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海洋年鉴

2010中国海洋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资源
  • 海洋环境
  • 海洋经济
  • 海洋科技
  • 中国海洋
  • 年鉴
  • 数据统计
  • 海洋政策
  • 渔业
  • 海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3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60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8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年鉴2010》是我国海洋界综合性、资料性、史册性工具书,于1982年首次出版,到2010年已连续出版了17卷。本年鉴旨在客观记载、全面反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涉海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度的新进展和主要成就,可为国内外全面了解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翔实的史料。本年鉴由国家海洋局主办,国务院涉海各部、委、局与沿海省、区、市协办,《中国海洋年鉴》编辑部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
   《2010中国海洋年鉴》所刊载的内容,主要是2009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
   《2010中国海洋年鉴》分设九大部分:①综合信息;②海洋经济;③海洋管理;④沿海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⑤海洋公益服务;⑥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⑦极地与国际海底;⑧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⑨附录。
   《2010中国海洋年鉴》所刊载的内容分别由国家涉海和沿海地区海洋主管部门和单位提供。资料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中国海洋年鉴》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国家涉海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得到了海洋界众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鼓励。在此,我们对所有为本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本年鉴刊载的内容涉及国家涉海有关部门、行业和地区,如在框架安排、资料搜集和处理等方面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各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建议。

目录

2009年我国海洋工作综述
2009年我国海洋工作综述
综合信息
特载
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的贺电
要管好用好海洋
站在新起点谱写蓝色辉煌
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献策
宋健同志的贺信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在《中华海洋本草》首发式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中华海洋本草》首发式上的致辞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华海洋本草》首发式上的致辞
加强海洋管理谱写蓝色辉煌
纪念中国极地考察二十五周年宋健同志的贺信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纪念中国极地考察二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坚持科学发展再创极地辉煌
同心协力共建和谐海洋
加强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大事记
2009年大事记
海洋法规和文件选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海洋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工作规则
2009年海域和海岛管理工作要点
海域使用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项目审批工作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开展渤海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定期巡航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考于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
国家海洋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实施细则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概况
综述
海洋经济运行特点
主要海洋产业概况
区域海洋经济运行情况
海洋渔业
综述
渔业基本情况
海水养殖
表1全国不同类型养殖面积情况表
表2全国海水养殖产量(按水域和养殖方式分)
表3全国海水养殖面积(按水域养殖方式分)
海洋捕捞
表4全国海洋捕捞产量(按海区和渔具分)
远洋渔业
表5远洋渔业生产情况
水产品加工
表6海洋水产品加工情况
海洋渔业管理
海洋油气业
综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概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概况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海洋油气业务概况
……
海洋管理
沿海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
海洋公益服务
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
极地与国际海底
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
附录
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导言 本公报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0年度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及控制情况、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进展,以及环境管理与法制建设的最新成就。通过详实的统计数据和深入的分析解读,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国情、制定未来环保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 宏观环境与政策环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环境保护的压力空前增大。国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环保工作被提升到关系民生福祉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1.1 政策框架的完善: 2010年,国家着力完善了“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目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IA)在重大项目审批中的约束力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力度。 1.2 财政投入与机制创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的比例,重点投向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等薄弱环节。同时,探索推行了如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等市场化环境管理工具,以期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第二章 主要环境质量状况 2.1 大气环境质量: 2010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在重点区域,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局部时段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有所提高,但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年均浓度控制难度依然较大。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治理: 随着工业锅炉脱硫改造的深入推进和城市扬尘控制的加强,PM10的年均浓度相较上一年略有下降,但部分特大城市在冬季采暖期,PM10和细颗粒物(PM2.5,作为监测指标纳入了初步评估)的浓度峰值仍需高度关注。 酸雨趋势: 全国酸雨频率总体保持低位运行,但部分西南、江南地区的局部降水酸化趋势需要持续监测。 2.2 水环境质量: 水体污染治理是2010年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集中在主要江河湖泊的污染负荷削减。 地表水质量: 全国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达到或好于III类的断面比例有所提升。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的总体改善趋势明显,但支流和城市水系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重点流域治理: 针对太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逆转尚需时日。 近岸海域环境: 受陆源污染物和沿海工业排放影响,部分海湾和河口区域的水质仍处于劣V类或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困扰。 2.3 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得到重点监管,转移处置规范化水平提高。然而,尾矿库的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仍是长期任务。 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提高,但垃圾分类收集的推广和厨余垃圾的单独处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土壤污染状况: 开展了首次全国性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试点工作,初步摸清了部分高风险区域的土壤污染家底,特别是对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周边的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启动。 第三章 污染源排放与控制 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010年,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国家通过结构调整和末端治理,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目标。 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 得益于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结构优化,SO2的排放量持续下降。NOx的控制难度稍大,主要受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拖累,但通过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和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排放增幅得到有效控制。 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得到加强,工业废水预处理水平提高,使得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按期完成。 3.2 移动源污染治理: 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2010年,重点推进了“国III”标准的全面实施,加快了淘汰“黄标车”的步伐。对船用燃料油的硫含量控制要求开始落地执行,以减轻港口城市的大气污染负荷。 第四章 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 4.1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区网络进一步健全,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成效显著。 4.2 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加大,特别是对废弃矿山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了重点整治。加强了对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4.3 气候变化应对: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装机容量大幅增加,为实现长期减排目标奠定了基础。对高耗能行业的能效对标和提升工作成为环保监管的新抓手。 第五章 环境管理与执法 2010年,环境执法的力度和覆盖面显著增强。针对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了多轮次的专项整治行动。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扩大,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接入平台,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环境风险防范: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得到完善,特别是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和储存环节的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提升。 环境法制建设: 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修订步伐加快,以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新型污染问题的出现。 总结与展望 2010年,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按期完成,生态保护的基础进一步夯实。然而,环境承载力的压力依然巨大,粗放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未来,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化结构调整,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环境治理精细化和法制化,以期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更关注的是其体系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度报告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它对“新事物”的捕获速度。这部年鉴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似乎捕捉到了当年所有重要的法规修订、重大事故调查结论,乃至国际合作项目的新进展。例如,它对当年新批准的海洋经济特区或特定功能区的政策解读,就比我之前在其他渠道看到的都要全面和准确。这种“一站式”的信息集成服务,极大地节约了我的时间成本。我不需要再翻阅数十份政府公报或零散的行业报告,所有关键节点都在这里被系统地梳理和归档。这种高效率的信息检索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参考书的核心标准,而这部作品无疑是高标准的践行者。

评分

这部年鉴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感。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翻开扉页,那清晰的排版和高质量的纸张,都体现了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我本来只是想快速查阅一下特定年份的海洋经济数据,没想到,光是目录部分的梳理,就展现出极高的编纂水准。它不是那种简单罗列数字的枯燥工具书,而是将复杂的海洋事务分门别类,逻辑严密,让人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渔业管理、海洋科研进展,甚至是海事法律的最新动态。那种一目了然的设计哲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部门数据的交叉引用,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具体内容,但仅凭这个结构,我就能预感到,它为进行宏观政策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位需要官方、可靠的年度海洋信息参考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样的外在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信任的保证。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官方年鉴抱持着“应付公事”的刻板印象,总觉得内容会过于官方化,缺乏鲜活的视角。然而,这部作品的叙事逻辑和数据呈现方式,却巧妙地平衡了权威性与可读性。它似乎懂得,即便是最枯燥的统计数据,也可以通过精妙的图表设计来“讲述”一个故事。我注意到其中关于远洋渔船的结构组成变化的部分,用动态的信息图表展示了吨位级的升级换代,使得原本冰冷的数字背后,涌现出中国渔业现代化进程的蓬勃生命力。这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像是对过去一年海洋事业发展轨迹的一次高质量影像记录。对于政策制定者之外的普通读者,比如海洋爱好者或者想了解国家战略布局的学者,这种可视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专业信息。

评分

阅读体验的另一个维度是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微妙平衡。它既能提供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部署,比如对“蓝色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也毫不吝啬地刊载了基层单位在特定海域进行的微观试验成果。我偶然看到一小节关于某海岛礁石生态修复技术的介绍,其中详细描述了所采用的生物材料配方和初始存活率数据。这种自上而下、不遗漏任何层级的记录方式,构建了一个极为坚实的研究基础。它意味着,无论你是想从战略高度把握国家海洋政策走向,还是想深入到具体的工程技术细节进行对标学习,这部年鉴都能提供可靠的支撑点。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年度总结,真正成为了一个值得反复研读的权威性资料库。

评分

初翻这部厚重的资料汇编,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资料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咋舌。这哪里是一本年鉴,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年度海洋百科全书。我随手翻到了其中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部分,里面对于当年沿海污染治理项目的详尽记录,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微小变动,都被细致地捕捉了下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纂者极强的责任心。它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复杂的问题,而是坦然地呈现了国家在管理广阔的蓝色疆域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进展。特别是当我注意到某些科研考察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被精确到小时,并且附带了相关的监测指标变化趋势图时,我立刻意识到,这绝非草草拼凑的材料,而是经过长期、系统性收集与核实的成果。对于海洋生态研究者来说,这种颗粒度的数据是进行基线比较的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