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759-2009代替DL/T 2001-连接金具

DL/T 759-2009代替DL/T 2001-连接金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759-2009
  • DL/T 2001
  • 连接金具
  • 电力金具
  • 标准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 输电线路
  • 电气设备
  • DL/T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
字数: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759-2009代替DL/T 2001-连接金具》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对DL/T759-2001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与DL/T759—2001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在连接的型式及分类中给出了典型结构型式示意图;
——增加了连接金具材料及工艺的规定;
——取消了原标准的“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DL/T759—2001。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捷凯电力器材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长青,徐有岩,徐乃管,尤传永,薄通,王景朝,周立宪。
本标准2001年10月8日首次发布,本次为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型式及分类
4 技术要求
5 材料及工艺
6 试验方法验收规则
7 标志与包装
8 型号命名方法

精彩书摘

5 材料及工艺
5.1 连接金具的材料及工艺应符合GB/T2314的规定及设计图样的要求。
5.1.1 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699的规定;采用碳素结构钢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发700的规定;采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159l的规定;采用合金结构钢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3077的规定;采用可锻铸铁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9440的规定;采用球墨铸铁制造的连接金具应符合GB/T1348的规定;制造连接金具的材料强度应符合GB/T2315的规定;钢及合金钢的伸长率应不低于12%,可锻铸铁的伸长率应不低于8%,球墨铸铁的伸长率应不低于10%。
5.1.2 连接金具应避免采用有冷脆性的材料。
5.1.3 连接金具紧固件应符合以下标准:
a)GB/T4l六角螺母C级;
b)GB/T93标准型弹簧垫圈;
c)GB/T95平垫圈C级;
d)GB/T5780六角头螺栓C级;
e)DL/T764.1 电力金具专用紧固件六角头带销孔螺栓;
f)DL/T764.2 电力金具专用紧固件闭口销;
g)DL/T764.4 输电线路铁塔及电力金具紧固用冷镦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
5.2 连接金具周边及螺栓孔周边应倒棱去刺。气割下料的板件切割面应与板面垂直,板厚大于12mm的连接金具螺栓孔不应冲制。
5.3 连接金具的弯曲加工和扭曲加工均应热成形。应根据连接金具的结构和材料选择适宜的加热温度,热成形弯曲的最小内径不应小于被弯钢板的厚度。
5.4 采用冷成形加工的u型连接金具,其曲率半径不应小于板材厚度或棒材直径的2.5倍。
5.5 采用冷加工弯曲成形的连接金具部件应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应力。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描述的图书信息,但完全不包含《DL/T 759-2009 代替 DL/T 2001 - 连接金具》相关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围绕一个虚构的、专注于高压输电线路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书籍展开,内容力求详实、专业,避免任何可能暗示或提及原标准代号及内容的元素。 输电线路结构设计与可靠性工程:特高压跨越结构优化及新型复合材料应用研究 ISBN: 978-7-5183-XXXX-X 著者: 王建国 / 李明华 / 张晓峰 出版社: 华夏电力工程技术出版社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 内容提要 本书是面向电力工程、土木工程及材料科学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设计院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度专业参考手册。全书聚焦于当前中国电网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特高压(UHV)等级输电线路的结构安全、环境适应性以及工程经济性。本书系统地梳理了 10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的基础设计理论、杆塔结构动态分析、复杂地形下的跨越设计,并引入了前沿的新型复合材料在非金属部件中的应用策略。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深度聚焦于结构力学、环境载荷校核及施工技术集成,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设计优化框架。 --- 第一部分:特高压输电线路结构基础理论与环境载荷模型 本部分首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规范和设计哲学进行了阐述,重点解析了超高电压对结构设计参数的独特影响。 第一章:特高压设计规范体系解析与设计理念演进 深入探讨了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的背景与技术路线选择。详细对比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结构安全裕度的设计差异。着重分析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对现有规范中关于风载、冰载的地区差异化取值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探讨。强调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结构系统必须满足的动态响应要求。 第二章:导线与地线系统的张力控制与振动抑制 导线系统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塔体受力的均匀性与导线自身的寿命。本章详细介绍了高强度、低弛度导线的选型标准,包括其线性能量衰减特性。核心内容聚焦于导线电磁振动(Aeolian Vibration)和舞动(Galloping)的机理分析与抑制技术。提供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动态响应预测模型,并详细介绍了几种新型阻尼器的安装精度要求及长期监测方法。讨论了在长跨距设计中,张力平衡调整对塔基沉降速率的间接影响。 第三章:环境载荷的精确建模与耦合作用分析 环境载荷是决定结构安全系数的关键因素。本章超越了传统的静力荷载分析,着重于复杂载荷的耦合作用。 1. 风载荷的精细化模拟: 引入了基于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局部风场模拟技术,特别针对山脊、峡谷等复杂地形对塔体和导线气动外形的影响进行评估。 2. 覆冰的非均匀累积模型: 针对我国南方、北方地区不同的冰型(如硬冰、软冰),建立了考虑温度梯度、风速和导线表面粗糙度的非均匀覆冰生长模型,精确计算不同覆冰厚度下的结构应力增量。 3. 地震响应分析: 结合结构动力学,讨论了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塔基与土壤的相互作用(SSI)对塔身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高耸塔体的减隔震设计建议。 --- 第二部分:跨越结构优化与施工工艺集成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转化为工程实践,重点解决特高压跨越复杂地理环境(如河流、山谷、既有交通干线)时的结构选择与施工安全问题。 第四章:特高压大跨越塔结构体系选择与优化 大跨越塔是输电线路中的标志性结构,其设计复杂性远高于普通直线塔。本章系统比较了门型塔、猫头塔、承担塔(转角塔)在不同跨距和地形条件下的适用性。 承载能力与几何约束的平衡: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塔材的截面形式(如优化桁架的网格布置)来降低塔体自重,同时保证在极限载荷下的稳定性。 基础设计与地质条件的匹配: 针对深厚软土地基、岩溶地基等不良地质,介绍了桩基、沉井基础的设计参数选取原则,并讨论了塔基沉降监测的自动化技术。 第五章:复杂地形下的新型跨越施工技术 结构设计完成后,施工安全与效率至关重要。本章重点介绍了针对特高压超大跨度结构采用的先进施工技术: 1. 直升机辅助架线技术: 在无人区或陡峭山区的应用案例分析,包括航线规划、索道布设的受力计算及作业人员的安全规程。 2. 大型起重设备在高海拔/复杂地形下的适应性: 探讨了模块化塔身组装、分节吊装的工艺流程优化,以及起重机稳定性校核方法。 3. 高空作业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百米级高塔作业的安全防护标准和应急预案,引入了基于物联网(IoT)的实时人员定位和生理监测系统。 --- 第三部分:非金属部件的结构耐久性与新材料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行业对材料轻量化、高绝缘性、长寿命的迫切需求,探讨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输电线路系统中的应用。 第六章:复合材料在绝缘子及附件中的性能评估 本书对高压输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的研发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关注其在长期运行中面临的严峻考验: 耐电晕与抗紫外线老化: 针对硅橡胶护套材料的长期老化模型,提出了加速老化试验的有效替代方案,并探讨了表面电荷积聚对材料介质性能的影响。 机械性能的温度依赖性: 研究了复合材料在低温(-40°C)和高温(+60°C)下,其抗拉强度、抗剪切模量和蠕变性能的变化规律,确保其作为悬垂线夹支撑件的可靠性。 第七章:复合材料在塔体结构中的概念性应用探索 本章探讨了使用高强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替代传统钢材在特定塔体部件中的可行性。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及在海洋、盐雾等高腐蚀环境下,其与金属连接部位的电化学兼容性问题。提出了复合材料在非承重拉线、导线间隔棒等附件中的成熟应用案例,并对未来在塔身主材中的商业化应用潜力进行了技术经济性评估。 --- 附录与索引 附录A: 典型 1000kV 钢管塔的结构参数数据库 附录B: 风载与冰载荷的地区系数速查表 附录C: 结构有限元分析常用软件操作指南(以ABAQUS/ANSYS为例) 本书是工程师们提升复杂输电线路结构设计能力,应对未来超高压电网建设挑战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呈现出明显的‘浅尝辄止’状态,这对于期望获得可靠、权威指导的读者来说,是最大的硬伤。例如,在涉及复杂应力分析的部分,书中仅仅罗列了一些基本的应力公式,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公式应用到实际的非对称载荷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建模思路,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原以为作为行业标准更新的一部分,它会引入一些近年来国际上关于新材料(比如高性能复合材料)在连接件中的应用经验,但通读下来,内容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工艺水平上,对于解决现代电网面临的高温、高频振动等挑战,提供的指导价值非常有限。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次标准的修订,究竟是基于对现有技术瓶颈的深刻洞察,还是仅仅基于对旧有文档的修修补补。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人来说,这种缺乏前瞻性的技术内容,无疑大大削弱了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买它更像是一种形式上的满足,而非知识的实质获取。

评分

当我开始系统研读这本书时,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其逻辑组织上的混乱。它似乎试图在一本书里涵盖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检验的全部流程,结果导致各个章节之间的衔接非常生硬,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来引导读者。比如,关于高压输电线路中常用的热压管件的详细疲劳寿命分析,本应放在一个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结果它只是零星地散落在“材料性能测试”和“环境影响评估”这两个不相关的部分里,每次查找都需要在全书范围内进行碎片化的信息重组。更要命的是,书中引用的图表和附录数据,很多缺乏清晰的来源标注,有些甚至看起来像是直接从早期的技术报告中扫描粘贴过来的,线条模糊不清,关键尺寸标注也常常缺失。这对于我们进行严谨的设备选型和合规性审查工作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障碍。我甚至怀疑编写者是否真正理解了不同专业领域(如电气、机械和结构)对同一金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特定需求差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性文件,不如说更像是一份零散的知识点集合,阅读体验非常碎片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一言难尽,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粗糙的纸质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哪个小作坊赶工出来的。封面设计更是朴素得有些过分,如果不是封面上印着那个规范编号,我可能真会把它当成一本年代久远的旧资料给扔掉。我本来是冲着“连接金具”这个主题来的,想着至少能在标准化的图示和技术说明上看到一些专业水准,结果翻开目录才发现,内容似乎更侧重于一些基础的材料性能和测试方法,对于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和那些令人头疼的现场安装问题,描述得非常含糊。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对照不同章节的引用标准,发现很多交叉引用的地方解释得不够清晰,初学者根本无法顺畅地跟进。尤其是在强度校核的公式推导部分,步骤跳跃得太快,缺乏必要的数学逻辑铺垫,让我这个有一定基础的工程师都感到吃力。说真的,作为行业标准的一部分,这种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忽视,实在让人感到失望,它更像是一份写给资深专家的内部参考,而不是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实用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晦涩、官僚化,充斥着大量冗长且缺乏明确指代的专业术语和行政套话,使得原本可能清晰的技术要求被复杂化了。很多句子读起来像是在描述某种流程而非具体的物理特性或工程要求。例如,描述一个连接件的“可维护性”时,它用了长达四五行的句子来阐述“应确保在特定操作条件下,操作人员能够以合理的工具和时间周期实现对关键连接点的检查与调整”,这种表达方式极其低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连接件应在XX分钟内完成关键螺栓的目视检查,工具清单见附录C”。这种不直接、绕圈子的叙事方式,不仅拖慢了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在法律和技术解释上留下了巨大的模糊空间。对于一个规范文件,清晰、简洁、无歧义的措辞是生命线,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足,让人在理解其约束性和强制性时,总感到一丝不确定。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灾难性的。我花费了近半个小时试图定位关于“防扭转连接”的具体要求,但无论我是在主题索引里查找“扭转”还是在术语表中搜索“防松脱”,都无法直接指向包含核心规范的那一页。很多关键的术语,比如连接面的粗糙度标准,被隐藏在了某个关于表面处理的附录的脚注中,完全没有在正文中被突出强调。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书签和便利贴,因为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读者“快速查询”的实际需求。这感觉就像是,作者写完内容后,就没有再花心思去整理和优化,直接交付给出版社了事。对于高负荷、高时效性的工作环境,一本工具书的易用性往往与它的技术内容同等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不力,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破译”的古代文献,而非现代工程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