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套装共4册)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房地产
  • 楼盘设计
  • 景观设计
  • 室内设计
  • 城市规划
  • 建筑工程
  • 设计案例
  • 行业参考
  • 2011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8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25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年鉴主张以创新与发展作为楼盘设计创作的主旋律,以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眼光审视楼盘设计作品,力求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楼盘设计行业年鉴。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精选目前中国最新、最优秀的设计项目作品汇编而成,汇集众多地产开发商、百余家中外知名设计公司、200多个优秀的设计案例,用年鉴的形式把当代最具价值的楼盘设计作品记录下来,传播开去,意在对楼盘设计文化予以保存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解当代楼盘设计状况及交流思想的平台。

目录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别墅
导言
别墅
东莞市中信·森林湖翡翠湾
鹤山市十里方圆二期
杭州市西溪·海
北京市上城国际花园
郑州市建业·壹号城邦
苏州市平门府
漂阳市天目国际村
东莞市碧水天源别墅区
中山市清华坊
鹤山市十里方圆一期
佛山市中信山语湖
长沙市四季星城二期
长沙市香格里·麓山别墅
从化市东方夏湾拿花园
江门市上城铂雍汇
常州市新城公馆
上海市龙湖滟澜山
长沙市岳麓山公馆
北京市龙湾和院
杭州市金都·夏宫
杭州市锦绣钱塘别墅区三期
句容市鸿堰社区A、B地铁居住区
深圳市中海·大山地
广州市大一山庄别墅
石家庄市天籁山水清音
南京市珍珠泉桃园100号
杭州市富春山居·凌云居
上海市美兰湖高尔夫别墅
昆明市滇池卫城·鹿港
……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超高层小高层、多层、低层楼盘配套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高层酒店式公寓
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办公楼酒店商业广场SOHO公寓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1:洞悉时代脉搏,记录行业前沿 图书介绍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1》是一部全面、权威、深入反映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年度发展成就的综合性工具书。本书汇集了2011年度最具代表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理论研究成果及行业发展趋势,旨在为建筑师、规划师、设计机构、房地产开发商、教育研究人员及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一个高品质的专业信息平台。 本年鉴严格遵循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标准,精选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优秀工程案例,覆盖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文化设施、城市综合体等多个领域。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和专业的深度解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建筑设计在技术创新、美学表达、可持续发展和地域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最新探索与实践。 核心内容板块详解 本年鉴共分为若干核心板块,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力求全面梳理2011年度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年度特稿与行业回顾 本部分特邀国内顶尖建筑理论家和资深从业者撰写年度特稿。文章深入剖析了2011年中国建筑市场与设计思潮的关键转折点,探讨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以及绿色建筑、低碳设计理念在中国实践中的深化与普及情况。重点回顾了国家宏观政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等对年度设计实践的引导作用。 热点聚焦: 集中讨论了2011年国内建筑界热议的议题,例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与形态创新、既有城市空间的再激活策略、以及中国本土建筑语汇的当代性转译。 年度人物与机构巡礼: 梳理并介绍了在年度设计竞赛中表现突出、或在关键项目上取得突破的建筑师个人与设计事务所,展示其独特的创作方法论。 第二部分:住宅与居住环境设计精选 居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石,本部分着重展示了2011年度住宅设计在应对高密度、高容积率挑战下的创新解决方案。 高层与超高层公寓设计: 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平面布局、引入自然采光与通风、提升公共配套空间品质,来改善居住体验。特别关注了模块化设计和预制装配式建筑在试点项目中的应用探索。 低密度与别墅项目: 侧重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在地性材料的运用和私密性、舒适性的平衡。分析了当代中式居住理念在现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发展。 保障性住房与人才公寓: 记录了在有限成本和严格标准下,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管理,实现高品质、高效率的居住单元设计,体现社会责任。 第三部分:公共与文化建筑的时代表达 公共建筑是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的载体。本部分收录了博物馆、图书馆、剧院、体育场馆等重要公共设施的年度优秀案例。 文化地标的塑造: 分析了建筑师如何通过独特的结构形态、材料选择和空间序列,赋予建筑强烈的地域识别性和时代感,使其成为城市新的文化符号。 人性化公共空间营造: 探讨了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高效的人流组织、舒适的流线设计以及灵活可变的室内空间,以适应未来使用需求的变化。 可持续技术集成: 详述了在大型公共项目中,如何集成光伏发电、雨水收集、自然通风冷却等绿色技术,实现建筑的低能耗运行。 第四部分:商业、办公与综合体设计前沿 商业建筑和写字楼设计紧密关联着城市经济活力。2011年的设计案例展示了对“体验经济”和“混合功能”模式的深入理解。 城市综合体(Mixed-Use Development): 重点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垂直交通和功能区划分,实现商业、办公、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在同一地块内的有机融合,提升城市活力。 现代办公空间设计: 关注开放式办公布局、协作空间的设置、以及自然光线在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福祉方面的作用。 零售空间与商业美学: 分析了购物中心和精品商业街区在立面设计、室内导视系统以及品牌店面设计中的创新手法。 第五部分:城市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 本部分拓宽了视野,涵盖了对城市层面和微观环境的设计思考。 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 记录了中国城市在快速扩张后,对存量空间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有机更新的实践案例,重点关注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再利用。 公共空间与城市广场: 探讨了广场、滨水空间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形态设计、铺装材料选择以及装置艺术的植入,以增强城市公共生活的品质。 景观生态设计: 介绍了一批强调场地文脉、尊重自然水文、采用本土植被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方案。 第六部分:建筑技术与材料创新 本部分是年鉴的技术支撑,展示了2011年度建筑工程领域的技术突破。 结构工程新成就: 介绍了在复杂异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以及抗震减隔震技术等方面的成功应用案例。 BIM技术应用推广: 记录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施工管理及全生命周期应用中的初步成果和行业推广情况。 新型建材与饰面技术: 展示了高性能混凝土、智能玻璃、新型幕墙系统以及传统材料的现代应用方式。 年鉴价值定位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1》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是指导未来实践的参考指南。它以翔实的数据、精美的图纸和深刻的分析,全面呈现了2011年中国建筑设计的时代风貌、技术高度和人文关怀,是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视觉体验角度来说,这套书的质感无可挑剔。要知道2011年的印刷技术和纸张选择,要达到现在的标准并不容易,但这套年鉴在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清晰度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些涉及材料肌理和光影表现的照片,层次感丰富,丝毫没有出现色彩堆积或细节丢失的情况。这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图像来判断材料的真实观感。此外,书中对于图纸的呈现也极具专业性,平面图、剖面图的线条清晰,关键的结构节点都有放大标注,这使得那些复杂的空间构造逻辑一目了然。我甚至把其中几张剖面图拿来和我的结构工程师一起讨论,它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跨专业的交流语言。这套书的装帧本身就体现了对建筑设计这份职业的尊重——不浮躁,重细节,求真实。

评分

这本《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套装共4册)》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长期关注建筑设计动态的业内人士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宝典。我记得当时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光是翻阅那厚实的装帧和精美的印刷就觉得物有所值。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行业报告,这年鉴真正深入到了每一个项目的肌理之中。比如,其中对几个一线城市标志性住宅区的分析,不仅仅是贴了几张效果图,更是详细解析了设计师在处理容积率、景观渗透以及社区归属感这些核心问题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我特别欣赏它对“绿色建筑”那一章的深度挖掘,里面引用的许多案例,都是当时刚刚开始推广的新型节能材料和被动式设计手法的实践,对于我们后续的项目参考价值极高。它清晰地展示了2011年前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高速发展后,如何开始转向注重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趋势的。那种详实到近乎学术研究的考证,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本简单的年鉴,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行业发展史的切片。

评分

这四册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值得称赞,它不是简单地按地域划分,而是进行了非常精妙的专题分类。我个人最喜欢其中关于“公共空间与邻里互动”的那一册。在那个时期,许多楼盘都在努力营造社区感,但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这本年鉴里收录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那些“走心”的设计是如何做到的——比如,通过架空层对人流的引导、会所的尺度设定、甚至垃圾分类亭的设计都纳入了对社区凝聚力的考量。我记得其中一个案例提到了在楼梯间设置小型阅读角,这个微小的细节,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说是相当前卫了。它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好的社区设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豪华景观堆砌,而是对日常行为模式的精准预判和温柔引导。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反思我们手上的一些项目,是不是过于注重“面子工程”,而忽略了居住者真实的生活流线和情感需求。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种“年鉴”性质的书籍总抱有一种观望态度,觉得无非是把过去一年的优秀案例简单堆砌起来,缺乏连贯的叙事性。但《中国楼盘设计年鉴2011》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对“设计思维”的梳理。它不仅仅是展示“美观”的结果,更着重阐述了“如何思考”的过程。例如,书中对一个位于二线城市郊区的别墅项目的设计解读,它没有纠缠于欧式还是现代的风格标签,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讨论,面对有限的预算和特定的地块限制,建筑师如何通过空间序列的巧妙组织,营造出超越价格预期的空间体验。这种注重“问题解决”的展示方式,比单纯的炫耀设计技巧要实用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场高级的设计研讨会,听着不同背景的操刀手如何阐述他们的设计哲学和妥协之道。这对于指导我们团队在面对复杂甲方需求时,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思路。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套年鉴在历史记录上的价值。时隔多年再回看2011年的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设计语汇和市场风向。比如,当时盛行的对“新古典主义”的大胆解构与重塑,以及对现代主义回归的初步探索,都清晰地留在了这些案例中。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国内建筑设计界在寻找本土身份认同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来说,这套书远比阅读当代最新的“网红”项目更有历史纵深感,因为它记录了“过去如何成为现在”的演变路径。它不仅仅是案例的汇编,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精英阶层居住形态和社会审美变迁的缩影。收藏这套书,与其说是在收藏设计作品,不如说是在收藏一段宝贵的时代记忆和设计思想的演进轨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