回填灌浆在坝基和结构接缝防渗中的应用。包括钻孔技术、浆液的配制(水泥浆、化学浆液)、分段注浆压力控制、以及灌浆效果的实时监测与评判标准。 第四部分:混凝土结构渗漏检测与评价 为确保防渗效果的可靠性,本书详细介绍了多种无损和微创的渗漏检测技术。 渗漏监测技术: 涵盖了渗流观测孔、渗压计、压力传感器在水工结构上的布置原则和数据采集方法。 无损检测技术: 介绍了超声波透射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识别混凝土内部缺陷、空洞及潜在渗漏通道中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流程。 渗漏状况评价: 建立了基于渗流量、水力梯度、结构安全性的渗漏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为后续的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部分:混凝土结构渗漏修复技术 针对已投入运行的工程中出现的渗漏问题,本章提供了系统的修复方案。 表面封闭与修补: 介绍了针对微小裂缝和表面剥落的快速封堵材料(如渗透型防水涂料、环氧树脂灌注)和修补砂浆的选用与施工技术。 接触式和穿透式灌浆修复: 详细阐述了从结构迎水面或背水面进行的灌浆修复技术。重点分析了针对不同宽度、深度的裂缝,如何选择合适的化学灌浆材料(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以达到永久性止水的效果。 结构加固与整体性恢复: 对于因严重渗漏或结构变位导致的渗漏,本书提供了结合结构加固的整体性修复方案,包括裂缝的结构性修复、局部混凝土的凿除与重浇技术,以及对止水结构的更换与增强措施。 结论与展望 全书综合了国内外水工结构防渗与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特别强调了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的设计理念转变。本书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解和标准化的技术表格,是水利工程领域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实用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技术规范类书籍抱有较高的警惕,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和晦涩,充斥着生硬的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证专业术语准确性的前提下,似乎更注重于阐述背后的工程哲学和设计思路。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应该怎么做”的指令,而是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原因,这种由表及里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究欲。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面对面的技术交流,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分享多年的实践智慧。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而易于吸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符合实际操作的认知框架。这绝对是一本能将“规范”读出“故事感”的工程著作。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一丝严谨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仿佛握住了某种工程领域的“圣经”。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插图和图表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度。无论是那些复杂的结构剖面图,还是材料性能对比曲线,都处理得极其到位,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工程师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节点的处理方式,图示的精细程度令人赞叹,感觉作者对每一个毫米的误差都进行了反复推敲。而且,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阅读起来几乎没有感到晦涩难懂的地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气呵成地读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环节。这本书的整体质感,传递出一种对专业精神的深度敬意。

评分

评价五: 从整体的学术贡献来看,这本书似乎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它并没有墨守成规于已有的传统做法,而是明显融入了近些年来在材料科学和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新进展。阅读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比如对智能监测技术与止水体系集成应用的一些探讨性建议,虽然尚未完全纳入强制标准,但其前瞻性已经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记录当下标准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对于那些渴望走在行业前沿、不满足于现状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激发和技术前瞻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优化现有的工程实践。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资料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我们经常需要快速查阅特定规范条文的现场人员来说,简直是一个福音。当我需要查找关于特定接缝类型在特定水头压力下的要求时,我发现目录结构逻辑清晰,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到位,几乎不需要多花时间就能定位到精确的页码和段落。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标准列表也显得十分权威和全面,这增强了书中论述的说服力。一个优秀的工程工具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内容本身,更在于其“可用性”和“可获取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它真正理解了读者在时间和压力下的需求,将一本严肃的技术手册,打造成了一件高效实用的“战斗装备”。

评分

评价三: 我最欣赏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很多规范类书籍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或者反过来,只是简单罗列操作步骤,缺乏对深层原理的挖掘。但这本书显然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它不仅详细解析了各种新型止水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指标,更深入探讨了在极端气候条件和地质变动背景下,这些材料如何协同工作以确保大坝长久的安全。这种“抬头看天,低头看地”的叙事方式,让我深刻认识到工程决策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它不是教你如何应付眼前的检查,而是教你如何预见十年、二十年后的潜在风险并提前布局。对于我们这些肩负重任的工程师而言,这种前瞻性的指导价值,远超于任何单一的技术参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